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人类学与乡村旅游(旅游高峰论坛2018年卷)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讨论乡村旅游以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领域的新观念、新方法、新趋势,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等。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以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录 主题讲演实录 全球化与旅游人类学的文化史回顾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乡村旅游 重回乡土,找回老家 记忆、怀旧与乡村旅游 时空压缩下乡村空间生产 乡村旅游商业化与乡村转型 新时代的旅游与乡村振兴 日本乡村旅游的前世今生 日本乡村性的感知与重构 中国文化中的新鲜品味与乡村旅游 作为景观的乡愁 试论“旅游三元” 主题演讲论文 全球化与旅游人类学:一个文化史的回顾 找回老家:乡土社会之家园景观 乡土景观 风景郭洞无限好——一个古村落的旅游人类学考察 小地方与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 旅游开发、宗族景观与侨乡社会——以腾冲和顺古镇为例 边关、景观、家园——中越边境友谊关文化旅游分析 游客的凝视 “凝视”他者与女性身体展演——以广西龙胜瑶族“六月六”晒衣节为中心 创意农业旅游地游客凝视行为研究——沈阳稻梦空间案例 现代乡村性:乡村旅游本质的再回归 乡村旅游与空间生产 共同体视角下民族旅游村寨空间生产主体变迁研究——以岜沙苗寨为例 ATV视角下乡村旅游空间变迁及反思——以湖北省沐抚乡为例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空间景观生产及其话语体系——基于广西龙胜白面瑶寨的调查 社区参与旅游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边境民族旅游发展——来自云南省瑞丽市边寨喊沙的报告 社区参与在生态博物馆及乡村旅游中的呈现——以安吉生态博物馆为例 永续发展视角下的震后乡村旅游研究——“5.12”地震重灾区震后乡村旅游发展的个案 社区对旅游支持的属性研究——黔东南侗族村寨的实证研究 乡村旅游地“公地悲剧”治理的长效机制研究 构筑城乡共生的文化发展模式——日本乡村(绿色)旅游的实践及其课题 旅游与扶贫 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基于“景区带村”空间辐射特征的旅游扶贫研究——以安徽潜山县白马潭景区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湘西样本”——来自德夯、芙蓉镇、老洞、惹巴拉的调查 包容性发展视域下乡村旅游扶贫致富机制研究——陕西袁家村的案例启示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中“乡村性”的解构与重构 遗产旅游 乡村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以绿春县哈尼族饮食文化资源为例 遗产旅游实践中的乡村自觉:对比与反思 干旱区乡村旅游与绿洲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类学与乡村旅游(旅游高峰论坛2018年卷)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孙九霞//韦小鹏//徐杰舜 |
绘者 |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711950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50 |
出版时间 | 2019-12-01 |
首版时间 | 2019-12-01 |
印刷时间 | 2019-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管理-旅游管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03 |
CIP核字 | 2019235955 |
中图分类号 | F592.3 |
丛书名 | |
印张 | 2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黑龙江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