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生编著的《卡夫卡文集(增订版第1卷城堡)》是卡夫卡三部未竟长篇之一,篇幅最大,也最富有卡夫卡特色,被公认为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布洛德甚至称《城堡》是“卡夫卡的浮士德”。小说写的是主人公K为进入城堡而徒然努力的故事。作品寓意深邃,内容怪诞。通过一个迷宫似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图书 | 卡夫卡文集(增订版第1卷城堡) |
内容 | 编辑推荐 高年生编著的《卡夫卡文集(增订版第1卷城堡)》是卡夫卡三部未竟长篇之一,篇幅最大,也最富有卡夫卡特色,被公认为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布洛德甚至称《城堡》是“卡夫卡的浮士德”。小说写的是主人公K为进入城堡而徒然努力的故事。作品寓意深邃,内容怪诞。通过一个迷宫似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内容推荐 高年生编著的《卡夫卡文集(增订版第1卷城堡)》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谁知堡内层层机构,没有人知道这项聘任,K遇上重重的阻挠,只好孤军奋战,和官僚权贵不懈地进行斗争,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进入城堡,也无法见到城堡最高当局。 目录 前言 Kafkaesque——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 《城堡》简介 城堡 附录 一 开篇的异文 二 残章断篇 三 作者删除的文句和段落 四 第一版后记 五 第二版后记 六 第三版后记 七 译后记 八 卡夫卡生平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K抵达的时候,夜已深了。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城堡山笼罩在雾霭和夜色中毫无踪影,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出巨大城堡的存在。K久久站立在由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仰视着似乎虚无缥缈的空间。 之后,他去找住处。客栈里的人还没有睡,店主对晚来的客人深感意外和困惑,虽然没有空房,但他还是愿意让K睡在店堂里的草垫子上。K同意了。有几个庄稼人还坐在那儿喝啤酒,但是K不想和任何人交谈,便自己到顶楼上拿来草垫子,在火炉旁边躺下。这里挺暖和,那些庄稼人不言不语;他用疲惫的眼光打量他们一会儿,然后就睡着了。 可是,没过多久他便被人叫醒了。一个年轻人——穿着像城里人,长着一张演员般的脸,细眼睛,浓眉毛——正和店主一起站在他的身边。那些庄稼人还在那里,有几个把椅子转过来,以便看得清楚、听得更清楚一些。那个年轻人因为叫醒K而彬彬有礼地表示歉意,自称是城堡总管的儿子,接着说:“本村隶属城堡,在此地居住或过夜就等于在城堡里居住或过夜。未经伯爵准许,谁也不得在此居住或过夜。可是您并没有获得伯爵的批准,至少您并未出示这样的证明。” K抬身半坐半躺,用手理理头发,抬头看着他们说:“我这是走错路闯进哪个村子了?这儿有一座城堡吗?” “当然哕,”年轻人慢慢吞吞地说,这时店堂里有人不以为然地对K摇头,“是西西伯爵老爷的城堡。” “在这儿过夜一定要有许可证吗?”K问道,像是想要肯定自己刚才听到的通知也许是做梦。 “一定要有许可证。”年轻人答道,并伸出胳膊向店主和客人问:“难道就可以不要许可证吗?”语气里含有对K的强烈讥讽。 “那么,我就得去弄一张来哕。”K打着呵欠说,一边掀开身上的毯子,像是想要站起来的样子。 “向谁去申请呀?”年轻人问。 “向伯爵老爷呀,”K说,“只能这样做啦。” “现在深更半夜去向伯爵老爷申请许可证?”年轻人倒退一步,喊道。 “这样做不行吗?”K冷静地问道,“那您干吗把我叫醒?” 这一来年轻人火了。“流氓习气!”他嚷道。“我要求您尊重伯爵的官府!我叫醒您,是通知您必须立即离开伯爵的领地。” “别再作戏啦。”K说得非常轻,躺下盖上毯子,“您有点儿过分啦,年轻人,明天我还会提到您这种态度的。只要我需要证人,店主和那儿的几位先生都可以作证。不过,还是让我来告诉您吧,我是伯爵请来的土地测量员。我的助手明天带着仪器乘马车来。我不想放过在雪地里步行的机会,可惜走错了好几次路,所以才来得这么晚。在领教您的教训之前,我自己就知道现在去城堡报到已太迟了,因此我只好在这儿将就住一宿。可是您——说得婉转一些——却不客气地把我吵醒了。我的话完了。先生们,晚安。”说罢,K向火炉转过身去。“土地测量员?”他还听到背后有人犹豫不决地问,接着便是一片沉寂。但是那个年轻人一会儿就恢复了自信,把嗓门儿压低,表示顾及K在睡觉,不过声音还是高得能让他听清楚,他对店主说:“我要打电话去问。”什么,这个乡下小客栈还有电话?真是一应俱全。个别的事情使K感到意外,不过总的说来并不出他所料。电话机几乎就在他的头顶上,刚才他昏昏欲睡,没有看到。现在年轻人要打电话,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不惊动正在睡觉的K,问题仅仅是K是否让他打电话;K决定让他打。不过,这样一来装睡也就没有意思了,于是他翻过身来仰卧着。他看见那几个庄稼人战战兢兢地靠拢在一起窃窃私语;来了一位土地测量员,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时厨房的门打开了,女店主站在门口,她那庞大的身躯把整个门洞都堵住了。店主踮着脚尖向她走去,告诉她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在电话中的对话开始了。城堡总管已经就寝,不过一位副总管——几位副总管之一——弗利茨先生还在那儿。自称施瓦采的年轻人向他报告发现了K,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衣衫不整,正安静地睡在一个草垫子上,用一个小小的旅行背包当枕头,手边放着一根多节的手杖。他自然对此人产生怀疑,由于店主显然疏忽职守,他,施瓦采,就有责任来查究此事。他叫醒了这个人,盘问了他,并忠于职守地警告他要把他驱逐出伯爵领地,可是K对此却不以为然,最后情况表明,也许他有道理,因为他声称自己是伯爵老爷聘请的土地测量员。当然,核实这种说法至少是例行公事,因此施瓦采请求弗利茨先生问一问中央办公厅,是否真有这么一个土地测量员要来,并将查询结果立即用电话告知。 P3-4 序言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世界文坛出现了一位旷世奇才,几十年来几乎无人能与其相比,他就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他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以沉静内省的姿态思悟人生的价值,寻索人类精神的家园,在文学的田野上苦苦地耕耘,为人们创作了大量独特奇妙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他的创作对当代各国文学起了很大的影响,本世纪以来活跃在世界文坛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精神文学流派,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等,几乎都可以在卡夫卡的创作中找到自己创作方法中某些特征的渊源。因此,他当之无愧地被尊称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幼时受的是德语教育。1901年入布拉格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后来迫于父命改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起在布拉格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保险公司供职。1917年患肺病,1922年病休。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终年41岁。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不幸。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社会生活环境、他的家庭,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正是奥匈帝国的末期。当时在布拉格,民族矛盾、政治矛盾十分尖锐,帝国摇摇欲坠,“山雨欲来风满楼”。作为犹太人,卡夫卡与斯拉夫人没有什么来往,而布拉格的多数民族是斯拉夫族;他受的是德语教育,这使他与周围的人没有共同的语言;他既不是完全的奥国人,也不是捷克人。他的父亲是个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刚强,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对自己惟一的儿子态度简单粗暴,作风专横。卡夫卡从小就感到来自父亲的压力,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在《致父亲的信》中,他把自己的恐惧感、负疚感和不善生计都归之于父亲的影响。父子冲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只是在他去世半年多前才与一位名叫多拉·迪阿曼特的年轻犹太女子同居。卡夫卡的生活环境以及他内向的性格,使他把写作作为惟一的精神寄托。 卡夫卡是一位勤奋的业余作家。他自幼喜爱文学,中学时代就开始阅读易卜生、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人的著作。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创作,并常与同学马克斯·布洛德参加布拉格的一些文学活动,从1909年到1912年曾几度结伴去巴黎、苏黎世、魏玛等地参观游览。他受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恺郭尔的影响颇大,也研究过中国的老庄哲学。他于1908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作家卡尔·施特恩海姆把他获得的冯塔纳文学奖转让给卡夫卡,以表彰他的短篇小说《司炉》。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和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诉讼》和《城堡》,还有大量书信、日记、随笔、箴言等,但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十分严格,对大多数作品不甚满意,生前只发表了极少的一部分。他在遗嘱中要求挚友马克斯·布洛德销毁他所有未发表过的手稿并永不再版已发表的作品,但布洛德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将卡夫卡的所有作品整理出版。可惜,他的很多作品在此之前已被他的女友按照他的愿望烧毁了。1935年至1937年出版了六卷集,1950年至1958年又出了九卷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卡夫卡热”,作家们纷纷模仿借鉴卡夫卡的创作手法。学术界也掀起了研究卡夫卡的热潮,声势越来越大,历久不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的作品,将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理所当然地被列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除三部长篇小说和七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外,不少书信、日记、箴言、寓言、随笔等,同样闪烁着他独特而深邃的思想光芒,是了解卡夫卡的思想、性格和写作背景的宝贵资料。为了让广大中国读者对卡夫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编选了这个文集,共分四卷,收入作家的作品共一百三十余万字。具体编排如下: 第一卷:《城堡》 第二卷:《诉讼》、《美国》 第三卷:《中短篇小说》 后记 《城堡》主要部分完成于1922年2月底至8月底9月初。1922年3月15日,卡夫卡曾向布洛德朗读过第一章。小说在卡夫卡死后,即1926年12月9日出版。布洛德在第一版中删去了汉斯与K的对话、吉莎与施瓦采的插曲以及结尾部分。1935年出版的第二版与第一版相比有不少小的变动,并收入了被删除的部分。1946年出版的第三版以及1951年和1960年出版的《卡夫卡文集》九卷本,基本上与第二版一致,有的还收入了被卡夫卡本人删去的若干段落。本译本是根据第三版译出的,包括几篇残稿片断和作者本人删去的部分。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卡夫卡文集(增订版第1卷城堡)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高年生 |
译者 | 高年生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35707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2 |
出版时间 | 2011-03-01 |
首版时间 | 2011-03-01 |
印刷时间 | 2011-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21.15 |
丛书名 | |
印张 | 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5 |
宽 | 15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