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鏖战锦州城/国共生死大决战
内容
编辑推荐

战事,硝烟,一部国共存亡争锋的通史;文韬,武略,一幅斗勇谋智决胜的写照;生命,精神,一座满载将士功勋的丰碑;名将,决策,一曲神州大地解放的凯歌!

本书以图文互动的形式,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史料,再现了

国共两党在东北境内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地区所展开的大规模的辽沈战役。

内容推荐

人民解放军东北部队,于1948年秋将东北境内的国民党军主力分别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地区,同东北国民党军进行决战的条件已经具备。人民解放军为了全部歼灭国民党军,1948年9月12日发动了大规模的辽沈战役,向国民党军展开了全面的进攻。

战役开始。人民解放军首先解放了兴城、义县,截断了国民党军向华北的退路,继而又切断了锦州同锦西葫芦岛的联系,完全把锦州敌军包围起来。14日人民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于15日胜利结束战斗。全歼守敌10万余人。国民党东北“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第6兵团司令卢浚泉被俘。解放了锦州这一战略要点,从而扼住了东北国民党军与关内联系的咽喉。锦州国民党守敌被歼后。长春国民党守敌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郑洞国和新7军军长李鸿率部投降。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长春。

目录

第一章 黄金般的黑土地/2

1.只要有了东北/3

2.大练兵/8

3.“我为谁人扛起枪”/17

第二章 军事学术大研讨/30

1.毛泽东瞩目锦州/31

2.林彪要打长春/33

3.电报大战/47

4.“活思想”/57

5.罗荣桓和刘亚楼/70

6.毛泽东连发两电/80

第三章 内战中的内战/90

1.蒋介石的难唱曲/91

2.卫立煌不听老蒋的/98

3.廖耀湘武装大游行/109

4.范汉杰的“天职”/115

第四章 奔袭北宁线/124

1.突然性是战略的本质/125

2.“白老虎连”/127

3.紫荆山下/133

4.攻克义县/137

5.朱瑞不朽/143

第五章 兵临城下/152

1.“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153

2.“打下强点,敌人就垮了”/156

3.“旋风部队”司令/163

4.“守配水池的是铁打的汉”/168

5.大挖交通沟/174

第六章 塔山拼命仗/182

1.林彪发狠了/183

2.蒋介石说:攻不下塔山,军法从事!/188

3.虎啸塔山(一)/194

4.虎啸塔山(二)/199

5.地之险易因人而异/209

第七章 怦然一声/216

1.又一座血城/217

2.省府大楼下/220

3.十八勇士/223

4.梁士英——董存瑞/224

5.“攻坚老虎”/228

6.“老头坦克”/231

第八章 长春没用打/240

1.久困长围/241

2.曾泽生义举/251

3.悲哉!郑洞国/260

试读章节

在南下北宁线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毛泽东和林彪是英雄所见略同。

凭林彪的才智,即便没看清这一点,或是没看透这一行动举足轻重的意义,经毛泽东一点拨,他也不能不明白。

惟其如此,林彪才一反常态地举棋不定。

冬季攻势后期,被林彪的”围点打援”打怕了的卫立煌,在沈阳集结20万重兵,眼睁睁看着辽阳、鞍山、营口、四平一个个丢掉,硬是咬牙横心,按兵不动。

形势在黑土地上明摆着:除长春、沈阳、锦州三处敌人,无仗可打。要打,就是攻坚,就是大仗,就是恶仗,牵一发而动全身。

沈阳是重兵据守的“剿总”所在地,不可能先从沈阳开刀,只能在长春和锦州进行选择。林彪先要打长春没咬定牙,后来南下也没横下心。

这可有点不大像林彪了。

他被四平那场血战魇住了。

1947年5月13日,已经初步掌握主动权的东北野战军,从北满、南满、东满和冀热辽一齐出动,发起规模宏大的夏季攻势,在全国率先开始了对国民党的战略反攻,20多天歼敌6个师,连下20余座城市。6月中旬,林彪调集6个主力纵队,另有5个独立师、两个骑兵师,共24个师。其中17个师在四平以南和东南地区机动,准备阻击沈阳北援之敌:以1纵、6纵17师和邓华纵队及总部炮兵5个营,由1纵司令员李天佑统一指挥攻打四平。

几百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对射,十余万军人手中的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啸叫。空中是涂着”青天白日”徽记的飞机俯冲轰炸,最多一天达30多架次,城郊每片小树林都是攻击目标。民主联军每扩大一块阵地,飞机就扩大一片轰炸地域,有的炸弹甚至投到了国民党军阵地上。黑土地的夏天,白天特别长,从早晨4点到晚上8点,老天爷都为飞机开绿灯。地面上则是人对人的巷战。刺刀拼得嘁哩咔嚓,手榴弹冰雹样砸,炸药包轰开一堵堵墙壁,六。炮这院打那院,身管几乎与地面垂直,稍不注意,出手的炮弹就会落到自己头上。

燃烧弹、照明弹、飞机投掷的曳光弹、被炮弹打着的民房和建筑物,熊熊燃烧。夜里满城火光,如同白昼。白天浓烟滚滚,满眼火红和血红。墙上溅着血,路边沟里和路上坑洼处汪着血。一场大雨,火灭血光,两天后又是火红血红。被雨水泡得发白的尸体,在烈日下由白变绿发黑,吹气似的膨大起来。激战半个月,东北野战军歼敌万余,自己伤亡8,000多,将守敌压缩于城东北隅,后敌援将至,我军不得不于7月1日前撤出战斗,功亏一箦。

黑龙江省萝北县武装部原副部长王永财老人,当时是1纵1师2团3营机枪连班长。

老人说,我们团第一个攻击目标是满铁医院。攻进去了,黑灯瞎火的,弄不准究竟是不是,营长让我找个人问问。我带领两个战士,挨家挨户摸着去找,找了+多家也不见有人。深一脚,浅一脚,不时绊到死人身上。有的尸体烂了,一脚踩进腔子里,“扑哧”一声。好歹在间破房子里找到个老头和抱孩子的妇女,那妇女跪在地上,哭天号地抓住老头不放。我心中不忍,却也无法,一再说:“你放心,有我在就有他在。”到了地方,老大爷说是满铁医院。我让战士回去报告,自己就一头栽那儿睡着了。不知多长时间醒来,周围那人一个不认识。一问,都是6纵的,1纵早撤下去了。

离休前为长春军分区司令员的杨克明,当时是1纵3师7团副团长,老人说:

那仗打的呀,用嘴说不明白。一条街一条街往里打。开头沿街攻,人都撂那儿了。于是挖墙打洞往里攻。头几天还能听到厮杀喊叫声,特别是国民党那督战队喊得凶:“狗操的,给我打!冲,不冲老子毙了你!”后来嗓子都哑了,就那么咬牙瞪眼地打。督战队有时喊两声,也是干号。国民党顶不住了,往后退时放把火,把房子全点着了,烧你,叫你站不住脚。有时打着打着,就听有人没好声地喊:“别打啦,我们是老百姓呀!”还喊:”这里有孩子呀,给点吃的吧,救救命呀j’身上有干粮的,就往那儿扔。八路不能不管老百姓。

也吃不下饭。那烟呀火呀,尸体臭了那味儿呀,头几天别说吃饭,闻着就想吐,脑浆子都熏得疼。后来闻不出来了,也只能喝点汤。死了那么多人,眼睛都红了,不觉饿,不觉累,就想打。快打到铁路边上时,前边一队十多个人,每人十多颗手榴弹开路。第二梯队全是炸药包,光着膀子,机枪掩护往上冲。什么命不命的,不要命了,往上冲就是了。没打死的,就算爹娘再生了一次。

那敌人也真够顽强的。一个个跟你死打,眼睛喷火出血的,好像一口气儿能再打上七天七夜。一抓过来,往破屋里一关,一会儿全瘫那儿了,推都推不醒。

四平一仗,我们团伤亡300多人。政治处主任牺牲了,两个营长牺牲了。这还不是多的,有的团伤亡一半左右。

四平攻坚战失利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战前敌情判断有误,对敌战斗力估计不足,突破口选择不当,兵力未占绝对优势,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攻坚经验。共产党自建军以来,一直敌强我弱,不计城地得失,打运动战,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四平攻坚战,是东北开始战略反攻后的第一次对坚固设防的较大城市攻坚,尚属初学乍练,自然经验不足。

扩大来的新战士,于战斗上有很大的问颢不能使他们打败仗尤其是第一次不能使他们打败仗,这是对他影响最大,永远留下怕败的观念。所以,要打有把握的仗,最好是叫他们打追击与必胜的战斗。这样来一次就有了必胜信心。如果没有把握宁可不让他们打,这是决定他们部队一生的。

1938年林彪讲这话时,是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八路军115师师长。可在攻取坚固设防和重兵把守的大城市上,对于共产党的武装力量还是门新课题,林彪还是个初学乍练的新兵,而且这个新兵第一仗就在四平碰了个硬钉子。这一仗虽不至于“永远留下怕败的观念”,但在打下锦州前,却像噩梦一样魇着他。四平留给他的印象太深了。四平给曾经信誓旦旦打了包票的参战部队的印象太深了。在黑土地上打过仗的人,有谁会忘记1947年夏天的那座血城呢?

那之后,林彪大讲攻坚战,打大据点,“四快一慢”,“四组一队”,“攻城军”,“爆炸军”。他是下了狠心和真功夫的,那成果也是丰厚的。但在这一切还没实践前,他心中是缺少底数的。惟一的那次实践就像盏红灯,在他脑子里那个不停转动着的轱辘上,不时地闪着不祥的警号。

古今中外,没有不讲“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将军。但叫起真来,在“有把握”与“无把握”之间,就不那么容易把握了。

“诸葛一生惟谨慎”,林彪也把谨慎作为信条之一。纵观他一生指挥的战斗,除非不得已,他是轻易不违背这个原则的。

林彪首先选择打长春,是符合他的一贯作风的。具体动作起来,也是严格遵循这一原则的。刻意选择打过四平的1纵和6纵,首先进行试打,探探虚实,以求稳妥。

南下北宁线,是向敌人意想不到的要害部位突然袭击。应该说,这是善于运用智谋打巧仗的林彪的拿手好戏。而打巧仗,就不可能四平八稳,就要带几分冒险。不敢冒险的将军是平庸的将军。而比之”有把握”与“无把握”,在“不打无把握之仗”与“冒险”之间,是更难权衡,抉择的。林彪的冒险,是在把各种可能和意外,都尽量在脑子里那个车轱辘上轱辘出来,在反复轱辘出“把握”之后,才决定的。

眼下,面对一场更加威武壮丽的史剧,他完全有理由反复思考,踱步。因为这是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大决战,他是前线最高指挥官。但他是太谨慎了,把困难考虑得太多了,因而步子迈得更沉重了。

他太专注了,太精细了。太专注了容易钻牛角尖儿,太精细了会变得婆婆妈妈。对这决定黑土地命运的最后一战,他显得似乎有些小家子气。

P40-4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鏖战锦州城/国共生死大决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正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70272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5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297.4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7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