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唐诗流变论要(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从历次诗歌革新的背景思潮、儒学玄学思想的影响、文人行为方式和观念取向的演变等多种视角,对南朝至盛唐诗歌发展的若干外部原因提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同时结合诗歌体式内部规律的探讨,着重研究了初盛唐五言古诗、新体诗、歌行、五七言律诗绝句等各种诗体的发展规律。力求紧扣这段诗歌史上的若干关键节点为一些重要文学现象寻找最贴近历史的解释,反映了作者对唐诗流变前因后果的多角度思考。 目录 上编 南朝五言诗体调的“古”“近”之变 陈子昂与初唐五言诗古、律体调的界分 ——兼论明清诗论中的“唐无五古”说 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 ——从《李峤百咏》谈起 初盛唐绝句的发展 ——兼论绝句的起源和形成 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 ——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 论杜甫七律“变格”的原理和意义 ——从明诗论的七言律取向之争说起 刘长卿七律的诗史定位及其诗学依据 下编 东晋玄学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 ——兼论支遁注《逍遥游》新义 论齐梁文人革新晋宋诗风的功绩 论初盛唐文人的干谒方式 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 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独往”和“虚舟” ——盛唐山水诗的玄趣和道境 北宋诗文革新的曲折历程 后记 导语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七篇是对南朝到盛唐各种诗歌体式生成发展原理的研究,包括五言古诗、新体诗、五律、绝句、歌行、七律等,重在诗歌内部规律的探讨;下编七篇是对南朝至盛唐诗歌发展的外部原因的研究,包括历次诗歌革新的背景思潮、儒学玄学思想的影响、文人的行为方式和时代观念等,力求紧扣这段诗歌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寻找最贴近历史的解释。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唐诗流变论要(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葛晓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2920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0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7-04-01 |
首版时间 | 2017-04-01 |
印刷时间 | 2021-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20 |
CIP核字 | 2017010074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丛书名 | |
印张 | 23.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