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字血泪/中国王朝内争实录
内容
试读章节

北魏太武帝时的名臣崔浩,因立史碑事而被太武帝诛杀,这是北朝的一桩著名的文字狱。

太武帝神麂年间,北魏都城大同郊外,出现了一群规模浩大的碑林。这个碑林可以说是从古以来未有的奇观,上面刻的是宰相崔浩主编的大型当朝史志《国书》30卷,以及崔浩所作的《五经注》。碑林占地方圆百米,甚是壮观,又是建在离京城仅有三里的近郊大道旁边,引来了无数的观众。路过此地的人,无论文化高低,都要到碑林中观赏一番。也有很多人特意从很远的地方来观摩碑林。一时间,这个碑林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

碑刻在北魏极受重视,到今天魏碑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极有价值的瑰宝,在书法界,魏碑的艺术价值是很高的。崔浩本人就是著名书法家,碑文大概是他自己书丹,也不知刻了多少块石碑,总之是用了三百万工,终于建起了这处碑林。

绅士淑女,都把碑林当作一个景观来览胜,来往行人,都绕着碑林看看碑的内容。碑的内容是北魏当朝国史,而且记载本朝事“备而不典”,巨细皆载,善恶俱收,所以,统治者内部不干不净的事也都在《国书》中记录下来。如果仅是在书中,影响还不至于如此广泛,现在,刻成了规模宏大的碑林,加上崔浩那一手漂亮的字迹,吸引了许多观览的人,碑的内容自然也就不胫而走。

《国书》所记载的,多是北魏统治者的一些史实,也包括了北魏开国前的一此情况,北魏统治者是鲜卑族,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在文化上自然比当时已很发达的汉族要落后许多,有许多陋俗,比如,妻后母,报寡嫂,等等。

《国书》的这位大主编崔浩,是汉人士族,他是带着正统的儒家文化眼光来编纂北魏国史的,对于鲜卑文化习俗有着或隐或显的鄙夷眼光,《国书》中也记载了北魏统治者的“家丑”秘事。这些东西仅在书中影响还有限,现在刻成石碑,立在通衢大道旁,传扬甚为广远。那些鲜卑贵族本来就对崔浩没有好感,现在,看到史碑上这些“暴扬国恶”的东西十分『贲怒,便对崔浩群起而攻之,以致于酿成了这桩著名的史祸。

关于崔浩作为汉族士人的代表人物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这里不妨从头介绍一下。

崔浩,字伯渊,北魏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家族贵盛,乃是北方著名的高门大姓。从魏晋以来,代代都有名臣。

崔浩的父亲崔宏,在道武帝时,也是肱股重臣,任吏部尚书,封为白马公。死的时候是魏明元帝泰常三年(418年)。病笃之时,明元帝派侍臣问疾,一夜数返。死后丧礼十分隆重,皇帝诏命群臣及附国渠帅都来会葬,亲王以下,都受命拜送。

崔浩长得白皙纤弱,眉清目秀,如同一个弱柳扶风的美妇人,但此人却是胸有大略,深谙兵机。他从小就好学多思,博览经史,对于阴阳百家之言,无不观览。弱冠时就已被任为通直郎,后迁至著作郎。因他书法精湛,道武帝经常让他随侍左右。

崔浩出身名门,且又才华出众。太原的大士族郭逸便把女儿嫁给他。郭逸的夫人王氏,也是出身于士族之家,她对崔浩极为看重,认为他是个奇才,对这个乘龙陕婿十分满意。崔浩娶郭氏女时间不长,妻子便因病而亡,他的岳母王氏深以为憾,又要把小女儿嫁给崔浩,郭逸和其他亲属都劝阻她,以为这样不好。王氏不听,非要把自己的小女儿又嫁给了崔浩。这桩婚姻本身,便说明了汉族士族之间,以门第互相认同的情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门阀政治,人们的门第观念十分严重,士族与庶族差距甚大,有两句很有名的话可以概括这种政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汉朝开始,便以“九品中正制”论人选官,而士、庶之分是划分品第的重要依据。寒门不可能进入上品,士族也不会流入下品,二者泾渭分明。寒门并非是经济上贫困,士族也未必家私万贯,经济状况不是主要标准。士族主要是那些所谓高门大姓,如王家、谢家。西晋、东晋的政治都是士族垄断。像王导、谢安,都是著名的士族领袖。

北朝的汉人也深受士庶观念的影响,也同样有士庶之分。如崔、卢、郭、王,这都是北方著名的贵族,他们彼此联姻,互为援结。同时,这些北方士族总是把羡慕的眼光投向南方(东晋、南朝),因为南朝是士族政治的核心,士族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北朝的统治者是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在文化上远较汉族士族落后,因而北方的士族在心灵深处对北朝统治者并不佩服,在文化上也很鄙夷他们。反过来,北朝统治者及其贵族集团对汉族士族,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是防范、敌视。尤其是少数民族贵族集团,从他们的利益出发,对汉族士人多方排挤打击。如北魏的鲜卑贵族,对崔浩等人就是极力倾轧排诋的。

崔浩本人出身名门高姓,这种士族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与崔家结成姻亲的,也都是北方的大士族,如崔浩的母亲,便是卢谌的孙女。卢谌也出身士族,曾为刘琨的主簿。卢谌是范阳人,范阳卢家,是北方著名的大姓。这些北方的著名士族互为姻缘,声气相应,形成了一个门阀士族集团。他们的正统意识、种族意识都是很深厚的。崔浩也是如此。这种意识有意无意地流露,必然伤害鲜卑贵族的某种自尊感。

例如,崔家与太原王氏的结亲,崔浩对王慧龙出身的认定,曾引起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

太原王氏是西晋以来的显贵,东晋末年,王慧龙从江南出走,来到北方。崔浩的弟弟羡慕主家的门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有人说,王慧龙并非王家人。崔浩见了王慧龙,见到他的鼻子生得很大,就赞叹道:“这才是真正的王家人,是个贵种。”原来王家人在生理上有一个特点,世代都出酒糟鼻(当时叫做“齇”,音渣)。南方把这一家王姓称为“齇王”。崔浩对士族的家史、谱系都相当熟悉(这在当时是一门学问,即所谓“谱学”。王慧龙一经崔浩的“鉴定”,便被证实真是“贵种”)。

崔浩对王慧龙的赞誉,激怒了鲜卑贵族,鲜卑贵族只承认自己是“贵种”,不能容忍其他“贵种”的存在。北魏前期,统治者的民族意识、种族意识相当强烈,皇帝也是如此。于是,鲜卑贵族便抓住这件事到皇帝那里去告他的状,说他贬损鲜卑。太武帝听了大怒,把崔浩叫去训斥了一顿,崔浩吓得出了一头冷汗,连忙跪下,向太武帝承认了错误。

这是崔浩作为北方士族的代表,和鲜卑贵族之间产生的一次矛盾。这种矛盾并非偶然,而是由来已久的,后来,崔浩因史祸而被杀身,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虽然崔浩为鲜卑贵族所忌恨、排诋,但皇帝对崔浩还是非常器重的,这是因为,崔浩深谙兵法,料事很准,参赞军事,多能取胜;而当皇帝不听崔浩建议时,往往致败。所以,太武帝对他深服其言。

泰常元年(416年),东晋的将军刘裕进攻姚泓,要沿黄河西上,向北魏求借道,太武帝让群臣商议。大臣们都说:函谷关乃天险,刘裕如何能够西进?扬言伐姚,实际上意图难测。应该先发兵断黄河上流,不让裕军西过。”大家都同意这个计策,太武帝将听此计。P21-24

目录

出版者的话

前言

“种豆”的收获——杨恽被腰斩

“《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之死

史碑之悲

“平生文字为吾累”——乌台诗案

《车盖亭》诗——蔡确的厄运

诗人皂后——生命在诗祸中凋谢

“罪己”与杀人

文字狱,权奸的武器

朱元璋的“文字学”

波澜迭起的万历文祸

一代思想家的惨遇

鲜血飞溅的《明史辑略》案

血染《南山集》

飘零的大树——年大将军得祸于文字

雍正的“出奇料理”

“独抒己见”的后患

“坚磨生”的血光之灾

疯子逃不脱文字狱的屠刀

序言

历史是人类知识、智慧的积累,是先辈留给后代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故日“读史使人明智”。不过,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要读一部煌煌历史巨著,对许多人来说,不下非常的决心,恐难静心卒读。即便下定决心,恐怕是纵有开头、亦难有结尾。鉴于此,我们策划出版了《中国王朝内争实录》丛书。

我们这套书的出版,试图走出一条新路,即高雅的学问通俗去作。我们觉得,在学术界有一种不成文的清规戒律,学术高居文雅的殿堂,傲守高不可攀、曲高和寡的自尊,以理性、冷峻为美。这种清高和自尊,我们是很钦佩的。但是,思想和知识是需要传播的,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掌握,一代传一代,思想才能成为不朽,知识才能成为永恒。所以我们请专家学者,走下殿堂,靠近民众,在雅和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俗,不是低俗,不是粗俗,更不是媚俗,而是请学有专长的学者,把他们的学术成果、学术观点,用清新雅丽的语言、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华采辞章,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再现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并以史为鉴。

历史是异彩纷呈的,是博大精深的。我们涉足历史,并不能因这几本小书,就奢望趟过历史的每一条河流。经反复论证,征求学者的意见,决定围绕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展开论述。从皇位、相位、宠位、军阀、朋党、忠奸之臣、新旧势力、以及文字狱八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多面性,手段和方法的残酷性和阴险性。他们有的为了国家大业,忍辱负重,矢志不二;有的身不由己,莫名其妙地成为牺牲品;有的为了一个权字,朋友可以反目,兄弟可以成仇,甚至刀剑相加,同室操戈。当然历史是复杂的、矛盾的,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不能以简单的善恶来做终极评判,也不能因其手段的残忍和卑劣,而否定其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反过来,也不能因其有功于社会,而赞成其手段的残忍和卑劣,而应该历史地、客观地评判。总之,经过作者独具匠心的条分缕析,一条是非、善恶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追览历史的风风雨雨,而且可以了解史学家的观点和其对历史的客观评价;不仅可以追睹历史上惊心动魄的厮杀,而且可以掩卷沉思,得到历史的启迪。

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期待着读者朋友的认可和诚恳的批评、指正。

内容推荐

《文字血泪》这本小书,并非是系统的“文字狱史”,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些较为典型的文祸现象。既谈不到全,也谈不到专,并不能回答有关文字狱史的所有问题。而笔者所致力的方向,却是使更多的非专业人员通过不吃力的阅读,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狱的轮廓。

《文字血泪》笔者张晶虽然也时常沉潜于史籍,但都是为了文学史、文化史的研究的历史背景参照,书倒是写过若干,但从来没写过纯粹的史学著述,因而,没有底气,也没有资格来谈史学方法论问题。但我明白这样一点:书写出来,是为人们看的。我也知道,有些著作在当世可能少有问津,而在后代却可以成为“不朽”。

编辑推荐

《文字血泪》这本小书,并非是系统的“文字狱史”,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些较为典型的文祸现象。既谈不到全,也谈不到专,并不能回答有关文字狱史的所有问题。而笔者所致力的方向,却是使更多的非专业人员通过不吃力的阅读,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狱的轮廓。本书由张晶编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字血泪/中国王朝内争实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76177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0.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2
出版地 辽宁
24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1: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