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惊世国宝大发现/图说天下
内容
编辑推荐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国宝,是一个极具诱惑力和神秘色彩的名词。她们的绝世芳容与珍贵价值,她们的传奇身世与动人故事,都令人叹为观止,心向往之……冷林蔚、宋婉如编著的《惊世国宝大发现》精选了57件最具影响力的国宝重器,并融入漆器、唐三彩、青花瓷和珐琅器4个专题,让广大读者走近国宝,先睹为快。每一件国宝都配有专职摄影师拍摄的高精度图片,清晰直观地再现国宝的非凡魅力。生动流畅的故事体叙述方式,娓娓道来,却又跌宕起伏,令人思绪万千,欲罢不能。

内容推荐

《惊世国宝大发现》由冷林蔚、宋婉如编著。

《惊世国宝大发现》简介:

大江东去,淘不尽惊心动魄的往事如昨;青山依旧,遮不住黯然销魂的国宝如故。带着岁月的沧桑、穿越历史的烟尘,这些国之瑰宝向我们款款走来。每一件都具有无与伦比的珍贵价值,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瑰丽动人的故事。其实,每一件国宝,都拥有一份独特而非凡的魅力。有时候,它像一个行走江湖的大侠,带着些许的孤傲与神秘;有时候,它像一位独立月光下的少女,浑身弥漫着朦胧与悠远的气息。惊世国宝大发现,它是远古的回音,它是历史的足迹,它是岁月的烟尘,它是时光的影子,它是无数人梦中不朽的传奇……

目录

惊世国宝再现

 “龙骨”惊世再现——殷墟甲骨

 楚乐缥缈——曾侯乙编钟

 调兵遣将的铜老虎——杜虎符

 复活的地下兵团——秦始皇陵兵马俑

 追寻不朽的神话——金缕玉衣

 铁锹挖出了“金疙瘩”——西汉金兽

 佛祖的灵光——法门寺佛指舍利

 大鹏展翅越千年——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专题:漆器——永不褪色的华彩

千秋不巧匠人心

 千年不朽的锋芒——越王勾践剑

 野兽之美——虎噬鹿器座

 薄如蝉翼,渺若淡烟——素纱禅衣

 两千年前的环保灯具——长信宫灯

 滇国重器——纳贡场面贮贝器

 公主墓中的波斯首饰——嵌宝石金项链

 千年卧佛 不朽金身——卧佛寺铜卧佛

 飞龙在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名匠名器永流传——陆子刚青玉卮

 珠翠编织的荣耀与奢华——金累丝点翠凤冠

 神针绣画——韩希孟刺绣

 瓶里乾坤玲珑心——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

 中西合璧的稀世珍品——金嵌珍珠天球仪

 专题:唐三彩——流光溢彩的奇葩

碾转红尘漂泊路

 浴火重生——四羊方尊

 宝鼎历险记——后(司)母戊鼎

 从废品到国宝——何尊

 曾是王府喂马槽——虢季子白盘

 乾隆皇帝的最爱——三希帖

 天涯相隔 故国难回——昭陵六骏石雕

 坎坷归乡路——五牛图

 千古奇书 命运多舛——永乐大典

 天朝绝音——金编钟

 专题:青花瓷——素装淡雅的美丽

入昔繁华知多少

 守卫女将军的秘密——圆雕玉虎

 古蜀人的登天之梯——三星堆青铜神树

 远去的匈奴——金鹰冠饰

 见证秦帝国的奢华——云纹高足玉杯

 满握幸福与财富——玉奔猪

 天马回头笑紫燕——铜奔马

 秋水长天意缠绵——洛神赋图

 绮罗丰肌盛时妆——簪花仕女图

 绝代之舞——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一席流转千年的盛宴——韩熙载夜宴图

 瓷枕通灵气——定窑孩儿枕

 梦断紫禁之巅——瑞鹤图

 一代天骄 魂归何处——成吉思汗鎏金马鞍

 狂生徐渭的悲剧人生——墨葡萄图

 洋画师的宫廷生活——乾隆皇帝大阅图

 雅克萨之战的功臣——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年年岁岁贡如意——清宫玉如意

 专题:珐琅器——错金镂彩的华丽

海内孤品,绝世遗珍

 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

 特殊的申奥大使——陶鹰尊

 一鼎一《尚书》——毛公鼎

 青铜时代的绝唱——莲鹤方壶

 扑朔迷离的“中华第一行书”——兰亭序

 千秋功过 留予后人评说——乾陵无字碑

 尊贵的异邦来客——兽首玛瑙杯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

 惊世骇俗的大酒缸——渎山大玉海

 “钟王”传奇——永乐大钟

试读章节

深藏于水中的珍宝

1978年2月,在湖北省随州市郊擂鼓墩的一个山冈上,驻随县(现随州市)某部队正在扩建营房,开山平地。突然,士兵们挖出了一片同附近地面颜色大相径庭的“褐土”,这说明下面可能存在古代遗址。经过发掘,一个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面积达220平方米的古墓出现在人们面前。墓中巨大的棺椁上盖有47块巨型石板。当人们费尽周折吊走石板,揭开椁盖板后,出现在眼前的是几米深的浑水,水面上横七竖八地浮着一些棺木。考古人员迅速对古墓加以处理。随着水面的下降,一座举世瞩目的豪华地宫出现了。

该地宫由四个墓室组成,其建筑结构好似一座豪华的“三室一厅”。东室放置着一具主棺,重达7000千克。棺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内棺外面有彩绘的门窗及神兽武士。东室另外有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及竹简;中厅则放置着大量的礼乐器,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地下音乐宫殿。根据墓中出土的许多青铜器上“曾侯乙作持”的铭文,考古专家考证出这是战国时期曾国一个名叫“乙”的王侯的墓,约葬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于是将该墓命名为“曾侯乙墓”。由于墓的位置处于地下水位之下,埋葬后不久,地下水就渗透到了墓中,致使陪葬品长期以来一直处在水的浸泡中,保存大都比较完好;也正因为如此,墓中的珍宝才没被盗墓者窃取。

经过发掘整理,曾侯乙墓中共出土文物1.5万余件,分为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八大类,有很多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比如墓中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的盖子上绘有二十八星宿的天文图像,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星宿体系的国家之一。墓中还出土了一件带盖金盏,重2156克,采用青铜范铸工艺,盖顶有环形纽,边缘有与盏扣合的卡,盏底有“S”形凤足,盖顶和盏口外沿饰有华丽的蟠纹和云雷纹,其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墓中还出土了大量乐器,有编钟、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保存完好的大型青铜编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曾侯乙编钟”。

最宏伟精美的古代乐器

曾侯乙墓出土的这套编钟,是中国目前出土的40多组编钟里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组。整套编钟共 65枚,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轻重、大小不同的编钟按照发音原理,依次排列在钟架上,分上、中、下三层。横向看,从左到右编钟依次增大;纵向看,由上到下编钟逐渐增大。整套编钟排列整齐,气魄雄浑,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宏伟精美的古代大型乐器,实在令人惊叹!

上层19枚较小的编钟称为“钮钟”,最大的重11.4千克,最小的重2.4千克。中、下层是编钟的主体部分,共有“甬钟”45枚,其中最大的重203.6千克,最小的重8.3千克。此外另有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制造的镈钟一枚,挂在下层右面甬钟中间。根据不同的形状,45 枚甬钟又可以分为三组,一组称为“琥钟”,由11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二组称为“赢司钟”,由12枚短乳甬钟组成;第三组称为“揭钟”,由22枚长乳甬钟组成。

编钟的钟架通长11.83米、高达2.73米,呈曲尺形,铜木结构。木质的梁架上涂着亮闪闪的黑漆,装饰着彩绘的花纹。钟架共分三层,每层的立柱都是一个英俊的青铜佩剑武士的形象,支撑着横梁,十分巧妙美观。钟架十分坚固,承受着全套编钟的质量,历时两千多年,出土时仍矗立如故,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每枚编钟上都有错金篆体铭文,共有2800多字。甬钟正面刻有“曾乙侯乍(作)时(持)”的字样,其他的铭文都是有关古代音乐方面的记载。钮钟的铭文为乐律名和音阶名。甬钟正面隧部(钟口沿上部)和鼓部(两角部位)的铭文为音阶名,反面各部位的铭文则记载了曾国与楚、晋、齐、周等其他国家的乐律名和音阶名的对应关系。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音乐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音律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土的时候,钟架旁还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槌,是敲钟工具;还有两根彩绘长棒,是撞钟工具。据专家推测,这组编钟演奏时一般需要五六个人,由三个乐工双手各执一个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的三组甬钟,兼及上层钮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由两名乐工各执一根木棒,分别撞击下层低音甬钟,配以和声,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音乐史上的伟大奇迹

曾侯乙编钟不仅形制宏伟壮观,精美绝伦,而且历经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其性能依然良好。除了当年楚王赠给曾侯乙的那枚大型镈钟不能发音外,其他64枚编钟的音色依然十分优美,中上层的甬钟和钮钟清脆悠扬,下层甬钟则雄浑醇厚。最为神奇的是,每枚钮钟和甬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这在世界音乐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全部编钟的音域跨越五个八度以上,比现代的钢琴只少一个八度。它的音阶结构与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基本相同,而且其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因此可以自如地旋宫转调。现在用这套编钟,不仅可以演奏悠扬动听的古典乐曲,还能演奏中外现代流行音乐。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相关的记载,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战国时期只有五声音阶,还有人认为中国音乐的十二律是从希腊传入的“舶来品”。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为曾引起争论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答案,驳斥了那些错误的论调,也为中国古代乐律学研究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古代青铜钟的铸造从选矿到冶炼、铸造,从温度的计算到熔点的控制,都需要非常精密的技术和工艺。科技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曾侯乙编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编钟铸造、制作上的一系列谜底。如:古代工匠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编钟奇妙的“一钟双音”的现象;在铸造时采用了铜、锡、铅三种成分的最佳比例配方,以使编钟获得优美的音色;古人还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铸造出音高有规律变化的编钟……这都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堪称中国音乐史和铸造史上的伟大奇迹。

编钟乐舞

曾侯乙编钟出土之后,湖北省歌舞团受到它的启发,决定创作、编排一部大型歌舞剧,来反映古老的荆楚文化风貌。经过三年的筹备,1983年,规模宏大的歌舞剧《编钟乐舞》正式上演。

全剧共10场,由钟磬古乐(荆楚雄风)、祭祀乐舞(迎神)、乐歌(桔颂)、武舞(出征)、巴人舞(山猎)和大飨礼(楚宫宴乐)等组成。它以悠久的楚国历史和古老的荆楚文化为依据,以曾侯乙编钟等古代乐器作为主要的演奏和伴奏乐器,运用古老的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古代楚国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社会风貌。该剧整体风格古朴粗犷,旋律和配乐新颖别致,塑造的音乐形象也十分生动感人,在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道路上作了可喜的探索。

《编钟乐舞》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以创新的精神给人们带来了崭新的艺术风貌。该剧公演后获得极大的成功,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赞扬。美国纽约市市长看了《编钟乐舞》后说:“编钟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今天湖北省歌舞团无疑是给纽约人民送来了人类最好的礼物。”

P10-13

序言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如广袤而璀璨的星空展现于今人面前。其间闪烁的点点星辰,是凝聚了历史精华与灵气的国之瑰宝,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经久流传的传奇故事。

从旧石器时代丛山峻岭中的结绳石火,到新石器时代村落先民的朱陶璞玉;从上古三代的青铜车马,到诸侯列国的庙礼朝乐;再从秦汉的武功盖世,到唐宋的文采风华;从元明清的恢宏与殷富,到近百年的屈辱与奋争。五千年的文明,充溢了山川湖海,写满了丹青尺牍,几度大江惊涛拍岸,多少小桥流水人家。

日月光华,五千年的积淀,留下了穿越时空的殷墟甲骨,铸造了九州神器——司母戊大方鼎;掩埋着守卫秦陵千年的兵马俑,流传着书圣的风流与《兰亭序》的佳话;有着一代女皇乾陵碑上的半字不着,也有一代天骄鎏金马鞍下的万里疆土;有着青花琉璃中那画不尽的天朝繁盛,也有坚船利炮中这剖不断的故土情思。五千年,怀念那万邦来朝,不忘那疆土驰骋,空空黄钟大吕响彻,寂寂沉戟残戈如昨。

古蜀人登天之梯青铜神树,是否源于一个外星人的文明?沉睡两千多年的汉代女子,何以身着薄如蝉翼、渺若淡烟的仙衣?问世于唐的《五牛图》,在失踪半个多世纪后又突现香港,辗转千年终回故乡。繁华如梦的《清明上河图》至今未寻到佚失的画卷,其作者的身世也成为不解之谜。

梦在前朝。跨越百千年的国宝,是文明曾经走过的记号。一器一物一书一卷,是一种传承,更是一份怀念。惊世国宝大发现,那些伴随国宝发生的故事,或成谜团,或成悬案,是与国宝一样珍贵的财富;每一件国宝,又蕴藏着经历者的情感人生,汇聚了家国天下的恩义荣辱,有的可惊可叹,有的慨当以慷,汇成一首首悲壮的长歌,道尽澎湃的人生真谛。让国宝讲述它们的传奇,让历史重新焕发崭新的生命,让今天的我们,去感受历史的激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惊世国宝大发现/图说天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冷林蔚//宋婉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26227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2014028962
中图分类号 K87-49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