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器说(宣炉古事)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同名展览“器说——宣炉古事”的图录,收入刘锡荣收藏的宣德炉和其他古代香炉几十件。说起这些“宣德炉”,是不少藏家所梦寐以求。这些制造精美的“宣德炉”曾被帝王或士大夫所用,经历数百年历史的战乱与变迁,存世量屈指可数,而后世历朝历代根据“宣德炉”的形制不断仿造,为我们今天的收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宣德炉的收藏者之一荣斋主人刘锡荣,业内被誉为“中国铜炉收藏第一人”,皆因为他将铜炉“玩儿”出了一种境界。通过这些展览实物和文章,我们可以对宣德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目录 器说 何谓中国之“文艺复兴” 历代宣炉文献考略 清代“宣铜”名物考 赏炉八箴 宣炉四用 图录 序言 物之所成,必有其用; 人之好物,始有形制。 提到香炉,其材质不出 陶、铜、铁、瓷,少有佛道 供养者制金银之器以敬殿前 ,当前也有以琉璃制炉者, 如是种种,材质不尽相同, 但其所取之形几近相似。战 汉时期多以陶、铜制炉,或 用于礼祭,或用于生活。但 论香炉之名,当以博山炉而 为始,博山炉的出现也是将 器物造形,体现出了人们的 祈愿心理和艺术美感的融通 。 在博山炉上我们看到了 很多祈愿的元素,而唐宋式 样的香炉上我们则能够解读 到许多具有设计型的元素, 其中尤以宋式更为突出,它 既将瓷器为炉发挥到了极致 ,更是将宋代极简的文化元 素嵌入到了炉形之中,大器 庄重,且又不失精致。这种 变化,应该就是物与物的传 承,从商周至汉的陶、铜制 炉,到宋的瓷炉,再到明式 宣炉,由礼器演变化为香炉 ,由使用变化为赏器。器物 随着文化的演变不断变化。 所谓相由心生,造物本来就 是人成,由思想、文化,汇 入到传承的器物上,一个新 的元素就产生了。 明式宣德炉,可以说是 中国香炉史上最具有代表性 的炉器之一,如果说宋式炉 器是由用到赏的初始,那宣 炉则是赏之极致。宣炉的形 成,有着偶然,也有必然。 偶然者,在于材质,风磨铜 当时非我朝所有之物;必然 者,帝王好雅,冶铜工艺成 熟,香炉使用普及等。如非 几重因缘聚合,也难有宣炉 之显。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器说(宣炉古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一归//刘锡荣 |
绘者 | |
出版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083623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 |
出版时间 | 2021-12-01 |
首版时间 | 2021-12-01 |
印刷时间 | 2021-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132 |
CIP核字 | 2021264957 |
中图分类号 | K876.412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87 |
宽 | 213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