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许海峰的枪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人和一支qiang:一枚金牌和一个国家的形象

中国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得主——许海峰

“零的突破”:一个英雄的传奇,一个民族的梦想

“人生在世,就像子弹出膛,都要奔向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就是脱靶的子*弹。”

——许海峰

1984年7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的赛场,在世界的注目下,许海峰在强手如林的竞赛中,举起手枪,从容镇定,用子弹在靶纸上书写着中国人自信的密码,抒发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敢于参与一切世界竞争的意志。世界在这一刻,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射出的子*弹。许海峰用这支qiang,代表中国人做了一次历史性的回答,改写了中国人进军奥运的历史,改变了世界看华人的目光,改换了中国人在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许海峰的枪》编剧王兴东

内容简介

电影剧本、传记文学《许海峰的枪》由著名编剧王兴东等创作完成。本书讲述了中国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得主许海峰从安徽一名普通的知青成长为奥运冠军的故事,不仅重现了许海峰夺冠的历史性时刻,还着重展现了其夺冠道路上的艰辛历程。从个人命运到国家命运,从个人英雄主义到国家荣誉,作品没有刻意拔高许海峰,而是让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上职业生涯高峰。这位运动员对于射击运动有着独特的理解:射击不仅仅是一项身体的运动,更是一项精神的运动,它在挑战人类控制自我的极限,只有内心平静,心无杂念,才能驾驭这项运动。这才成就了一个英雄的传奇,一个民族的梦想——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本书同名影片曾被列为中宣部、广电总局迎接党的十八大重点影片,获得第30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组委会特别奖。本书收录了许海峰人物纪实、电影文学剧本、主创手记等内容。

作者简介

王兴东,1951年生于辽宁大连,满族,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国家一级编剧,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编剧电影《建国大业》《辛亥革命》《邓*小平小道》《飞来的仙鹤》《鸽子迷的奇遇》《狼犬历险记》《留村察看》《孔繁森》《法官妈妈》《生死牛玉儒》《黄克功案件》《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许海峰的枪》《邹碧华》等三十三部。作品十次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蒋筑英》《离开雷锋的日子》两次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佳编剧奖和第13届、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佳编剧奖,《我只流三次泪》获第三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佳编剧奖,《天国逆子》获第七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鸽子迷的奇遇》获印度第五届国际儿童电影节金像奖。编剧电视剧《纪委书记》《离别广岛的日子》两次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目录

金牌、手枪和我的路标

电影文学剧本许海峰的枪

《许海峰的枪》剧本设计和拍摄构想

零的突破:一个民族崛起的精神动力

追寻英雄的脚步,不断前行

我们一同成长

《许海峰的枪》:中国式励志

艺术顾问谢飞谈电影《许海峰的枪》

一个民族的梦想一个英雄的传奇

精彩书摘

零的突破:一个民族崛起的精神动力

从创作电影《许海峰的枪》谈起

王兴东

从零到一,艰难的突破,伟大的创造。

许海峰用手枪创造了历史,实现了中华民族在奥运史上零的突破。写这个剧本,也是带着年轻人王放放接触英杰、探索人物成长的一次历程,从中可以感悟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目标,走向生活进行实际调查,这是一切创造者的必经之路。没有许海峰的信任和授权,是无法创作这部电影的。没有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郎涛的鼎力支持,电影也是无法拍成的。王放放也就无法实现电影导演“零”的突破。

现在,结集出版电影剧本,除了总结体育题材电影的创作经验,弘扬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奥运精神之外,对剧本版权以后的使用也有着长久的用途。这部版权的形成,我们深入地采访了许海峰同志,见到了所有能见到的涉及许海峰人生道路成长的人物。当年采访的许海峰在国家队的教练,都已去世了。出版这本奥运电影剧本,为中国奥运电影留下有据可依的原始版图,为今后再度拍出同类影视作品,或者改编舞台戏剧,都有使用的版权价值。

一、用电影再现中国人的两次奥运梦想

我有幸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和奥运第一夺金者,创作了《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和《许海峰的枪》两部电影,用银幕再现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奥运梦想,即:什么时候中国人能参加奥运比赛?什么时候能得到奥运会金牌?这些历史的记忆,对于当代年轻人已经成为久远的故事。现今,中国GDP已居世界第二位,在各个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有人认为已无须用奥运金牌来证明国家的实力和民族的自信。

世间任何物质都可以被销蚀,唯有精神的力量是不朽的。以史为鉴知兴替,中国人民为了摆脱贫困,不甘落后,追赶世界,赢得尊严,在参加奥运会的征程中激发着强烈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伟大的爱国热情,凝集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意志,为国家尊严和民族复兴而勇敢拼搏。正如拿破仑所言,“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是能战胜利剑”。

“零的突破”,是由无数的中国人在奥运征程中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创造出来的极为可贵的精神能源。

从1896年的第1届奥运会开始,一直没有中国人参加比赛,直到1932年,大连人刘长春参加洛杉矶第10届奥运会,一个人代表了一个民族,结束了奥运会上中国人三十六年缺席的历史。这是一次满怀悲壮、含血带泪的“零的突破”,世界跑道上从此有了中国人参赛的身影,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不再是“东亚病夫”,敢于参加世界赛场的激烈角逐了。

1984年,许海峰用手枪打落了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枚金牌,实现了中国人的第二个奥运梦想,用了五十二年时间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看一个民族,自信自强地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没有突破的民族是被忽视的民族,谁做到了零的突破,谁就是民族的英雄!许海峰实现了“零的突破”,突破就是成功,突破才有新生,这就是奥运会给予我们的人生哲学。

二、罗格主席第一次为电影题写片名

我是电影文学创作者,并不是体育爱好者。然而,我最爱看奥运比赛,因为比赛的悬念最引人,冲突最激烈,意外最精彩,高潮最激动,所有电影的戏剧性都没有比奥运比赛更真实、更集中、更美妙、更刺激的了,看奥运竞赛比看电影更动真情,尤其是看中国队参与比赛,心潮起伏,期待结局,谁是英雄?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导演让007请出英国女王,戏剧性地将女王空投到现场。电影艺术的创造与突破,实现自由想象的表达,体现了自由、平等、和平的奥运精神。

艺术的表现加体育运动的体现,共同在实现弘扬奥运精神的目的。在我编剧的诸多电影中,不能不提为迎接北京奥运会而创作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英文片名是由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亲自题写的,这是中国电影值得纪念的一笔。

我在《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70期,找到了刘长春回忆首闯奥运会的经历《我国首次正式参加奥运会始末》,记录了1932年刘长春只身前往洛杉矶奥运会的往事。因为那时国家被侵略,贫困落后,没有任何随行记者,更无影视资料可存。因此,拍摄一部电影,再现当年故事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

刘长春曾是大连玻璃厂的工人,由于跑得特别快,被张学良办的东北大学破格录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日本人用各种诱惑让刘长春代表伪“满洲国”出席美国洛杉矶奥运会,23岁的刘长春妻儿家室都在日本侵略者的掌控下,但他不畏强迫威胁,毅然拒绝代表伪“满洲国”,为戳穿日本侵略者阴谋,决心代表中国去参赛。张学良资助他八千银圆作为往返费用,他在海上漂了二十一天,由于旅途劳累,在100米和200米预赛中就被淘汰了。然而,他孤胆前行,代表四万万中国人,手执大旗,步入奥运赛场的精神,永载史册。

我经过一年多的采访和调查,编剧了《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这段中国人悲壮的参赛故事,得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支持,他愿意为影片题写英文片名。他对我说:“这是我第一次给一部电影题写片名,刘长春的故事我知道,拍摄这部电影是很有意义的。”

三、在美国洛杉矶与许海峰成为好朋友

我随北京市广电局到美国洛杉矶宣传《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电影,当年刘长春首闯奥运会,洛杉矶的华侨团体给予了大力支持,没想到这部电影在美国洛杉矶进行的推介活动也受到热烈欢迎。美洲华侨总会联谊会秘书长黄金泉激动地说:“如今,国家昌盛了,在美国举行这么有中国特色的推介活动,我们华侨感到特别自豪!”

为了宣传关于刘长春的电影,许海峰被邀请来到洛杉矶。美国南加州这座城市举办了两届奥运会,刘长春在这里没有取得成绩,甚至被画了个“鸭蛋”,五十二年后由许海峰在这里用手枪打碎了“鸭蛋”,实现了中国人夺得奥运金牌的第二个梦想。把许海峰的故事拍成电影,从此也成为我的梦想。

这枚奥运首金,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我想到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为国家体育事业呕心沥血的开拓者贺龙元帅,没能看到中国人拿到奥运金牌的情景。

这枚奥运首金,零的突破,像一颗精神原子弹,激励着正在经历改革开放的一代人。当时我33岁,看到奥运赛场上五星红旗升起,热血沸腾地鼓掌欢呼。我想,最壮美的人生是什么?就是像许海峰、李宁他们那样,能让国旗因你而升起,让国歌为你而奏响,在世界赛场上,展现一个国民对于祖国至高无上的忠诚,这就是民族英雄最壮美的人生。

为什么用《许海峰的枪》这个片名?让我联想到安徽合肥李鸿章故居展览着的一支洋人手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英国人就是用洋枪打破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人沦为被侵略被压迫的“东亚病夫”形象。而在1984年7月29日这天,在美国洛杉矶的赛场,在世界的注目下,许海峰在强手如林的竞赛中,举起手枪,从容镇定,用子弹在靶纸上书写着中国人自信的密码,抒发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敢于参与一切世界竞争的意志。世界在这一刻,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射出的子弹。许海峰用这支枪,代表中国人做了一次历史性的回答,改写了中国人进军奥运的历史,改变了世界看华人的目光,改换了中国人在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四、少一面五星红旗不能颁奖

许海峰比我小六岁,他的故事能写成一部电影吗?人还健在是否有必要拍成电影?

电影是以人为本的艺术,许海峰是写入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杰出代表人物,做这样的电影是有着现实与历史价值的。1984年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不久,世界对中国抱有很多疑虑。然而,没有想到在洛杉矶普拉多射击场,许海峰以566环战胜了瑞典老将斯卡诺克尔夺得金牌。由于许海峰名不见经传,没有留下完整的影像资料,这也为电影创作留出了空间。任何作品都是时代温度下反映的产物,用视觉文学讲述许海峰的故事,必然融入时代精神的印记。

我问许海峰夺得金牌时的想法。他说,当时没有多想,就是想做好每一个动作,最后一发子弹打出去,得了冠军时,黄中副团长激动地扑上来亲吻,他这才意识到这枚金牌不仅是他的第一枚,更是中国人的第一枚,而且是萨马兰奇当选奥委会主席颁发的第一枚,是洛杉矶奥运会的第一枚。

那天,萨马兰奇主席到场颁奖,突然宣布推迟三十分钟。当时人们很奇怪,可这不是因为尿检问题,而是因为现场缺一面中国国旗。当时王义夫赢得第三名,必须升两面中国国旗,而组委会只备了一面,所以只好等待工作人员回驻地再取回一面。

一切都是意外,这枚中国首金的背后太富有戏剧性了。从未得过奖牌的中国,在首场赛事竟然同时拿到两枚,组织者不得不刮目相看,这个等待国旗的情节,也成了电影剧本难以寻找的结局。当第二面五星红旗由直升机运达会场的时刻,电影的高潮油然而生,在这最庄严最神圣的颁奖升旗的场面里,许海峰、王义夫用手枪,征服一切轻视,主题完成了!

生活总是比戏剧更精彩,如果不是采访许海峰,想都不敢设想真实的1984年奥运会上,竟然因为没有预备好两面五星红旗,必须回去再取,才能举行隆重的萨马兰奇主席的首次颁奖仪式。

许海峰对我说,这枚金牌和别的金牌没什么不同,是他的运气好。中国的第一枚奥运金牌,已经捐给国家博物馆了。

在许海峰的授权许可下,我和制片人王浙滨、导演王放放去安徽省和县深入采访。当年,他卖化肥的仓库还在,听他母亲、弟妹、同学讲他成为射手的往事,也讲他初恋的故事。在国家队、省射击队,我们采访了他的两任教练。由于这个题材是安徽的人、安徽的事,在第九次文代会期间,我向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郎涛汇报,他当即表示,许海峰能从安徽走向世界并夺得奥运首金,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应该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影片,拍出精品,振奋精神。郎涛亲自与和县沟通拍摄事宜,安徽省电影集团参与出品,和县领导看过剧本,全力支持影片的拍摄。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做出重要批示,国家射击队给予技术上指导,为演员深入生活提供条件。《许海峰的枪》作为国家电影局的重点影片,正式被中宣部列入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影片。

王放放高考时喜欢理科,考入北大化学系,后来选修艺术系,毕业后跟着我们搞电影,当过几部戏的场记和副导演。我带他深入生活,参与剧本创作,就是让他熟悉角色,采撷生活的细节。这是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请来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谢飞导演做艺术顾问,召开了两次剧本研讨会。为此,我还写了剧本设计和拍摄构想,做了剧本创作的阐述和拍摄要求。这次出版,希望可以为读剧本、写剧本的人有所借鉴。

零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超越,是中国人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精神火炬。青年演员李东学饰演许海峰,经许海峰的认可,并亲自教授他射击技术,逐渐感悟到许海峰由供销社员走向奥运赛场的坎坷历程,演绎这样的人生,相信会更加激励青年人奋斗的目标。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一个精神溃疡的民族是没有竞争活力的民族,必然被世界淘汰,一个道德萎缩而物欲膨胀的民族是没有信仰的群体,必然会走向衰亡。奥运圣火传递着人类文明,已经点燃了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雄心,中国人一次次零的突破,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成为文化创作的精髓。我们有责任,为英雄讴歌,为勇士立传,让零的突破的精神,激励后来人,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的精神基因。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许海峰是体育战线的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为党的十三大代表。在庆祝建党百年活动中,全党评选100位重要英雄模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许海峰作为体育界的英雄榜上有名。他所代表的奥运精神,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敢于不畏强手,参与世界竞争,为国家赢得尊严和荣誉的精神。再现历史,激励当代,从刘长春单枪匹马悲壮赴会,到许海峰射落奥运首金,再到今天中国奥运军团一次次地在奥运赛场载誉归来,世界已经几百次瞩目,五星红旗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高高升起,历史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如旭日东升。

2012年8月29日

2021年10月修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许海峰的枪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兴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22003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22-02-01
首版时间 2022-02-01
印刷时间 202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66
CIP核字 2021231509
中图分类号 I217.1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