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也许是属于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这一传统的大冒险家兼征服者中最后的一个,由他主导的这段二战历史也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恐怖的梦魇。
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所著的《希特勒传》以广大历史爱好者为对象,因而着重点在于阐述布尔什维主义及其强权政治的具体体现对希特勒的世界观、政策以及战争决策的影响。这部政治传记有意识地更多地依据希特勒的自述,而不是各种参考文献,因而有别于此前出版的关于这位德国独裁者的所有传记。
图书 | 希特勒传 |
内容 | 编辑推荐 阿道夫·希特勒也许是属于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这一传统的大冒险家兼征服者中最后的一个,由他主导的这段二战历史也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恐怖的梦魇。 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所著的《希特勒传》以广大历史爱好者为对象,因而着重点在于阐述布尔什维主义及其强权政治的具体体现对希特勒的世界观、政策以及战争决策的影响。这部政治传记有意识地更多地依据希特勒的自述,而不是各种参考文献,因而有别于此前出版的关于这位德国独裁者的所有传记。 内容推荐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奥地利裔德国政治家、军事家、演讲家。1921年成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党魁,1933年当选德国总理,1934年成为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被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1945年4月战败自杀。 《希特勒传》作者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1952年生,德国《世界报》记者,传记作家,纳粹德国史专家,著有《戈培尔传》和《隆美尔传》,编有《戈培尔日记:1924—1945》。《希特勒传》侧重从政治史角度解读希特勒与纳粹德国的兴起与毁灭,史料翔实,立意别致。 目录 前言 序幕 1918年11月——在前程未卜的岔路口 第一章 相信德国的无名小卒(1889—1918) 第二章 “犹太人的世界阴谋”——对德国穷困的解释(1918—1920) 第三章 巴伐利亚走出的“救星”(1920—1923) 第四章 受称颂的叛逆罪人及其纲领(1923—1924) 第五章 统一运动的角色(1925—1930) 第六章 摆脱严重危机的出路(1930一1933) 第七章 披上腓特烈大帝外衣的骗子(1933—1934) 第八章 和平造势和战争准备(1933—1936) 第九章 被使命驱使走上战争之路(1936—1939) 第十章 与布尔什维主义死敌的条约以及顺序颠倒的战争(1939—1941) 第十一章 出于种族思想的灭苏战争(1941) 第十二章 反对全世界的战争,种族屠杀和妄想幻灭(1942—1945) 尾声 希特勒留下的长长阴影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相信德国的无名小卒(1889—1918) 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因河畔的布劳瑙时,德意志人的世界外表上显得有条有理。这条界河的对岸,由奥托·封·俾斯麦侯爵用血和铁铸就的帝国充溢着力量和自信。人们相信进步,相信工业经济的增长无界无疆,相信由一支常胜军队体现的军事实力。军人的种种价值完全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与旧欧洲所有的地方一样,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集权国家与不享有特权的劳动大众及其各种政治组织之间冲突不断。除相信进步之外,对一切起着凝聚作用并给予推力的是过盛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而诸如德意志的使命观一类的东西正是起源于此。1890年俾斯麦被解职后,这种使命观从下层在思想观念方面滋养着德意志帝国新的帝国政策。获取作为永不枯竭的原料来源地的“阳光下的位置”,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这是威廉二世的主要注意力所在,也是各个泛德意志以及其他以帝国主义为主导思想的民众组织群体利益的关注点。终结俾斯麦精心均衡出来的欧洲结盟政策已列入计划之内,同样,为与老牌殖民诸强的冲突也预先做好了准备。俾斯麦的结盟政策曾为帝国的和平提供了保障,也为帝国崛起为强国创造了先决条件。 因河另一边的另一个大国,即奥地利匈牙利二元君主国,其人口有相当一部分为德意志人,一贯奉行的是纯粹的大陆利益政策,在九十年代末正处在其繁盛后期。这种繁盛中蕴含着衰落临近的必然性。爱国主义在德国起着凝聚作用,而在这个多民族帝国中却必然起着分离作用,在那个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共同作用下,爱国主义的分离作用更加持久。如果说德意志人、捷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意大利人、加利西亚人、路西尼亚人和波兰人还能够被聚合在一个国家之中,那也是建立在君主国的基础上,特别是建立在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身上,他是“上帝垂恩的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国王,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加利西亚、洛多梅里亚和伊利利亚国王,耶路撒冷国王等”。他使众臣民觉得自己是一个国家形态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将立世千秋的神圣之国,因而也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国家。依照历史发展的逻辑理应存在德意志奥地利人,而在第一批卷入那个民族主义时代涡流里的担负着国家职责的上层人士中间却没有这样的人,不过因河对岸那个生机勃勃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却散溢着不小的影响力。 后来,希特勒本人将自己的出生地布劳瑙恰恰位于“两个德意志国家”边境上的因河河畔描述为命运“安排的幸事”,“至少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再次统一是一项可以动用所有手段去完成的终身使命”。另有一些人则将希特勒的出生地与民族解放战争联系在一起,他们记得,在希特勒出生八十五年前,就在这因河畔的布劳瑙,纽伦堡书商约翰·菲利普·帕尔姆因参与反对拿破仑异族统治的活动而英勇殉难。此外几乎再没有发生过什么可以用来炫耀希特勒m身的事情:他来自一个小市民的狭小世界。他父亲是公职人员,后来升迁至二元君主国的海关税务官,这是一个没有较高学历的公职人员在那个时代所能得到的最高职位。作为这种身份的人;阿洛伊斯·希特勒身上充溢着德意志特权,而这显然也得益于他来自瓦尔德费尔特尔。在那个被维也纳忽略的地方,当地普通百姓因其热心投身于社会活动而十分崇敬格奥尔格·封·舍纳勒尔,他是泛德意志的领袖人物,鼓动建立一个所有德意志人的大民族国家。 阿洛伊斯·希特勒是作为非婚生子阿洛伊斯·施克格鲁伯来到这个世界的,后来获得了合法身份。他先前已结过两次婚,育有两个孩子,即小阿洛伊斯和安格拉。他的第三个妻子克拉拉也出身寒门,比他小二十岁,是出于供养方面的原因嫁给了他。或许是出于这个原因,她为专横而易怒的丈夫并未送上太多的爱意,在不多的几年中,她多次怀上他的孩子,然而孩子都夭折了。因此对于1889年出生的儿子阿道夫,她照料得特别上心,她希望这个孩子能活过满月。 阿道夫出生的那一年,这位海关税务官由布劳瑙调到了帕骚,希特勒一家在布劳瑙的住房占一个楼层。过了三年他退休后,全家又从下巴伐利亚迁往哈费尔德,那是一个小村子,属于费施尔哈姆,靠近上奥地利的拉姆巴赫。阿道夫·希特勒在费施尔哈姆开始上学,他父亲在那里买下一处败落的农庄。到1897年他又不得不变卖那处房产,因为他在经济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希特勒一家此时搬到了拉姆巴赫。然而即使在那里他们待的时间也不长。翌年,他们最终迁到了林茨附近的累翁丁,阿洛伊斯·希特勒在那里紧靠墓园的地方买了一处简陋的房子。 在那里,他们的家境继续恶化。退休的海关税务官越来越频繁地借酗酒逃避无所事事的日常生活,其后果是这对夫妻完全疏远了。他们1894年生了第二个儿子,取名埃德蒙德,1896年生了一个女儿,名叫保拉。1900年埃德蒙德夭折,而自私的父亲愈加频繁地沉迷在酒天酒地中,克拉拉·希特勒经历了这一切命运打击之后,这时更加把心思用在了她那已经十一岁的儿子身上。由于经常搬家,阿道夫直到此时还没有同龄的朋友。她那无限的爱和关注也造成那种特别和非凡之人的感觉在年少的阿道夫心里扎下了根。 五年国民小学毕业后,从1900年秋天起,这个少年就读于附近的林茨实科中学,这时他感到很困难。在第一学年他就没有达到年级教学目标。这并非因为他缺少才智。“他确实具有天资,尽管不是全面的,不过他不大把握得住自己,至少说他倔强、专横、自以为是、性情暴躁,显然他不乐意遵守学校的规章。”后来他的一位老师这样评价他。在林茨实科中学上学期间的一张年级照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照片上的中学生阿道夫·希特勒自命不凡地盯着前方。 显然,成绩不好促使父亲施行起自己的计划,而这个计划的要点就是让自己的独子走意味着毫无风险的公务员之路。阿洛伊斯·希特勒试图靠打骂逼儿子读书,但这只能让这个少年更加厌恶学校,而且也使对因酒而病的父亲的鄙视变成了仇视。 P7-9 序言 为何又写一本希特勒传?这是2003年1月本书出版时人们提出的问题。人们同时还指出,除了成千上万详尽的研究,已经有六十种传记或类似传记的专著,其中之佼佼者如布洛克、费斯特,尤其是凯尔绍的著作。现在我将当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权作本版的简短前言。 当初写此书时的宗旨并非想再呈现一本全景式的希特勒传记,不是写一本满足社会史和结构史要求的希特勒传记。与前二十到三十年的所有论著一样,本书同样不再将介绍个别新史实放在首要地位。更确切地说,我的目的是阐明我认为此前认识不足或未被重视的种种重要关联,欲以这种方式为解读希特勒现象尽一份力。 本书以广大历史爱好者为对象,因而着重点在于阐述布尔什维主义及其强权政治的具体体现对希特勒的世界观、政策以及战争决策的影响。这部政治传记有意识地更多地依据希特勒的自述,而不是各种参考文献,因而有别于此前出版的关于这位德国独裁者的所有传记。 深感耻辱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者形成了两种世界观,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用争辩的,而从前的各种希特勒传记却对这种关系基本略过不提,着重描述的是一个不择手段、权欲熏心的希特勒。八十年代初曾有过一次所谓的历史学家大争论,涉及的问题是以德国名义犯下的罪行是否属于独有的现象,之后布尔什维主义和民族社会主义的相互影响在越来越政治化和实用化的历史研究中成为一大禁区。希特勒、第三帝国和对犹太人的种族大屠杀日益被理解为普鲁士德国的一种特殊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发展深深植根于十九世纪之中。 本书拟从民族社会主义之所以获得历史意义的角度解读希特勒,他是1918年时代转折的产物,因而也是对布尔什维主义的回应。希特勒的暴行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东西方对峙也在十多年前终结,而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为起点的那个历史时期也随其结束了,这使得开启另一个角度解读希特勒成为可能,而且不会有以一种恐怖统治抵消另一种恐怖统治的嫌疑。 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 2004年夏于柏林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希特勒传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 |
译者 | 周新建//皇甫宜均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08608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8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69 |
出版时间 | 2011-11-01 |
首版时间 | 2011-11-01 |
印刷时间 | 2011-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5.167=5 |
丛书名 | |
印张 | 3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60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0-2567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