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修订本)/比较文学与文化丛书
内容
目录

序言

导言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性

一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我们

二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

三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人性之真实状况

第一章 现代文化基因的原始积累与“批判”的双重超越

 第一节 上帝不是在一夜间死去的

 第二节 司汤达:自由的困惑

一 人身自由的追求

二 心灵自由的追求

三 自由的困惑

 第三节 托尔斯泰:堂吉诃德与西西福斯的融合

一他曾经是一个浮士德

二 “阿尔扎玛斯的恐怖”

三 寻找新的上帝

 第四节 巴尔扎克:对人类生命本体的忧思

一 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悖谬

二 对“恶”的崇拜与恐惧

三 “无尽挽歌”为谁唱

 第五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的定位的困惑

一 人是“虫”?

二 人是“兽”?

三 人是“上帝”?

四 在“困惑”的背后

 第六节 福楼拜:跋涉于沙漠中的骆驼

一 “幸福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叫你付上一船的不幸”

二 “我要的是无限里的美丽,我寻见的只是怀疑”

三 “我有一个非常过分的欲望,可是我从来没有给它们一个满足”

四 “我已安心做一辈子苦工,不再想望什么报酬”

 第七节 左拉:“人”的神话的陨落

一 “新人”形象的凸现

二 把人还原为生物

三 西方文化链条上的一环

 余论

第二章 审美心理机制的差异性与反映生活的不同取向

 第一节 审美心理机制与创作风格

 第二节 司汤达:人的激情心理的描绘者

一 司汤达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注重人物心路历程的描述

三 披露人物的深层心理

四 把注意力集中在性格“自己运动”的泉源上

五 几点启示

 第三节 托尔斯泰:人的精神心理的描绘者

一 托尔斯泰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揭示社会表象背后人的精神一心理状态

三 物景描写的心灵化

四 展示意识流动的无序状态

 第四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的心灵之谜的破译者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物质世界与心灵世界的疏离态

三 人物自我意识的双向悖逆

四 不同自我意识的多层次对照与象征性

 第五节 巴尔扎克:史无前例的“物本主义”者

一 巴尔扎克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环境:物质性与有序性

三 人物:淹没在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

四 细节:“物本意识”指导下的精确性与细致性

 第六节 狄更斯:想象与虚构中的外部世界

一 狄更斯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故事性与娱乐性中的社会批判性

三 人物性格的“外壳化”

四 渗透着激情的物景描写

 第七节 福楼拜: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

一 福楼拜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社会风俗画与现代神话

三 客观的呈示与冷峻的叙述

四 故事性的消解与散文化文体

 余论

第三章 心理原型的外化与反映的变形

 第一节 心理原型与现实的重构

 第二节 司汤达的心理原型与反抗者群像

一 人物性格的深层构架

二 人物性格构架与作家心理原型的静态描述

三 人物性格构架与作家心理原型的动态描述

四 生活场景与作家心理原型

五 司汤达小说的“变形”与现实主义传统

 第三节 巴尔扎克的心理原型与金钱时代的心灵世界

一 巴尔扎克小说艺术世界的两个层面

二 投射在人物身上的对金钱的渴望与焦灼

三 发掘了金钱时代的社会群体心理

 第四节 狄更斯的心理原型与小说的童话模式

一 狄更斯的心理原型

二 飘浮在“真空”中的童话式人物

三 由悲到喜、善恶有报的童话式结构

四 超现实逻辑与童话式的神奇

 第五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原型与畸形的世界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原型

二 世界:“涅瓦河幻影式”的怪诞与恐怖

三 人生: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阴郁与绝望

四 心灵: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痛苦与扭曲

 第六节 托尔斯泰的心理原型与探索者群像

一 托尔斯泰的心理原型

二 男性形象与作家心理原型

三 女性形象与作家心理原型

四 “爱”的母题与作家心理原型

 余论

第四章 于连性格系统论

 第一节 系统的整体性原则与于连性格的多元多层次结构

一 于连性格系统中的单一性元素

二 于连性格系统中的两重性元素

三 于连性格系统的多元多层次结构

四 于连性格系统的整体功能

 第二节 从系统的自组织原理看于连性格的自在性与自主性

一 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理解的误区

二 于连性格系统的初始状态的形成

三 于连性格系统的自组织功能

四 结论

 第三节 于连性格系统的审美透视

一 不同期待视野中于连形象的丰富多样性

二 小说文本的“接受指标”对阅读的制约

三 作者在于连性格系统中的主体投入

 余论

第五章 文本的个案解读

 第一节 《红与黑》:展现“激情”与“力”之美

 第二节 《高老头》:“挽歌”一曲为谁唱?

 第三节 《双城记》:“没有美德的恐怖”与“没有恐怖的美德”

 第四节 《简爱》:人格尊严是爱的前提

 第五节 《德伯家的苔丝》:“纯洁的女人”与爱的“宿命”

 第六节 《罪与罚》:“超人”、“凡人”抑或“罪人”

 第七节 《安娜卡列尼娜》:自然人性与平庸环境的冲突

 第八节 《玩偶之家》:“我要学做一个人!”

 第九节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叛离

结语

附录一 审美心理机制的差异性与反映生活的不同取向——对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认识

附录二 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化阐释

后记

修订版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研究的新成果。作者吸取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系统科学等新观念、新方法,重新阐释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特征和现代意义,指出了它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以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又从文艺美学、文化哲学的高度对其作思辨性分析,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为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的研究以及文学创作提供了富有启迪性的文学观念与方法。本书适合于文学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使用。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包括: 现代文化基因的原始积累与“批判”的双重超越 ; 审美心理机制的差异性与反映生活的不同取向 ; 心理原型的外化反映的变形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修订本)/比较文学与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承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85551
开本 32开
页数 4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1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9.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