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中国人必读的国学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国学的必读之书。这一本被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和宗教等方方面面的领域,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作为中华子民,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读《论语》。今天,重读《论语》之后,我们的心灵仍然可以插上飞翔的翅膀,跨跃历史的漫漫长河,抵达那个智者为我们创造的大彻大悟的清朗境界。

古今编著的《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将《论语》中所涉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以通俗的语言加以浅析,并结合寓意深刻的故事展开阐述,让先哲的思想智慧开启你的心灵之门,为你的人生铺路、导航。

内容推荐

《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一部为人处世的规范读物,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国人的必读之书。这一本被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历史、哲学和宗教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大到治国,小至日常起居,无不饱含精警的启迪,充满着哲理和智慧。

作为中华子民,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读《论语》。今天,重读《论语》之后,我们的心灵仍然可以插上飞翔的翅膀,跨跃历史的漫漫长河,抵达那个智者为我们创造的清朗境界。《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将《论语》中所涉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以通俗的语言加以浅析,并结合寓意深刻的故事展开阐述,让先哲的思想智慧开启你的心灵之门,为你的人生铺路、导航。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由古今编著。

目录

第一辑:立身处世篇

你就是自己的上帝

谁说良药一定要苦口

变通比执著更重要

再多的财富也买不到时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宽容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

诚信推开成功之门

成功需要勇气,更需要智谋

胸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中庸之道的智慧

立即行动胜于一切

交友也是一门学问

倾听是比说话更有效的沟通

过犹不及

赞美是一盏温暖的心灯

人生不能无限期地等待

争吵是一场两个人的葬礼

简单快乐的人生才最美

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话,是一门艺术

品德乃立世之本

第二辑:伦理亲情篇

你能记住父母的生日吗

自古孝子宜当官

父母身上无对错

亲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父亲是我们一生的榜样

“养”不等于“孝”

家和万事兴

记住苦难中与你同行的人

真正的朋友患难与共

别让形式掩没了你的真心

第三辑:道德修荠篇

为你的承诺负责

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

你不需要永远都正确

音乐是滋补心灵的妙药

贫无怨,富无骄

不要画地为牢、自我设限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学会自察自律自省

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节俭,永恒的美德

君子重利更要重义

也谈好德与好色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小聪明”者“大糊涂”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君子重质,不以貌取

想要超越对手,先向对手学习

人生有三戒

不要做“好好先生”

第四辑:官追政业篇

察人靠自己,切忌盲从

敬业者生存

水至清则无鱼

机遇只留给做好准备的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以德为政,八方归顺

身教胜于言传

巧言令色不可信

做自己分内的事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急功近利,欲速不达

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意志会被安逸的生活所累

敬事而信,节用爱人

用人德为先

用知识改变命运

人脉是成功的资本

先有耕耘,方有收获

要区别于沙砾,就让自己成为珍珠

走出固步自封的陷阱

真金不怕火炼

第五辑:求知为学篇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会知识不等于拥有智慧

教育重在因材施教

思考决定学习的高度

学习,伴随一生的好习惯

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教子有方,不可拔苗助长

浮躁是学习的大敌

启发式教学的益处

恃才自傲者难成大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为成功插上翅膀

做个全能的“通才”

博采众长,择善而从

恒心搭起通天路

让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

只有学习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修养

别让物质扰乱了求学上进的心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你就是自己的上帝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夫子说:“君子发奋图强,依靠自己的能力;小人投机取巧,总是攀附别人。”

孔子说:“君子靠自己,小人求别人。”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一味地依赖他人,因为别人的脚步走出来的路注定是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出来的才属于自己的路。

(洒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长篇神话小说,唐僧与他的三个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真经的故事虽为虚构,但历史上却有一段相关的真人真事。

历史上的唐僧姓陈,法号玄奘。13岁就出家当了和尚。唐僧从小好学,为了钻研佛经,他周游了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地,寻访有名的佛学大师。可是佛教宗派很多,佛经的译文错误也很多,解释的经义往往互相矛盾。于是,他决心亲自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查个水落石出。

唐朝贞观年间,政府禁止私人随便出国。凡出入国境都要得到国家批准。627年8月,唐僧向政府申请出境,遭到拒绝。决定西游的唐僧便夹在商人中间混出了玉门关,单人匹马地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他才28岁。

过了玉门关,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莫贺延,莫贺延是现在西安到哈密之间的大沙漠,有八百多里长,又称八百里流沙。白天“炎风如火”,夜里又“寒风似刀”,气候变化无常。茫茫黄沙之中,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地上连小草也不长。一路上,经历了饥渴难耐、精疲力竭等种种艰难困苦,唐僧孤身一人,只有一堆堆白骨和驼马粪当路标,引导他前进。

经过一年多的跋山涉水,唐僧于第二年夏天进入了天竺境内。那时候,印度半岛上有七十多个国家,唐僧游历访问了二十多个国家及许多的佛教圣地,并到了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唐僧在这里潜心苦学了五年,认真地学习了寺里所藏的各种经书,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了天竺闻名的第一流佛学者。

然而,唐僧并没有因此而自满,后来,他又到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各处游学,访求名师,两年后重返那烂陀寺,开始在寺内讲经。

那个时候,戒日王朝盛极一时,戒日王是天竺威望最高的一个国王,他在都城曲女城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佛经辩论会。辩论大会到会的有天竺18个国王,3000个深通教义的高僧,还有那烂陀寺僧徒一千多人,婆罗门教和其他各界人士两千多人,再加上随从人员,总计不下一万人。唐僧是这次辩论会的主讲人,称为论主。他在会上宣读了他用梵文写的论文,大家都被他的精辟论述惊服,18天的会期,无一人能驳倒他的论点。大会结束时,戒日王送给他数以万计的黄金白银及价值不菲的僧衣,并让他骑着装饰华丽的大象,绕场一周,现场围观群众欢呼雀跃,学有所成的唐僧成为天竺极负盛名的人物。

唐僧离国已久,思乡之情日渐迫切,他拒绝了天竺人民的盛情挽留,带着六百多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当唐僧回到长安时,人们听说这位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到佛国去探索佛教真谛的大师取回了真经,都兴奋地传递着这个消息,整个长安都轰动了。前来观看的百姓人山人海,排成了几十里长的队伍。

唐太宗闻讯非常高兴,在洛阳亲自接见了唐僧,并听他讲述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唐太宗听得津津有味,于是要求他把这些见闻都写下来,《大唐西域记》就这样诞生了。

唐僧从洛阳回到长安后,马上组织各地高僧着手翻译佛经,长安大慈恩寺内的翻经院是专供他们翻译佛经的场所。经卷收藏在唐僧亲自设计修建的大雁塔里。大雁塔至今还屹立在西安市内,成为古都长安最显著的标志。

为了翻译佛经,唐僧经常“三更暂眠,五更又起”。他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了19年,译出佛经74部,共1300多卷。后来,唐僧所译佛经的原本在天竺散失了,他的译本就成为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珍贵史料。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成功始于自己,成于自己。就像唐僧,如果他不亲自历经千难万险到天竺去求取真经,他能够学到那么多的佛教知识吗?能够取得那么高的荣誉吗?

凡是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功的人,他们都是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不懈的努力取得最终辉煌的成果的。依赖他人终不可取,即使别人帮得了你一时,也帮不了你一世。而且,过分地长久地依赖别人,会导致我们自身能力的退化。路,必须靠自己的双脚去走;成功,也必须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去创造。

刘墉曾经说过,虽然不见得一分耕耘能换来一分收获,但是耕耘多的人总能有较多的收获。就好比守株固然可能碰上一只自己撞上来的兔子;但绝不可能比得上主动出击的猎人更有收获。

有一个童话小故事: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生下来就要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而毛毛虫和蚯蚓却都没有?”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来保护!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蚯蚓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妈妈安慰他说:“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是啊,不靠天,不靠地,我们靠自己!这是多么简单却铿锵有力的一句话啊。“自助者天助”,上苍总是愿意帮助那些自力更生的奋斗者,因为他们总是能够为自己定下明确的人生目标,然后积极地投身到实现目标的奋斗过程中去。如果你很聪明,可是你总是不愿意付出辛劳去脚踏实地地做事情,总是希望有人能够代替你去完成你应该完成的任务,总是希望有人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而使你一夜之间飞黄腾达起来,那么没有人可以帮得了你,连上帝也很无奈,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去成功,一切只能靠自己。只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的真谛;只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才会给我们以真实的人生教益;只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才能跳出人生的苦难;只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才能搏出辉煌的未来。

P2-4

序言

如今,阅读经典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在物质文明快速增长的同时,精神文明的需求已被提到一个不容忽视的高度。生活在现今社会中的人们,越来越感觉难以适应变换不定的生活节奏和规律,在追名逐利的拼杀中渐渐感到无所适从、茫然惶惑。

而人们恰恰忘记了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在人漫长的一生中,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做人才是最要紧的事情。只有做人做到位,才能把事情做好。

《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是一部为人处世的经典读物,既是原则,又是方法,大到治国,小至日常起居,无不饱含精警的启迪,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曾写道:“‘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可见,《论语》并不是由某一个人编著的,是孔子的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整理编辑而成。它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个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问题。它教给我们为政以德、勤奋节俭、宽容诚信、忠孝爱国……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及巨著,而孔子及其《沦语》就是五千年文明沧海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被称为中国的“圣经”。孔子是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的智者。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渗透进国家和个人生活的神经中枢,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

儒家思想以人的基本人伦为出发点,处处着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学习方式,然后引发许多做人的道理。有人把儒家思想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语》正好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它的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论述方式看上去虽然并不十分系统和完整,显得有些散乱,但也正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魅力。

《沦语》是代表儒家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就已传人日本、朝鲜诸国,16世纪时已被译为拉丁、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广为流传。

国外凡有华裔集居的地方,很多宾馆的大厅中都备有一本《论语》,以供旅客赏阅。以《沦语》作为代表的一种文化,它的辐射线已从中国放射到东方诸国以及世界各地。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沦语》一直是国学的必读之书。这一本被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和宗教等方方面面的领域,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作为中华子民,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读《论语》。今天,重读《论语》之后,我们的心灵仍然可以插上飞翔的翅膀,跨跃历史的漫漫长河,抵达那个智者为我们创造的大彻大悟的清朗境界。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将《论语》中所涉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以通俗的语言加以浅析,并结合寓意深刻的故事展开阐述,让先哲的思想智慧开启你的心灵之门,为你的人生铺路、导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中国人必读的国学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古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470490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