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针对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对中国银行体系安全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的力度能够有多大这个问题作出较为系统的分析、论证,以期能够找出最有利于中国银行体系安全的中外资银行市场竞争结构,并试图提出战咯和政策方面的若干建议。全书共分6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假说、银行业对外开放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全面对外开放下的中国银行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行为分析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 | 中国银行业安全问题研究(对外开放视角)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针对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对中国银行体系安全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的力度能够有多大这个问题作出较为系统的分析、论证,以期能够找出最有利于中国银行体系安全的中外资银行市场竞争结构,并试图提出战咯和政策方面的若干建议。全书共分6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假说、银行业对外开放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全面对外开放下的中国银行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行为分析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推荐 银行体系的安全运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蔓延,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已日趋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速度和外资银行进入的规模是史无前例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业实施对外全面开放的政策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但是,银行业全面开放的理论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至今仍处于莫衷一是的研讨之中。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市场的研究更为欠缺。众所周知,中国已于2006年12月11日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对中国银行体系安全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的力度能够有多大。目前在理论界和实业界仍然存在着不少的争论。本书的目的是就这一问题作出较为系统的分析、论证,以期能够找出最有利于中国银行体系安全的中外资银行市场竞争结构,并试图提出战咯和政策方面的若干建议。 本书研究的对象是全面开放下的中国银行体系安全问题,即外资银行以与中资银行平等的身份在中国市场上开展业务后,对中国银行体系的信贷稳定性、国民福利水平、经济主权等方面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影响,进而对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利与弊以及相应的战略选择做出比较系统、深入的分析。值得说明的是,安全与稳定是个十分相近的概念,本书之所以用安全一词是因为它更能全面反映出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净效应。例如,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如果引起信贷规模的急剧变化,或者一旦银行危机或经济危机发生时,一些外资银行纷纷撤离中国,这种信贷市场上的不稳定表现显然是一种不安全。但是,如果外资银行的规模和实力增大到足以控制我国银行业的时候(如东欧一些国家的情形),也许信贷市场依然是十分稳定的,但整个国家的银行体系会因行业和资本主权的丧失而变得不安全。此外,当外资银行的进入引起国民福利总水平下降时,银行体系可能依然稳定地运转着,但国家和国民的利益却受到了侵害和威胁,整个银行体系的运行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因此,本书研究的对象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的安全问题而不是稳定问题,尽管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本书研究的范围是以全面开放下的中国银行体系的安全为一条基本主线,涉及到了为将“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体系安全所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剖析清楚而需要扩展和系统阐述的若干方面的内容。如为了说明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必然性,本书从理论和实践背景等方面追溯了开放的理论根源和现实前提(第一章至第三章)。然后按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路,讨论了我国银行体系的现状(第三章)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策略(第四章),在此基础上利用理论模型对双方的竞争态势和市场结构作出了逻辑推理(第五章),并提出了相应的战咯选择和政策建议(第六章)。至于说如何建立一套预警系统以监测外资银行进入后对中国银行体系的安全所造成的影响,则不在本书研究的范围之内。 本书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书的写作背景和意义,以及这一领域国內外学者研究的进展情况。 本书第一章在回顾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理论概括为六个假说,即“跟随客户”假说、 “寻求机会”假说、“规避管制”假说、“竞争效率”假说、“示范引导”假说和“危机成本”假说。在综述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理论以及与银行业对外开放密切相关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评价了全球化及开放理论的作用和缺陷,指出了这些理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研究经济融合过程中利益的分配机制问题。 本书第二章在前一章阐明银行业对外开放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的定义重新界定了银行体系安全的含义,提出了三个判断银行体系安全的标准,即稳定性、福利水平和国家主权地位。然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银行业对外开放对东道国银行体系安全可能产生的诸多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亚洲国家、东欧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为了进一步揭示银行业开放与银行危机之间的关系,本书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得出的结论是银行业对外开放与银行危机之间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此检验结论可能与银行业对外开放利弊共存的现实有关。 本书第三章为“知己”篇,从总体上分析了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应对开放挑战的具体优势和劣势,为第五章中外资银行业的竞争分析和第六章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建议打下基础。 本书第四章为“知彼”篇,从目前的研究文献和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的实践经验中挖掘出银行业全面开放以后,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具体优势、劣势和可能的行为选择,如进入方式、竞争领域的选择等,这一章同样为第五章中外资银行业的竞争分析和第六章的战咯选择和政策建议埋下伏笔。 本书第五章是“百战不殆”篇,通过利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建立理论模型对中外资银行业在中国市场上较量的可能结果进行了逻辑推理,并以福利分析作为评价利益得失的基本标准,得出了外资银行有限规模的进入有利子中国银行体系的安全,但大规模进入有可能威胁银行体系的安全,以及进入的信贷市场结构以斯塔克尔贝格竞争格局为最佳选择等结论。 本书第六章在第五章以及前面各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中国银行业为构筑一个安全的银行体系需要进行的战略选择。这些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可归纳为两方面内容:一是“内圣外王”,抓紧时间进行股份制改革和银行业金融创新,并在短期内积极鼓励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以“内外结合”增强中国银行体系的综合实力和经营效率;二是“自我保护”,通过对外资银行实施全面、动态的监管使国家和国民的利益不受侵害,并在国家的福利水平或行业主权受到威胁时对外资银行采取适当的规制措施。此外,还应在自我保护的过程中倡导国际经济新秩序,即在银行业国际交融的过程中确保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弱者的利益得到应有的维护。 最后,本书的结论部分回顾了本书阐述的基本结论、政策建议和创新之处,并指出了尚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综上所述,本书的分析结论是: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是利弊共存的。在中国银行业经营和管理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适度引入外资银行对银行体系的安全运行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中国银行体系运行中的福利水平的分析表明,一般情况下,就信贷市场而言,最有利的中外资银行竞争的市场结构可能是中资银行处于领导者地位的斯塔克尔贝格竞争结构;其次是中外资银行势均力敌的古诺竞争结构;再次是中资银行完全垄断市场、排斥外资银行进入的市场结构。外资银行处子领导者地位的斯塔克尔贝格竞争结构的福利分析无法进行,但这种结构很可能对国家的经济主权造成威胁。为了保持中资银行的领导者地位,本书提出了改革、创新和监管三方面的战略选择。在中间业务市场上,应在进一步研究福利水平变化的基础上,慎重对待外资银行发展创新业务的速度和规模等问题。 目录 序 内容摘要 导论 一 本书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 本书的研究对象、范围及研究方法 三 有关银行业开放和安全问题的研究及其贡献 第一章 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假说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理论 一 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 二 金融全球化相关理论 第二节 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理论 一 银行业跨国经营的理论假说 二 东道国对外开放银行业的理论 第三节 对全球化及开放理论的评价 一 全球化及开放理论的作用与缺陷 二 全球化及开放理论发展方向探索 第二章 银行业对外开放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 第一节 银行业安全含义的界定 一 经济安全与金融安全 二 银行业安全的含义 第二节 影响银行业安全的因素分析 一 影响银行业安全的內在因素 二 影响银行业安全的外在因素 第三节 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安全效应分析 一 银行业对外开放对银行业效率和利润的影响 二 银行业对外开放对银行业稳定性的影响 三 银行业对外开放与银行危机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国际比较及经验教训 一 银行业对外开放的一般结论 二 亚洲国家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 三 东欧国家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 四 拉美国家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章 全面对外开放下的中国银行业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 一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 二 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是加入WTO的基本前提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分析 一 中国银行业的国內竞争力分析 二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一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理论文献回顾 二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评估结果 第四节 中资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 一 中资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分析 二 中资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分析 第四章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行为分析 第一节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 我国外资银行发展的历史沿革 二 影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因素 三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策略选择 一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方式的选择 二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组织形式的选择 三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业务领域的选择 第五章 中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行为分析 第一节 中外资银行竞争模型的基本框架 一 模型变量的设定 二 中外资银行利润最大化问题的描述 第二节 关于中外资银行市场结构的讨论 一 中外资银行竞争的古诺均衡 二 中外资银行竞争的斯塔克尔贝格均衡 三 中外资银行竞争模型的扩展 第三节 关于保持中资银行领导者地位的讨论 一 斯塔克尔贝格模型决定领导者地位的因素 二 银行业对外开放初期申贵银行的领导者地位 三 银行业对外开放后期中资银行的领导者地位 第四节 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的竞争 一 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竞争的基本模型 二 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竞争的福利水平 第六章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制定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战略框架 一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短期战略框架 二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长期战略框架 第二节 坚持深化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战略 一 继续深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二 加快申小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进程 第三节 实施以金融创新促进银行业安全战略 一 金融创新与银行业安全的关系 二 基于银行业安全的金融创新 第四节 实施对外资银行进行全面、动态监管战略 一 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面临的监管挑战 二 中国政府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战略选择 结论 一 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 本书的创新之处 三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银行业安全问题研究(对外开放视角)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董艳玲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党校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5375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6 |
出版时间 | 2007-09-01 |
首版时间 | 2007-09-01 |
印刷时间 | 2007-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832.2 |
丛书名 | |
印张 | 1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8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