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金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巴金一生创作数量超过千万字,想在二三十万字的篇幅中完全了解他的创作是不现实的,《巴金作品新编》选择了巴金的四部核心作品,由它们组成“四什”。这四部分作品代表着从青年到晚年巴金创作和思想的不同阶段,也代表了他创作的四个不同的主题和类型,基本上能够展现创作的重要横断面。在每一部分作品的选取上,围绕着主体作品,组合相关的作品,使之构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有联系的一个组团。具体说来,一是选择作者创作同时期、同类型题材的作品,以与主体作品构成呼应;另外是选择作者的创作谈、体现思想背景和创作背景的文字,以打开文本的封闭世界,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内容推荐

《巴金作品新编》简介: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暂历程,但在东西方文化浪潮的交汇与激荡之中,却风生水起、云蒸霞蔚,涌现出一代灿若星河的新文学作家,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伟大新纪元。辑入《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者,均为名家名作,风格绚丽多彩,文体摇曳生姿,名臻其美,蔚为大观。

《巴金作品新编》为其中之一。“新编”之“新”,在于既注重择选经过时间淘洗、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经典,又着意搜集那些过去不大为一般读者所知的随笔、散论、杂谈、书信等非虚构的精彩篇什,以更完整、更集中、更丰富地反映和体现巴金一生著述的思想艺术全貌。

目录

前言

《灭亡》之什

 《灭亡》(节选)

 《灭亡》序

 写作生活底回顾

 谈《新生》及其它(节选)

 《电椅》代序

 《巴金全集》第六卷代跋

 复仇

 亡命

 我底眼泪

 诗四首

 诗二首

 “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

 两封信

 繁星

 海上的日出

 海上生明月

 病榻看雪

 巴黎

 庶务室的生活

 谈心会

 鸟的天堂

《激流》之什

 《家》(节选)

 《激流》总序

 关于《家》(十版代序)

 关于《激流》

 《春》序

 《秋》序

 我的幼年

 信仰与活动

 做大哥的人

 谈《憩园》(节选)

 醉

 爱尔克的灯光

《寒夜》之什

 《寒夜》(节选)

 关于《寒夜》

 悼范兄

 广州在轰炸中

 在轰炸中过的日子

 桂林的受难

 静寂的园子

 灯

 猪与鸡

 夫与妻

《随想录》之什

 怀念萧珊

 把心交给读者

 “豪言壮语”

 探索

 再谈探索

 探索之三

 探索之四

 灌输和宣传(探索之五)

 说真话

 再谈说真话

 写真话

 三论讲真话

 说真话之四

 未来(说真话之五)

 小狗包弟

 十年一梦

 愿化泥土

 “文革”博物馆

 二十年前

 怀念从文

 向老托尔斯泰学习

 让我再活一次

 《随想录》合订本新记

 《真话集》后记

 《无题集》后记

 致冰心(二通)

 致王仰晨(三通)

 写给端端(四通)

 告别读者

试读章节

第十一章 立誓献身的一瞬间

杜大心是去远了。李冷兄妹好像从一个恶梦中醒了过来,各人怀着莫名的恐怖。两个人惶恐地互相望着,不说一句话。杜大心是去远了,然而他底话分明地留在这里。

过了一刻死一般沉静的时候。

“哥,你听见他底话没有?”李静淑开口问道。又是片刻的宁静。

“我听见了,”李冷悄然回答。这时他也失掉了平日的那种安静的态度。他底忧愁的声音泄露了他底心中的激动。“他底话也许是不错的,不过那太可怕了。流血,仇杀,相恨,相害!为什么永远是那样?为什么一定要那样?”

“哥……”李静淑在深思了一刻之后,又痛苦地说:“现在是要临到我们底头上来了。他说的凡是曾经把自己底幸福建筑在别人底痛苦上面的人都要灭亡的事,是到底会实现的。……多么可怕!那一天不久就会来的。……唉!想起这许多年来完全生活在罪恶丛中,生活在悬崖上,多么可怕。……谁知道就在安静温和的空气中,我们在做着青春的好梦的时候,还有人在他们底因饥寒不能熟睡的长夜里,拿充满怨毒的声音诅咒我们。在那般终日啼饥号寒的穷人底心目中,我们兄妹也会被人看作吃人的怪物!多么可怕!”

“妹,想起来我也不能够活下去了。我们叫人爱,我们自己底生活却成了贫民底怨毒底泉源:这样的生活现在应该终止了。我们有钱人家所犯的罪恶,就由我们来终止罢。”一道光辉出现在李冷底脸上,一线希望在绝望中闪耀起来。“我们宣誓我们这一家底罪恶应该由我们来救赎。从今后我们就应该牺牲一切幸福和享乐,来为我们这一家,为我们自己向人民赎罪,来帮助人民。”

“哥,我也正有这个意思,”李静淑底恐惧也渐渐被希望所驱散了。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在她底心中燃烧着。两只大眼射出来强烈的光芒,这里面只含着无限的纯洁。她底脸上现出一种从来不曾有过的光辉,在李冷看来,他底妹妹似乎在微笑了。然而这微笑是不寻常的,这是灵魂的微笑。这少女底全身似乎都浸在光明中间。李冷有点诧异,他从没有见过他底妹妹是如此美丽的。这时候他自然还不能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但在后来他却懂得了。每个革命者在怀着崇高的理想立誓献身于人民的一瞬间都是如此的。

在这时候她虽然知道在她底前面便横着贫困、苦刑和死亡,但她一点也不怕,也不悔,因为现在她底灵魂里已有了一种更崇高的东西,她觉得她已得到良心的安慰,她底心真是平静得像一泓秋水似的。她底清脆得像银铃一般的声音现在听起来更像音乐了。她又继续说:

“我还是相信这个世界只有用爱来救,我决不相信憎。不过以后我们要用行为来表现爱,而不单是用语言。”

她底态度,她底容貌,她底声音都充满了热情,使李冷十分感动。

“妹,我也是这样想,我们以后互相勉励罢,”他热情地说。这两兄妹底心又合成了一颗。他们觉得他们从来没有过像现在这样幸福的时候。

这样的一瞬间在那般甘愿牺牲一切为人民谋幸福的青年,便是唯一的幸福的时候了。虽然这一瞬间就是贫困、监禁、死亡底开端,但他们却能以安静的笑容来接受。因为他们深切地明白从这时候起,他们便是做了人,而且尽了人底责任了。

第十二章 杜大心底悲剧

杜大心一年来都在工会里工作。最近几个月那个工会里的事情渐渐地多起来。虽然宣传部办事的人除他而外,还有两个委员,但大部分的事都要他做,而且他如果不负责,另一派人底意见就会占上风而被采纳了。另外《工人旬刊》底编辑也是他,他还要为这个刊物写作大部分的文稿。工会会所在杨树浦,他住在法租界,相隔太远了,有时候也感到不便,所以他决定搬到杨树浦去。

同时他看出来他对李静淑的爱情一天一天地在发展。虽然在理智上他认为他不应该爱这个女郎,但事实上他却异常爱她。而且在他底激情得势的时候,他好像非有她就不能生活下去一样。一天不见她,这一天就成了不幸的日子,心神不安宁,生活也就成了苦刑。然而他见了她,他底爱情就生长得更快,而同时理智又来压迫他,使他感到了良心的痛悔。最后他决定:一方面用工作来抑制自己底激情,另一方面极力和李静淑疏远,设法使他底爱情逐渐冷淡。因此搬到杨树浦去就是他底目前的唯一出路了。

张为群代他在杨树浦租了一间后楼,房租每月三元,就在张为群住的那所房子里。一天下午杜大心雇了一辆板车搬运他底行李,自己乘电车到杨树浦去。

这个纺织工人工会有十几个办事员,他们分成了两派:杜大心是一派,王秉钧是另外一派。王秉钧底势力要大些,他虽然只是一个交际委员,但他是某党工人部底职员,又是派到这个工会来的代表,他可以向党部按月去领津贴工会的款子。王秉钧原是一个工厂的学徒,因为人聪明,又常常跟着几个二等伟人东奔西跑,而且同别人办过几个工会,资格既老,经验又多。他加入某党以后,因为他曾从事劳动运动多年,颇受重视,在工人部里当了一个职员。他在工会里也颇有势力,大部分的办事员都是附和他的。

同情杜大心的只有四个人:总书记周百顺,交际委员高洪发,还有张为群和蔡维盛,这两人都是宣传委员。

周百顺、蔡维盛、高洪发三个究竟是有了年纪懂得世故的人,做起事来顾虑很多。他们虽然比较其他的办事员好,但至多也只能做到把工会底事看得和家事差不多有同等的重要。若说为工会作多大的牺牲,在他们是做不到的。而且他们同情杜大心与其说是受了他底思想上的影响,不如说是受了他底人格上的感化。他们不能明白地说出来王秉钧所宣传的“总理主义”和杜大心底“社会主义”哪一种好哪一种坏,但他们却相信杜大心,因为他们以为杜大心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他底对人以及说话的态度都是诚恳的。他们也很讨厌王秉钧底骄傲自大。并且王秉钧永远只是那几句话,开口说总理,闭口说总理,差不多三句话内就要夹一个总理。

P9-12

序言

1953年,《家》由开明书店移至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新版,巴金说:“《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的确,那时,已经有人在担心它的消极影响了。

十五六年后,据说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个女读者在火车站读《家》,被周围群众发现,大家告诉她:这是一本大毒草,并说服她当场烧掉书,然后大家一起批判毒草……巴金在报纸上看到描述此事的文章,感到毛骨悚然,当晚,他做梦梦见希特勒又复活了。在那些日子里,他后悔写了这样一部书,害得家人都跟着受累。1977年,《家》又一次重印,巴金如释重负,他再次表明:“我的作品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务,让读者忘记它们,可能更好一些。”

然而,一年后,他就否定了自己的说法:“但是今天我知道我错了。明明到处都有高老太爷的鬼魂出现,我却视而不见,不能不承认自己的无知。”此后,他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一面检讨作品的缺点,一面又说重读旧作仍然很激动,他很有信心地说:“今天我仍然要说我喜欢这个三部曲的主题:青春是无限的美丽。未来永远属于年轻人,青年是人类的希望,也是我们祖国的希望。这是我的牢固的信念,它决不会‘过时’。”与此同时,巴金还说过:“任何一部作品发表以后就不再属于作家个人。它继续存在,或者它消灭,要看它的社会效益,要根据读者的需要和判断来决定。”

2005年10月17日,《家》的作者走完了他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2008年,在《家》出版七十五周年之际,有统计,《家》至今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印量最大、最受读者欢迎的现代文学名著之一。但也有人在媒体上公开说巴金、冰心等人文笔太差,简直读不下去。当然,仍然有读者从自身的经历中感叹:“那个《家》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正由于这种高度、深刻的典型意义,才成为经典之作。这部著作对不止一代知识青年的影响,远超过今天任何外国的或中国的、俗的或雅的畅销书。而且其影响不是时尚性质的,而是真正震撼心灵,激励行动的。”她还提醒时人:国人思想观念的改变,“这要归功于百年前敢于偷天火的先行者。我们都是他们的努力和牺牲的受惠者,应有一份感激和尊重。今天我们重复讨论的问题,甚至自以为的新见解,其实他们早已思考过,提出过不少真知灼见。对于先辈的贡献我们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她甚至提出:“还是要接着五四精神的茬走下去。”但在另外一些人那里,“五四精神”早被视为洪水猛兽,避之惟恐不及。按照今天的文坛行情,可以拍着胸脯大谈胡适之、沈从文、张爱玲、金庸,而谈《家》、《子夜》之类的作品则要遮遮掩掩了。难道这就是日往月来,时移世易?

至于《随想录》的遭遇更是一言难尽。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的命运真是耐人寻味。这里面体现了社会风气、读者心态和价值取向,对此,一个方便的回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重新编选和出版巴金的作品,我还是不禁要问:巴金能够给今天的读者提供什么,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或者从读者的角度,如今从巴金的作品中能读出什么?

1955年,冯雪峰认为在新时代,巴金作品的价值有两点:一点是通过它们,可以“增加我们一些知识”,了解大地主家庭的生活和当时社会情形;另外一点是“也可以了解现在作家之一巴金思想发展的情况”。在巴金这一面,文词中不难看出,尽管丝毫不掩饰对自己作品的喜爱,但他也接受这一看法,认为“在我所攻击的不合理的制度已经消灭了的今天”,作品“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也就是说,它们只有历史标本的价值,而不具有现实的意义了。这个逻辑曾很有市场,但文学作品不是社会问题报告,社会问题解决了,它就成了历史文献。如果是这样,那么众多的古典文学作品,岂不一大半只能仅供历史学家参考了吗?事实上,尽管相隔千百年时光,那些文字同样能够打动我们,并时读时新,这才是文学的魅力!——社会认识功能,仅仅是它最微不足道的功能,审美的功能,情感的冲击力,思想和心灵的撞击力,这才是文学不会随时间湮灭的最重要的品质。

具体到鲁迅、巴金及同时代作家,在今天,他们却面临着新的尴尬。虽然没有人再用现实意义作为唯一标准来考量他们的作品,但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作家正在被经典化,他们被写进各种文学史中,作品被编到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种教材里,他们活生生的作品正被风干成文学史的次序、章节,将生命充沛的作者压缩成一段名词解释,或者体制化的学术研究内容、做论文的材料、考试的知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是平生的幸事:幸的是,他们进入了各种等级的知识序列,可算不朽或者预备不朽了。不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作家和读者最原始的关系被扭曲了,读者不再醉心于阅读,而只要背诵一连串的知识就可以对某些作品评头品足了。以接受知识取代阅读,这对于一个作家是毁灭性的解构。钱锺书的神话四处流传,可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并没有被认真阅读。巴金作品的前几代读者,都是灯下途中如醉如痴的阅读者,作家和读者在情感交流中一同走过无数的岁月,但新一代读者有很多是“被阅读”:因为它是名著,是规定的必读书目,是考试的内容等等'所以才会读它或了解它。在我看来,这是知识的传输,而不是内心情感和文学感染力的传递。

在这样的状态下,这些作家极其容易就被概念化、符号化和简单化,学术界的浅薄巩固了它,大众传媒的弱智再将其扩大化。于是,鲁迅是冷漠的,胡适是宽容的,郁达夫是抒情的,茅盾是写实的,老舍是幽默的、市民的,沈从文是优美、浪漫的,巴金是热情的……他们被定型、被塑造,人们不读作品也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他们时也就越来越远离他们本身。比如,巴金的《家》就是反封建,《随想录》就是讲真话。最伤心的是,不仅学者能说会道,在我的阅读调查中,连中学生、小学生说出的都不是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而是学来的空话、套话。当文学作品未被阅读的时候,不仅索然无味,还有可能面目可憎;而好的文学作品,一旦读进去,则完全是色彩斑斓的另外一个世界。今天,我们讨论巴金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从巴金的作品中能读出什么,我们首先要问:我们读了吗?只有在阅读中才有真切的体会,阅读的快乐和那种“不足与外人道也”的会心也正在于此,没有阅读,一切都是空的,此其一。其二,真正的阅读是高度个体化、私人化的事情,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都有说不完的《红楼梦》,这都告诉我们:别人的总结再正确、高明、深刻,它始终无法取代你的感受。

所以,不阅读,一切无从谈起。

有两点体会,有必要首先说出来:一是读巴金,要剥去加在他身上的头衔、荣誉或各种说法,把它从传媒、学术体系中解蔽,直面他的作品,就像与你的一位朋友坦诚面对一样,此时,你会发现他看似一目了然,实则如长江大海,水下面的东西要比表面丰富得多。“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这是鲁迅对巴金的评语,恕我孤陋寡闻,除了巴金,鲁迅对哪位晚辈作家有如此高的评价?请相信鲁迅的眼光。其二,巴金在作品中告诉我们:光明会战胜黑暗,美好会战胜邪恶;他鼓励我们人生就是奋斗,要不悲观、不气馁;他认为朋友间应当坦诚,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他让我们坚定地“信”和博大地“爱”,传达给读者的始终是励志、阳光的理念。有巴金作品相伴,你的人生乐曲中总有昂扬的旋律。

从文学史而言,巴金上承五四前辈的精神,下启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的风气,是少有的几位创作几乎纵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历程的作家。巴金是听着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在近代自由和民主的发源地之一的法国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1929年以小说《灭亡》登上文坛,从此其创作如同激流奔腾不息。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中,巴金以不可遏制的激情写下了数百万字的小说、散文,为新文学贡献了《家》、《憩园》、《寒夜》等不朽之作,成为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新时期,年愈古稀的巴金重续“五四之子”的精神承诺,他开始了艰难的晚年的反思之路,一部呼吁“讲真话”的《随想录》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巴金的文学世界中充满着特有的精神信仰、道德激情、生命能量和语言气势,这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文学的“大道”。巴金一直在说自己不是一位作家,30年代时,他曾一次次声言自己要搁笔不写,还说:我不怕……我有信仰——这些话,可以说是巴金谦虚,或者说他别有志业,但我觉得更可以看出他的一种自负,他有意识地将自己与那些成天在追求作品精致完美的“作家’’区分看来,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艺术的力量不是靠技巧建立起来的,艺术应当有超越“技巧”这个层次而为人类的精神和心灵服务的功能;他强调自己有信仰,也是将自己与那些没有信仰的作家区分开来,因为他更在意精神的力量在作品构成中的重要性,文学与信仰在他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只有从这里出发,才可能理解他的作品,才有可能走入他的精神世界。

纵览巴金的作品,联系他一生的思想、言行,巴金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在今天仍然是人类应当普遍尊重的核心价值,比如,巴金从年轻时代就同情弱者,强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他曾经多次表达过这样的愿望:“道德的目的便是帮助人类达到完满的生活。这完满的生活可以用意大利凡草底的一段话来解释:‘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都受教育,每个智慧都得着光明。’”他激烈反对强权,对民主和个人的权利有着一种天然的捍卫,这些远承启蒙运动,近接五四精神传统,都是我们不应忽视的精神遗产。巴金作品中提出很多问题,至今对我们仍然很有启发,比如他对于革命者与恐怖主义的研究,还原了革命者的行为动机和历史氛围,对思考当今世界很多存而难解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又比如,当代人衣食充足后,又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产生很多精神困惑,那么人生的价值和幸福感究竟是什么,它们来自何方?巴金强调个人自由的同时,还强调个人的生命与群体的事业的关系,强调人类休戚与共的精神,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更多的思想,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爱慕,更多的欢乐,更多的眼泪,比我们维持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所以我们必须把它们分散给别人,并不贪图一点报酬。否则我们就会感到内部的干枯,正如居友所说:‘我们的天性要我们这样做,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一样,即使开花以后接下去就是死亡,它仍然不得不开花。’……”至于巴金提出的“讲真话”的主张,时至今日已经有人提出:将“讲真话”提升为“国家课题”……

我相信,真正走入巴金的世界,所得到的远不是这些,而且,阅读的魅力恰恰在于,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的风景和宝物。

巴金作品选本众多,除了少数专题选本外,大多以体裁分类选取精短作品。在编辑这本“新编”时,编选者不想再重复这个模式,尽管考虑到读者的需要,照样会入选一些脍炙人口的篇章,但编者力图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更为丰富的巴金创作面貌。如此说来,他的长篇小说就不应当被选本抛开,因为从文学史的贡献而言,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创作才是他对于现代文学史的最主要的贡献,是他广为读者阅读之本,舍弃这一部分,等于买椟还珠。为此,我大胆地选入了三部重要作品的片段,希望读者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貌,对巴金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巴金一生创作数量超过千万字,想在二三十万字的篇幅中完全了解他的创作是不现实的,在编选中,我选择了巴金的四部核心作品,由它们组成“四什”。这四部分作品代表着从青年到晚年巴金创作和思想的不同阶段,也代表了他创作的四个不同的主题和类型,基本上能够展现创作的重要横断面。在每一部分作品的选取上,围绕着主体作品,组合相关的作品,使之构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有联系的一个组团。具体说来,一是选择作者创作同时期、同类型题材的作品,以与主体作品构成呼应;另外是选择作者的创作谈、体现思想背景和创作背景的文字,以打开文本的封闭世界,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当然,任何选本最多只是一个窗口,不可能容纳所有的风景,聪明的读者,最终会丢开选本,独立选择自己要阅读的作品,此时,读者与作者才真正达成了默契和长久的契约。

本书所据版本主要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94年间出版的二

十六卷本《巴金全集》。

我本来想选巴金的《文学生活五十年》或者《我和文学》作为代序置于篇首。但出版社强调这是一套丛书,有着严格和统一的体例要求,故而只好勉为其难写一篇这样的编者序。巴金的集子都是自序,他并不喜欢别人的序置之于前,我们整理和编辑他的作品集的时候,也从不敢妄加序言。好在,一切评说终成过眼烟云,编者和其他人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代代读者的真实阅读,或者说是每个读者自己的阅读。

七十年前,巴金曾写过一篇《死去》,文章描述了梦见自己死去后批评家们在墓前的“吱吱喳喳”,说来道去无非是“浅薄,落后,不通,错误”。

二十九年前,他说过:“我不需要悼词,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请让我安静”。

二十年前,他强调:“我最后还是要用行动来证明我所写的和我所说的到底是真是假,说明我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一句话,我要用’行为来补写我用笔没有写出来的一切。”

或许在这些话中,我们能够领会到一些什么。

周立民

2011年6月7日午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金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巴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6832
开本 32开
页数 4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7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6.2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