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八国游历日记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藕庐诗草/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内容
编辑推荐

金绍城对美、英、德、法、意、丹麦、日等美欧亚等十八个国家进行了历时十个月的访问,重点考察了上述国家的监狱、看守所和教养院等,内容涉及历史、机构、制度、经费和人员等,并与相关人士举行了系列座谈,留下了大量的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后来被整理成《十八国游历日记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藕庐诗草/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内容推荐

金绍城、张剑、徐雁平、彭国忠、谭苦盦编著的《十八国游历日记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藕庐诗草/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重大规划项目,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收入之列。

目录

总序

序一

序二

前言

十八国游历日记

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査记

藕庐诗草

附录一 金绍城资料

附录二 万国监狱改良协会第八次会议资料

附录三 各国罪犯之待遇

附录四 我的哑旅行史之一页

附录五 遐举杂记

试读章节

五月二十五日,睛,西历七月一号清晨八句半钟,由京奉铁路赴山海关,与王君仁山偕行。张弁群、陈静山二君送至车站。车中遇严又陵、朱郁堂、张丹荣、刘葆孙诸公。予病目不能观书,与又陵先生噱谈。先生谓“中国司法前途欲求独立,不当从道德上分其人之善恶,先当从法律上论其事之曲直。今之为裁判官者专以钩拒为能事,深文周内,曲直可以上下其手,而不察情理之平,裁判官之资格乌能养成乎”,又谓“中国社会程度之低,美术之不发达亦其原因之一。人之心思空闲无所寄,饱食终日,佚则思淫,赌博狎邪之事安得不甘之如饴乎?如广设美术学堂以诱掖之,于改良社会实有裨益,而知者盖鲜”,予深服膺斯言。

下午六句二十分钟,抵山海关。寓外国客店。时尚早,与王仁山散步至东城观“天下第一关”五大字横额,而城楼已破败。英人方驻兵关内,不禁有“莒城已恶”之感。城中市面甚萧索,而日人营业者甚多,甚至肩挑贸易遍地皆是,于我国商务前途亦大有影响也。

二十六日。晴,西历七月二号八钟,上火车④。下午六钟二十分,至沈阳站。旁遇甬友吴大溶,为同学吴大桢之兄也②,数年未晤,匆匆叙谈数语。余因为火车茶房所误,谓“至东洋车站下车为便”,因复买票,及票已买,而蒙务局黄君培焱(仕福)已在车站相候,谓“不如由沈阳站下车,离局较近”。然业已上车,瞬即开行,遂同至日本车站。复雇东洋车折回①,人自外攘门,至东关蒙务局,黄君留予等局中下榻。黄君善书画,精赏鉴,谈画及古玩磁器语极相得。关外日人杂居营业者较山海关尤多,据黄君言,注册者共五千人,而往来无常者三倍之。由此间至长春八百馀里,日本之屯耕者处处是民,即处处是兵,不可究诘。沈阳为陪都重地,而强邻实逼处此,令人触目警心。夜,祁听轩来谈。

二十七日。晴,西历七月三号七钟,至造黄君培焱府②,并往候祁听轩(祖彝)③、熊秉三(希龄)。秉三因病未见。午后,闻昭陵方修缮,暂弛门禁,得纵游人人观,由培翁为介绍,与王仁山三人偕往。碧瓦朱甍,膛丹垩白,崇楼杰阁,灿然一新。惟门外照壁及城楼数处尚未竣工,但规模视明陵、西陵均较小。入门万松夹道,涛声扑地,翠色参天,中有一树为大风所仆,偃蹇卧地,形如苍虬。石兽夹驰道,有六狮、二象、驼马各二。华表二,上刻盘龙,高与松齐,苍鳞掩映,天矫孥空。寝门外有翡翠石,宽尺有咫,长六尺许,碧色莹然,温润而泽。墓顶生冬青一株,大数十围。守者云:“严寒经霜,百卉具腓,而此树苍翠欲滴④,尤为可观。”盖天然生长,计已二百年物矣。旋至松林中设小几闲坐,饮汽水皮酒。翠霭排空,人语具绿,清风吹襟,凉沁心骨,坐久忘机,不觉夕阳挂树,亟命驾回寓。夜,听轩来谈良久⑨。

二十八日。晴。西历七月四号 往谒锡清帅,面投大理院咨文。拜吴提法使,未见。金蕺经来谈,系提法使派陪往调查审判监狱者。午后,约培翁及仁山偕往。先至高等审判厅。与地方审判厅合在一处,而分庭办事,界限仍各判然。高等审判厅刑科二庭④、民科一庭,用合议制,每庭设推事三。地方审判厅刑科二庭、民科一庭,用折衷制,设推事三。晤管洛声厅丞、廖星石②、汪琴坡检察长,谈甚畅。审判厅规模甚完备,惟待质所太逼仄,限于地也。旋至习艺所。分四翼,十字形,一皮工科,二木工科,三旋木科,四织布科,五裁绒织袋及卫生衣科,六缝纫科,七铅印及雕刻木印科,八染科,九冶铁科,专收教犯罪者,皆有定役,作成之物以十之四给犯人。其有功者则奖以功牌,饮食起居等皆予以自由以奖励之,办理颇称得法。习艺所房屋材料取诸公中,而作工皆用犯人,故计费仅三万馀金云。下午,观模范监狱。亦由犯人工作而成,计费四万馀金,规制颇宏敞,但参用折衷制,而不能一律分房,女犯虽别有监,而幼童犯罪者仍与成年者杂处,皆不免欠点,盖亦为经费地势所限也。购得习艺所所织绒凳垫一对、模范监狱织布四端,工作皆精致,将携至美洲作监狱协会之赠品也。

夜,听轩邀饮于番菜馆。归,写篆书对赠培焱云:“得天绝技诗书画,绕地游踪澳美欧。”又赠听轩一联云:“和神永驻长春国,朗抱常开不夜城。”盖埔焱曾遍游各洲,通俄文,又擅“郑虔三绝”,而听轩则豪爽善饮,方创办电灯公司,乃纪实也。

P1-3

序言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檗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 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入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入“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八国游历日记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藕庐诗草/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绍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21312
开本 32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6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2015049270
中图分类号 K827=5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50
15
整理 谭苦盦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