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日汉对照名家经典作品)
内容
编辑推荐

《心》多少带有现今所说的推理色彩。“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后来接得“先生”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讲述了“先生”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一同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先生”设计使K自杀,自己如愿以偿。但婚后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最后也自杀而死。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同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这部长篇可以说是漱石最为引入入胜的作品。

内容推荐

“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后来接得“先生”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讲述了“先生”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一同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先生”设计使K自杀,自己如愿以偿。但婚后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最后也自杀而死。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同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这部长篇可以说是漱石最为引入入胜的作品,至今仍跻身于日本中学生最喜欢读的十部作品之列。

目录

上 先生与我

中 双亲与我

下 先生与遗书

试读章节

三十四

我问K是不是和小姐一块儿出去的,K说不是,是在真砂町偶然碰上,搭伴回家的,而再往深问就不合适了。但吃饭时,我又控制不住自己,同样问了小姐。结果小姐做出我所讨厌的那个笑法,并让我猜去了哪里。那时我火气还很旺,很恼火给年轻女子如此不认真对待。但同桌人里面只有夫人注意到了这点,K反倒若无其事。至于小姐的态度,不知是佯作不知,还是天真烂漫,我一时无从判断。作为年轻女子,小姐算是有头脑的了,但年轻女子共有的那种我所讨厌之处,若说有也不是没有。而且那讨厌之处是K来了之后才进到我眼睛里的。不知该归于我对K的嫉妒,还是应视为小姐针对我的演技,对此我迷惘不解。即使现在我也绝对无意否认我当时的嫉妒。因为我已重复过几次:我在爱的反面明确意识到了这种情感的作用。而且,这种情感笃定在由旁人看来不值一提的琐事上表现出来,说句题外话,这种嫉妒不就是爱的另一面吗!结婚之后,自觉这一情感渐渐淡薄下去。而与此同时,爱情也绝不如原来那般炽热了。

我开始考虑是不是该把自己这颗迄今迟疑不决的心一咬牙朝对方胸口掷去,我说的对方不是小姐,是夫人。想向夫人明确摊牌,让她把小姐给我。决心倒是这样下了,实施却曰复一日拖了下来。说到这里,你或许觉得我这人真是优柔寡断——这样看也无妨——我所以裹足不前,实际上并非由于意志力的不足。K来之前,是担心受骗上当。这种自我强制心理束缚了我,使我寸步难移;K来之后,万一小姐对K有意这一疑念开始不断左右我。我已断然告诉自己:倘若小姐真的更倾心于K,那么我这份爱恋也就失去了说出口的价值。这和害怕蒙羞不是一回事,自己再爱恋,而若对方向他人暗送秋波,我也不情愿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世上是有强行讨得自己中意的女子而沾沾自喜之人,但我当时认为那或者是远比我辈老于世故的滑头,或者是未能充分理解爱情心理的蠢货,我是那样地一往情深,不能接受一旦娶来总会磨合妥当这样的逻辑。换言之,我是个极其高尚的爱情理论家,同时又是至为迂腐爱情的实践者。

面对再重要不过的小姐,尽管长期相处当中常有直接向她表白心迹的机会,我却故意避开了,那时我有一种很固执的念头,认为作为日本习惯是不允许那样做的。但绝不能说束缚我的仅仅是这个。我估计,日本人尤其日本年轻女子——在那种情况下,缺乏无拘无束向对方倾吐自己心曲的勇气。

三十五

由于这个缘故,我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你知道,身体不适情况下午睡,有时醒来后但觉周围东西历历在目,手脚却横竖动弹不得——我有时便默默咀嚼这样的痛楚。

不久,一年过去,春天来临了。一天夫人要打纸牌,让K领个朋友来,K当即回答一个朋友也没有。夫人吃了一惊。如此说来,K的确没有一个堪称朋友的朋友。走路时倒有几个人见面打招呼,但绝对不是足以一起打牌那样的关系。于是夫人改问我能否找个熟人来。不巧我也没心绪凑这个热闹,随口应付一声,便忘在一边了。但到晚上,K和我还是硬被拉了过去。没有一个客人,只家里四个人玩,倒也并不吵闹。K不熟悉这种游戏,简直同袖手旁观差不多,我问K可知道百人一首?K说不大清楚。小姐听了,大概理解为我瞧不起K,随即明显站在K一边,最后,几乎两人合起来对付我一个,换个对手,我很可能忍不住吵起架来,所幸K的态度同一开始全无二致,看不出任何得意之处,我才得以平静地坚持到终场。

此后过了两三天吧,夫人和小姐说要去市谷一个亲戚家,一大早走出家门,学校还没开学,K和我便看家似的留下来,我既不愿看书又懒得出去散步,只管怅怅地将臂肘拄在火盆沿上支颐沉思。隔壁K也无半点声息。双方都静得不知在与不在。不过,从两人关系来说,这种情况早就习以为常,我也没怎么介意。

十点左右,K突然拉开隔扇,和我面面相觑。他站在隔扇拉槽上,问我想什么呢。我无所谓想什么。若说想,或许像往常那样琢磨小姐的事。琢磨小姐无疑附带夫人。近来K掺和进来,在我脑袋里团团打转,使问题变得复杂。看着K的我,虽然隐约意识到他一直像是个障碍物,但不可能如此直言相告。我仍然看着他默不做声。想不到K三两步闯进,坐在我烤火的火盆前。我马上把臂肘从火盆沿撇下,稍微把火盆往K那边推了推。

K一反常态地说起话来。他问夫人和小姐到市谷什么地方去了,我答说怕是去叔母那里。K又问是怎么个叔母,我告诉他估计是军人家属。K问年初刚过十五,为何这么早出去呢,我只能表示那我就不知晓了。

三十六

K谈夫人和小姐谈个没完没了,后来竟问起我也答不上来的复杂问题,较之麻烦,我更觉得不可思议。想到以前我主动提及两人时他的表现,无论如何都不能不觉察到他的反常。我问他何以选在今天专门说这个,他顿时沉默。但我注意到他紧闭着的嘴角的肌肉似乎颤抖不已。他本来沉默寡言,此外还有个毛病,平曰每当要说什么,嘴巴常蠕动片刻。他的唇大概有意不服从他的意志,不肯轻易张开——他话语的重量想必压在这里,而一旦开口,其声音比普通人还要铿锵有力。

注视他嘴角时,我预感他又要冒出什么。而到底是什么,我全然猜测不出,也就格外震惊。请你想像一下他向我表白他何等深切爱着小姐时我是什么样子。我简直给他的魔棍一下子打成化石,就连蠕动嘴巴都无从做到了。

说是恐惧感的结晶也好,说是痛苦的块体也好,总之那时的我就是一个物件。从头到脚骤然凝固,如石,如铁,硬是连呼吸的弹性都已失去。所幸这样的状态没持续多长时间。我很快找回正常心态,心中暗暗叫苦:失策!给人抢先了!

但往下怎么办,我全然理不出头绪,恐怕也没有理出头绪韵余裕。腋下沁出的冷汗湿透衬衫,我只管忍住,一动不动。这时间里,K像平曰那样不时启动滞重的嘴巴,一会儿一停地表白自己的心。我痛苦得不得了。那痛苦想必如巨幅广告赫然贴在我脸上,即使K也不至于觉察不到。但他非比往常,正如醉如痴谈自己的事,怕也无暇顾及我的表情。他的表白自始至终贯穿同一调门。给我的感觉是:滞重、迟缓,然而轻易改变不了。我的心一半听他的表白,一半为如何是好这一念头搅得七上八下,细节等于几乎没进入我的耳朵。但他口中出来的语调仍强烈震撼着我的心胸,我因此而愈发痛苦。不仅痛苦,有时还感到一种恐慌——一种觉得对方强于自己的恐慌。

K大体表白完时,我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我的沉默倒不是因为在考虑利害关系,即考虑是同样表白好还是不说为妙,而单单是说不出来,而且也没心思说。

午饭时,K和我隔桌对坐。女佣给我们上饭,吃了一顿从未如此难以下咽的饭,吃饭当中两人也几乎没有开口。夫人和小姐什么时候回来的也浑然未觉。P366-369

序言

夏目漱石和他的作品

除了对职业教师,日本人一般不以“先生”称呼别人,对文学家也是这样。但对夏目漱石是个例外,习惯上称为“漱石先生”,大约同我们中国人习惯上称鲁迅为“鲁迅先生”相若。较之客气,这里边显然含有尊之为师的敬意,实际上,夏目漱石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同鲁迅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差不多。但鲁迅研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属于显学,不仅《鲁迅全集》被一篇不少地译成了日文,《故乡》还被收入了日本中学“国语”(语文)教科书——不知道鲁迅先生的日本人估计占不到多数。但相比之下,夏目漱石在中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当然个中原因多多,很难单纯比较),人们或许知晓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但知道漱石的,除了大学中文、外文系师生和文学爱好者,恐怕不会有多少人。

然而毫无疑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座卓然特立的高峰。他活跃的20世纪初期(明治与大正之交),日本文坛可谓群星灿烂。就小说家来说就有森鸥外、岛崎藤村(亦是诗人)、田山花袋、正宗白鸟、永井荷风等人。但作品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说得夸张些,恐怕唯漱石一人而已。难怪被日本人称为“国民大作家”,其头像赫然印在日本千元纸钞的正面,人们几乎无日不同这位大作家“打交道”。

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1867年(庆应三年)生于江户(现东京)一小吏家庭,14岁入二松学舍系统学习“汉籍”(中国古籍),浸润了东方美学观念和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日后文学观和人生观的基础。写“汉诗”(汉语古诗)是其终生爱好和精神寄托。“漱石”之名,即出自《晋书·孙楚传》中“漱石枕流”之句。2l岁就读于第一高等中学本科,23岁入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英文专业学习。其间因痛感东西方文学观的巨大差异而陷入极度的精神苦闷之中。1895年赴爱嫒县松山中学任教,为日后《哥儿》的创作积累了素材。翌年转赴熊本县任高等中学讲师。1899年赴英国留学三年,学习英国文学和教学法。回国后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中学和东京帝大讲授英文,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我是猫》,并一举成名。1907年进入朝日新闻社任小说专栏作家,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一直笔耕不辍,直至1916年(大正五年)因胃溃疡去世。是年仅49岁。

漱石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并不很长。从38岁发表《我是猫》到49岁去世,也就是十年多一点时间,却给世人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作品。他步入文坛之时,自然主义文学已开始在日本流行,很快发展成为文坛主流。不过日本的自然主义不完全同于以法国作家左拉为代表的欧洲自然主义,缺乏波澜壮阔的社会场景,缺乏直面现实的凌厉气势,缺乏粗犷遒劲的如橼文笔,而大多囿于个人生活及其周边环境的狭小天地,乐此不疲地直接暴露其中阴暗丑恶的部位和不无龌龊的个人心理,开后来风靡文坛(直至今日)的“私小说”、“心境小说”的先河。具有东西方高度文化素养的漱石从一开始便同自然主义文学背道而驰,而以更广阔的视野、更超拔的高度、更有责任感而又游刃有余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同森鸥外一并被称为既反自然主义又有别于“耽美派”和“白桦派”的“高踏派”、“余裕派”,是日本近代文学真正的确立者和一代文学翘楚。随着漱石1916年去世及其《明暗》的中途绝笔,日本近代文学文学也就落下了帷幕。

以行文风格和主要思想倾向划线,作品可分为明快、“外向”型和沉郁、“内向”型两类。前者集中于创作初期,以《我是猫》(1905)、《哥儿》(1906)为代表,旁及《草枕》(1906)和《虞美人草》(1907)。在这类作品中,作者主要从理性和伦理的角度对现代文明提出质疑和批评,犀利的笔锋直触“文明”的种种弊端和人世的般般丑恶。语言如风行水上,流畅明快;幽默如万泉自涌,酣畅淋漓;妙语随机生发,警句触目皆是,颇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势。后者则分布于创作中期和后期,主要作品有《三四郎》、《其后》、《门》(前期三部曲)和《彼岸过迄》、《行人》、《心》(后期三部曲),以及绝笔之作《明暗》。在这类作品中,作者收回伸向社会的笔锋,转而指向人的内心,发掘近代人内心世界的不安、烦恼和苦闷,尤其注重剖析近代知识分子的“自我”、无奈与孤独,竭力寻觅超越“自我”、自私而委身于“天”的自在和谐之境(“则天去私”),表现出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执著;严肃的人生态度。

这里,从两类作品中各选一部代表作。《哥儿》通过一个不谙世故、坦率正直的鲁莽哥儿踏入社会后同周围俗物展开的种种戏剧性冲突,辛辣而巧妙地讽刺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鞭挞了卑鄙、权术和虛伪,赞美了正义、直率和纯真。行文流畅,节奏明快,形象鲜明。通篇如坂上走丸,一气流注,而寓庄于谐,妙趣横生,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实为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心》则多少带有现今所说的推理色彩。“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后来接得“先生”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讲述了“先生”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一同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先生”设计使K自杀,自己如愿以偿。但婚后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最后也自杀而死。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同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这部长篇可以说是漱石最为引入入胜的作品,至今仍跻身于日本中学生最喜欢读的十郃作品之列,说得极端一点,假如没有《哥儿》和《心》,漱石能否“活”到今天还真是个疑问。

日本小说家中,较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我更喜欢另外两个人:一个就是夏目漱石,一个是当代的村上春树。差不多二十年前在北国读研究生的时候,漱石全集便读了一集又一集;而村上的小说,近年来则译了一本又一本。粗想之下,两人之间虽时隔八十余年,但确有若干共同点。一是态度的认真与坦诚。两人都认真对待人生和社会,不伪善,不矫情,不故弄玄虛,不掩饰自己。二是笔调的幽默和机警,一些作品都富于理性的、机智的、有教养的幽默感。外国有人称村上春树为“当代的夏目漱石”,想必主要着眼于这一点。三是描写对象大多都是都市里的小人物尤其是知识分子,都以传达其孤独、无奈、充满失落感的心态见长,而且两人同样是游离于文坛主流而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作家。

正因为喜欢,多年来一直想将适合日语专业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哥儿》和《心》这两篇以日汉对译形式另行付梓。而今承蒙中国宇航出版社好意,终于得遂夙愿。人生快事,教师之乐,莫过于此。

关于注释,主要根据本科二三年级的学力就词汇和语法之偏难者附以底注。释义参考了角川书店昭和49年版“日本近代文学大系”之《夏目漱石集》中的注释和有关辞书,亦多少有我个人的理解。包括译文在内,未必精当,谨资参考,欢迎指正。

2008年3月20日于窥海斋

时青岛垂柳初绿迎春花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日汉对照名家经典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夏目漱石
译者 林少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83605
开本 32开
页数 3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8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中日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考试-其它语种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369.4:I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09
12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