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其实你不懂美国(新大陆秩序简史)
内容
编辑推荐

美国,目前已经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从北京到伦敦,我们的生活已经全球美国化。但美国是如何认识自己的?美国是否是我们早已认为的样子?

如罗纳德·赖特所说,由于美国在征服、扩张、和无限边界等问题上的独特理念,它也许比我们所知道的美国更为真实。赖特在《其实你不懂美国(新大陆秩序简史)》一书中向我们展示了新大陆是何创造了现代世界,以及如何威胁现代社会。他从那些古老的地方揭开影响社会进步的面纱,宗教极端主义、军国主义、不受限制的资本主义以及美国无所不在的“使命感”。

内容推荐

《其实你不懂美国(新大陆秩序简史)》论证的核心问题——新大陆塑造了现代世界,如今却又威胁着毁灭这个世界——来自罗纳德·赖特的上一本著作《进步简史》的最后一章。与其他同类著作不同,这次赖特的《其实你不懂美国(新大陆秩序简史)》将这一过程放置在长久以来被忽略的宏观历史背景中去考察。现代美国——放大而言可以说是现代文明——是我们称之为“哥伦布时代”的过去500年历史发展的巅峰。对于欧洲文明及其分支而言,美洲——包括南美洲、中部美洲和北美洲在内——的确是让人垂涎的黄金国,拥有不可估量的财富和增长的源泉。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尤其是各种源自北美文化的变型,大多建立在“还有更多明天”的“淘金热式”精神的基础之上。追求新边疆和无止境的富庶的美国梦,已经引诱了整个世界——即便是社会主义中国也未能例外。然而,当哥伦布时代显露出诸多衰竭迹象的时候,这种诱惑开始显得苍白无力。人类耗尽了地球的资源,唤醒了自身已经无法填满的巨大欲望。简而言之,未来不再如同过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新世界秩序

第二章 战利品、劳动力和土地

第三章 人口稠密的城镇

第四章 宗教与利益齐头并进

第五章 白皮肤的野蛮人

第六章 天定命运

第七章 一种帝国

第八章 恐惧之风

第九章 这个世界的最大希望

试读章节

人类与其他猿类分道扬镳,发展至今,已经有500万至600万年的历史。如果我们将这段历史看做一天,可以说我们只在刚刚过去的一分半钟里步入了文明世界。而工业文明——比美国的历史长不了多久——则仅在最后短短的5秒钟之内才形成。

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食物供给模式,新石器时代革命(农耕革命)等一连串标志性事件的发生催生了文明。我所指的“文明”就是指在这以后人类缓慢确定下来的定居的生活方式。农耕革命大约开始于1万年以前,而最早的、复杂到可以被称为文明的人类社会则出现在大约5000年以前——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秘鲁等地产生。

在工业文明时期,我们只有一个典型的代表:北欧及其分支的文明。但在前工业文明的所有时期——从狩猎和采摘果实,到种植农作物和畜养家畜,继而发展到城市、国家和帝国的发展成熟——我们有两个独立的文明代表,而这两个文明实验室碰巧各自在大西洋两岸做着相似的实验。

大约15000年前,主要由于人类的狩猎活动,欧亚大陆上的许多大型动物都濒临灭绝。在差不多同一时期或者更早些时候,狩猎者从亚洲来到美洲——通过白令大路桥(Bering land bridge)或是沿着海岸线行进,或者两种方式都被采用过。无论他们是沿什么路线、什么时候到达的美洲,他们都是第一批踏上西半球的类人猿(尽管在他们之前已经有猴子生活在那儿)。由于缺乏近亲,美洲人在这里生活得格外怡然自得:猎物对这些凶残可怕的两足动物没有丝毫畏惧,因而也就容易被人类捕获;同时也几乎没有地方性疾病能够从猎物传染给人类。

这些外来者在美洲大陆分散开来,北到北极地区,南到亚马孙流域,一路猎杀大型野兽。与现代人类一样,远古人类也同样不计后果地过度消费。第一批美洲人于是面临与他们留在旧大陆的表亲同样的问题;他们必须寻找新的谋生方式。而他们也的确找到了相似的解决办法:从采集果实变成维护果树,再从维护果树到耕作农作物。他们还驯服了许多野生动物:骆驼、羊驼、狗、豚鼠、鸭子和火鸡。但是由于他们的祖先们猎杀了几乎所有西半球的长毛象、野马以及巴拿马北部的所有骆驼,所以美洲的动物种类和数量都相当贫乏。鹿无法被驯服(在其他地方也是这样),同样还有野牛家族的幸存者,由手过于野性,同时也过于狡猾,从而难以驯服成家养母牛一般。

幸运的是,生长在新大陆且可为人所用的植物异常繁茂:可为人类提供食物的植物、草药、植物纤维和橡胶。如同旧大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一样,美洲第一个城市的形成也是得益干灌溉系统的发明,两者采用的时间也相近。在紧挨着大西洋丰饶渔场的秘鲁沙漠山谷里,考古学家最近发现了大约5000年前的城镇,城镇里还有大型的神殿讲坛和石筑房屋——这个时期地球上唯一可与之媲美的建筑位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

在接下来的千年里,安第斯山脉地区(秘鲁大部)和中美洲(墨西哥大部)也开始进入了农耕文明。在这1000年中,人们培育出许多高产量的粮食品种——玉米、马铃薯、甘薯、木薯、豆子和南瓜。这些作物的产量大都高于旧大陆种植的品种,从而弥补了人类捕获动物的不足。

农耕打好基础后,美洲的文明大厦就傲然矗立起来:城镇、道路、政府、神职人员、军队、艺术和建筑、书籍、档案,一切都各就各位。新大陆的发展道路与旧大陆很相似,1519年,埃尔南·科尔蒂斯(Hernan Cortes)第一次来到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都时,这位西班牙人描述了眼中所见的这个经过了15000年独立发展的外域城市,并将其与欧洲的城市进行了比较。这个城市拥有40个“塔”(陡峭的金字塔形寺庙),最高的那座“比塞维利亚大教堂还要高”;中心广场如此之大,在里面很容易就可以建造一个“可供差不多500人居住的小镇”;商业集市非常宏大,就算是去过君士坦丁堡的西班牙人“也没见过布置如此合理、如此大型、如此井然有序、如此熙熙攘攘的市场”。

在阿兹特克帝国的墨西哥城沦陷前夕,大约有25万居民在此生活——和当时的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差不多,或者相当于伦敦、巴黎和塞维利亚合起来的总人口。它是当时(也是现在)美洲最大的城市,跻身世界最大的6座城市之列。P29-31

序言

那么,美国人,这种新人到底是什么?

——赫克托·圣约翰·德·克雷夫科尔,约1776年

美利坚!华车夜行,汝将何往?

——杰克·凯鲁亚克,1957年

本书论证的核心问题——新大陆塑造了现代世界,如今却又威胁着毁灭这个世界。这一论点来自我的上一本著作《进步简史》(A Short Histork,of Progress)的最后一章。《进步简史》概述了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的漫长历史中,人类本性与大自然之间的长久冲突。而《其实你不懂美国》这本书则主要试图让您了解美国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殖民地发展成为世界霸权的历史。与其他同类著作不同,这次我将这一过程放置在长久以来被忽略的宏观历史背景中去考察。现代美国,放大而言可以说是现代文明,是我们称之为“哥伦布时代”(Columbian Age)的过去500年历史发展的巅峰。对于欧洲文明及其分支而言,美洲,包括南美洲、中部美洲和北美洲在内,的确是让人垂涎的黄金国,拥有不可估量的财富和增长的源泉。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尤其是各种源自北美文化的变型,大多建立在“还有更多明天”的“淘金热式”精神的基础之上。追求新边疆和无止境的富庶的美国梦,已经引诱了整个世界。然而,当哥伦布时代显露出诸多衰竭迹象的时候,这种诱惑开始显得苍白无力。人类耗尽了地球的资源,唤醒了自身已经无法填满的巨大欲望。简而言之,未来不再如同过往。

40多年前,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拍摄了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剧中展现了在第二个千年伊始,美国人在月球上建立了基地,同时美国的载人飞行器正飞往木星。这一切在当时看来并非毫无可能。但是人类毕竟距离第一次太空飞行只有短短的半个世纪。于是,当时间真正来到2001年,人们发现自从1972年以来,人类就再也没有登上过月球。2001年,服役多年的航天飞船从太空中坠落,而且当年的标志性事件——或许称得上是新世纪的标志性事件——并不是外太空旅行,而是狂热的极端分子将飞机直接撞向了美国的摩天大厦。

对“美国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解答足以塞满整个图书馆,耗费学者们一生的时间来探讨。著名的现代主义者里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在其出版于1918年的著作((维多利亚名人传》(Eminent Victorians)的前言中写道:“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永远无法写就:关于那个时代我们知道得太多了。”当所研究的历史阶段拥有无比丰富的记录的时候,斯特拉奇建议道:“应当从出人意料之处对你的主题着手进行研究……要将探索的灯光突然间射向阴暗的角落、黯淡的壁龛,去除其神圣色彩,使其直白地显现出来。”我一直努力遵循斯特拉奇的劝告。如果说90年前的历史数据已经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那么可以想象如今会是怎样的情况。

所以您将要读到的,是一本略显古怪的书。我通过探索问题的边界来寻找问题的核心。我不会在诸如美国的建国之父们、奴隶制和美国内战等“康庄大道”的问题上耗费太多时间——毕竟已经有上千本书探讨过这些问题了。我会取道“乡间小路”,主要探讨墨西哥、秘鲁、皮科特人(Pequots)、五大文明部落(Five Civilized Tribes)、摩门教徒(Mormons)和菲律宾等相关问题。

所有钻研美国历史的人们不得不与一系列不当用词作斗争:白人军人可以称做士兵(soldier),但是印第安人的战士则是武士(warrior);白人住在城镇里(town),而印第安人住在村庄里(village);白人建立的是国家(states),而印第安人建立的则是部落(tribes)。1927年,美国印第安人委员会(Grand Council Fire ofAmerican Indians)向芝加哥市市长抱怨,中学历史课本中“称所有白人打赢的战役为‘胜利’,而所有印第安人取胜的战役则被称为‘屠杀’……白人奋起保护其财产者被称做‘爱国者’,而如果印第安人做了同样的事情,则被称做‘杀人犯’”。

当然,还有“印第安人”(Indian)这个词本身——有些美洲土著接受了这一称谓,有些则非常讨厌这种叫法——从字面上看,就是纪念哥伦布登陆美洲的时候,错误地以为自己到达了亚洲。当年,在哥伦布寻找东方航线的旅途中,美洲碰巧_出现在哥伦布的眼前,并非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1506年,直到这位冒险家去世,他仍然坚信当年到达的是亚洲海岸线上的岛屿。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他曾经多次丧失神志。在其中几次神志模糊的瞬间里,哥伦布还念念不忘地坚称自己当时停泊在了尘世间伊旬园(Earthly Paradise)的岸边。(他一直宣称看到的地形与女人的乳房非常相似。)在哥伦布去世后不足一个世代的时间里,欧洲人就掌握了如何在新发现的半球中向南方和北方探索,到达极地海域的方法。然而,这片大陆又一次错误地以亚美瑞格·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的名字来命名。他与这份荣誉并不相称,关于他的最新传记显示,他不过是一个皮条客,一个骗子。

实际上,欧洲人对于“印度”(India)和“东西印度群岛”(the Indies)这类词的概念如此模糊,以至于“印第安人”(Indian)一词几乎可以用来表述任何非白人、非黑人以及非中国人的人种。举例来说,玻利尼西亚人(Polynesians)也被称做印第安人。今天我们在这方面采用的大多数词语都错误百出、模糊不清,或者很难界定和使用。“土著美洲人”(Native American)一词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很少使用,而且让人费解并十分容易引起混淆的是,“土著美洲人”同时也是19世纪兴起的一次白人政治运动的名称。而“澳洲土著居民”(Aborinal)这个词长久以来都与澳洲联系在一起。“原住国”(First Nations)这个词只在加拿大境内使用较多,而且从语言的角度来说,也很难作为形容词。但是无论如何,从早期殖民地时代开始,白1人就一直使用“国家”(Nation)这个词来称呼当地美洲原住民,而美洲原住民自己也使用这一名词——从民族和国家组织双重角度而言皆是如此。

在英语中,美洲印第安人应当被称做“美洲人”(American)——18世纪之后人们正是这样称呼他们的。白人移民接受以“美洲人”来称呼印第安人,是在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的灾难之后的事情,而印第安人的削弱直接促成了白人美国的崛起。在本书中上下文语境清晰的情况下,我将“美洲人”一词的含义复原为1776年美国革命之前的原始含义。然而,我发现在行文中很难避免使用“印第安人”这个词——尤其是这个词已经牢牢根植于历史资料、历史条约以及国会议案的文字记载中。所以,我在此向对“印第安人”这个词感到不快的读者表示歉意。

任何以第三视角所作的关于美国的描述,都无法避免地被置于25岁的法国贵族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的阴影之下。他自称“信鸽”,其著作《论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作为一部外国人对于美国特性和发展前景的研究之作,无人能出其右。我在本书中也引用了一些托克维尔的个人旅行笔记和采访,这些笔记和采访曾经以《美洲之旅》(Journey to America)的名字结集出版。虽然这本书并没有《论美国的民主》知名,但是其中的内容却比《论美国的民主》更具揭示性。。

1831—1832年,法国政府资助托克维尔考察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的监狱系统。他借此游历了美国全境,但是他的兴趣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这项任务。他赞扬了在这片新大陆上展现出的现代的“改革思想以及严惩罪犯的原则”,但是同时他也补充道:“我在这里看到了地牢……这让人想起野蛮残忍的中世纪。”今天,托克维尔看到的景象或许仍然在关塔那摩监狱(Guantanamo)、阿布格莱布监狱(Abu Ghraib)或者是一些美国国内的监狱里再现。

虽然托克维尔不愧是一位敏锐的观察家,并且能够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和数据对未来作出创见性的判断和预测,但是他并不是一位历史学家。我在此提及这一点,并非要揪住托克维尔的某些错误不放,而是要驳倒这些错误,还原历史的真相。他这样写道:“因为美国没有邻居,所以他们不存在大型战争的可能性,或者是财政危机、他国侵犯,甚至是可怕的征服的威胁……没有什么灾祸可以让他们感到恐惧——实际上这对于共和国来说比上述所有邪恶(赢取军事上的荣光)全部加起来还要糟糕……没有什么比巨大的帝国更能对个人的自由和福利造成威胁了。”

没有邻居?当然,托克维尔在这里指的是美国没有白人的邻居。在托克维尔的时代,以他的阶层角度出发,只有白人才算得上是全球事件的真正角色。由于他并未将美洲的原住民,或者称“印第安人”看做美国历史的主要参与者,因此托克维尔也就没有意识到美国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帝国——全副武装、充满侵略性,在崇尚武力的安德鲁·杰克逊将军(General Andrew Jackson)的领导下,就在托克维尔的眼皮底下展开了残暴的扩张行动。杰克逊总统是那个时代的乔治·W·布什(George W.Bush),被蒙蔽的大众爱戴他,有见解的知识界憎恨他,而托克维尔本人则忽视他。托克维尔对杰克逊总统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人”。年轻的法国人是一位谨慎的乐观主义者,他深信让这位粗鲁残暴的将军担任总统职位,并非美国模式的常态,纯属错误的意外。因此,托克维尔并未深入研究杰克逊其人其事,对于杰克逊在担任将军职务时期屠杀印第安人,进行我们今日称为“种族清洗”的骇人暴行——导致19世纪30年代印第安大迁徙——也未加重视。

托克维尔对于过往历史的忽略与他仍处于年轻气盛的时期有一定的关系。如同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一样,托克维尔也将眼光投向了未来。事实上,美国脱离英国成立独立的合众国,不过发生在托克维尔来访前50年。但是托克维尔对于美国殖民地时期历史的描述和评论,仅仅参照了一些新英格兰地区早期清教徒移民所记录的“历史”和后来在这些记载之上撰写而成的书籍,同时他与之交谈采访的美国人也阅读这些书籍。与地处阿尔斯特(Ulster)和南非的其他极端新教徒类似,来到北美洲的清教徒将自己视为上帝的选民,通过《圣经》的指引,来到了应许之地。托克维尔引用这些描述的时候往往取其字面含义,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描述不过是为了模糊北美洲原住民的真实状况,以及原住民与白人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宗教和种族宣传。

因此,托克维尔并没有理解“边疆”(frontier)这一关键性概念——自从17世纪初便开始的种族战争和文化冲突在地域上的不断西进——在塑造这个移民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直到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mer)发现并揭示了美国历史上的边疆理论。特纳认为边疆拓殖“扯开了文明的外衣”,是理解美国文化方式如何漂离了欧洲主流文化的关键。1893年,特纳在芝加哥举办的美国历史协会年会上宣读了著名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一文:“旷野征服了殖民者。不久以后,他就开始种植印第安人的玉米,用犁耕种庄稼;他大声宣战,并战胜了传统的印第安方式。”

虽然托克维尔不具备特纳那样敏锐的洞察力,但是他对白人如何在新大陆站稳脚跟并发展出一片天地的过程也提出了疑问:新移民如何做到征服了内陆地区,同时又没有丧失自己的好名声呢?托克维尔辛辣地指出,征服墨西哥和秘鲁舾班牙人没能完全消灭当地土著,或者说没能抹去土著的权利。然而美国人显然“完成了这双重目的……在世人心中,他们的所作所为又并未违反任何一条道德原则”。  如同当前社会一样,当年这套狡猾的诡计以崇高的理想和希望作为掩护,实则隐藏着罪恶的真相。美国是未来之国,赦免了自己在过往历史中犯下的罪:这是一片良好意愿铺就的乐土。正如刘易斯·拉普曼(Lewis Lapham)在最近发表于《哈泼斯》的《恐怖警告》(Terror Alerts)中讽刺的那样:“我们是好人,从历史的监狱中释放出来,因此可以自由想象属于我们的时代永远不会结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其实你不懂美国(新大陆秩序简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罗纳德·赖特
译者 高岳//潘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29650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712.09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京权图字01-2010-4138
版权提供者 Ronald Wright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