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叔本华与尼采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围绕叔本华和尼采的一组讲稿。作者西美尔是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他凭借其犀利的文化观察和思辨能力,透彻地分析了叔本华和尼采关于人、意志、悲观主义、艺术的观念与思想,辨析其异同,凸显了两位大哲学家关于人的学说最内在的核心,以帮助我们去认识两位哲人之思想的永恒意义。
作者简介
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家境优裕,自幼潜心追求自在的学术生活,一生交游甚广。1881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副教授、编制外教授。1914年转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其学术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德国社会学界,对美国社会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著有《历史哲学问题》《道德科学引论:伦理学基本概念的批判》《货币哲学》《康德》《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社会学的根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等。
目录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一讲 叔本华和尼采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二讲 叔本华:人及其意志
第三讲 叔本华:意志形而上学
第四讲 叔本华:悲观主义
第五讲 叔本华:艺术形而上学
第六讲 叔本华:道德及意志的自我解脱
第七讲 尼采:人类的价值与颓废
第八讲 尼采:高贵道德
序言
对叔本华和尼采的描述
遭到了种种彼此矛盾的质疑
。叔本华是一个十分清晰的
作家。他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致力于杜绝人们对他的学
说做出标新立异的“独特理
解”——就像人们对待柏拉
图和斯宾诺莎、康德和黑格
尔时,还仍然可能的那样。
于是,这种描述倘要超出纯
报告的范围,也就务必超越
学说内容本身,并将其置于
更宽泛的,同文化事实和精
神关联、认识标准和伦理价
值的批判性联系中去。因此
,对叔本华进行纯逻辑上的
阐释是不必要的;相反,对
尼采而言,这却是不可能的
。若我在此试图把尼采那种
已经诗化或情绪化的语言,
降格为科学的冷静,那将不
仅是形式上的转换,而且更
意味着将他那些表述抽象化
——可这却是连它们本身都
未曾迈出的那一步——从而
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歧义
。对其学说进行简明的描述
性的哲学诠释,尼采本人直
接做得太少,而叔本华却直
接做得太多。然而,从这些
相互对立的理由中,却导出
了对两者来说相同的结论:
我们更深层的任务,必须针
对关于思想家的哲学,而非
仅仅着眼于对思想家的哲学
的阐述。
我这些讲稿因其论述对
象之故而带有的特征,是符
合它们的根本意图的,亦即
:试图对一般的精神文化史
、对理解两位哲人的思想的
永恒意义有所贡献。从这方
面来看极为重要的因素,与
构成他们自身本质和核心的
那些要素,是完全一样的。
可这一点,尤其对于叔本华
和尼采而言,却绝非不言而
喻的。关于这两个人,我们
已占有最为丰富多样的评论
材料,可这些评论涉及的往
往是一些同他们的思想没有
必然联系,甚至常常毫不相
干的问题。或许也不能完全
排除,就在这些材料当中,
恰好可以找到他们在哲学或
史学上最重要的东西——这
正如发生在许多名人身上的
实际情形一样:他们主观上
认为不重要的成果,在客观
上反倒是最显著或最富于成
就的贡献。我之所以可能并
有理由进行以下论述,正是
由于此处的情况迥乎不同。
因为我的论述的出发点在于
:为数很少的一些主导性动
机,即叔本华和尼采学说的
最内在的中心,同时也构成
了他们客观上最具价值和真
正最持久的部分。我的描述
将仅仅针对种种思想关联的
这个最终内核,所有轰动一
时或似是而非的东西,都将
随之灰飞烟灭——这些东西
本以相同的程度附着于叔本
华和尼采这两位思想家身上
,不过在前者那里,时间和
习惯已使之弱化。实际上,
此类逻辑或伦理上的反叛或
边缘化,无非是次要和臃赘
之物的特征;因为一切看似
富于思想的格斗伎俩、令人
惊诧的反题和悖论,都无异
于远远地凸出在思想大厦之
外的饰物或者唬人的攻势和
防御,它们所涉及的,只不
过是真正的思想同其他外在
于它们的事物间的各种关系
,因为它们从未触及从中体
现的作为人类精神特定类型
之表达的最深本质。
此种实证性,如上所述
,只能存在于某种学说自身
的内核与其主观上的中心及
其客观含义彼此融会之处。
这必定也适用于每一个富有
创造性的哲学家;因为他—
—正如歌德有一次谈及叔本
华时所言——是发自他的内
心,甚至是发自人类肺腑地
,在回答那个求索“对象”的
问题。此外,下述情况也决
定着我所做的阐述工作:假
如有人出于文化史的兴趣想
描述一个人物,那绝不意味
着要对此人所经历的全部人
生盖棺定论,而是要根据此
种兴趣的特点剔除许多方面
,以突出其他方面,并将保
留下来的一切本质性的东西
,组成一个整体形象;这一
形象在现实中甚至没有与之
直接对应的实体,它犹如一
幅艺术肖像,并非要表现某
个对象真实的全体,而主要
是从特定的表现目的出发,
塑造该对象的一种理想形象
,以传达它的意义、它的含
义。针对哲学家,我们的任
务是,从其全部论述中择取
那些能形成一条简洁、统一
而重要的反映其思想脉络的
言论,至于其全部论述中是
否含有矛盾、偏差和分裂之
处,则是无关紧要的。在思
想史的发展过程中,到处都
在对具有内在整体性的思想
群落进行着这样的筛选、淘
洗与组合;并且思想史只认
可按此方式产生的哲学家形
象,而不认可一切所谓只是
心理的起伏不定,也不认可
思想的左右摇摆——这样的
摇摆会绕过甚或有悖于那个
连贯的思想序列。阐释者只
能以方法论上的自觉意识,
去推定无论如何是在哲学家
的历史影响中进行着的这一
过程。作为哲学史的方法—
—只要阐述动机是出于客观
、历史和思想史的,而非传
记上的兴趣——这种在一切
历史学中被运用的方法,具
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
使那些“矛盾之处”,亦即同
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过程相抵
牾的某些表述,可以被忽略
不计。思想家在彼此对立的
观念之间徘徊不定,他甚至
令这些观念汇集到一个思想
进程之中,虽然这同作为心
理人格的他或是他的自我批
判或许有些矛盾;他不愿看
到的恰好是,这些彼此矛盾
的思想系列之一尽管是正确
或至少是重要的,却不能提
供任何哪怕是最微小的对立
面。人们或许可以从尼采的
著作中找出一些地方,它们
跟我对他的某些诠释具有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叔本华与尼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格奥尔格·西美尔
译者 译者:莫光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71885
开本 32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08-01
首版时间 2019-08-01
印刷时间 202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20
CIP核字 2019046529
中图分类号 B516.41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2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