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由于疫情原因,可能导致发货延迟)
内容
编辑推荐

1.国内首部由孙辈回忆和撰写的丰家私塾课,真实再现一代名士丰子恺的家庭教育。宋菲君是著名画家丰子恺的大外孙,从小和外公生活在一起,直到十八岁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他是和丰子恺相处最久的孙辈,完整地接受了丰子恺的古诗词启蒙教育。

2.丰家大外孙宋菲君娓娓讲述当年的私塾课程和丰子恺独特的授课方式,知识点密集,饱含趣味,寓教于乐,真正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诗词一般每周教20首左右,古文学一篇,由丰子恺亲授,取材很广,包括《诗经》《苏批孟子》《古文观止》《古诗十九首》《古唐诗合解》《白香词谱笺》等。授课时,常常给孩子们讲诗人词客的异闻轶事;饭前做的游戏是“猜诗句”(丰家的“飞花令”)。

3.书中配有多幅丰子恺的漫画以及古诗词注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丰子恺的教学非常有特色,常常是一面讲解,一面画示意图。这些珍贵的手稿在本书中均作了保留。

4.在学校教育高度发达、社会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回看丰先生的“无学校的教育”思想,非但不觉其过时,反而觉得其中有许多特别可珍贵之处。其一,“无学校的教育”所提倡的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是今天有些家庭格外缺失了的。其二,“无学校的教育”并不要求父母有多么高深的学问,“深究学问的人,也许反是失却人间味的”。其三,父母教育子女,获益的不仅是子女,父母自己的心也能高尚起来。好的教育是双向的。丰先生有许多画,还有他散文中的一些名篇,本身就是画给或写给家中孩子的。

父亲的古诗新画,被世人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他酷爱诗词的最好见证。——丰新枚(丰子恺幼子)

外公丰子恺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亲自给孩子们上课,这个课程称“课儿”,是丰家的“家塾”。——宋菲君(丰子恺大外孙)

丰先生的学识与艺术,已为我们指引了民族、大众、进步的新文化发展路向。本书的编纂与出版,除为世人留下一份珍贵记忆之外,庶几可对当今时代家风、家训之弘扬,对眼下“国学”与“国潮”复起之世风,略起些示范与引导作用。——林嵩(北京大学中文系)

内容简介

宋菲君先生是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的大外孙。他从小和外公一起生活,是和丰子恺相处最久的孙辈,也是受丰子恺影响大的儿孙之一。本书详细记录了宋菲君儿时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外公丰子恺具有特色的家庭教育——“课儿”(私塾课),丰子恺先生亲自为儿孙讲解中国古典文学,辅导他们学习外语。“课儿”的特点是“养成教育”,旨在提高孩子们的素质和修养。书中除了回忆场景外,还配有丰子恺先生的插画以及古诗词注释,在纸本上真实还原当年丰家的私塾课。一首诗词,一幅漫画;一段轶事,一片真情;一个年代,一种人生。让我们在诗词和漫画中领略那尘封的丰家私塾课。

作者简介

丰子恺,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中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漫画鼻祖”。他的画作多以儿童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被录入民国时期的学生课本。其中漫画以“曲高和众”的艺术主张和“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艺术特色备受世人青睐。

宋菲君,著名画家丰子恺的长外孙,从小和外公一起生活在上海,1960年听从外公的建议考上北大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工作至今。任中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高级专家会员(Fellow SPIE)。

目录

《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1》目录

“橄榄味”

——《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序 陈星

前言 宋菲君

一 外公的“课儿”传统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 杜 甫

“课儿”

故行宫〔唐〕 王 建

从五言绝句学起

章台柳〔唐〕 韩 翃

折柳

渔歌子〔唐〕 张志和

渔歌子

虞美人·感旧〔南唐〕 李 煜

母亲的《白香词谱》手抄本

荆州亭·帘卷曲阑独倚〔北宋〕 吴城小龙女

夜深载得月明归

声声慢·寻寻觅觅〔北宋〕 李清照

巾帼压倒须眉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北宋〕 李清照

绿肥红瘦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北宋〕 欧阳修

平山堂和“文章太守”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南宋〕 辛弃疾

壮别诗

满江红·金陵怀古〔元〕 萨都拉

金陵怀古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元〕 萨都拉

念奴娇双璧

垓下歌〔秦〕 项 羽

霸王别姬

九里山前作战场〔明〕 民 歌

丰家的“飞花令”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 韩 愈

览胜图

二 画中有诗

千秋岁·咏夏景〔北宋〕 谢 逸

子恺漫画

少年行〔唐〕 王 维

画中有诗

长干行〔唐〕 李 白

郎骑竹马来,两小无嫌猜

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唐〕 温庭筠

温韦小令和花间词客群

望江南·江南柳〔北宋〕 欧阳修

风流和尚

破阵子·春景〔北宋〕 晏 殊

似曾相识燕归来

渔家傲·秋思〔北宋〕 范仲淹

勒石燕然

洞仙歌·冰肌玉骨〔北宋〕 苏 轼

花蕊夫人

望海潮·东南形胜〔北宋〕 柳 永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咏苏小小 无名氏

湖山此地曾埋玉

登飞来峰〔北宋〕 王安石

峰从何处飞来

本事诗·春雨〔近代〕 苏曼殊

浙江潮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南宋〕 辛弃疾

白发诗

阿英词(《聊斋志异》)〔清〕 蒲松龄

阿英词

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

子恺漫画的赝品鉴别

三 外公的师友

送别〔近代〕 李叔同

决定外公人生的一晚

忆儿时〔近代〕 李叔同

情系城南草堂

春游〔近代〕 李叔同

人生“三层楼”

示长安君〔北宋〕 王安石

白马湖作家群

短歌行〔东汉〕 曹 操

三杯不记主人谁

七绝〔近代〕 苏步青

父母的证婚人苏步青

过蒲田〔近代〕 苏曼殊

拜访梅兰芳先生

寒夜〔南宋〕 杜 耒

忆倪秋平师

登高〔唐〕 杜 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和钱君匋

赠卫八处士〔唐〕 杜 甫

王朝闻先生来访

无学校的诗词教育

——《丰子恺家塾课》读后识 林 嵩

《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2》目录

“橄榄味”

——《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序陈星

前言宋菲君

一 艺术的逃难

高阳台·渌江舟中作〔近代〕 丰子恺

辞缘缘堂

桃源行〔唐〕 王 维

外公曾打算去桃花源避难

别董大二首〔唐〕 高 适

《桐庐负暄》与兰溪奇遇

陆甫皇诗〔唐〕 陆甫皇

竹枝〔五代〕 孙光宪

“一饭结怨”

避寇中作〔近代〕 丰子恺

还我缘缘堂

满庭芳·汉上繁华〔南宋〕 徐君宝妻

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望江南·避难〔近代〕 丰子恺

艺术的逃难

寄阿先并示慕法菲君〔近代〕 丰子恺

警报做媒人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南宋〕 岳 飞

外公“割须抗敌”

新丰折臂翁〔唐〕 白居易

新丰折臂翁

贺新郎·兵后寓吴〔南宋〕 蒋 捷

七载飘零久

一剪梅·舟过吴江〔南宋〕 蒋 捷

艰难的复员东归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

还乡翻似烂柯人

二 西子湖畔旧事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北宋〕 欧阳修

第二故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 杨万里

外公的写生本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北宋〕 欧阳修

孔祥熙求画记

清明〔北宋〕 黄庭坚

外婆太太的坟被盗了

清明〔南宋〕 高 翥

哭丧婆

玉楼春·乌啼鹊噪昏乔木〔北宋〕 苏 轼

清明寒食谁家哭

螃蟹咏(薛宝钗)〔清〕 曹雪芹

中秋食蟹

枫桥夜泊〔唐〕 张 继

落第诗

赠猫诗二首〔南宋〕 陆 游

外公家的大猫——白象

七绝·赏阿里山风景照〔近代〕 丰子恺

莫言千顷白云好,下有人间万斛愁

三 日月楼中日月长

满庭芳·促织儿〔南宋〕 张功甫

捉蟋蟀

望蓟门〔唐〕 祖 咏

杨家将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宋〕 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和生死恨

长干行二首〔唐〕 崔 颢

游庐山记(上)

江行无题〔唐〕 钱 珝

游庐山记(下)

塞下曲四首·其一〔唐〕 常 建

兵气销为日月光

秋日赴阕题潼关驿楼〔唐〕 许 浑

一篇之警句

秋兴八首·其八〔唐〕 杜 甫

彩笔昔曾描浊世

无题〔唐〕 李商隐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秋夕〔唐〕 杜 牧

外公也曾是天文爱好者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 苏 轼

西北望,射天狼

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北宋〕 柳 永

南极老人星

庆春泽·纪恨〔清〕 朱彝尊

钟情怕到相思路

杂诗·其一〔东晋〕 陶渊明

外公建议我学物理

扬州慢·淮左名都〔南宋〕 姜 夔

我的扬州梦

怀中诗〔清〕 马体孝

一肩担尽古今愁

无学校的诗词教育

——《丰子恺家塾课》读后识 林 嵩

精彩书摘

序言:“橄榄味”

陈星(丰子恺研究专家)

丰子恺的绘画创作,从一开始就与诗词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成名作,即发表在朱自清与俞平伯合办的《我们的七月》(1924年)上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面上只是一张桌子、一把茶壶、几只茶杯、一道芦帘和一钩新月,但画的意境多半就从“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中得以传达。丰子恺漫画创作的第一个时期,其实就是“古诗新画”时期。丰子恺爱古诗词,他在《艺术的学习法》中认为“文学之中,诗是最精彩的”。他又在《漫画艺术的欣赏》中说:“古人云:‘诗人言简而意繁’。我觉得这句话可以拿来准绳我所欢喜的漫画。我以为漫画好比文学中的绝句,字数少而精,含意深而长。”

然而,正如丰子恺自己在《漫画创作二十年》中所说:“我觉得古人的诗词,全篇都可爱的极少。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甚至一句。”他在《画中有诗》中又言:“余每遇不朽之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他的老师夏丏尊把丰子恺的这些描写古诗词句的小画称作“翻译”,因为这些“古诗词名句,原是古人观照的结果,子恺不过再来用画表现一次”。丰子恺作这类画,用简洁的几笔,便能将诗词句的主旨表现得别有韵味。李清照《醉花阴》内容丰富,但丰子恺只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算是吃透了李清照的词意;李后主有词《相见欢》,丰子恺也只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一句,直接捉住了李后主写作时的心态。“古诗新画”并非只是丰子恺早期漫画中才有,此后他在各个历史时期中都有众多这类画出现。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在1943年4月由重庆万光书店出版的画集《画中有诗》。该画集中所收集的,是丰子恺选取古诗句,以现代人的关照而创作的画。丰子恺在自序中明确地说:“近来积累渐多,乃选六十幅付木刻,以示海内诸友。名之曰《画中有诗》。”朱自清在丰子恺的第一本漫画集《子恺漫画》的代序中写道:“……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丰子恺的画中有“橄榄味”,是因为这是他从诗的世界中“东一鳞西一爪”揭露出来的。这种“橄榄味”,不仅作者自己受用,也让读者受用,他还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受用。

有感于丰子恺漫画与诗词的关系,这便联想到了本书。我知道,1986年7月,香港山边社出版了丰子恺儿童故事的单行本《丰子恺儿童故事集》,收儿童故事18篇,丰子恺的女儿丰宛音(即本书作者宋菲君之母)为此书作序言,序言中写道:“这本书里的故事,极大部分是我父亲在抗战时期讲给我们听的。那时我们才十多岁。侵略者的炮火逼使我们背井离乡,到处流浪,受尽了苦难。但父亲始终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他素性乐观开朗,一路上仍然和战前家居时那样,经常给我们讲故事。很多故事是逃难途中在舟车旅舍间讲的。到内地后,暂得定居,父亲虽然整天忙于文艺抗宣工作,但有空仍然经常给我们讲故事,还要我们听过后记下来,作为写作练习。”丰子恺的幼女丰一吟对此有细节上的补充,她也在《丰子恺儿童故事》一书中有一篇文章,曰《父亲和我们同在》,文中写道:“我依稀记得,其中一部分故事,正是父亲在我家的周末晚上讲给我们听的。抗战时期我家逃难到大后方,由于一路不断迁徙,我们兄弟姐妹的求学发生困难,父亲便用种种方法给我们补充教育。其中之一便是在周末为我们举行茶话会。从城里买五元钱的零食,我们团团地围坐在父亲身旁,边吃边听他讲话。过后我们必须把这些讲话按他要求用作文的形式记述下来交他修改。他称这些晚会为‘和闲会’。按我们家乡话,‘和闲’与‘五元’的音近似。由于物价飞涨,不久,‘和闲会’改名为‘慈贤会’(‘慈贤’与‘十元’的音近似)。部分儿童故事,我们正是在这些会上听到的。”丰子恺之所以在抗战胜利后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发表,应该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听”到他所讲的故事。因为丰子恺本人对写儿童故事有自己的说明。1948年2月,儿童书局出版丰子恺的儿童故事集《博士见鬼》。丰子恺在代序中谈了自己的观点:

我小时候要吃糕,母亲不买别的糕,专买茯苓糕给我吃。很甜、很香,很好吃。后来我年稍长,方才知道母亲专买茯苓糕给我吃的用意:原来这种糕里放着茯苓。茯苓是一种药,吃了可以使人身体健康而长寿的。

后来我年纪大了,口不馋了,茯苓糕不吃了;但我作画作文,常拿茯苓糕做榜样。茯苓糕不但甜美,又有滋补作用,能使身体健康。画与文,最好也不但形式美丽,又有教育作用,能使精神健康。数十年来,我的作画作文,常以茯苓糕为标准。

这册子里的十二篇故事,原是对小朋友们的笑话闲谈。但消化闲谈,我也不喜欢光是笑笑而没有意义。所以其中有几篇,仍是茯苓糕式的:一只故事,背后藏着一个教训。这点,希望读者都乐于接受,如同我小时爱吃茯苓糕一样。

丰子恺的家庭故事会,其实也正是本书作者所说的“课儿”的较早形式,是丰子恺为了教育儿童,对故事内容进行特别的选择,用十分亲和的方式寓教于乐。基于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古诗词句中特殊教育功用的理解,“课儿”的对象又逐步扩大到他的孙辈,“课儿”也从讲故事,发展到教授古诗词。据本书作者言,丰子恺的教学方式很特别,他善于利用画家的方便,一面讲,一面绘示意图。其实这也是丰子恺经常使用的方式。有时丰子恺还会倒过来做,比如他为家中孙辈讲日本漫画家北泽乐天的漫画,他也会在解释画册上的画作时,在页面上同时作文字“翻译”,以便孩子们在“下课”后温习时进行文画互读。

丰子恺“课儿”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本书第一部分“外公的课儿传统”已有十分详细而生动地介绍。给人的感觉此于丰子恺的诗词观十分相契——当年他作画,对于精彩的诗词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如今复将这些古诗词名句,再用现代人的生活作一次全新的观照,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就在此同时,其“橄榄味”也就咀嚼出来了。

由此,我又想起丰子恺的一幅画,叫作《世上如侬有几人》。画题出自五代南唐李煜《渔父》词。理解此画,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其中,挪威汉学家克里斯托福· 哈布斯迈尔在他的著作《漫画家丰子恺》中的评说:“渔夫念念不忘的是鱼,他一直是在留心注意。他的全神贯注不会因其周围世界的琐碎事物而受干扰。这是一幅有关如何集中注意力的漫画。当然,丰子恺并不是想说钓鱼活动是一项不错的业余爱好,而是想借此表明处事要目标专一的人生态度。就其简朴的绘画风格而言,这是丰子恺最好的漫画之一。画中的钓鱼竿纹丝不动地垂入水面,正是这种风格特征的完美体现。”就丰子恺漫画的形式风格而论,“这是丰子恺最好的漫画之一”的评价实不为过,但就此画所体现的内容而言,我认为还应该在以上评论的基础上再补充一句:画中还表现了一种恬淡超脱的生活态度,此亦柳宗元所谓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有你的生活方式,我有我的处事态度……丰子恺十分期待自己的孙辈们也能建立起一种生活的态度。令人惊喜的是,本书居然特别安排了大量的篇幅来延伸“课儿”,如“外公的师友”“艺术的逃难”“西子湖畔旧事”“画中有诗”和“日月楼中日月长”,这些看似杂谈式的或记述式的文章终究还是紧紧围绕丰子恺诗词教育,可谓广义的“课儿”。这就又让我想到丰子恺的一贯主张,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原本是丰子恺自己找求创作源泉的一种态度,但却可以挪用于丰子恺诗词教育方式方法。这不仅极大丰富了本书内容,更重要的是传达出了本书作者对待诗词学习态度,尤其是对丰子恺诗词教育的理解。

我知道宋菲君老师是一位科学家,但由于接受过丰子恺在多方面的影响,不仅是还能作文,也能作画,更对丰子恺的艺术观和教育观有深入领悟。此乃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承蒙不弃,敦促为序。写上如上感想,仅供读者参考。

前言/序言

外公丰子恺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亲自给孩子们上课,这个课程称“课儿”(teaching the kids),是丰家的“家塾”。在桐乡缘缘堂,嘉兴金明寺弄,在抗战逃难路上,在富春江的船上,在桐庐、萍乡、长沙,在桂林泮塘岭,在贵州遵义湄潭浙大宿舍“星汉楼”,在重庆沙坪小屋,在杭州里西湖静江路85号,在上海陕西南路“日月楼”……,“课儿”始终在进行。我是丰家的长外孙,曾长期生活在外公丰子恺身边,直到十八岁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到北京读书,我有幸亲历了外公家的“课儿”。

诗词是“课儿”的第一必修课。上中学时我每周去外婆家,外公先让我背上周学的古文诗词,再教新课。诗词一般每周教20首左右,古文学一篇,由外公亲授,取材很广,包括《诗经》《苏批孟子》《古文观止》《古诗十九首》《古唐诗合解》《白香词谱笺》等。从《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 学到王勃《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外公的教学非常有特色,常常是一面讲解,一面画示意图。讲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就画一位女子跪地,周围是持戟的武士;讲到“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外公随手画了一位佩饰叮咚、飘然而至的女子。

外公又常常给我们讲诗人词客的异闻轶事。例如讲辛弃疾的《贺新郎》:“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如雪”,就和我们议论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和高渐离易水送别壮士的故事;讲到“夜深满载月明归,画破琉璃千万丈”,就讲吴城小龙女的故事。

外公喜欢旅游,讲到苏曼殊的“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潮”,立刻决定全家去看钱塘江大潮;读完“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就去扬州寻梦。

外公家的文学氛围特别浓厚,饭前做的游戏是“猜诗句”(丰家的“飞花令”)“九里山前作战场”;除夕夜的大戏则是富有文学、地理、古迹情趣的“览胜图”:“蓝关”出自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尾生桥”的典故是李白的《长干行》:“长存抱柱心,岂上望夫台”;“金谷园”则引自杜牧的七绝《金谷园》:“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还有许多我童年时期的趣闻,例如抓蟋蟀、猜谜语、唱京剧、看星星等,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一首或几首诗词。

外公的一生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时期他在遵义为浙大师生讲《艺术概论》,他的住宅称为“星汉楼”,缘起孟轲的“起来庭户悄无声,唯见疏星度河汉”;四十年代住在杭州里西湖,“门对孤山放鹤亭”;解放后他在上海的住宅“日月楼”的对联是杜甫的名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还有国学大师马一浮书写的“星河界里星河转,日月楼中日月长”;当年我读高三时文理分科拿不定主意,去问外公时,他正在日月楼中端着茶杯踱步,吟诵着温庭筠的名句:“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外公曾经说过,当他离开人世之际,最舍不得放不下的居然就是诗词。在“丰子恺120华诞”书画展会上,展出了外公历经三年写成的32米的书法长卷,是417首外公喜爱的诗词。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开幕式上,我的二女儿组织了北京天使童声合唱团的小天使们,演唱了外公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写的歌:“故山隐约苍漫漫,呢喃,呢喃,不如归去归故山。”

这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我的母亲、舅舅和姨妈个个饱读诗书,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这样的家庭,这样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大约永远地消失了。

外公的漫画、散文和译作已经大量出版,但“课儿”背后的故事,只在小姨和母亲的书中偶有谈及。丰家第二代只有小姨还健在,但她年龄很大了。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课儿”的故事回忆出来、写下来,否则丰家和诗词和异闻轶事都将永远地淹没。

“人世几回伤往事”,往事虽已过去多年,幸而我的“长记忆”尚好。在北大中文系林嵩老师的鼓励下,我决定下功夫仔细回忆。就像当年高鹗、程伟元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那样,把久远的、碎片状的回忆“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但我和他们又不一样,他们并不认识曹雪芹,《红楼梦》后四十回系根据鼓担上淘来的二十余卷残稿、前八十回的暗示以及脂砚斋的评语,由他们编撰而成。而本书所有故事都是我亲历的,或父母亲告诉我的。我只是把片断的回忆尽量串联起来,写成完整的故事。

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但自古以来,诗词的读本已经很多,例如脍炙人口的《唐诗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等,近代有更多的诗词选集出版。这本书的写作风范是林老师建议的,每篇首都有一首诗词,由北大中文系李远达和高树伟评注,由我写正文,也就是上面所讲的故事。“子恺漫画”本来就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特色,本书插图都是外公的漫画和书法。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别具特色的诗词读本,由林老师取名《丰子恺家塾——外公教我读诗词》。由于“课儿”在我出生以前就有了,为使这本书更加完备,又补写了抗战期间外公全家“艺术的逃难”。全书许多文字引自外公的文章,以及小姨、母亲的文章。外公是本书的第一作者。

本书的缘起,是外公和我的小姨、母亲撰写的《爸爸的画》一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荣获了“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2016年,在颁奖会上我碰到了编辑许静,应许静之邀,我有了写这本书的想法。本书的注释和评述深入浅出,别具特色。林老师做了全面细致的审查和修改,为成书做出重大贡献。许静、乔健二位编辑参与讨论写作风格、规范,恰当、高效地掌控了写作、编辑、排版的协同进度。这本书体现了北大和华东师大合作的缘分。”

2018年末国家天文台薛随建副台长和他的团队建议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丰子恺星”,我也参与运作。2019年6月3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协会批准了“丰子恺星”,指出“丰子恺(1989-1975),中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艺术与音乐教育家,以其风格独特的的漫画和散文广受欢迎。”这颗小行星发现的日子恰是外公100年华诞,媒体称“百年华诞之际丰子恺天人合一”。其实,外公自己还曾是天文爱好者,外公曽为我高一时和同学制作的天文望远镜作画:“自制望远镜,天空望火星,仔细看清楚,他年去旅行。”外公和天文自有缘分,许多故事在本书中有反映。去年中国制作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飞船发射,实现了外公多年前的夙愿,国家天文台邀请我作为特殊的嘉宾,在运控大厅实时观看了发射过程。正如国家天文杂志所说,这是“丰子恺跨越时空的‘星’缘”。

最后,我们要感谢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资深教授陈星先生为本书作序。

宋菲君

2020年11月9日写于外公丰子恺逝世44周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由于疫情原因,可能导致发货延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菲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88815630T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1-06-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