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奥威尔精选集/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奥威尔精选集》精选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一九八四》两部小说,这两部小说是奥威尔公认的代表作,本书着力于使读者在一本书中收获经典阅读。《动物农场》是一部政治寓言体小说,故事描述了一场“动物主义”革命的酝酿、兴起和最终蜕变。《一九八四》是一部科幻隐喻小说,是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作者刻划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任何形式下的极权主义必将导致人民甚至整个国家成为悲剧。

内容推荐

《奥威尔精选集》精选他的《动物农场》、《一九八四》两部小说。

《动物农场》是一部政治寓言体小说,故事描述了一场“动物主义”革命的酝酿、兴起和最终蜕变,以文学的语言指出:由于掌握分配权的集团的根本利益在于维系自身的统治地位,无论形式上有着什么样的诉求,其最终结果都会与其维护社会公平的基本诉求背道而驰。

《一九八四》是一部比《动物农场》更意味深长的政治寓言,是一部具有预言性质的科幻小说。

在小说中,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监控人们的思想和本能,极其强调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

故事的中心在大洋国,这个国家只有一个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社会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三个阶层。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军备和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持秩序和镇压,真理部负责宣传和文教,富裕部负责生产和分配。

目录

动物农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童

 第九章

 第十章

一九八四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晚上,庄园农场的琼斯先生锁上了鸡舍准备睡觉,却因为喝得烂醉忘记了关上那几扇小门。他趔趄着穿过院子,手中那盏提灯的光圈也随着他的脚步晃来晃去。他走进后门,甩掉靴子,从洗碗间的酒桶里倒了这一天的最后一杯啤酒一饮而尽,这才上床去睡。而此时,琼斯太太早已鼾声大作了。

他房间的灯光一熄,整个农场的窝棚里立刻一阵扑腾骚乱。白天里农场就传开了,老少校——获得“中等白鬃毛”奖的那头种猪——头一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想要讲给其他动物听。大家商量好了,只等琼斯先生一离开,不再妨碍他们的时候,就到大谷仓里集合。老少校(大家都这么叫他,尽管他在参展时的名字是“威灵顿美神”)在农场里德高望重,因此每个动物都乐意牺牲一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听听他说些什么。

在大谷仓的一头有一个凸起的平台,老少校已经安稳地坐在他铺着秸秆的床铺上,头顶上方的横梁上悬挂着一盏灯。他已经十二岁了,近来颇有些发福,但他还是那么威风凛凛,尽管他的犬牙从没剪过,可看起来还是既聪明又慈祥。很快,其他动物陆续到达,并且依照他们自己的习惯舒舒服服地坐下。第一批到达的是三条狗,布鲁拜尔、杰西和品切尔,接着是一群猪,他们立刻都坐到平台前的稻草上。母鸡们栖息在窗台上,鸽子们扑棱着飞上椽子,羊和牛卧倒在猪的后面,开始倒嚼。两匹辕马,鲍克瑟和科洛佛并肩进来。他们慢慢地走着,小心翼翼地落下他们毛茸茸的大蹄子,唯恐草堆里会躲着什么小动物被他们踩到。科洛佛是一匹已近中年、充满慈爱的粗壮母马,生下第四个小马驹以后,风姿体态就再也没恢复过来。鲍克瑟是个庞然大物,两米多高,足足有两匹普通的马加在一起那么强壮。他鼻子上有一道白色的条纹,给他平添了一些蠢相。实际上,他也不是太聪明,不过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干活时惊人的力气为他赢得了大家的尊敬。跟在辕马后面进来的是白色的山羊穆瑞儿和驴子本杰明。本杰明是农场里年纪最大的动物,脾气也最糟糕。他不爱说话,但只要他一张口,往往都是些冷嘲热讽的话——例如,他会说上帝给他尾巴是让他赶跑苍蝇,但他宁愿没有尾巴也没有苍蝇。在农场的动物里面,只有他从来都不笑。要问他为什么,他会说没看到什么值得笑的。不过,尽管他没有公开承认过,但他对鲍克瑟却是忠心耿耿的。他们俩经常在果园那边的小牧场度过他们的星期天,肩并着肩,默默地吃草。

两匹马刚刚卧倒,一窝没有了母亲的小鸭子就鱼贯而入,柔弱地吱吱口I{着,从这头逛到那头,想找个不会被别人踩到的地方。科洛佛粗壮的前腿像一道墙圈住了他们,这些小鸭子在里面舒服地躺下来,很快就睡着了。快到最后进来了给琼斯先生拉车的莫莉,一匹愚蠢而漂亮的白色母马,优雅地迈着细碎的步子,嘴里还嚼着一块糖。她在前面找了个地方坐下,又开始摆动她白色的鬃毛,试图用鬃毛上绑着的红绸带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最后进来的是猫,她像以往一样四处看看,寻找最暖和的地方,最后把自己挤进鲍克瑟和科洛佛中间。在老少校讲话的时候,她自始至终都满足地喵呜喵呜地低声叫着,根本没听进去一个字。

现在,除了摩西——农场驯养的乌鸦,睡在后门背后的横木上——所有的动物都到了。看到所有的动物都舒服地各就各位,聚精会神地等待着他讲话时,老少校清了清嗓子,开始讲了:

“同志们,你们已经听说了昨晚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但是我会晚一点儿再讲这个梦。我先说点别的事。同志们,我想我和你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在我死之前,我觉得我有责任将我获得的智慧传给你们。我活了很长时间,当我独自躺在我的圈里的时候,我有很多时间去思考,我想我可以说,我和其他活着的动物一样,了解活在这个世上是怎么回事,这也就是我想对你们说的。

“那么,同志们,我们现在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面对这个现实吧:我们的生命是悲惨的、艰辛的和短暂的。从我们一出生,得到的食物仅仅够我们苟延残喘的,我们当中能活动的就被强迫去干活,直到耗尽最后一丝力气;一旦我们没有用处了,就马上遭到残忍的屠杀。在英格兰,动物过了一岁就再也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和安逸了。在英格兰,没有一个动物是自由的。事实显而易见:动物的一生是悲惨的、饱受奴役的一生。

“但是,这就是自然界的规律吗?难道是因为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太贫瘠,以至使我们这些居民无法享受舒适的生活Ⅱ马?不,同志们,绝对不是的!英格兰的土地是肥沃的,气候是宜人的,即使动物的数量比现在多得多,它也能为动物们提供丰富的食物。仅仅我们这个农场就能养活十二匹马、二十头奶牛、上百只羊——并且这些动物都能更舒服体面地生活,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这样悲苦的生活?原因在于,几乎我们所有的劳动成果都被人类窃取了。同志们,这就是我们所有问题的答案。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人。人是我们唯一的真正的敌人。把人驱逐出我们的视野,那么饥饿与劳累的根源将被彻底根除。

“人是唯一只消费而不生产的生物。他不产奶,不下蛋,他身体孱弱拉不动犁,他跑得慢连兔子都抓不到。但他却成了一切动物的统治者。他让动物们去劳作,分给动物们的劳动所得却少得可怜,勉强让他们不至于饿死,而将剩下的全都据为己有。是我们辛勤耕耘着这片土地,是我们用自己的粪便为这片土地施肥,然而,我们除了自己的一张皮以外却一无所有。在我面前的这些奶牛们,去年一年你们产了几千加仑的牛奶啊?可是这些本应该用来哺育小牛犊茁壮成长的牛奶都跑到哪儿去了呢?每一滴都流进了我们的仇敌的喉咙里。你们这些母鸡,你们去年下了多少蛋?又有多少蛋孵成了小鸡?剩下的蛋全都被琼斯和他的伙计们卖到市场上换钱了。还有你,科洛佛,你生下的四个小马驹哪儿去了?他们本该是你晚年的依靠和慰藉啊。可他们在一岁的时候就被卖掉了——你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你四次怀胎分娩,每天在田间劳作,所得到的回报除了那点少得可怜的饲料和一间马厩还有什么呢?

“即使过着这么悲惨的生活,我们也不能尽享天年。对我个人而言,我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因为我算是幸运的了。我活了十二年,生下了四百多个猪崽。对猪来说,一生也不过如此了。可是到头来没有动物能够逃得过那残忍的屠刀。坐在我面前的小肥猪们,不出一年,你们都要在砧板上尖叫着丧命。我们都逃不脱这种恐怖的命运——奶牛、猪、母鸡、绵羊,没有一个例外。即使马和狗的命运也不会好到哪去。你,鲍克瑟,当有一天你的肌肉不再坚强有力,琼斯就会把你卖给屠宰牲口的人,他会割断你的喉咙,把你的肉煮熟了去喂猎犬。至于狗呢,等你们老得掉了牙,琼斯就会在你们的脖子上拴上一块砖,扔到附近的池塘里淹死。

P3-5

序言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原名艾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nhur Blair),英国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英语文体家。出生于印度,受教于英国伊顿公学,在缅甸当过警察,参加过西班牙内战;还曾流亡伦敦、巴黎等地,做过洗盘子杂工、教师、书店店员。1940年后开始做小说评论员、记者、撰稿人。1950年,缠绵数年的肺病终结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

奥威尔是个乐于被文字奴役的作家,同时也饱受误解与争议,被视为“危险的异端”,又被称为“西方世界的良心”。他对极权主义的揭示深入骨髓、发人深省,代表作《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使其在世界文坛上享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他的影响力,绝不仅局限于文学界。在小说中诞生的“老大哥”“新话”“双重思想”等词汇,都已收入英语词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奥威尔主义”“奥威尔式的”等新词,甚至成为日常通用语汇。由此可见奥威尔及其作品在英语国家乃至世界的巨大影响。

在写作取向上,奥威尔深受自己的批评风格的影响,似乎总有一种写作之外的力量在催动着他,所以,他的写作形式、审美意趣都不出于一种目的。他也从不会为炫技而写作,即使在讨论其他作家的时候,对于那些精致艺术的侧面,他只会一掠而过,便不再理会。

奥威尔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众人的共鸣,是因为他是一个以诚实的政治信念来真实写作的作者。虽然他所做的是政治的写作,但他的写作不依从花哨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而是从自我经验和感觉出发——这种经验和感觉不是孤独的,是与他人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他极其厌恶那些所谓精英知识分子设计的社会改造计划和理论,因此,他的社会认识、政治见解的表述,都是采用普通人能够阅读和理解的文字形式。

“好文章就像一块窗玻璃”(《我为什么写作》),与其他的知识分子用貌似深奥的花言巧语讨好权力不同,奥威尔从不谄媚权力,他的文字清晰、准确、简洁,如同一扇明净的玻璃窗。透过他的文字,可以看到他所生活的那个真实世界和他的真诚思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奥威尔精选集/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奥威尔
译者 孙静涵//米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032480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2014212936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55
18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4: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