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叶甫盖尼·奥涅金
内容
编辑推荐

普希金著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为诗体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贵族青年奥涅金在上流社会所发生的故事。作品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该作品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公认的俄罗斯文学的典范之作。同名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亦闻名于世。

内容推荐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作家普希金的一部诗体小说,写贵族青年奥涅金既厌倦贵族生活的精神贫乏,又慵懒散漫而缺乏崇高的理想,拒绝了真心爱他的好姑娘达吉雅娜,却与友人连斯基的未婚妻奥尔加调情并在决斗中打死连斯基。六年后远走异乡奥涅金偶遇达吉雅娜,疯狂地爱上了她,却以失败告终。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叶甫盖尼·奥涅金》注释

奥涅金的旅行片断

第十章

译本修订校改后记

试读章节

1

“我的伯父他规矩真大①,

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

还非要人家处处都尊敬他,

真是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

他的榜样值得让别人领教;

可是,天哪,这可多么无聊,

日日夜夜把一个病人守住,

他的病床你不能离开一步!

这是种多么卑劣的伎俩:

讨一个半死不活的人高兴,

给他去把枕头摆摆端正,

哭丧着脸给他送药端汤,

一边叹气,一边在心里盘算:

哪一天鬼才能叫你完蛋!”

2

年轻的浪子在左思右想,

他正乘一辆驿车在路上飞奔.

宙斯①的意志是至高无上,

他成了整个家族的继承人。

柳德米拉和鲁斯兰②的朋友!

请允许我,连个序文也没有,

便把小说的主人公,开门见山,

马上做个介绍,来和你们见面:

我的这位好友,叶甫盖尼,

他正是诞生在涅瓦河畔③,

在那儿您或许显赫过一番,

我的读者,您或许也生在那里;

我也曾在那儿悠闲地散步:

然而北方对于我却有害处④。

3

他的父亲曾经做过大官,

但却是一向借债为生,

家庭舞会每年三次举办,

终于把家产挥霍干净。

叶甫盖尼总算有命运保佑:

起初一位法国太太①把他伺候,

后来一位法国先生②前来替代;

孩子虽是淘气,却也可爱。

阿贝先生③是个穷法国人,

他为了不让这孩子吃苦,

教他功课总是马马虎虎,

不用严厉的说教惹他烦闷。

顽皮时只轻轻责备一番,

还常常带他去夏园④游玩。

4

而到了心猿意马的年龄,

到了希望和情愁的时候,

叶甫盖尼长成一个年轻人,

法国先生⑤便被从家里赶走。  瞧,我的奥涅金得到了自由,

他去理发店剪一种最时髦的头,

衣着和伦敦的花花公子①2一般;

于是他便在社交界抛头露面。

他无论是写信或是讲话,

法语都用得非常纯熟;

他会轻盈地跳玛祖卡②舞,

鞠躬的姿势也颇为潇洒:

还缺什么呢?大家异口同声

说他非常可爱,而且聪明。

5

东拉西扯、一知半解的教育,

我们大家全都受过一点,

因此,炫耀这个,感谢上帝.

在我们这里并不算困难。

奥涅金,按照许多人的评议

(这些评论家都果断而且严厉),

还有点儿学问,但自命不凡:

他拥有一种幸运的才干,

善于侃侃而谈,从容不迫、

不疼不痒地说天道地,

也会以专门家的博学神气

在重大的争论中保持沉默,

也会用突然发出的警句火花

把女士们嫣然的笑意激发。

6

如今拉丁文已经过时:

真的,如果对您实话实说,

用来读点儿书前的题词,

他懂的拉丁文也还够多,

还能把鲁维纳尔①谈上一谈,

能写个“祝你安好”②在信的后边,

长诗《伊尼德》③也背得几行,

虽则难免有记错的地方。

他不曾有过丝毫的兴致

钻进编年史的故纸堆里,

去发掘地球生活的陈迹:

然而过去时代的奇闻趣事,

从罗姆勒④开始直到当今,

他全都记得,说来如数家珍。

7

他可没那份崇高的激情

去推敲吟哦,生命在所不惜,

重轻格、轻重格①他分不大清,

不管我们为他花多大力气。

他咒骂荷马②和费奥克利特③,

但阅读亚当·斯密④却颇有心得,

俨然是个经济学家,莫测高深,

就是说,他还喜欢发发议论:

一个国家怎样才生财有道,  靠什么生存,又是什么理由,

当它拥有天然物产的时候,

黄金对于它也并无需要。

而父亲始终不能理解他,

总是要把田产送去抵押。

8

叶甫盖尼还有些其他学问,

对此我无暇一一缕述;

然而,他的最为拿手的一门,

他的真正的天才的表露,

他从少年时便为之操劳、

为之欣慰、为之苦恼,

把它整日里长挂在心头,

成天价懒洋洋满怀忧愁、

念念不忘的,却是柔情的学问。

这学问奥维德①曾经歌唱过,

他曾为之受尽人世的折磨,

终于结束他光辉、多难的一生,

远远地离开自己的意大利,

死在莫尔达维亚②荒凉的草地。P7-13

序言

亲爱的读者朋友!俄国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一1837)的名字对你一定是并不陌生的。他是我们中国广大读者最为喜爱的外国诗人之一,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外国作家之一,我国人民读他的作品已经一百多年了。

你一定也知道,普希金的代表作是这部写于1823—1830年间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这是普希金最伟大、影响最深远、读者也最多的作品。它以优美的韵律和严肃的主题深刻反映俄国十九世纪初叶的现实,提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被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在这部独特的小说中,你可以读到许多生动感人的情节,见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欣赏到各种各样当时俄国生活的真实画面,而且所有这些都是用格律严谨、语言流畅的诗句写出的。在这部诗体长篇小说中,作家以高度简洁凝练的笔法叙述故事,描写风景,刻画人物,展示生活。在这部作品中,普希金表现出了他全部的思想高度和才华。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阅读、了解和欣赏这部不朽的世界古典文学名作吧。

1

《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小说是以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诗人通过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真实,传达他对现实人生的看法和他对人类本性的观察与了解,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奥涅金出身贵族,养尊处优,有很高的智慧和教养;他对当时俄国的现实不满,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但是他又生性懦弱,既不能和生活中的恶正面对抗,也不能挺身而出。对社会做出什么积极的贡献。他有时还表现得很自私,比如,为一点小事就开枪打死自己的好朋友。他和他自己所属的贵族上流社会格格不入,但他又是一个消极懒散、一事无成的人,他并不具有一种可以让他下决心抛弃自己贵族生活的远大理想。他没有像十二月党人那样献身人民的解放事业。(普希金在他已经写出的第十章中,曾经描写奥涅金有可能变成十二月党人,但是他最终自己把这一章稿子烧掉,因为这不符合“多余人”矛盾性格的客观逻辑。)奥涅金的这种思想与性格特征使他在社会生活中无所适从,于是,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像他这样的人,在1825年前后的俄国是很多的。俄国作家赫尔岑说:“每走一步路都会碰见他(这样的人)。”这种人如果想改变他们的“多余”处境而又不甘心堕落,惟一的出路就是走向人民,但是像奥涅金这样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普希金通过奥涅金这个形象写出了俄国当时一代贵族青年所共有的思想与性格特征。俄国文学中描写了许多这样的人物,奥涅金是这些多余人形象的始祖。多余人形象在十九世纪初叶俄国文学中的出现,说明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相当强大的进步力量。俄国文学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说,这样的文学形象是在一种“新生活的微风”熏陶下产生的。普希金在奥涅金这个形象身上,写出了俄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奥涅金这个多余人形象有其文学发展史上的来源。文艺复兴以后,世界文学开始强调个性的自由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但丁、拉伯雷、薄伽丘、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作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使人和人性成为文学的真正主题。普希金继承和发扬了世界文学中这一伟大的人文主义传统,并且在前辈打下的基础上再作发展。他在多余人形象的塑造上更加深入而具体地探索和表现了人性,揭示出入性中固有的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尤为可贵的是,普希金还对奥涅金身上许多个人主义的东西提出批判,暗示出一种超越个体自我以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从而继承和发展了世界人文主义文学传统的积极的内核。这使《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世界文学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奥涅金这一形象也因此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意义。

多余人形象并不是仅仅在俄国文学中才有,当时欧洲文学中那些“世纪病”患者形象,美国二十世纪文学中……语意群或停顿中所包含的汉字字数不同,可能是一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这使诗行长短参差不齐,但是我们知道,原作每一音步中的字母数并不一样,诗行的长短也是参差不齐的。现在还留下的一个缺憾是,我们还没办法让汉语译文中的重读音像在俄语原作中那样依轻重交替、一轻一重的“轻重格”规律出现。这个缺憾是否能够克服,我的确还不知道,只能在这里求教于高明。不过事实证明,我们现在的译法已经能够让广大读者在阅读翻译文本时更多地接近原作,也使中俄两种不同文字的诗歌之间有了更多交流和借鉴的可能。尽管做来相当地苦,犹如“画地为牢”,或者用前辈翻译工作者的话来说,是“带着镣铐跳舞”。在我们这个译本初版至今的二十多年间,这种译法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许多读者告诉我说,他们从这样的译文中体会到了原作的某些艺术形式的特点。这样看来,吃这点苦还是值得的。

黑格尔老人在他的《美学》第三卷中说:“诗可以由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尽管音调变了,诗的价值却不会受到严重的损害。”不过,要想把一部作品一下子译得尽善尽美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的这个译本的第一稿就译了二十年,这回又大大地再修改了一次。不过,我想,只要我们大家继续不断地努力,总有一天我们能够把《叶甫盖尼·奥涅金》以及世界上所有的诗歌杰作全都很好地翻译成汉语,贡献给中国读者。在这里,我要感谢吕荧先生和查良铮先生,他们的译本出现在我的译本之前,他们译文中的成败为我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这一次的校改工作中,我又参阅了目前我国已经出现的其他几位先生的译文,学习他们的优点,汲取他们的教训;我也从几部德语和英语的译本中得到处理文句的启发。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先生的英译本和他为《奥涅金》所做的详尽注释给我在理解原作方面帮助很多。谨在这里向这些先生们致谢。

四十多年来,在这件翻译工作中给过我帮助的师友们还有许多,我将在本书的译后记中特意谈到他们。

我还应该感谢你,亲爱的读者朋友,感谢你肯花时间和精力来阅读这个译本。我期望得到你的批评意见,让我在今后再做的校改中,把译文质量进一步提高。

智 量

2003年5月

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村

后记

译本修订校改后记

1

《叶甫盖尼·奥涅金》译稿的校订和修改工作结束了。这本译作马上就要以新的面貌和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时候,我想我应该在这里给读者朋友们说一些有关这本书的翻译过程的话。

说来话长。

我是一个俄国文学爱好者,也有幸成为了一个俄国文学研究、翻译和教学的专业人员。从1950年起我开始阅读普希金的这部《叶甫盖尼·奥涅金》,到后来研究它,给学生们讲它,又翻译它,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了,这也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多年。在我和这本书的不解的缘分中,曾经有许多师长和朋友帮助过我。现在,每当我回忆往事时,脑海中总不由得会浮现出他们的面容和身影。因为,没有他们的教导、鼓励、帮助和支持,我就不可能做出这件直到今天还能继续为读者服务的工作来。

这里我首先想到的,是何其芳先生。

那是在1956年,北京的高级知识分子刚在中南海怀仁堂听过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所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报告。文艺界与学术界人人意气风发,跃跃欲试。这时中国作家协会酝酿创办两个刊物,一个搞散文,一个搞诗歌。散文刊物的创办任务是交给何其芳先生的。他当时是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我是他手下的一个青年研究人员。他把办这份刊物的具体工作交给所里三个都去怀仁堂听过报告的年轻人来做,我是其中的一个,他还叫我负责。后来因为形势陡生变化,这个刊物不让搞了,何其芳先生和我们几个人都白忙活了一阵。然而恰是在这个不曾问世的刊物从筹办到终止的过程中,出乎意料地萌生了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译本的开端。

那时,我经常要拿着组到的稿件到北大燕东园何其芳先生家里去向他汇报,听取他的意见。一天,在谈论一份稿件时,因为其中写到普希金,其芳先生随意地说起他最喜欢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说他在读大学时曾不止一次读过这部书的英译本,他说有些诗行他还记得,好像他还立即背出了几行。这时,因为我也非常爱读这本书,我便按捺不住地顺口用俄语背诵起其中的诗句来。其芳先生听了很是高兴,而且显得很兴奋,他对我居然能够背诵这部书的全文表示惊异和赞赏。有几行诗他要我再重背一次(记得是第七章第36节末尾的几行:“莫斯科……对一颗俄国人的心说来,多少东西在这声呼唤里交融,多少东西回响在这声呼唤之中!”)他对诗句原文中铿锵和谐的音韵赞叹不已,连声说:“真美!真美!听起来比英文本美得多!”

这时,其芳先生忽然满怀诚挚的热情对我说:

“你把它,把《奥涅金》,从俄文翻出来嘛!”

当时我还只有二十多岁,虽已走上俄国文学专业道路,但是还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论文,也不曾译出过任何一部大的作品来。《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文学的皇冠,我怎么敢初出茅庐就去触碰它?我没有把其芳先生的话认真地听,以为他是在随便说说,我把我的这种想法和心情如实地告诉了其芳先生。没想到他却又对我说:

“我是认真说的,你翻嘛!你能翻!”

我被他的认真劲儿感染了,抬眼凝望着他。这时其芳先生又说:

“我是认真说的。你能翻,全中国有几个能把它从头到尾背出来的人?你怕是第一个。你能翻!”

停了一停,他又对我说:

“胆子放大,态度老实些,多花些工夫进去,你能翻得好,不要怕!”

接着他又说,翻译文学作品不仅应该把原作字句的意思翻出来,还应该尽可能地传达一些原作的形式,让不懂外文的中国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一些原作的艺术特点。翻译诗歌尤其应该这样,因为离开了艺术形式上的那些独特性,诗歌就不成其为诗歌了。其芳先生这番语重心长的教导和鼓励给我的启发很大,从此我便开始了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漫长的历程。

从这天起,我潜心思考、认真对待这件事。我首先做……金》算起,到这时,已经整整三十年。

从1982年到现在又过了二十年。这是我们国家新生的二十年,真正繁荣昌盛的二十年。这个译本在这二十年间,曾在人文社的《普希金选集》《普希金小说戏剧选》和《普希金文集》中以不同版本出现过,曾多次在电台播放,录制过录音带,并曾按照余振先生的意愿,由他参与执笔,改成每行十个字的整齐版本,以另一形式收入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普希金全集》中。二十年来,国内大多数文学选本和教材中,都采用这个译本,国内外有关普希金的论著中都提到或引用这个译本,国内外有关俄国文学和普希金的展览会上、纪念馆和图书馆中,都陈列这个译本。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进展,这个译本已经流传到世界各地,台湾省也买去了版权,印出当地的版本。

1999年,在普希金诞辰二百周年的纪念会上,俄罗斯驻华大使在他的发言中因为这个译本和我的《上尉的女儿》译本,以及我在普希金教学研究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把我的名字和其他几位先生的名字列在一起,表示感谢,俄罗斯政府文化部还向我颁发了普希金纪念章和感谢状。俄罗斯曾几次邀请我去参加有关普希金和《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学术讨论会,虽然因为经费问题未能成行,但我也很高兴。

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第二编辑室的主任刘开华先生和我商定,由我对这部译稿重新校改,再出新版,让它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俱进地进一步提高,让它能够配得上我们伟大祖国今天欣欣向荣的形势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并且满足我国广大读者曰益提高和增长的需要。我就是在做这件工作的同时,对于过去的五十年,心中涌现出不可抑止的回忆。

我把这些回忆写下来,作为这部重新校订修改的书稿的译后记放在这里。敬请读者朋友们指教。

智 量

2002年2月

写于匕海华东师大一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叶甫盖尼·奥涅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普希金
译者 智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12456
开本 32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2
出版时间 2004-01-01
首版时间 2004-01-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2015286713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6
13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