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以色列史(修订版)/国别史系列
内容
内容推荐
《以色列史》是“国别史”系列之一种。本书用简明的语言叙述以色列从史前至当下的历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学术性的通史。 
此次修订,更正了原书个别错漏,补写了第九章“迎接新挑战”。
以色列是西方宗教文明的发源地。在这里,宗教与世俗、战争与和平共存,鹰派与鸽派共舞。其独树一帜的沙漠经济、色彩斑斓的多元社会,其历史轨迹如同现代神话,叫人百思凝神。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本书最后附有译名对照和索引、大事年表、参考书名。
作者简介
张倩红,1964年生,河南灵宝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副校长,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委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等职。主要从事犹太-以色列及中东问题研究,出版《以色列史》《犹太史研究新维度》《犹太文化》《以色列经济振兴之路》《中国和犹太民族》(战略报告,译著)等10多部学术著作,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王国浮沉与异族统治(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135年)
第一节 族长时期
第二节 散居埃及
第三节 “士师”时代与希伯来王国
一、“士师”时代(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030年)
二、扫罗王(约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1009年在位)
三、大卫王(约公元前1009年—公元前973年在位)
四、所罗门王(公元前973年—公元前930年在位)
五、王国的分裂与衰亡(公元前930年—公元前586年)
第四节 先知运动
一、先知的出现
二、先知思想
三、先知运动的影响
第五节 异族统治
一、波斯时期(公元前538年—公元前332年)
二、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2年—公元前63年)
三、罗马统治与犹太战争(公元前63年—公元135年)
第二章 流散时期的犹太人(公元135年—19世纪末)
第一节 犹太教与基督教
第二节 巴比伦犹太社团
第三节 伊斯兰世界的犹太人
一、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早期交往
二、犹太教对伊斯兰教的影响
三、穆斯林统治下的犹太人
四、西班牙犹太社团
第四节 中世纪的欧洲犹太人
一、犹太人的分布及其经济地位
二、基督教会对犹太人的迫害
三、驱逐与外迁
四、隔都
五、意第绪文化
第五节 启蒙运动与解放时代
一、摩西·门德尔松
二、“哈斯卡拉”
三、法国大革命与犹太人
四、解放历程
第六节 走出“血汗工厂”的美国犹太人
第三章 通向建国之路(1897年—1939年)
第一节 复国先驱
一、犹太民族主义
二、复国先驱
第二节 赫茨尔与复国潮的兴起
一、赫茨尔与《犹太国》
二、巴塞尔大会
三、关于建国地点的争议
四、沃尔夫佐恩
第三节 “阿里亚”与《贝尔福宣言》
一、“阿里亚”
二、新伊休夫的发展
三、世界大战中的巴勒斯坦
四、魏茨曼与《贝尔福宣言》
第四节 英国委任统治下的伊休夫
一、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
二、委任统治的确立
三、“阿里亚”再拟高潮
四、犹太代办处
五、最大规模的“阿里亚”
第五节 阿拉伯人起义与英国政策的调整
一、“西墙事件”
二、阿拉伯人起义
三、《英国政府白皮书》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以色列国的诞生(1939年—1948年)
第一节 大屠杀
一、希特勒与犹太人
二、从反犹立法到“最后解决”
三、幸存者
第二节 灾难过后的犹太世界
一、犹太意识的强化
二、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第三节 世界大战中的巴勒斯坦
一、伊休夫参战与帕尔马赫的建立
二、移民问题
三、伊休夫的经济状况
第四节 决裂英帝国
一、“莱希”与“伊尔贡”
二、武装抗英
三、委任统治的终结
第五节 面对联合国
一、联合国特别会议
二、特别委员会的调查报告
三、联合国分治决议
四、争夺与冲突
第六节 凤凰再生
第五章 巩固与成长(1948年-1966年)
第一节 战火燃起
一、战争爆发与第一次停火
二、国防军的组建
三、战事再起与第二次停火
四、停战协定与边界划分
第二节 政治建构
一、国家元首———总统
二、立法机构——议会
三、行政机构——政府
四、司法机构——法院
五、以色列的政党政治
第三节 马帕伊政府
一、本-古里安与“国家主义”
二、马帕伊内部的分化
第四节 多元社会
一、移民潮
二、西方犹太人与东方犹太人
三、以色列阿拉伯人
四、宗教与世俗的冲突
五、艾希曼审判
第五节 以色列的国际环境
一、德国赔款问题
二、边境冲突
三、苏伊士运河战争
四、美国与苏联的中东战略
五、以色列与第三世界
第六章 起伏跌宕的岁月(1966年—1977年)
第一节 “六日战争”
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建立
二、危机出现
三、外交努力
四、战争爆发
第二节 战后的以色列社会
一、战争对以色列社会的影响
二、以色列与散居犹太人
三、梅厄上台
四、巴勒斯坦人的武装抵抗
第三节 被占领土问题
一、联合国242号决议
二、控制水资源
三、“经济一体化”
第四节 十月战争
一、萨达特对埃及外交的调整
二、摩萨德与双重间谍
三、利比亚事件与战略预警的延迟
四、战争突发
五、十月战争的影响
第五节 工党的蹉跎岁月
一、梅厄辞职
二、拉宾内阁
三、西蒙·佩雷斯
四、工党惨败
第七章 “利库德革命”与“动荡年代”(1977年—1992年)
第一节 贝京执政
一、梅纳赫姆·贝京
二、新内阁的施政纲领
三、新经济政策与通货膨胀
四、美以特殊关系的加强
第二节 《戴维营协议》
一、萨达特高举橄榄枝
序言
当我站立在橄榄山上鸟
瞰耶路撒冷全景的时候,当
我攀登上马萨达要塞领略海
天相接的死海风光的时候,
当我静坐在希伯来大学的露
天剧场里遥望犹地亚旷野的
时候,当我默哀在赫茨尔的
墓前由衷地为他献上一束鲜
花的时候,我内心的深处都
会涌出一股触动、一种幽思
、一番感怀。历史学家曾记
录过这样一个场面:不可一
世的拿破仑曾站在金字塔前
深有感触地对将士们
说:“5000年的历史正注视
着你们!”两年来,在为这
本《以色列史》的撰写而呕
心沥血的过程中,拿破仑的
话会时不时地在耳边响起,
被数千年历史所“注视”的感
觉常常会悄然而至,尽管这
种感觉反射到自我意识中的
是沉重的压力,但理智告诉
我:有这种感觉并非坏事,
因为追求科学的精神与认真
负责的态度往往是与崇高的
历史敬畏感相伴而生,后者
至少有益于帮助自己克服浮
躁、求成的情绪,保持一种
相对平和与宁静的心态,这
种心境本应该是学人们天经
地义的常态,但在当今的中
国似乎亦并不尽然。
撰写《以色列史》,首
先要面对的是国家起源的时
间。在很多犹太人的心目中
,以色列国家的历史不能以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更
不能以1948年作为开端,
现代以色列国家是历史上曾
经出现过的希伯来王国(公
元前1030年—公元前586年
)的延续。当然,这一认识
中浓缩了一定的宗教意识与
感性色彩。本书把以色列国
家的历史追溯到圣经时代,
用了两章的篇幅来描述从公
元前2000年到19世纪末犹
太人的历史变迁,不仅仅是
考虑犹太人的感情,也是为
了让中国读者通过对犹太民
族的起源、发展与流散的历
史回顾,来体味现代以色列
国家产生的复杂背景与深刻
含义。国家形态是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
个社会、一个民族文明化进
程的路径与标志之一。恩格
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中从两个方面界定
了国家的特征,其一,“它
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其二,“公共权力的设立”,
并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
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①古代以色列社会虽然没有
像中国那样经历了邦国形态
—王国形态—帝国形态的非
常典型的国家形态的演变与
递进过程,但早在公元前11
世纪就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观
念,并确立了完备的君主制
度,无疑树立了人类早期国
家的典范,为我们研究上古
时期的国家形态提供了典型
的个案。公元135年,犹太
人开始流散于世界,他们虽
然忠诚于寄居国,但向往民
族国家的情怀与恢复民族宗
教、回归祖先故土的渴望始
终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散居
犹太人民族记忆与精神世界
的主旋律。特别是周而复始
的反犹主义,使作为客体民
族的犹太人很少能以平等的
身份加入主流社会,长期遭
受的非平等待遇严重摧残了
犹太人的思想感情,但也磨
炼了他们的坚强意志,更强
化了一些人心目中重返故土
的观念。到19世纪末,犹太
复国主义以锐不可当之势在
欧洲大陆兴起,从而为现代
以色列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必
不可少的思想基础、文化基
础与社会基础,1948年以
色列国的建立标志着现代民
族国家构建的里程碑,也终
于圆了一个古老民族长达
1800年的复国之梦。

马克思曾把犹太民族称
作“早熟的民族”,以色列建
国之前的犹太历史展现给人
们的是一部丰富多彩而又起
伏跌宕的画面,它留给世人
的启迪与感悟也是多层面的

第一,犹太人的经历进
一步证明了交往在民族群体
与文化传承过程中起着不可
忽视的作用。近年来,“交
往”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哲
学概念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
关注,一些史学家纷纷梳理
、研究马克思思格斯在《德
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所
反复论述的有关“交往”的理
论与思想,用以探讨史学研
究的新思路。②笔者认为,
如果把“交往论”引入犹太学
研究,会对一些长期困惠不
解的问题产生新的感觉与领
悟。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正是广泛的历史交往才使犹
太人承担起了“中介性客民”
的社会角色,才使犹太文化
具有边际性的特征,才使犹
太民族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
活力的民族群体。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
,犹太人便白觉不白觉地介
入了与迦南人、埃及人、亚
述人、腓力斯人、巴比伦人
等西亚北非民族的广泛的交
往之中,成为与外界接触最
频繁的民族之一,从而为本
民族的文化率先埋下了“世
界性特质”的因子。交往的
结果使犹太教从其他地域宗
教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
最古老的一神教。当其他民
族纷纷衰微之时,小小的希
伯来民族却借助于民族之神
的力量渐渐勃兴。此后,犹
太人作为被征服者又与希腊
、罗马文化有了交往。经过
长期的接触、融合与扬弃,
最终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
一起,孕育了基督教文化。
历史交往是人类存在与发展
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人类
主体之间互相发现、互相沟
通、互相理解、互相扬弃、
互相融合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任何一个人类群体,任何
一种文明都必须保持一种开
放性特质,在广泛的交往中
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与文明成
果的聚合与延续。犹太历史
充分证明了历史交
导语
一块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圣地,一个流而不散屡创奇迹的民族,一段跌宕起伏饱经沧桑的历史,一方古老而又年轻的神秘国度,让我们走进这片传奇的土地——以色列史,感受独树一帜的沙漠经济,体会色彩斑斓的多元社会,回味犹太民族的古典辉煌,领略以色列国家的现代神话。
后记
2004年的7月18日,我在
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非常意外、也非常振奋地
接到了人民出版社编辑杨美
艳老师的约稿电话,书名为
《以色列史》,时间一年半
。为了圆满完成任务,以色
列还是要去!”其实,早在
2003年我已得到了以色列
高等教育委员会的博士后奖
学金,并收到了希伯来大学
的正式邀请函,可以进行为
期一年的学术交流,但迟迟
未能成行,客观上是因为学
生们的课程无人接手,而更
重要的原因是家人和朋友们
都非常担心以色列的安全局
势,极力阻拦,所以自己也
迟迟下不了决心。应该说是
杨美艳老师的电话打消了我
最后的顾虑。三周之后,我
又一次踏上了以色列的土地
,来到了充满古典辉煌与现
代迷惑的耶路撒冷。
在希伯来大学的日子里
,我的联系导师Vidal
Sasson和国际反犹太主义研
究中心主任Robert Wistrich
教授给了我很多帮助,他常
常不厌其烦地解释我不明白
的事物、讲他自己的学术经
历,纠正我的外语,并带我
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
活动。Wistrich教授是当今
世界闻名的犹太学者,他的
主要研究领域是欧洲犹太人
、反犹太主义与纳粹屠犹。
18年前,我写的硕士论文《
论希特勒的反犹政策》中曾
大量引用过他的观点,他制
作的电影教学片Anti-
Semitism: The Longest
Hatred我在教学中也曾长期
使用。当时根本就没有想到
过自己能有机会近距离地聆
听他的教诲。也正是在我的
感染与影响下,Wistrich教
授开始关注中国,认识中国
,并有了2005年8月令他振
奋不已的中国之行,他把
2005年称作他学术生涯中
的“中国年”。Wistrich教授
的同事Leno Volovici也对我
非常关心,我系统地旁听了
他为外国学生讲授的“以色
列国家史”课程,受益匪浅
。在我回国后,Wistrich教
授的助手把我落下的两次课
的内容在电脑上做了整理,
并通过电子邮件传了过来。
在以期间得到了中国驻
以色列大使馆教育官员陈腾
华先生的关照,书稿中一些
诗句的翻译曾多次请教过他
。留学生黄建辉、邓学佳夫
妇给了我很多关心,我也与
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
令我难以忘记的事情是:到
达以色列一个月以后,
FrenchHil的公共汽车站发
生了一起人体爆炸事件,事
发地点离我居住的公寓很近
,也是我每天散步的必经之
路,强烈的爆炸声震落了房
间窗户上的疲璃。幸运的是
当时我正好待在大学图书馆
里,没有受到惊吓。事后黄
建辉第一个打响了我的手机
,焦急无比地询问我的安全
情况,当时我感动得流下了
眼泪。
多年的好朋友、伦敦犹
太文化中心的Jerold Gotel
博士在我留以期间,曾多次
从伦敦飞往开封,承担起为
研究生上课的任务,这位洋
导师为学生们付出了大量的
心血与物质支持,也得到了
学生们的深情爱戴。我的同
事与朋友谷跃峰、谢清溪、
苗书梅、程遂营、牛华男、
牛林豪等,在我离岗期间,
不仅分担了我的工作,而且
经常为我的安全担惊受怕,
期待他们的电子邮件成了我
生活中的一大趣事。
我十分感激我的导师彭
树智、钱乘旦两位先生,是
他们的言传身教坚定了我走
书路人生的信念,是他们的
推荐与鼓励,给了我承担写
作这本书的机会与信心。这
些年来,每当我感到疲惫、
对自己有所懈怠的时候,做
好学生、别让老师失望的心
态恰恰成了鞭策自己的最大
动力。
我还想借此机会感激加
拿大籍的Len Hew(丘才廉
)先生,自从2002年共同
创办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以
来,我们一起经历风雨波折
,也分享收获的喜悦。以他
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与论文
奖,鼓励了许多的学子学习
犹太历史与文化,他的品行
、他的人格、他的爱心已在
这千年古塔下、百年校园里
留下了永久性的印记。
此外,河南大学图书馆
的张志军、麻峰、白璇老师
为图片扫描与整理付出不少
时间;历史文化学院的臧德
清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
章波先生以及我的研究生樊
六辉、刘百陆、张礼刚、赵
光贵、姚宇兰、葛淑珍、高
扬等也为资料收集与书稿的
校对做了不少工作,在此一
并致谢。
每完成一个课题,我都
觉得对爱人李景文先生和儿
子李晔梦的感情“债务”又多
了一重。在这本书稿的写作
过程中,我爱人一如既往地
承担起第一读者的重任。我
每写完一章,他不仅要对文
字进行把关,而且还提出了
很多修改意见和建议。
2006年春节前后,他和我
一起关闭手机、切断电话,
全力以赴地投入书稿的文字
修改与附录内容的整理工作
,忙乎了整整一个假期。这
么多年来以“家庭博导”自居
的他确有许多苦不堪言的感
觉。从儿子上小学的那一年
起,我开始了艰难的求学之
路,从西安、南京到以色列
,10年中我有近7年的时间
都在外漂泊,他们不仅要承
担更多的事情,还不得不容
忍我的坏情绪,坏习惯,尤
其是遇到煎熬与棘手的问题
时,总是“殃及”他们。在外
人看来我似乎秉性谦和,不
算急躁,可在这个4口之家
里,我经常被评为“最不讲
理的人”、“最没有耐心的人
”,连目不识丁的婆婆口碑
都比我好得多。如今性格独
立而自信的
精彩页
第一章 王国浮沉与异族统治(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135年)
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人已经完成了由游牧部落到定居的农耕生活的转变,形成了以巴达里与涅伽达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群。此后的几千年中,埃及人民在尼罗河畔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那高耸入云的金字塔、庄严肃穆的神庙建筑、色彩鲜明的绘画艺术、技艺精湛的装饰品、神秘绝妙的象形文字、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都是埃及文明的绚丽篇章。与埃及文明相对应的是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苏美尔人最早建立了城邦国家,他们在文字、文学、灌溉与建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随着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两河流域河渠纵横,手工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文化生活达到鼎盛,巴比伦国王自豪地宣称为“巴比伦、苏美尔、阿卡德与天下之王”。
正当尼罗河流域与两河流域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在古文明的舞台上闪烁的时候,犹太人的始祖希伯来人在人类历史的视野中出现了。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伯来人开始游牧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地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们与周围的其他一些部落被统称为“闪米特人”。为了寻找水源与牧草,希伯来人开始从阿拉伯半岛向北移动,迁徙到了土地肥沃、绿色遍野的两河流域,在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名城乌尔(根据考古学家考证在今伊拉克南部巴士拉附近)居住下来。从此,希伯来人作为一种新的势力活跃于广袤的中东大地上,他们凭借着自身的信念、毅力、勇气与智慧,凭借着西亚、北非本土文明的滋养与孕育,凭借着位于亚、非、欧大陆板块连接处的独特的地缘环境,谱写了曲折跌宕的历史篇章,创造了奇特而凝重的古典辉煌,也演绎了耐人寻味的现代神话。
第一节 族长时期(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7世纪)
早期希伯来人的历史就是一部家族的历史。在《圣经》开卷之篇《创世记》中,前10章描述了上帝的创造、人类的犯罪与洪荒时代,后40章反映的就是这一家族的迁徙、繁衍、内政与纷争。但是,《圣经》中所有的记述没有一件能与同时期发生在本地区的有影响的历史事件相联系。《圣经》的主要篇章成书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是希伯来人早期历史的唯一记载,由于《圣经》本身又是一部史实与传说彼此交融、历史与文学并重的文献,“它不可能充分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因为《圣经》的作者们并不对我们的历史意识感兴趣,他们讲述的故事、遵守的律法、记载的预言与圣歌仅仅是事实的一个片段或者一个方面”①。因此,希伯来人的民族起源显得极为朦胧。直到20世纪中叶,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与人类学家都试图根据《圣经》所提供的线索为希伯来人的族长时期断代②,但一直歧义很多,用历史学家赫舍尔·尚克斯的话来说:确实无法为族长时代断定准确的日期,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来佐证《创世记》,而且通过推理不难发现《圣经》中许多地方是矛盾的、不合情理的。因此,最多只能把族长时代笼统地断为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之间。③
希伯来人定居乌尔之后,他们接受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化,尤其是巴比伦人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模式。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由于不堪忍受古巴比伦国王的宗教压迫政策,他们在族长亚伯兰(后尊称亚伯拉罕,意为“多国之父”)的带领下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入广阔的巴比伦平原,沿着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商道继续向西北方向迁移。他们先来到了商业城市哈兰,这里是阿摩利人居住的中心,然后辗转于叙利亚地区,最后进入迦南人居住的迦南地(即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①,并定居下来,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对于迦南人来说,希伯来部落是外来者,在迦南的土著语中称他们为“哈卑路人”,意即“渡(幼发拉底河)河而来的人”,后来逐渐转音为Hebrews,即“希伯来人”,这就是“希伯来人”一词的来历。②在希伯来人的历史记忆中,先祖亚伯拉罕被视为完美精神与卓越品质的象征,在与人的交往中,他仁慈、亲善;在与神的交往中,他恭顺、虔诚。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传说中,亚伯拉罕也被尊为宗教先知。传说亚伯拉罕百岁得子,取名以撒。他死后,以撒担任族长。以撒生了两个儿子,取名以扫和雅各。以扫和雅各虽是孪生兄弟,但两人的性格迥异,以扫“善于打猎,常在田野”,而雅各则“为人安静,常住在帐篷里”。父亲以撒喜欢以扫,而母亲利百加却偏爱雅各。两兄弟因种种原因不能和睦相处。孩子们长大之后,以撒已经两眼昏花,不明事理。他告诉以扫说:“我如今老了,不知道哪一天死。现在拿你的器械,就是箭囊和弓,往田野去为我打猎,照我所爱的做成美味,拿来给我吃,使我在未死之前先给你祝福。”③以撒对儿子以扫所说的话被妻子利百加听到了,以扫出去之后,利百加让雅各杀了两只山羊羔,为以撒准备好了晚餐,并让雅各穿上以扫的衣服,“又用山羊羔皮包在雅各的手上和颈项的光滑处”,让以撒摸到羊毛时误以为是以扫。④当雅各端着食物送给父亲的时候,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以色列史(修订版)/国别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倩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27927
开本 16开
页数 54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63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2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888
CIP核字 2013265072
中图分类号 K382
丛书名
印张 35.2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