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智慧的禅公案
内容
编辑推荐

公案宜参不宜解。参则得智慧,解则得思理。前人的公案之书,徘徊在二者之间,而偏于参,故甚多迷离仿佛之词,以希求参学者,因指而得月。现代宗门大多已失参的宗旨,似不必如前人的顾忌,故而着重于解,仍求不落于逻辑的理性思考与判断。

本书作者杜松柏先生,以其禅学修为,于1700则流传的公案中,拈出百则,分为十类,注明出处。向上明其慧识,向下照烛世俗事理,于人生的困惑、苦难颇具破暗启明的作用。

内容推荐

“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人文价值和真理价值的字眼,它所包含的大智慧是见闻觉知不能到、思维智识不能通、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超越心智的境界,为一代代文化精英所追寻。

本书作者杜松柏先生,以其禅学修为,于1700则流传的公案中,拈出百则,分为十类,注明出处。向上明其慧识,向下照烛世俗事理,于人生的困惑、苦难颇具破暗启明的作用。

目录

代序 开悟、智慧、禅公案

第一部分 论开悟

 壹 禅宗的特性

 贰 佛性的阐明

 叁 禅宗的公案

 肆 公案的拈解

 伍 公案的参法

 一、参公案前的准备

(一)体用不二

(二)事理不二

(三)因果相关

(四)重重否定

 二、公案参释的进行

 三、禅公案参法的取用

(一)信念的引导

(二)凝住与用功

(三)游方与广参

(四)怀疑与决疑

(五)机缘与开悟

(六)保任与起用

陆 禅公案选释

 一、公案选释的着眼

 二、参得最多的公案——狗子无佛性——“无”

 三、不必参究的公案

 四、显示悟境的诗偈公案

(一)洞山涉水开悟

(二)香严击竹开悟

(三)觉海何山见桃开悟

(四)昭觉闻诗而开悟

(五)祥符一喝而悟

(六)越山师鼐赴斋开悟

第二部分 百则公案分类选释

壹 潜符至道类

 (1)至道无难的公案

 (2)一代时教的公案

 (3)三界无法的公案

 (4)即心即佛的公案

 (5)独坐大雄峰的公案

 (6)凡夫法的公案

 (7)日日是好日的公案

 (8)竿头进步的公案

 (9)不得住的公案

 (10)云门两种病的公案

贰 祖师机缘类

 (1)廓然无圣的公案

 (2)世尊升座的公案

 (3)世尊拈花的公案

 (4)达摩安心的公案

 (5)良马鞭影的公案

 (6)祖师西来意公案

 (7)六祖心动的公案

 (8)祖师心印的公案

 (9)“祖”“教”同别的公案

 (10)真弥勒的公案

叁 呵佛骂祖类

 (1)呵佛骂祖的公案

 (2)佛是干屎橛的公案

 (3)银碗盛雪的公案

 (4)不合得衣钵的公案

 (5)曹溪无“这个”的公案

 (6)佛不如曹山的公案

 (7)洞山的非佛公案

 (8)他是阿谁的公案

 (9)女子出定的公案

 (10)转如是经的公案

肆 机锋互逞类

 (1)雪峰的古镜公案

 (2)逢人即出的公案

 (3)智不到处的公案

 (4)洞山尊贵的公案

 (5)乌臼的曲棒公案

 (6)三圣的透网金鳞公案

 (7)庞居士好雪片片的公案

 (8)啐啄之机的公案

 (9)不说法的公案

 (10)南山鳖鼻蛇的公案

伍 肢体呈机类

 (1)翠岩的眉毛公案

 (2)一喝再喝的公案

 (3)闻有言便倒卧的公案

 (4)投子凡圣的公案

 (5)一踏大悟的公案

 (6)大随竖拂的公案

 (7)岩头的拜喝公案

 (8)云岩扫地的公案

 (9)药山升座的公案

 (10)仰山插锹的公案

陆 理趣盎然类

 (1)有佛无佛的公案

 (2)见过于师的公案

 (3)洞山的宾主公案

 (4)临济的宾主公案

 (5)百丈打散的公案

 (6)法眼的质名公案

 (7)瑞岩的常理公案

 (8)严阳的一物公案

 (9)韶山的是非公案

柒 反常合道类

 (1)丹霞烧木佛的公案

 (2)芭蕉的拄杖公案

 (3)洞山的无寒暑处公案

 (4)石霜的遍界不藏的公案

 (5)洞山的不病公案

 (6)马大师不安的公案

 (7)洞山的万里无寸草公案

 (8)赵州的布衫公案

 (9)赵州的大死底人公案

 (10)南泉一株花的公案

 (11)重云的归根得旨公案

 (12)雪峰的古涧寒泉公案

捌 奇特神异类

 (1)百丈的野狐公案

 (2)南泉与土地神的公案

 (3)或庵的胡子无须公案

 (4)曹山的孝满公案

 (5)五祖的倩女离魂公案

 (6)投子的劫火洞然公案

 (7)风穴的古曲公案

 (8)一口吸尽西江水的公案

 (9)广德的灵利人公案

 (10)香严上树的苛严公案

玖 答在问处类

 (1)法眼的毫厘有差公案

 (2)玄则与丙丁童子来求火公案

 (3)慧超问如何是佛的公案

 (4)琅琊的清净本然公案

 (5)仰山问三圣的公案

 (6)玄沙亲传底事的公案

 (7)踪山的答佛师公案

 (8)云门的回互公案

 (9)道吾的看病公案

 (10)道吾的不道不道公案

拾 随流得妙类

 (1)赵州的吃茶去公案

 (2)赵州的城外底公案

 (3)高沙弥的我国晏然公案

 (4)石梯问处去的公案

 (5)首山的新妇公案

 (6)风穴的通不犯公案

 (7)地藏的不知最亲切公案

 (8)赵和尚的平地望山坡的公案

 (9)南泉的玩月公案

 (10)云门的药病相治公案

拾壹 结论

试读章节

壹 禅宗的特性

禅宗是佛教的一宗派,也是世界宗教中的特殊教派,简单地说,它是凭借个人的自力,发挥本具的潜能,以求开悟,“悟解心开”之后,立地成佛,成为与佛陀无差异的大觉者,得到无欠无缺的大智慧。在基本的区隔上,悟与迷是相对立的,迷如迷梦,悟则脱出迷梦,得见真实;经由悟而得到的大智慧,正如照透黑暗的灯光,又如破除迷雾的烈日,消除了所有的遮蔽,一切真实和本来,如实地呈现;同系一人,迷的前一刻是凡夫,悟后的一刻则是圣者、是佛;迷与悟之间,又无明显界限,而界限却又如“铁围山”,无数的人终生限隔在这无有形迹的铁围山中,不能超越脱出,一生一世都是凡夫,如庄子所说的:“大愚者终身不灵。”

佛教的许多宗派,都以开悟为目的,唯有方法和修行的方式不同。各宗基本上都遵守佛陀的教法,以戒、定、慧的修持之道,而形成各自的修行之法,并由僧侣加以护持、传授,由此形成了同中有异的各大宗派。各宗所主张的开悟大致分为解悟和证悟:解悟为解知佛陀宣示之理,证悟为依其修行之法,而体达其理。

以开悟的目的而言,禅宗是开悟成佛,正如众所周知的四句偈语所云: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乃指经“明心见性”而达成佛教最高境界即成为佛。佛乃佛陀梵文之汉语音译的简称,基本的意是觉者、智者,也指诸佛和已证悟成佛者的总称。禅宗的成佛强调觉悟,而不重佛的果位。因为由原始佛教至传到中国的大乘佛教的各教派,大都崇拜释迦牟尼;认为佛陀只有他才能当之,而不敢僭越,僭越了便是大不敬;禅宗有呵佛骂祖的习气,“圣谛亦不为”的“不落阶级”,即不分凡分圣。而把佛认为是最高的果位,不是落在阶级上了吗?而且开悟之后,所得的是与释迦牟尼同样圆满的智慧,也不必以佛为最高果位了。简而言之,禅宗的开悟成佛,是得到如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大智慧,其形象化的形容词为“大圆镜智”,在人与道合这一宗教层次上,是无欠无余,如大圆镜的圆满。

解悟是解知佛陀宣示的教理,如原始佛教的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及以后的大乘经典。这些经典很多玄奥难解,如唯识论;有的卷秩繁浩,一部论有达一亿多字的。求解悟因而非常困难,纵然解悟了,也只是言语议论所能了解的知识层面,而不是自己的开悟,所得的不是无上的智慧。禅宗不太看重解悟,认为“依经解义,三世佛冤”。但也不许悖离经义,故而又说:“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似乎两相矛盾,其实不然:首先开悟要有形而上的理念引导,需要佛陀基本的教法作为导向或意念,以知有向上事;禅宗很多的宗师,也精研经典,例如先期依《楞伽经》和后期依《金刚经》;只是禅宗大多数宗师认为依经解义,会成为一种理障或“陷溺”,往往影响开悟,即所谓“思而知,虑而解,鬼窟里做活计”。曾有一位未开悟的祖师在看经,已开悟的弟子作偈语开导道:

蝇爱光明纸上钻,不能透过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信平生被眼迷。

意谓看经求义,反而迷失了自己的开悟,障蔽了“道眼”。临济创派的临济大师便说:“经是拭不净的纸”。即系此意,因为只从经义上求悟,而忘记了向自己求,乃舍本而逐末,反而“可怜无补费精神。”此也是禅宗“不立文字”之意。

证悟乃由佛陀宣示的修行方法而得开悟,这当然是具体的、经验的,甚至是佛教世代传承的共法,其基本的法门便是戒、定、慧,由此入门、修持而至开悟,是为证悟。其实际的意义是依照这一修持的共法,修行者以自己的用功、实践,形成突破,加上佛陀的福庇,僧师的加持,即自力结合了他力,得到开悟。禅宗基本上不废此法,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此法,所以也多受戒、打坐。承认这是基本法,但不以为是究竟法。因为上述的修持功夫,是有为有作,其效用是有限的,悟与不悟的究竟不在此处。临济大师见门徒打坐修定,便用拄杖打起并指斥道:“打什么瞌睡?”纵然不足打瞌睡,也会有东想西想,意念纷驰;或一念不起,心如枯木死灰的两种情况,这都在反对之例,故云:“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又临济道:“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就悟道之后而言,悟道是悟的结果,“本来现成事,何必待商量”。修持与开悟没有必然的关系,修道的人如恒河沙数,悟道的却如凤毛麟角,一部《景德传灯录》的开悟禅人,算一算真是屈指可数。再就临济本人的开悟经过而言,《景德传灯录》卷十二的记载如下:

……初在黄蘗,随众参待,时堂中第一座勉令问话,师(临济义玄)乃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黄蘖便打,如是三问三遭打。遂告辞第一座云:早承激劝问话,唯蒙和尚赐棒,所恨愚鲁,且往诸方行脚去。上座遂告黄蘖云:义玄虽是后生,却甚奇特,来辞时,愿和尚垂提诱。来日,师辞黄蘖,黄蘖指往大愚。遂参大愚,愚问曰:什么处来?曰:黄蘖来!曰:黄蘖有何言教?曰:义玄亲问西来的的意,蒙和尚便打,如是三问三被打,不知过在什么处?愚日:黄蘖恁么老婆,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师于是大悟,云:佛法无多子。愚乃掐师衣领云:适来道我不会,而今叉道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少来?师向愚肋下打一拳,愚托开云:汝师黄蘖,非干我事。师却返黄蘖,黄蘖问云:汝回太速生!师云:只为老婆心切。黄蘖云:遮大愚!老汉待见,与打一顿。师云: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遂鼓黄蘖一掌。黄蘗呤呤大笑。

这是临济的开悟经过,真见不到修持的功夫何在?又与开悟有何关涉?黄蘖问“西来意”,乃问达摩西来中土,明确的意义何在?并非问高深的佛家奥义;黄蘖于这一明白简单的问题,不予言语解释,反而三问竟三次棒打;临济不解何以被打,只寻觅自己提此问的过失何在,失望之余,辞别去作参访的行脚僧。往参大愚时,大愚指点黄蘖的三次捧打,乃是如此的老婆心——大慈大悲,为的是要令临济的得“彻困”——彻底的开悟,还觅什么过失?临济竟然在如此情况下大悟了,竟然说“佛法无多子”——佛法没有什么、并没有多少。昔迷今悟的巨大差别遂显示出来:向大愚肋下打一拳,表示所悟得的不可落于言说之意;鼓黄蘖一掌,是泯除了大愚、黄蘖二人的差别,且寓有佩服感激。黄蘖被鼓一掌,不以为是冒犯,呤呤大笑,乃已知其开悟而高兴。

这种开悟的情况,是解悟还是证悟?似乎都扯不上关系。在佛教中却分立了这一类,名之为“缘觉乘”或“独觉乘”。《显扬论》卷三云:“独觉乘,谓住独觉法性,为令自身寂灭故,不由师教,发正愿己,修行方便。”简单地说是无师自通。既然可以无师自通,有了师资的激扬,岂不更为容易?很显然,禅宗的开悟,大多像临济一样,不能说没有“解悟”、“证悟”的基础或努力,但开悟的关键都不在二者之间,正如足球比赛的临门一脚,自然神妙,令对方无法防守。这为“直指人心”,作了最好的诠释。显出了禅宗求悟的特别方式。临济除了因自己此一开悟经验,而主张“道不用修”之外,更以用棒用喝接引禅人,使其开悟及验其悟境。禅宗师的语录常见“放子二十棒”、“吃棒有份”、“道得也打、道不得也打”。甚至将用棒分成八大类,其中仅有一类近于“朴作教刑”,属责打痴顽,其他各类都是接引学人和勘验悟境之用。一般的门徒,尚不具备吃棒的资格,宗师不屑于棒打,棒打也不起作用——不是奇异而特别吗?佛教的其他宗派,决无此法。禅宗自六祖慧能已全然超越了佛教的方法求悟,暨其后的五宗二派继承和发扬了这种不主一定方法以求悟的“活法”,例如见桃树开花、闻衙役喝道、晒太阳、见青蛙入水、闻雷、嗅如厕臭味等等,能形成开悟,与临济因遭棒打而导致开悟,实属异曲而同工。所以一位禅宗老宿说:“我宗无言句,实无一法以与人。”

禅宗的主张无定法或活法以求悟,其简单而明白的道理是:禅人具有悟道的意念作为引导,有成道的潜能——佛心、佛性的本具;于是“个事挂心头”而气机具于内,只待外缘——外在机缘事物的引发,如春暖花开、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开悟了。这种无定法或活法,正如艺术创作时突然而来的灵感。沩仰宗的沩山灵佑称之为“从缘悟达”——外在机缘引发了开悟,而达于道。其背景是其弟子灵云志勤见桃树开花而悟道,并作了下面的偈语: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这是禅宗著名的见桃悟道的证例,而且经过了沩山灵佑大师的勘验,与他所悟得的相符契,而加印可道:“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以勉励志勤。笔者曾以专文探讨道:

由见桃悟道的可能性而言,桃花的开落,是现象界的“有”和本体界的“空”的显示,“空”“有”一如,由“空”而“有”,由“有”而“空”,不断地交替或一体地进行,故灵云能见“色”明“心”——由现象界的“有”,证悟本体界的“空”;但是这一现象,不限于桃花,任何花卉均有此可能。而且在灵云的看桃花的三十年过程之中,年年均有可能,何必待三十年之后呢?当然这是一种偶然性和哭发性,一方面是“时至自悟”,一方面是“可遇而不可求”,这是从缘悟达的外层意义;就灵云的开悟过程而言,是经过三十年的寻求过程,气机具于内,是为开悟的主因,见桃花而悟道,桃花只是引发的外缘,这与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水的浮力定理,其原因相同,洞山良价的因过水睹影而开悟,正系“从缘悟达”一类的例证。(知止斋禅学论文集·禅宗的从缘悟达)P14-19

序言

开悟、智慧、禅公案

人类有感觉器官,而产生了知觉,经由求生存和能生活的一切活动,其结果是产生了以“后验”为主的知识;人类更有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理性本能和器官,以“恩之思之,鬼神通之”的逻辑思维,在积累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开拓了想象的理性空间,创建了经验知识之外的理性知识和科学世界。

自古以来,人类亦具有不同于上述二者的智能,它完全不同于知觉经验和思维想象,那就是开悟所得的大智慧,其特別之处是见闻觉知所不能到,思索智力决不能通,语言文字亦不能确切形容道出的,如佛曰“不可说、不可说”;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强名之曰道”;庄子所寓言的“至人”、“真人”、“神人”的境界,均非知觉思维所可达到,只有开悟成功的“顿悟”、“彻悟”,才能“潜符默证”,得到圆满至极、无欠无余的“大圆镜智”,而见于宗教和哲学者,尤以释迦牟尼佛所悟的最伟大、最真切、最圆融,所以佛陀是大觉者,其说法和行道四十九年,都是彻悟所得。开悟而可通于知觉思维方面,以便于向囿于知觉思维的众生说法施渡。孟子的所谓“而一旦豁然贯通焉”,世俗的“开窍”,即开晤之谓。可以说开悟高于知觉、思维,而又通于此二者而有以济其穷,感觉思维所得的是知识技艺,而陪得的则为智慧,有时且可不外于知识技艺。

什么是开悟而达的“顿悟”、“彻悟”?即我们于所遭遇的疑难、困惑等等,竭尽了一切觉知的经验知识,和可以作为的种种努力,以及思维判断的方法智慧,而无法解决之后,突然因某种外在情景的突发刺激之下,而豁然贯通了,开窍了,如梦之忽觉,暗之突明,愚而得智,于前之疑难、困惑,无不明白,无不贯通而得解决之道。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是,由迷至悟,由愚至智既无界线可区分,又无时机可把握。其基本的是每一个体具有的潜能为主因,以所知觉思维不能解决的疑难、困惑为范围,久久在念,形成气机的凝聚,于某个无法预知的时间地点由某种外缘的刺激和引发,而顿悟、彻晤(详见下文贰:“佛性的阐明”)。其与觉知、思维最大不同之处,是“直感的”、“直觉的”、不知其然而然的。“顿悟”、“彻晤”所得的是智慧“一通百通”,“一了百了”,如大圆镜的高悬,照鉴了一切,通晓了事理而无碍,且能由体起用。知觉、思维及所得,相形见绌。

禅宗是源出佛教的教派,其后如蛹的蜕变成蝶,与佛教各派划清界限而独立,自称“宗门”,称其他各派为“教下”*,全体的禅人,无一不以求开悟为目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基本、全体的信念。以开悟成佛的基本观念作为观照,可得出其下述的特点:

一、自力求悟,不从他力。不似佛教的重佛、法、僧三宝。

二、惟重本来具足的佛性,直至自悟,无一定的悟道方法,故不重视佛教戒、定、慧的定法,即所谓“逢缘悟达”,故可见桃悟道,被棒被喝、闻雷闻青蛙入水,晒太阳、嗅厕臭等而得开悟。

三、禅宗认为自己开悟了,便与佛无异,故不必视佛为偶像,而且多有呵佛骂祖之言。其实这不是不敬,而是在扫除“圣瑞”,以免禅人“分凡分圣”,起了“分别心”,或贪求心,蔽障了开悟的契机。深入一层,方知如此亦是报佛恩。

四、禅师、耆宿以其开悟的经验,接引学人的开示,不但是经验谈,而且——从其胸臆中流出,“垂一言半语,不是心机”,不许走上思而知,虑而解的理路上,只许你会,不许你知,要“如愚如鲁”,甚至有默然无语和扬眉瞬目、举拳抚掌等等的肢体“语言”,只能参悟,不能讲说,故谓之参话头、参公案,统称之为参禅。

关于话头、公案以至如何参法等等都在下文“禅宗的公案”中作了颇详的阐述。就禅人的开悟而言,是因前人、他人之悟,以开己之悟。公案有如定谳的案例,就禅师耆宿而言,乃给与学人的参究“题目”,以之勘验所得的正偏得失。故公案是禅人求道和悟道的智慧结晶和蕴藏的宝库。公案一般简单之至,全无长篇大论,极短的只有只字、片语,正所谓“快人一语,快马一鞭”;但又奧义深藏,不许道破,亦不许如经疏的注解,而且宗师的开示,学人的问话,无彼此的往复讨论,故其难亦如“蚊子上铁牛”。如果像胡适之一样以历史的考据法,理性的逻辑法求之,其结果必然是鲜有所得而成为门外汉。例如:

药山久不升座,院主白云:大众久思亦诲,请和尚为众说法。

山令打钟,众方集,山升座,良久,便下座,归方丈。

主随后问:和尚适来许为众说法,云何不垂一言?

山云: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从容录·第七则。解见下文“肢体呈机类”公案第九则)

这则公案,如何能以思想方法,语意语法求解?

笔者不敏,以禅学的“知解”,于相传一千七百则的公案中,拈出百则,分为十大类,注明出处,简介公案拈出的禅师,参求公案的内涵,明其慧识的“向上一路”之后,转而以其智慧的光辉照烛“向下一路”的世俗事理,期破暗启明解粘去缚而得大自在。公案是禅师耆宿的智慧宝藏,更是中国人和文化胎育下的智慧凝聚,以之为天下人作荫凉,是执笔时的最大的心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智慧的禅公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松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23642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08-02-01
首版时间 2008-02-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49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31
15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