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两间驻望(中西互动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精)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出自李欧梵教授受邀为北京大学第三届“胡适人文讲座”所做的五次讲演。李欧梵教授回归到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传统题目——中西文学关系或者中西文化关系的研究,用自己的思想史方法把文本和文化史连在一起。首先尝试厘清现代、现代性和现代文学或者说现代主义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勾勒出现代主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轮廓。进而通过四个专题——晚清文学中的乌托邦想象、1930年代中西文坛的“左翼”国际主义、维柯—萨义德—朱光潜的人文主义遗产,以及台湾的“学院现代主义”——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如何接收和处理西方现代主义所带来的“现实的焦虑”,今天我们又能从20世纪的历史种继承怎样的遗产以应对新的危机。 作者简介 李欧梵,1939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啥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李欧梵先生被学界认为是继夏济安、夏志清之后海外研究现代文学的的第二代华人学者。他常自喻为“狐狸型”学者,因为在学术上每每“喜新厌旧”“东摸西碰”,学者王德威赞誉李欧梵“但开风气不为师”。在治学上,李欧梵多方出击,频频得胜,极尽“狐狸”之所能,在现代文学、文化研究、通俗文化等方便,都有独树一帜的研究。 目录 开场白(陈平原) 第一讲 现代主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第二讲 西学东渐:晚清文学中的乌托邦想象 第三讲 三十年代中西文坛的“左翼”国际主义 第四讲 维柯—萨义德—朱光潜 第五讲 台湾的“学院现代主义” 参考书目 整理者后记(席云舒) 导语 李欧梵教授2014年在北京大学就中西文化关系与中国现代文学发表的五次演讲,经录音校订整理及讲者审订成书。 国际知名学者李欧梵教授北大“胡适人文讲座”整理结集; 游望中西,以比较视野廓清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脉络; 触类旁通,由人性与文学之关系探微现代性遗产,今人应对人文危机的可能。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两间驻望(中西互动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
| 译者 | |
| 编者 | 李欧梵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168916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74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138 |
| 出版时间 | 2021-06-01 |
| 首版时间 | 2021-06-01 |
| 印刷时间 | 2021-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14 |
| CIP核字 | 2020268679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8.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10 |
| 宽 | 145 |
| 高 | 23 |
| 整理 | 整理:席云舒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