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水浒拾微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水浒拾微录》为作者娄熙元多年来阅读、研究《水浒》,发微考古的成果与心得。谈高俅说宋江,考察《水浒》人物的来龙去脉,研究《水浒》地理方位的现实对应,对于非常具体的刑法、谍报、名物也都极尽考证之能事,其将古今中外、人文地理和细节物用融合,结合作者个人的人生阅历与生命总结,常在考证之余发出由衷的感悟,是一种既在书中又在书外,既在讨论具体的水浒细节,又在谈论人生感慨的故事性与哲理性都很强的散文化了的学术文本著作。

内容推荐

这本《水浒拾微录》是《水浒传》研究成果。内容包括:高俅漫议、宋江散论、人物考辨、人事闲评、掩卷寻踪、抚案观刑、梁山说谍、名物释诂八辑。

《水浒拾微录》由娄熙元编著。

目录

◎第一辑 高俅漫议

高俅发迹之前

发迹的机遇(一)

发迹的机遇(二)

皇帝的抬举

高衙内劣迹的三个版本

佞倬人生

可疑的猝死

宋史的缺失

◎第二辑 宋江散论

何必深陷包养门

岂可乱点鸳鸯谱

玄女庙受天书的玄机

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历史背景

征辽之役纯属无中生有

参与打方腊的历史踪迹

◎第三辑 人物考辨

且说小王都太尉

 [附]《挥麈后录》摘抄

释东驾兼说端王何曾掌东驾

端王排名九大王亦属无稽

老种与小种的讹误

世宗嫡派子孙与家藏誓书铁券质疑

杨志的家世

捕捉杨志的历史闪影

谁是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中书

何来双鞭呼延灼

◎第四辑 人事闲评

帮闲的甘苦

 [附]《都城纪胜·闲人》

王进其人

两个来历与遭遇相似的女人

两个不信佛法的佛徒

刘唐这条好汉

杨雄问对

几个神魔式的人物

追寻罗真人的影子

我看戴宗的神行法

黑店与人肉

快活林黑吃黑

◎第五辑 掩卷寻踪

酸枣门外寻岳庙

杨志何处卖刀

荒唐的生辰纲路线图

清风山与清风寨

鲁智深与桃花山

神行太保的蓟州之行

◎第六辑 抚案观刑

刺配·牢城·杀威棒

武都头与县太爷的微妙关系

王婆之剐刑与木驴之模式

死刑犯的临终关怀

◎第七辑 梁山说谍

梁山泊的谍报系统

两个蹩脚的细作

精彩的石秀

绝伦的燕青

黑马柴进

◎第八辑 名物释诂

说浒兼及许与午

拳打镇关西和岐山哨子面

提辖正名

盘点八十万禁军教头

解析林冲供职的天王堂

说虞候

都头是多大的头

阮氏三兄弟互称为哥

 [附]《陔余丛考·哥》

水浒里的大哥大嫂

花石纲与生辰纲

连环马与拐子马

三瓦两舍里的五字真言

潘巧云所做佛事解

 [附]《佛说大藏正教血盆经》

《水浒》里的数字游戏

试读章节

高俅发迹之前

高俅发迹之前的经历无可查考,《水浒》写他原先在东京厮混的那些狗屁倒灶的事,虽是小说家言,却值得玩味。

《水浒》说高俅本是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因“踢得好脚气毬,京师人……都叫他做高毽。后来发迹……便改作姓高名俅”。依此说,则高俅之名原是浑名,好似此人本来无名,因毬而得名。“毬!”这又是关中人骂人的村语,意为男人裤裆里的蛋蛋,而“俅”,则意为衣冠楚楚谦恭和顺之态。一个字的偏旁之差,竞使以此字命名之人脱胎换骨,从阴湿臊臭的胯下一跃而登上了大雅之堂,从而彰显高俅发迹前后反差极大的两种状态。然而,史载高俅之兄名伸,弟名傺,从兄弟三人分别取名都是人字旁的伸、俅、僳三个字来看,高俅本名即为俅。是故,《水浒》只说高俅“排行第二”,却故意不说其兄弟之名,否则,其耍弄变“毬”为“俅”的文字戏法便难以障人耳目了。

《水浒》又说高俅原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的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按,宋时称茶楼、酒馆、妓院、赌坊等娱乐休闲场所为瓦舍,三瓦两舍,是指此种场所的集中地,类似今人所说的红灯区。彼时,凡到此等场所休闲者,常有一些无正当职业的游手人员前来拉扯搭讪、趋奉讨好,从而索取一点小费,谓之帮闲,一称闲人。(笔者另有《帮闲的甘苦》一文,并附录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闲人》一则,可参阅。)不过,三瓦两舍历来为是非孳生之地,穿梭其中的帮闲也有风险。例如,在宋江杀惜一案中,帮闲的唐牛儿稀里糊涂地被判处脊杖二十,刺配五百里外。高俅的遭遇也差不多。那生铁王员外并不自省教子无方,却一纸诉状把高俅告到开封府,“府尹把高俅断了四十脊杖,迭送出界发放”。相比之下,唐牛儿格外倒霉,依宋律,他被判处的刑罚为仅次于死刑的加役流,即以流放为主刑,附加脊杖、刺面并配发到指定的牢城服役。《水浒》里林冲、宋江、武松等曾被判处此刑而为读者所熟知。(笔者又有《刺配·牢城·杀威棒》一文,可参阅。)高俅帮闲,无非是干些勾引教唆、设局诓骗之类的勾当,若无严重后果,通常是民不告官不究,生铁王员外既然告了,开封府只好受理。与郓城县的唐牛儿一样,高俅的主刑也是流放,其适用的条款却是编管和移乡。所谓编管,即将服刑者流放到指定地点,编人当地户籍,由官府监管,不得擅自离开;所谓移乡,即被编管者遇到大赦,可自行决定是否迁回原地居住。这是一种处分较轻的无须附加刺面和配发牢城服役的流放。《水浒》说高俅被开封府发落后,“只得来淮西临淮州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一住三年”,遇到哲宗天子拜南郊大赦天下,由柳大郎资助和介绍,返回东京投奔开生药铺的董将士。这个情节,完全符合宋律关于编管和移乡的条款。然而,流放的附加刑脊杖,通常为二十。林冲、宋江、唐牛儿以及武松第二次发配恩州,都是二十,其第一次发配孟州判打四十,实为陈府尹暗中帮衬的掩人耳目之举,真正触及皮肉的脊杖不过五七下罢了。此时的高俅大概无人暗中帮衬,一五一十,直到四十,必然被打得皮开肉绽,惨不忍睹。如此狠重的附加刑与其较轻的主刑颇不相称,何以故?也许是生铁王员外为了波忿,在开封府上下多有打点使然的吧。然而高俅生就经得起棒打的贱骨头,他曾被王进之父老王教头一棒打翻,三四个月将息不起,这一回是第二遭了。说至此,还须交代一下:史载哲宗天子大赦天下先后共两次,第一次是在宋神宗晏驾、哲宗即位的元丰八年(1085),尔时哲宗还是个年方十岁的孩子,由皇太后听政;第二次是在哲宗晏驾的元符三年(1100),此时哲宗已经卧病不起,恐怕难以“拜南郊”了。据此,高俅因大赦回到东京,当在元丰八年或稍后,恰好与他被苏轼收为“小史”的时间相衔接。难道是小说家言与历史实际凑巧相遇了么?

P3-5

序言

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我少时曾把《水浒》看过一两遍,是看其中的热闹;而今年齿老迈,又拿出《水浒》(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百回本)来看,于热闹中又看出许多“味道”。所谓“味道”,就总体而言,此书的故事源流、成书过程、作者谁何、版本歧异以及思想艺术价值,研究家的论著甚夥,令我无从置喙。我乃不识大体之人,眼中的味道,却在字里行间的细微末节处,或为诸大人先生无暇顾及,视为何足道哉。然而我不惜费闲工夫,犹似拣拾芝麻一般,伏案抚卷,扒梳品嚼,兴之所至,便捻出一两粒,阅时约五年,竟积攒出一小把。其实,书中的“芝麻”俯拾即是,几乎令人目不暇接,致使头脑中不断涌出待写的话题,颇有欲罢不能之慨。友人劝道:年岁不饶人,当适可而止,不妨先把成文者付印,立此存照何如?斯言甚善,旋即略加辑纂,楣其名为《<水浒>拾微录》以待指正。

凡文学名著,其中必蕴含有它所反映的那个时代丰富的人文信息,从而呈现出百科全书式的社会图景。《水浒》亦然。其故事涉及到官场,从中可见当时的官制;涉及到军事,从中可见当时的兵制;涉及到囚徒,从中可见当时的刑法;涉及到庙宇神祗,从中可见当时的民间信仰;涉及到市井生活,从中可见当时的社会习俗;如此等等。窃谓阅读名著须经历两重境界:一是浏览故事情节,分享其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二是关注和破解故事中诸多斑驳陆离的人文信息,品嚼故事里饱含着的醇厚的味道。

文学名著中往往出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影子,在烟尘缭绕中给人以历史沧桑感。《水浒》亦然。不过,说是影子,是因为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经过作者演绎,掺进了许多想象的、夸张的甚至杜撰的因素,且赋有作者施加的褒贬和爱憎,从而把原先的史实化成了文学作品。作品犹如哈哈镜,史实在镜中的变形与其本来面目多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因此,有必要求证考辨,分清虚实,从而释疑辟惑,领略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作品中展开故事情节的空间,必然涉及诸多地名及其方位。《镜花缘》中的地名及其方位是虚幻的,《歧路灯》里的街坊几乎完全真实可考,而《三国演义》里对历史地理的表述亦清晰无误。在这一方面,《水浒》的状况相当糟糕。书中的许多地名确有其地,而其地的方位往往颠倒错乱,说明作者并不知其地在何处,这是《水浒》的一大瑕疵。因此,亦须吹毛以求,指点迷津。

《水浒》的精彩篇章在前七十回,前七十回中又以众好汉上山前的经历格外有趣,其中屡有看似平淡无奇却写得十分耐人寻味的片段,而语言简朴几臻于化境。因此,亦有必要加以点评,与读者共享其乐。

上述诸端,都是我撰写《<水浒>拾微录》的关注点,也是展示我读书而求甚解的倦倦之心。

正如人们把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称做“红学”一样,也有人把研究《水浒》的学问称做“水学”。其实,它们都是无经界的杂学,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里一门特殊的学问。

因为研究对象繁杂,研究者就必须练就十八般武艺,从而应对自如。在诸多武艺中,我以为必备的一种是熟知历史。很难想象,对东汉、三国、魏晋史生疏的人能研究《三国》,对清史生疏的人能研究《红楼》,对宋史生疏的人能研究《水浒》。开始,我对《水浒》的研究未免力不从心,因为我的宋史底蕴不足。前些年拜读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关于运用宋史研究《水浒》的文章,很受启发。于是把《水浒》搁在一边,先看宋史,用了约一年左右,除了检读《宋史》中相关的纪传和志书,还检读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及其《拾补》、《宋会要》、《宋史纪事本末》、《东都事略》、《三朝北盟会编》、《北宋经抚年表》、《靖康传信录》等史籍以及《挥麈录》、《铁围山丛谈》等笔记杂著,犹如吃补药,几近于“恶补”。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奏效。再看《水浒》,便看到了原先看不出来的问题,破解了此前无从破解的困惑,以至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截取到不少意外的收获。这是我撰写《<水浒)拾微录》的一点经验,特写出来与朋友分享。我不以为自己是一位老学者,却愿意自己是一名老学生,活到老,学到老,笔耕不辍。

娄熙元 时年八十周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水浒拾微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娄熙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114219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2013255269
中图分类号 I207.412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0
16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19: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