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化与传播十五讲(普通高校文化与传播类专业系列教材)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系“普通高校文化与传播类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侧重从文化与传播的基本理论素养方面构建“文化与传播”的知识体系。除“绪论”“结语”外,全书共分五编十五讲,以文化的逻辑结构为主线,以时间轴为内在线索选择具体话题,汲取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理论,注重地域特色,从不同维度对研究框架进行延伸拓展,形成了“物质文化与科技传播”“制度文化与伦理传播”“精神文化与思想传播”“审美文化与艺术传播”“地方文化与民俗传播”五大版块。聚焦“文化”与“传播”两个关键词,探寻二者的内在联系,将中外文化对照并融合文化理论与传播理论,以文化视野观照传播活动,以传播视角聚焦文化现象,以历史眼光分析媒介发展。本书适用于作为各类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材,也适合作为其他专业的通识类教材,以及对文化与传播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目录
总序
绪论 作为文化的传播:人、媒介与社会关系的形上之思
一、人的媒介与媒介的人:以人的传播实践为本的文化理念
二、媒介技术与文化:思想被赋以轻快特质的路径
三、媒介形式与传播内容:“内容为王”的践行策略
四、媒介社会与文化共生:传播话语权的选择与建构
第一编 物质文化与科技传播
引言 中西物质文化的技术元素
第一讲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传播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传播的仪式观与科技传播的理论启示
第二节 四大发明传播主体的圈层节点及文化认同
一、科技传播的“多元主体”及圈层节点
二、四大发明的提出者及文化认同
第三节 四大发明传播的历史剪影与符号隐喻
一、四大发明传播的历史剪影
二、四大发明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表达
第四节 四大发明传播的文化意义与影响
一、信息传播与有效沟通
二、教育输送与知识普及
三、商业繁盛与文化发展
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通
五、政治教化与文化统一
第二讲 工业革命:西方近代技术传播的观念变革
第一节 起源:另一种角度的“李约瑟之谜”
第二节 历程:从科学启蒙到技术创新
一、从改变历史的眺望说起
二、笛卡儿与科学方法论
三、牛顿与机械论的确立
第三节 本质:飞跃“马尔萨斯陷阱”的技术革命
一、瓦特的双重贡献
二、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动力革命
第四节 启示: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化
第三讲 智媒时代:人类现代认知迭代的技术升级
第一节 “第三次浪潮”冲击“后工业社会”
第二节 网络社会的崛起
第三节 万物皆媒的数字化生存
第二编 制度文化与伦理传播
引言 中西制度文化的伦理指向
第四讲 “教化”传播:中华礼乐制度及孔子文化传播实践
第一节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教化”传播的制度保障及旨趣
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二、传播渠道的基本格局
三、传播方法的类型体系
四、传播效果的新民目标
第二节 好学、修德与弘道:传播主体的身份界定
一、敏而好学、温故知新:传播者的知识素养
二、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传播者的道德修养意识
三、人能弘道,言传身教:传播者的媒介意识
第三节 游说、教学、修书与雅言:人之延伸的媒介品质
第四节 播知育德:成人之美的传播内容
一、言必有中的意图传播
二、知德并举的品质传播
三、尽善尽美的人格传播
第五节 循循然善诱人:直面受众的传播方式
一、述而不作:秉承传统的文化劝服
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传播态度
三、因材施教:尊重差异的沟通之道
四、不失人亦不失言:举一反三的交流之法
第五讲 “净化”传播:西方宗教制度及主体德性二元结构
第一节 仪式中的美德:“净化”传播的宗教底色及伦理指向
一、“净化”传播的仪式规则
二、“净化”传播的多维内涵
三、“净化”传播的二元人性
第二节 “狮身人面”像的灵与肉冲突:信息主体生命体征的文化象征
第三节 “万物尺度”的人与神属性:信息主体话语权利的角色启示
第四节 “灵魂说”的善恶对立结构:信息主体德性内涵的多维建构
第五节 “说谎悖论”的诚与伪之辩:信息主体真诚义务的社会责任
第六讲 制度交流:中华文化演进、传播及世界秩序重塑
第一节 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特点
一、时空格局:源远流长,东西辉映
二、对外传播:如银泻地,立体传播
三、吸收转化:内核外缘,相得益彰
四、交流效应:回馈扬厉,青胜于蓝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历程
一、从“忧器”到“变器”:物质层面的变革
二、从“忧法”到“变法”:制度层面的改革
三、从“忧民”到“变道”:思想层面的革新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价值
一、文明交流,实现文化振兴的新主张
二、文明对话,破解全球问题的新责任
三、文明承传,重塑世界秩序的新认同
第三编 精神文化与思想传播
引言 中西精神文化的传播智慧
第七讲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传播观念的哲学根基
第一节 “天人本无二”之“道”论:“信息”的本体意涵
一、“天人合一”观念的“道”论
二、“道”之信息的哲学依据
三、信息之“道”的文化特色
第二节 “俯仰天地间”之“人”论:传一受者的道德自觉
一、“究天人之际”的“传一受”互动身份
二、“通古今之变”的“道一人”一体角色
三、“成一家之言”的“知一行”合一意识
第三节 “易以道阴阳”之“象”论:“媒介”的民族特征
一、“为阳语阴,媒介事”:媒介的关系哲学
二、“阴阳天道,象之成”:媒介的象数思维
三、“易有四象,所以示”:媒介的体悟功能
第八讲 天人相分:西方古代传播学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二元对立思维的理念论:信息存在的本体依据
一、“我的道”:“两个世界”的信息存在论
二、“我的理”:“双重真理”的信息本质论
三、“我的话”:“二元标准(话语)”的信息信仰论
第二节 物质与精神的二重性:“世界如何成为可能”的媒介学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化与传播十五讲(普通高校文化与传播类专业系列教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杨柏岭//张泉泉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2053634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5
出版时间 2022-02-01
首版时间 2022-02-01
印刷时间 202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本科及以上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480
CIP核字 202216078
中图分类号 G12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60
184
1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