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柳青年谱
内容
编辑推荐

柳青是新中国有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他长期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创作方式极具代表意义。用这种方式创作的《创业史》是一部反映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性作品。由邢小利和邢之美所合著的这本《柳青年谱》逐年逐月记录了柳青一生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情况。对于研究柳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由邢小利和邢之美所合著的《柳青年谱》一书的内容涉及柳青小传、柳青年谱、《柳青年谱》后记。是一部严谨、权威的柳青年谱。

目录

柳青小传

柳青年谱

《柳青年谱》后记

附录一:柳青晚年的读书与反思

附录二:和柳青有关的一篇文章

附录三:柳青《自传》

附录四:柳青著作版本目录

附录五:柳青研究著作目录

试读章节

柳青小传

柳青,1916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三)生于陕西省吴堡县张家山寺沟村一户富裕农民家里。原名刘蕴华,小名成福,字东园。“柳青”,是刘蕴华1935年在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文艺季刊》秋季号发表散文《待车》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从小读书刻苦,思想进步。1928年在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人榆林县陕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期间阅读了许多左翼书刊和中外文学名著。由于读了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他对文学发生了兴趣。1934年入西安高中,练习写散文、诗歌和短篇小说。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燃及西安,他积极参与,任学生刊物《救亡线》编辑。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任西安学生联合会刊物《学生呼声》主编。同年12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中共陕西省委临时宣传委员会工作。1938年5月到延安,在成立不久的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早期称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边区文协”或“文协”)工作,任该协会下属的海燕社秘书、民众娱乐改进会秘书,兼做机关党的工作。他进边区党委组织部时,带的介绍信上写的名字是“刘蕴华”,从组织部出来,再带的介绍信已经改名“柳青”了。从此,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发表文章,他都用这个名字。1939年8月请求去抗日前线,到晋西南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支队任二团一营教育干事,主要从事新闻报道。1940年10月回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1941年8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从“边区文协”独立出来,被分配到“文抗”,任机关党支部宣传委员。同年12月,转绥德文协,做文化站工作。这期间写的短篇小说,后来部分收入光华书店1947年2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地雷》。

1942年,他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学习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高了思想,明确了方向。1943年,分配到米脂县印斗区三乡任乡政府文书。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近三年的群众工作,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5年初,他根据这一时期的生活,创作他的第一部以反映陕北解放区农村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种谷记》初稿,1946年在大连写第二稿,1947年7月,《种谷记》由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书店在大连的分店光华书店出版。这部小说通过描写王家沟农民围绕集体种谷而展开的斗争,反映了农民在组织变工队,实行生产合作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全书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贯彻文艺工农兵方向的新文学比较成功的作品。

抗战胜利后,柳青到了大连,任大众书店主编。1948年8月回到延安,准备创作陕北解放战争和战争中的陕北人民为题材的作品,深入米脂县,了解沙家店粮站有关工作和生活。之后根据调查得到的材料和多年的生活积累,于1951年3月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铜墙铁壁》,该书于同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小说以淳朴的语言,表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力量,歌颂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小说中描写了人民领袖毛主席和周恩来的形象,表现了领袖和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我国当代长篇小说中,这是塑造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的第一次尝试。

1951年4月,柳青参加创办《中国青年报》,任编委和副刊主编。1952年4月在上海参加“五反”运动。9月到陕西省长安县,任县委副书记,分管互助合作工作。次年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到皇甫村深入生活、写作,参加了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全过程。现实生活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1956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散文特写集《皇甫村三年》。1958年3月写成中篇小说《咬透铁锹》,刊《延河》当年4月号;1959年11月,陕西的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改名为《狠透铁——一九五七年纪事》。1959年,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以《稻地风波》为名在《延河》4月号开始连载,从8月号起,改题为《创业史》,至11月号全部载完。《创业史》第一部脱稿时间是1959年10月3日下午4时。《收获》杂志当年第6期发表了《创业史》(第一部)修改稿。1960年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创业史》第一部单行本。(P1-4)

后记

《柳青年谱》后记

“文革”后期,我的中学时代,我读过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我是陕西省长安县(今改为长安区)人,柳青写《创业史》时,就住在长安,小说中写的也是长安的人和生活,所以,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后来,因为一些临时任务,也写过零星的关于柳青的小文,写这样的文章,是先有一个框框和概念,再找材料填充之。这样的所谓文章,自然片面得很,写了也不自信,心虚。编过一些书,也选过柳青的作品,但多是依据着别人的评价,很少有自己认真研究后的选择。前年,有人要拍柳青的纪录片,要我就柳青谈些意见,我觉得不好谈,因为我对柳青了解不多。柳青的著作和研究柳青的著作,我有不少,也看过一些,但不能说有深入的了解,更不敢说有全面的研究。 但是,柳青确实是值得重视的一个作家。我有藏书的癖好——藏是为了择日阅读或研究,柳青一直是我重点收藏的对象,凡是与柳青有关的书——柳青的或研究柳青的,我见了都买,没有见过但是知道了的也会想方设法去买,买不到的就借来复印。柳青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也是每见必买,每闻必下功夫找着买。二十多年下来,关于柳青的藏书比较而言还算丰富。二十多年来,也断断续续地记了一些阅读柳青其人与其文的笔记,整理过一些资料。2013年冬天,我开始系统地阅读和研究柳青。先是想写一部《柳青传》,后来觉得如果是传记的话,就要把柳青一生每个重要的阶段都写得很饱满,全书不能忽紧忽松,而从我掌握的柳青资料来看,有些地方无法充分展开,比如“文革”时期。也有人建议,写一部“评传”,在“评”中表现这个时代对柳青的一个认识。我觉得,离柳青所处的这个时代太近,固然有许多切近的感受和看法,能“评”固然好,但“身在此山中”,很难从“远近高低”各个角度观察。我常常觉得,史料——真实而尽可能详尽的史料有时可能是最好的,事实就摆在那里,它把一切都说明了,“评”反而是画蛇添足。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最后决定编一部年谱。

编年谱,对于我来说,主要的是为了全面地深入地了解柳青。从方法论意义上说,我有一个体会,在文学研究特别是对一个作家的研究中,只凭有限的资料,是很难全面、准确地把握一个作家的。根据有限的资料或部分资料,谈一些观点,管窥蠡测,难免片面。有一句话叫“窥一斑而知全豹”,这种“知”,基本上是猜测和想象,很难准确。而你如果知道了“全豹”,再来看这“一斑”,就有可能对这“一斑”有特别深入的理解,也才能知道这“一斑”在“全豹”身上的地位和意义。

近两年来,我不断地梳理柳青的资料,企图把柳青的每一天都还原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柳青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看着柳青一生的足迹,我以为,可以把他这一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16年至1938年5月,也就是柳青从出生到22岁这一年。这个阶段,是柳青从童年、少年到青年的阶段,他从一个孩子长大成人。这一个阶段,他的人生履历主要是求学,可注意的有三点:一是他从小病弱,落下了肺病的根,使他有了一个多愁多病的身;二是他由学习英文爱上了文学,确定了文学写作的人生方向;三是由少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到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思想倾向在现代中国纷繁的思潮中属于左翼。

第二个阶段,从1938年5月到1952年5月,柳青从22岁到36岁。这个阶段,柳青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到山西抗日前线,到米脂下乡,到大连接管大众书店,再回延安到米脂县了解沙家店粮站有关工作和生活,再到北平(北京),最后回到西安。此一阶段,柳青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做着革命工作,另一方面他在革命工作和生活中,主要还是进行文学写作,写了一定数量的报告、散文和短篇小说,写了长篇小说《种谷记》和《铜墙铁壁》,积累了较为深厚的文学创作经验。此一阶段可注意的也有三点:一是他虽然写了一些报告、散文和短篇小说,但他重点还是写长篇小说,从1945年到1951年,在紧张的战争环境和革命工作中,他连续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可以认为写短章是他的练笔,写长篇才是他的重心所在。二是他的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他写的是正在发生的或……柳青。若干年中,他说了不少柳青当年私下和他说的话,这些话在令我惊异的同时,也改变了或加深了我对柳青的一些认识。从李旭东那里听到的一些柳青的谈话,有的我还记在了我的日记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从李旭东那里听来的一些柳青的谈话和柳青晚年的思想轨迹,在刘可风的回忆录中也看到了;而在刘可风回忆录中看到的柳青谈话和柳青晚年的思想轨迹,有的则听李旭东讲过,由于是相隔数年分别听到或不期然而看到,我相信,李旭东和刘可风所言的柳青谈话和柳青晚年的思想轨迹,是真实的,是可信的,因为两者可以互证,而非一人独说的孤证。

金葳笔者不熟。笔者只是从刘可风的回忆录里知道,柳青晚年,金葳是他的一个谈话对象。

纵观柳青一生四个阶段,似乎可以用起、承、转、合来概括。第一个阶段,起,思想左倾,爱上文学;第二个阶段,承,走上革命道路,以文学为自身工作。短篇小说集《地雷》和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可以视为《创业史》的艺术准备;第三个阶段,转,结束东奔西走的生活,定居皇甫村中宫寺,一边深人当时的农村生活,一边创作反映这个时期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以《创业史》成就作家自身;第四个阶段,人生由天入地,作家由人变魔,灵与肉接受生活的洗礼,思想拓展,精神升华,完成“大写的人”。起、承、转、合是柳青作为一个人、一个革命作家的自我完成过程,而伴随其成长并促使其精神蜕变和完成的,是文学这颗种子。文学是精神的种子,它不属于一个人,它是世代流传下来的已然成为传统的精神和意志。这是笔者在完成《柳青年谱》之后获得的关于柳青的总体印象。

是为后记。

2015年6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柳青年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邢小利//邢之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16126
开本 32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7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2016127798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