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
内容
编辑推荐

★18世纪以来,陶瓷早已成为考古学家们必要信息的来源,可是针对物质文化、商品,以及消费的历史学研究,却直到过去数十年才开始。

★瓷器一方面是实用器,也具有仪式性的功能,同时又带有文化意义,因此,瓷器史的研究自然可以与商业、艺术、社会价值等密切相关。

★本书给读者提供另一种观看青花的方式,跳脱传统工艺技术史层面,转而剖析青花如何影响着全球经济交流的发展,并探讨青花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位置,如何透过贸易机制,进而带动各地区人们的交流互动,从中也可一窥当时青花繁荣的盛景。

内容简介

《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照亮了一千年的历史,探索了中国瓷器在全球的巨大文化影响。14 世纪,商人把钴矿石从波斯运到中国,用于装饰销往东南亚、印度、波斯等地的瓷器。西班牙大帆船向秘鲁和墨西哥运送瓷器,而欧洲贵族则从中国广州订购餐具。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细致分析了瓷器是如何跨越日本、爪哇、埃及和英国,成为传播和融合艺术符号、主题和设计的媒介的历程。本书不仅详述了瓷器是如何影响当地艺术传统的,而且还阐明了它是如何与宗教、经济、政治和社会身份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这是一部跨文化交流史,它以一种特殊的商品为焦点,展示了一种真正的全球文化。

精彩书评

名人推荐 18世纪之前,整个欧洲尚无自己烧成的瓷器,那时他们爱不释手的瓷器主要来自瓷器之国——China,当时瓷器的价格一度超过了黄金。《青花瓷的故事》以生动优雅的文字和鲜活翔实的案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陶醉和迷恋的历史画卷。青花瓷的故事,值得聆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 张夫也

我们必须读这本书才能知道,中国瓷器在世界文明史上扮演什么角色,而中国瓷器作为文化符号,挟其美学及实用价值,又如何在几个世纪内征服世界……罗伯特·芬雷告诉我们的是有关中国的diyi次全球化的故事,惊天动地!

——《CHINA》作者、旅欧作家 陈玉慧

《青花瓷的故事》是一本具综观全局视野的出色作品。以瓷器作为焦点,中国、印度、日本及欧洲、朝鲜半岛、东南亚、东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在本书进行时空对话。作者着墨这些地区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影响,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串连,促进我们对全球过往发展的认识理解,贡献极为重大。……《青花瓷的故事》是世界史当代论述的zui佳范例。

——《世界史学报》编辑 杰瑞·宾利

作者追溯中国瓷的兴衰,沿着人类欲望、艺术风格、创新发明、工业间谍、商业竞争和殖民势力,进行全球观的溯源探讨。商品的历史,就是应该如此书写——令人激动又引人入胜,而且高度掌握区域性的脉络特色,不论是法国、日本、印度,还是东非的斯瓦希里海岸,全都涵盖在内。

——《回顾“亚洲即世界”的年月》作者 斯图尔特·戈登

作者简介

作者

罗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

美国阿肯色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教授欧洲近代史与世界史。著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政治》《围困中的威尼斯:1494—1534年意大利战争时期的政治与外交》等。

译者

郑明萱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广告学硕士,北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硕士。以《从黎明到衰颓》荣获第29届金鼎奖zui佳翻译人奖,本书被誉为其巅峰译作。

目录

引言

菲利普二世的“香客瓶”/中国瓷与跨文化交流/中国瓷器的重大文化意义/中国的没落与西方的崛起

第一章 天下瓷都

“四时雷电镇”/“远销瓷器到全世界”/“经过如此多人之手”/“中国瓷工”/“天工人巧”:信仰与窑变/“大神捏揉了一些黏土”:陶器的神性/从景德镇一路通向海口

第二章 瓷之秘

“应许之地”:中国与西方/“吸金吸银的无底洞”:亚洲贸易与西方/瓷王:萨克森的奥古斯都二世/“说起这里制作的瓷器”:景德镇的秘方/“白色瓷贝”:从马可·波罗到洛可可/海神和火神:近世初期的科学以及瓷器的秘密/火山和瓶器:查尔斯·达尔文和约书亚·韦奇伍德

第三章 瓷之生

陶、炻、瓷/板块、火山、黄土/中国的制陶与冶金/唐瓷诞生:青铜时代至唐朝的陶瓷/“黄中国”与“蓝中国”:东与西、大地与海洋/丝绸之路:唐朝中国与西南亚/唐朝的欧亚文化交流

第四章 中国的瓷文化

商业/儒家/“仿古”/鉴赏家和茶文化/瓷与“好茶大夫”/鉴赏家和瓷文化/鉴赏家和玉文化/景德镇瓷器的创作

第五章 青花瓷之生

中国贸易和西南亚/伊斯兰教在亚洲海洋区的扩张/宋朝瓷器和西南亚陶器/蒙古人和欧亚统一/蒙古年代的欧亚文化交流/青花瓷的源起/青花瓷在中国称胜/瓷器艺术与跨文化交流/西南亚与中式纹饰喜相逢

第六章 中国瓷居首

“天下第一”:韩国的瓷器文化/“唐物”:中国文化在日本/瓷文化在日本/瓷器、政治、日本茶道/“适合造锅制陶的土”:越南和中国/“中国来的货物”:柬埔寨、泰国二王国/“亚洲君王的模仿者”:1686年的路易十四

第七章 中国瓷称霸

中国的贸易与朝贡制度/郑和宝船:1405—1433年/东南亚群岛的瓷器贸易/东南亚海洋区域的瓷文化/斯瓦希里海岸的瓷文化/“我原以为,全印度就是间大瓷器铺”/帖木儿波斯的瓷文化/瓷器和莫卧儿帝国:印度从巴布尔到奥朗则布/奥斯曼帝国的瓷文化/“土器之制作”:西班牙-摩尔遗产

第八章 中国瓷之衰与亡

“于是帝国易位”:葡萄牙和荷兰在东亚/“只要是利润召唤之处”:中国、荷兰、国际陶瓷市场/欧洲的餐具:陶器、白镴、银器/“同桌进餐”:从集体共食到分食/“上流社会最新一轮待客之道”:菜肴与桌饰/“瓷器热流行病”:搜集和制作/18世纪的西方与中国瓷器/“瓷像和中国神明”:中国瓷在西方的没落/“全宇宙造瓶总监”——约书亚·韦奇伍德/“无须再从中国带进瓷器”:中国瓷在世界的没落

尾声

注释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译序

译事源起:我的“陶悟”(译者 郑明萱)

From China comes china.

试想:如果人生没有陶瓷?试想:如果中国人没有发明瓷器?

抟泥、幻化:将土加水,巧手塑型;以木生火,高温玻化,金属发色。于是地球上最普遍存在的物质,成就了人世间美丽又实用的器物;自然界的五行,化为人工的巧造。陶,是人类第一次改变了化学质性及物质结构的创造。一万年的旅程,是人类同有的发明。瓷,则是中国独特、独有、独擅的发明与贡献,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多年。

也就是说, 由东汉初期中国首次烧瓷成功起算至今, 若将这一千八百年的时光比作一年十二个月的长度,中国从一月到十月(一千五百年),由春至冬,整整制作了“十个月”的瓷器,内销全国,外销世界。约于六月间,宋徽宗已在享用他美丽的汝窑成品;晚至九月,恐怕大文豪莎翁也没真正见过瓷器。直到十一月一日,欧洲才终于知道如何制瓷—但是这短短“两个月”光阴(三百年),对中国瓷(以及中国史)而言,却是不堪回首的。

译这本书,是译者个人陶瓷之旅的巧妙遇合。两年前读到原作者十年前一篇旧论文,我对他提出的“中国贸易瓷可谓全球化现象肇始”文化观点,深感兴趣。作者在文中表示将据此概念成书。本书提供了全球视野的高度与历史长河的广度,能够为此书中译效力,是我的陶缘,亦增我的陶悟。

书中所引原典,多出自《景德镇陶录》与《陶说》等中国旧籍,特此说明。

第二章 瓷之秘

“吸金吸银的无底洞”:亚洲贸易与西方(节选)

林奈比亚当·斯密年长16岁,同样激烈反对自由贸易的主张。一如罗伊、柏尼耶、韩威等人,他也视亚洲为巨大的血吸虫,正把欧洲的财富吸走。林奈有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以本土取代进口,因此汲汲于搜集全世界植物,希望有朝一日天寒地冻的北极圈内的拉布兰地域,也可以转变成波罗的海的东印度,自产糖、茶、丝、棉、鸦片和肉桂。他写道,“我认为再没有比关闭(对中国的)门户更重要的事了,欧洲所有白银都从这扇门消失”。更何况白银大量运走,不为别的,竟是为了“干掉的梗叶、蚕吐的细丝”。他向自己在亚洲的众通信者呼吁,请从中国带回“一盆茶树”,以及“一撮未经垦过的原始瓷土”。林奈对中国的不屑和怒气,在他订购的一套餐器于运送途中破损,以及另一套虽安然抵达,所用的红色装饰却不如他的意之后,显然更甚。

在许多西方观察人士如林奈的眼中,把自家的贵金属就这样掷入瓷器、棉布和香料之类的无底洞,实在浪费得不像话。17世纪中期有位英格兰人士忧心地指出,竟把“好好的白银、黄金,去换中国来的破瓦、烂布、草药。”英格兰小说家菲尔丁也认为,把钱花在瓷器上,显示幅员广阔的大帝国陷入腐败奢华——“左手进、右手出,从这个印度群岛取得的金子,立刻就花到另一个印度群岛上去。”法国剧作家梅西耶描写巴黎生活风情,同样提及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或欧洲仿制品的愚行:“瓷器真是败家的奢侈品!随便一只猫,脚爪稍微碰一下,造成的损失更甚于8亩土地的损失。”1755年有位法国作者也抗议,漆器“每年令巨额金钱流出欧洲,全被遥远的亚洲吸光……(西方人冒着无数危险)就只为了替他们的国人取得一些上了漆釉的木头,而且这些玩意随随便便就会被不小心刮伤。”法国专家眼见银元大失血,觉得是他们国家特有的问题——18世纪时,法兰西自亚洲进口的货品主要来自中印两国,除去极少比例之外,都以美洲白银支付,白银来源则是法国船只赴亚洲时在南部西班牙港取得。

若说所谓货币外流的现象,其实理论甚于实际(如亚当·斯密所主张),进口货物本身造成的伤害威胁,对生意人及工匠而言,却真实、直接而剧烈。各国东印度公司纷纷将采购焦点由香料转向制造业成品,国内抗议亚洲商品的声音愈发高涨。17世纪晚期即已独霸香料贸易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此时却看见自己的地位快速下滑——这个趋势预告了荷兰在印度商业势力的消融,以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崛起,而英国东印度公司正是最终英国得以接管印度次大陆的根基。

回到1670年,香料占荷兰东印度公司营收的57%,30年后的1700年已降至37%。此时欧洲市场已供应过剩:胡椒价格大跌,荷兰东印度公司只好砍去摩鹿加的丁香树以控制产量、保持利润。一如该公司某位董事所言:“我们发现每年的丁香产量,显然是全世界消费量的2倍。”进入17世纪后期,荷兰东印度公司甚至被迫把一包包丁香当成股利发给股东,此举不但招来抱怨,同时也证明公司无力处理不断增加的生产过剩问题。173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再无他法,只有用上火焚存货这招,烧掉了储存在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高达50万千克的肉豆蔻,带着香甜气味的烟雾遮蔽了阳光,笼罩全城。亚当·斯密认为这种烧毁自家存货的行为,正足以证明就长期而言,政府专卖最终是不利自己的,必定招致失败而无利可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 罗伯特·芬雷/著 郑明萱/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5841501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