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治国之道(选人用人三千年)/历史的智慧
内容
内容推荐
从贵族世官到九品中正,科举前的选才制真的一无是处吗?科举制度延续千年的历史合理性在哪里?本书以独特视角梳理了中国古代选才制的演变,为当今人才选拔提供历史的镜鉴。
作者简介
《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级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荣获“中国最美期刊”、国家记忆“年度历史文化品牌”、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等荣誉。
“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新媒体中心主办,致力于传播“真相、趣味、良知”的核心价值,以新闻为切入,以历史为深度,凭借深入独到的专业解读打造独家原创好文,为读者创建了一个触摸历史体温、发现历史真相的新平台,稳居中国微信月榜500强,连续多年入选“新榜最具收藏价值公众号”。
目录
科举前的选官史
从贵族世官到九品中正:科举制之前的选官史
举孝廉下的衍生品:“二十四孝”故事为何多发生在东汉?
作为科举制的前任,九品中正制真的一无是处吗?
曹魏爱写诗,蜀汉多论文:东汉书生、宦官、外戚到底在争什么?
汉唐岁月里,门阀士族为何能长期垄断知识?
南朝时代,寒门子弟凭借什么突破门阀垄断、完成崛起?
历代科举与选才
科举为什么能取代九品中正?
唐宋命题组的困惑:科举应该考什么?
唐朝的人力资源管理逻辑
外国人要想在唐代当官,需要走什么程序?
宋代科举政策:士人鼎盛与冗官并存
大宋第一伯乐,撑起北宋半边天:欧阳修到底举荐了多少人才?
明朝进士是怎样炼成的:每一个变量都足够改变一生
衣食住行,升级通关:一个明代甘肃考生的进士之路
清朝高考作文题出炉: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啥意思?
八股文:终结经义与文学之争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艰难的平衡:录取名额的划分之道
古代科举考试,为何南北方考生的成绩差距很大?
中国古代科举系统如何防止冒名顶替?
夹带小抄易搜,买通考官难查∶作弊与反作弊大盘点
古代科举考试为什么没有年龄限制?
“抽盲盒”式当官:古代官员去哪儿上任,只能随缘吗?
“座主”和“同年”:金榜题名附带的政治资源
状元又如何?科举顶点之后的人生
导语
从世袭到察举,再到九品中正、科举制,古代中国是如何选择人才的?
“国家级”老牌文史顶流《国家人文历史》联合大有书局年度巨制“历史的智慧”丛书,汇集9年期刊+微信公众号精华文章,带你“求”真相、“享”趣味、“寻”良知、“明”思辩,提高历史品味,多一扇看世界的窗口。
真实可推敲的历史解读,带你挖掘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大开脑洞的视角,生动有趣的文风,短小精干的篇幅,配合引人入胜的历史秘闻,让历史抛下枯燥无味,常读常新。
从“宏观历史”到“微观人性”,丛书由大到小、由广入深地梳理了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多个视角、各个方面还原和解读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丰富的知识要点、独到的历史评论、新锐的观点思想,让历史阅读更有滋味。
涵盖考古、文物、文学、艺术、自然、地理……多个领域,让历史在文本中回声。
李开元、于赓哲、余世存、郭建龙、刘勃、吕白、十点读书等多位历史学家、企业家、阅读头部账号鼎力推荐,入选“有书共读年度图书价值榜”。
书评(媒体评论)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
读史可以明智。增进智慧
,正是阅读历史书的目的
之一。这套“历史的智慧”
丛书,致力于在确切可信
的历史知识之上,将背后
的历史智慧呈现出来,发
人深思,值得一读
——著名历史学家 李
开元
大学问家可以写小书
,由学术而关怀社会,此
是一途。史学爱好者也可
以一探庙堂,如诸君而前
这套丛书,他们体现着国
民对历史日益深入的认知
探索,此又一途。殊途同
归,历史终究是人民的历
史,对史学的关怀是大家
的共同语言。
——著名历史学家 于
赓哲
《国家人文历史》编
著的“历史的智慧”丛书值
得一看。这是继50后、
60后等儿代专业的历史学
者和作家之后,新的一代
历史写作者集中展示他们
的历史观念、才情和见识
的作品。
——文化学者 余世存
谈中国古代智慧的书
籍并不少,但大多数都是
聚焦于人们的相处之道和
勾心斗角的手段,这只能
算是小呢明。这套书也谈
智慧,却显示了它的独特
性,那就是,它大量谈论
的是治国的政治智慧,以
及外交和军事得失,这才
是真正的大智慧。
——历史作家 郭建龙
这套书文不甚深而言
多有据。若当休闲阅读,
则如午后甜品;若有志于
学,则是开胃前菜。
——历史作家 刘勃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但不会简单重复。就是这
可贵的相似,能让你我在
历史中看到自己。“历史
的智慧”丛书,探寻历史
的更多可能性。
——有书副总裁 吕白
以史为尺,增加人生
的长度:以史为鉴,在历
史中寻找人生的答案。“
历史的智慧”丛书既关注
严肃历史,又保持阅读避
味,为我们在快速变化的
时代中,提供了一处慢下
来、细细品味历史的空间

——阅读类头部账号
十点读书
精彩页
从贵族世官到九品中正:科举制之前的选官史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规模大的国家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选拔官员?谁能当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是政治资源的分配,二是国家治理的需求。
我们知道中国从隋唐起就盛行科举制,谁科举考试成绩好,谁就可以当官。对这个制度我们有点习以为常,但实际上,科举制是相当奇怪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有点“特殊”,在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极少见到这样选拔官员的。
即便在中国,在科举制产生之前也走了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从最早的贵族、门客,到军功、推荐(察举、征辟、孝廉),最后是九品中正制,自隋唐起,开启了科举制度。科举的出现,可以被视为国家治理复杂化与国家规模的超大化对现实政治的倒逼。
最早的时候当然是世袭
如果我们把历史追溯到周朝,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的社会和后来的宋元明清完全不同,在制度层面上,反倒更像《冰与火之歌》里的七大王国。和七大王国一样,西周也是一个封建制的贵族国家。这里所说的“封建制”指的是其本义,就是“封国土、建诸侯”的制度。它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而不是后来君权至上的扁平化社会。孟子对这个社会有过一个理想化的描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天子也好,诸侯也好,虽然是君主,但他们和卿、大夫相去并不远,只是在等级树上高了一点点而已。明清的皇帝对大臣有生杀予夺之权,可以随意处置,但在周朝那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像我们要是听说总经理可以在例会上把部门经理拉出去砍头一样不可思议。
在这样的社会里,选拔官员自然会倾向于世袭制。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逻辑推理。世袭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们得到一些好处后,会很自然地倾向于把这些好处传给后代。既然大家地位并没有本质区别,天子能世袭,诸侯能世袭,那么卿为什么就不能世袭?大夫为什么就不能世袭呢?
因此,在西周主要采取世官制。到了春秋时期世官制虽然开始有所松动,但依旧占据主流位置。我们翻翻《左传》就会发现,许多家族都是世世代代为卿,比如晋国的荀、范、栾、韩、赵、中行,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齐国的高、国,都是如此。这个时候也不太需要经常从外界选拔官员,让官员生官员就行了。
世官制其实是个很稳定的制度,它具有可预测性,减少了贵族内部的摩擦,很适合一个静态的社会。但它没能永久持续下去,在春秋中后期,它就出现了崩塌的征兆。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周王朝不再能维持大一统局面,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静态社会变成动态社会,所有的政治实体都面临巨大压力。诸侯国必须追求军事和行政效率,内部也必须重新划分权力格局。最终的结果是权力越来越集中。而权力越集中,官职也就越不像贵族的固有权力,而像是国君的额外赏赐。
另一方面是来自民间的变化。在西周的时候,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民间完全处于无知无识的状态,国君即便想从民间选拔官员也无从选起。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知识开始普及,知识分子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一下子,官员潜在储备得以极大丰富。而且这些知识分子本身也渴望做官,学了一肚子当君子的学问,怎肯老实待在家里浇粪种地?孔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学而优则仕”的理论,给不甘心在家种地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现实出路。而这种来自民间的求职压力也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化。
到了战国时期,世官制度就整体性地崩溃了。
P2-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治国之道(选人用人三千年)/历史的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国家人文历史
绘者
出版社 大有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720720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22-04-01
首版时间 2022-04-01
印刷时间 202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368
CIP核字 2022035319
中图分类号 D69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