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大学
内容
编辑推荐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记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时,阿瘳沙带着梦想,背井离乡,去喀山求学。艰苦的生活逼迫他不得不日夜劳碌奔波。在沙俄军队大杂院里,在船上,同下层劳动人民一起,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及思想者们一起,与艰苦的生活做着顽强的抗争。他想尽一切办法读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在这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里,他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最终成长的一个坚定的战士。

内容推荐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第三步曲,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目录

前言

正文

后记

试读章节

他好像只是靠着吃自己的指甲过活——把指甲啃得快要出血了。他日日夜夜地制图、运算,不断地咳嗽,发出低沉的吭吭喀喀声。妓女们认为他是个精神失常的人,都很怕他,然而出于怜悯,常常在他的门口悄悄地放上一些面包、茶叶和食糖,他就把这一包包的东西从地上捡起来,拿回屋里,一面呼哧呼哧地喘着气,犹如一匹疲劳已极的马似的。要是她们忘记了或者由于什么原因不能给他送礼物来,他就打开房门,朝着走廊沙哑地喊叫:

“拿点面包来!”

在他那双眼窝深陷的黑色眼睛里,闪耀着幸福狂热者自命不凡的骄傲神色。偶尔有一个矮小的驼子来看看他,此人长相丑陋,一只脚向外翻着,肿胀的鼻子上支撑着一副深度近视的眼镜,头发花白,在他(阉割派教徒)蜡黄的脸上呈现着狡猾的微笑。他们紧紧关起房门,在奇怪的宁静中,默默地呆上好几个小时。只有一次在深夜里,这个数学家沙哑的怒吼声把我惊醒了。

“我说——这就是监狱!几何学——是鸟笼,是的!是捕鼠器,是的!是监狱!”

驼背的丑八怪那尖细的嗓子发出嘻嘻的笑声,反复地说着一个奇怪的词儿,可是这个数学家突然吼叫起来:

“滚蛋!滚!”

他的客人滚到走廊里,愤恨地嘟哝着,时而尖叫几声,裹上了宽敞的披风,这时瘦高而又可怕的数学家站在门口。把手指插进蓬乱的头发里,声音沙哑地喊叫道:

“欧几里得是个傻瓜!傻——瓜……我可以论证上帝比这个希腊人更聪明!”

他用力把房门碰上,震得他屋里的什么东西轰隆一声掉了下来。

不久,我听说这个人想根据数学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件事就死了。

普列特尼奥夫在一个印刷厂里做报纸的夜班校对员的工作,一夜可挣得十一戈比的工资。如果我来不及出去做工挣钱,那么我们一昼夜就只能吃上四磅面包、两戈比的茶和三戈比的糖。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工,因为我要学习。我正在非常困难地钻研各门学科,那些拘谨死板得反常的语法规则尤其使我苦恼,我根本不会把生动的、难度大的,变幻莫测而又灵活性强的俄语搬进僵死的语法框框里去。然而,没多久我高兴地发现,我开始学习为时“过早”了。即使我能考上,取得当乡村教师的资格,由于我的年龄,也不会得到教师职位的。

普列特尼奥夫和我睡在同一张单人床上,我夜间睡,而他白天睡。他干上一整夜的活儿,一夜不睡使他疲倦不堪,脸色变得更黑了,熬得两只眼睛又红又肿。他清早回来,我马上跑到小饭馆里去打开水,因为我们没有茶炊,这是很自然的。随后,我们在窗户旁边坐下来,就着面包喝茶。古里给我讲报纸上的新闻,朗读署名为“红色多米诺”那嗜酒成癖的小品文作家的打油诗。古里那种对人生玩世不恭的态度使我大为惊奇,我觉得他对生活的态度,就像他对待那个买卖女人旧衣饰兼做拉皮条的胖脸蛋婆娘加尔金娜一样。

他是从这个婆娘手里租下那楼梯底下的屋角的,但是他无钱付“房租”,以说说逗人高兴的笑话,拉拉手风琴,唱唱动听的歌曲来代替房租;每当他用男高音唱起歌来,他那双眼睛便闪耀着讪笑的神情。婆娘加尔金娜年轻时当过歌剧合唱演员,在歌曲方面是懂行的。她常常感动得流泪,从她那恬不知耻的眼睛里流出许多微小的泪珠,淌到她这个酒鬼和馋鬼的肿胀而发青的脸颊上,她用胖乎乎的手指拭去脸颊上的眼泪,然后再拿一条龌龊的手绢细心地擦着手指。

“哟!古罗奇卡,”她赞叹地说道,“您真是个演员!要是您再漂亮一丁点儿——我会让你得到好运的!我已经安排了不少年轻小伙子去给独身闷得慌的娘儿们做伴呢!”

在我们的头顶上方就住着这样一个“年轻小伙子”。这是个大学生,熟制毛皮匠的儿子。年轻人身材中等,胸脯很宽阔,大腿细瘦得非常难看,身形像一只锐角向下的三角形,这只锐角还折断了一点儿——这位大学生的一双脚跟女人的脚一样小。他那深深缩进肩胛里的脑袋也很小,头上点缀着红色的硬头发,苍白得毫无血色的脸上忧郁地瞪着一双凸出的有些发绿的眼睛。

他违抗父亲的意愿,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似的挨饿,想尽办法,千难万难地读完了中学,升入了大学。然而,他发现自己的嗓子是深沉、柔和的男低音,于是他一心想去学唱歌。

加尔金娜抓住他这一点,把他安排到一个四十来岁的富商老婆那里去。富商老婆的儿子已经是三年级的大学生,女儿也快要中学毕业了。这位商人太太很瘦,扁平的身体,直挺挺的像个士兵,冷漠的脸上毫无表情,像个禁欲的修女。她那双灰色的大眼睛隐藏在深色的眼窝里。她穿着黑色的衣裳,戴着老式的丝绸头巾,耳朵上颤动着一双镶有深绿色宝石的耳坠。

P10-13

序言

高尔基是我从青少年时期就熟悉和热爱的一位革命作家。记得在我家乡解放前夕,黑夜来临之际,参加地下革命的哥哥和姐姐把一捆捆包裹得整齐严实的纸包带回家来,藏在一只大木箱里。一天,有消息说上面要挨家挨户查户口,我父亲害怕这只大木箱会使全家遭殃,于是让我们几个姐弟把它藏到宅院中的浓密竹林里。南方多雨,天放晴后我和另一个姐姐来到竹园,去掉箱子上的掩护物,把箱子打开晾晒,发现里面除了文件之外还有许多解放区的书刊,其中就有高尔基的《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延安十年》《西行漫记》等书。我一面守护着木箱里的文件,一面如饥似渴地阅读高尔基的《母亲》。

1950年,我考上大连大学外文系,专攻俄语。1952年,我有幸被选派赴苏联留学,先后上了萨拉托夫大学、莫斯科大学的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从此有机会欣赏更多不朽的杰作。五年的留学生活使我不仅能系统地学习俄苏文学等课程,更能从原文中欣赏苏联文学的魅力。高尔基就是我热爱研读的作家之一。每逢寒暑假,学校都组织我们外出旅游休假,我就有幸参观了高尔基故居博物馆,游览了高尔基生前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记得我们去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旅游时,就曾专程参观了沙俄时代关押政治要犯的彼得保罗要塞。它位于列宁格勒市中心附近,屹立在涅瓦河最宽阔的野兔岛上。彼得保罗要塞是作为俄国同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前哨阵地而建造的,后来失去了军事意义,便成了关押政治犯的监狱。我对它厚实的墙壁里一间间阴森寒冷的单人囚室至今记忆犹新。俄国第一次革命期间(1905—1907),高尔基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1月9日流血事件后,他以目击者的身份书写革命传单,揭露沙皇政府的黑暗,并且号召民众起来推翻它,因此遭到逮捕并囚禁在这座要塞的牢房里。我们久久地伫立在当年囚禁过高尔基、拉吉舍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者的囚室前,思绪万千。

又一个暑假,我们一批中国留学生乘坐游轮沿着伏尔加河游览河畔的城市,其中就包括高尔基城(原名尼日尼一诺夫戈罗德),它位于奥卡河与伏尔加河的汇合处,是高尔基的出生地。该市于1928年作家生前就建立了高尔基博物馆。这里陈列了高尔基回到故乡时的许多图片资料,高尔基赠送故乡的图书、照片、雕塑等等,这里保存了作家童年时寄居外祖父母家的生活用品——木床、生铁铸造的脸盆、烛台等,陈列的宗教书籍中还有高尔基儿时学习过的古斯拉夫语字母表等。

高尔基逝世后,在莫斯科也成立了高尔基博物馆,1937年11月1日开放。当我们转学到莫斯科大学后,不止一次地参观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陈列着四十七种语言出版的高尔基作品。他的精神和作品激励着全世界的读者,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我感到万分荣幸的是,回国后我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仍然不断在和青年学生一起学习和欣赏高尔基的作品,并把其中一些精品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其中就包括高尔基的《我的大学》。

高尔基生于1868年,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因病逝世。享年68岁。

高尔基本姓彼什科夫,名为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是他成为作家后所采用的笔名。“高尔基”这个词在俄语里的意思是“苦的”,我想大概作家一生坎坷,经受了人生难以想象的种种苦难,所以才采用了这个笔名吧。

高尔基自幼贫苦,四岁丧父,寄人篱下,只念过两年书,十来岁时开始在俄罗斯大地四处流浪。他当过学徒、饭馆跑堂、码头工人、守夜人、面包师等等。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通过小说主人公阿廖沙·彼什科夫的成长经历真实地反映了作家从童年到青少年这一阶段的人生历程。《童年》描写了阿廖沙寄居于外祖父母家的情景,《在人间》展示了他离家出走,到处流浪,为生计奔波的坎坷经历,《我的大学》则记述了阿廖沙青年时代在喀山的一段生活。

《我的大学》创作于1922年,1923年出版,书中描写彼什科夫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到喀山准备上大学,但迫于残酷的社会现实,他未能踏入喀山大学的校门,而是在另一所没有课堂、围墙的大学——社会这所大学里接受磨练、教育。除了能接触到一些大学生、知识分子以外,高尔基更多地是和贫苦市民、工人,以及黑帮、妓女等社会底层的人生活在一起,体会他们的辛酸和血泪。

“俄罗斯人民”这个主题在苏俄文学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主题在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尤其是在《我的大学》中揭示得更为广泛而深刻。高尔基在这部作品中不仅真实地刻画了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小市民和资产阶级阶层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而且以此相对照,塑造了一系列来自底层的。正在逐步走向觉醒和反抗的人物形象。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还正面描写了在人民群众中传播革命思想的人物形象,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者菲多谢耶夫,民粹主义者罗马斯,还包括了阿列克赛·彼什科夫本人,他克服了一系列沉重的困惑、迷惘和思想危机,最后理解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创造力,并且在革命活动中,在反对旧世界的斗争中看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我的大学》以及与它相似的几部回忆录作品,如《柯罗连科时代》《看守人》《论初恋》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鲜明地提出了知识分子和人民的相互关系问题。《我的大学》着重描写了彼什科夫在精神上的成长和觉悟,他开始对当时流行的各式各样的思想体系及其代表人物明辨是非,从而确定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在列宁的教育和帮助下,高尔基抛弃了“整个知识分子都是革命的”幻想,同时他也谴责了否定知识分子的作用,把知识分子看成是“害群之马”的虚无主义观点。

上个世纪20年代,一些苏联作家提出了在创作中如何处理个人与群众的相互关系问题。有些作家强调群众的集体作用而抹杀先进人物的作用,认为个人要做出牺牲,融入群众中去,而另一些作家则为这样会抹杀个性而感到担忧。其实这两类作家都往往把个人与群众对立起来,把人民群众看成是没有个性、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群氓。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则提出了表现个人与群众关系的另一种方案。在《我的大学》中人民群众表现为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个性、独特思想感情的人物的集合体,其中每一个人物在反对压迫和剥削的斗争中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他们通过各自不同的经历苦苦地探求真理,期望它能照亮艰辛的现实生活,并给苦难大众指出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如老织布工尼基塔·鲁布佐夫有一颗不平静的聪慧的心灵,孜孜不倦地渴求知识,尽管他对沙皇还存有一些幻想,期待沙皇能管束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贪官污吏。病弱的钳工雅科夫·沙波什尼科夫则把自己剩下的全部精力、全部怒火都用来“消灭上帝”,嘲笑那些骗人的神甫和僧侣。农夫伊佐特身上既有令人感动的柔情和善良的心肠,又对恶霸土豪怀有刻骨憎恨。这些都是高尔基笔下人民群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高尔基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他们人生道路的复杂性和精神成长的艰巨性。作家正是在与这些人民群众形象的对照和性格的碰撞中,充分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真正意义。知识分子的作用就在于或是促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成长和觉醒,或者阻碍这一进程。在《我的大学》中,主人公彼什科夫完成了他的自学成才、自我教育的过程,他来自人民底层,与人民同甘共苦。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得到了锻炼,受到了革命知识分子的熏陶,形成了自己的革命人道主义思想,终于成长为一位自觉地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献身的革命知识分子。这就是高尔基所经历和感悟的,也是千百万读者为之感动而深受启迪的“我的大学”。

后记

我接受漓江出版社约稿,重译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我的大学》,这是1994年底的事,我当时欣然答应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今年五月底我才开始着手翻译,而且因身居异国他乡,与我以往在国内工作的环境大不一样了。

我的一部分译稿是在弗吉尼亚州的蓝岭山麓的一座具有当地历史意义的庄园里完成的。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周围是森林和原野,空气格外清新。每天早上外出散步,树上的鸟儿啾叫着迎接初升的太阳,松鼠在跳来跳去,林中的小动物使大自然更加充满了生机,我尽量享受着长期在城市里得不到的大自然的抚爱。我回家时总是捧着一束野生的鲜花。傍晚,我欣赏着暮霭笼罩森林和田野的景色,萤火虫到处在闪亮,从森林里走出一两只梅花鹿,有时更多,它们十分可爱,既不怕人,也不怕车。更使我赞叹不已的是那连绵不断的蔚蓝色的群山,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名副其实的蓝色的山岭,可是驱车进山,却是满目葱葱郁郁的树林,据说这里的树木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气体,与阳光大气相融合便呈现出蓝色了,蓝岭的名称就是由此而产生的。这个环境对脑力劳动再适合不过了。另一部分译稿是在弗吉尼亚州的州府里乞蒙市的近郊完成的。这里虽然没有那蓝岭山麓古老庄园的雄伟气势,但是住宅周围也都是树木,有松树、杉树、橡树、枫树以及其他叫不出名字的树木。除车道外,都是绿色的草坪和修剪整齐的灌木丛和花坛,环境也很幽静。这儿除了雨天外,天空总是蓝色的,到处是一片绿荫,一年四季奇花异草不断,环境保护得非常好。

但另一方面,由于两种民族(其实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也是多民族的)、两种文化的差异,我感到精神生活的枯燥乏味。因此,翻译高尔基的作品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快乐。高尔基青少年时期的坎坷经历和他那发奋图强的精神,对我们永远有着教育意义。祖国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出版社重视出版严肃书籍,这是多么可喜的现象!我们中华民族只要同心同德,抱着艰苦奋斗的精神,21世纪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

我手里译着高尔基的作品,很自然地回想起自1978年至1981年整整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社科院从三所高校(北大、北师大、北外)借调了几个人,在文字工作上耕耘了几十年的陈斯庸先生的领导下编译《高尔基文集二十卷》,老陈同志的严谨学风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十分重视对作品的加注,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要查阅不少资料。我记得当时分配我校订加注《苦命人巴维尔》,那时借调期已结束,我又花了整整一年的业余时间才完成的。这次我在国外的不利条件是对这儿的学术环境不熟悉,因此有些必要的加注是参阅了《高尔基文集二十卷》的。

还想说明的是,原文中的书名为《我的几所大学》,高尔基把某个阶段或者某个事件看成是一所大学,但在汉语中“我的几所大学”作为书名显得累赘了,从广义上讲,高尔基是上了一所社会大学。因此重译本的书名还是《我的大学》,译自原苏联国家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尔基三十卷集》第十三卷。

                陆桂荣

             译于美国弗吉尼亚

               1995年9月14日

               2006年8月修订

书评(媒体评论)

毫无疑问,高尔基是一位宏伟的艺术天才,他带给了并且还将带给全世界无产者以很多的贡献。

——列宁

他带着不可制服的锐气与力量走进文学界,把俄罗斯大草原的健康气息带给世界各国的读者。

——巴金

高尔基对于中国文坛响之大,只要举出一点就可以明白:外国作家的作品译成中文,其数量之多,且往往一书有两三种的译本,没有第二人是超过了高尔基的。

——茅盾

这部书实在是给中国青年的很好的赠品。

——鲁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大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高尔基
译者 陆桂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19487
开本 16开
页数 15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2
出版地 广西
231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