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泰州学派研究(精)/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
内容
内容推荐
该书系统地疏理了泰州学案序的内在逻辑,考察了泰州学派的历时特点,全面分析了泰州学派盟主及主要成员的思想内涵以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本书认为,王艮倡学立派的目的在于将儒学从经生的书斋中解放出来,以闾阎百姓易晓的形式,使儒家思想成为百姓自我陶冶精神、成德修为的内在动力。王艮将原本为经生文士所独擅,变而为人人共明共成之学。泰州学派(尤其是前期)主要以庶民为论学对象,决定了其论学的方法多为随机指点,即事明道。泰州学派回到儒学的立教之本,以敦化民俗,启导民众心性自觉,实现自我成德之路,这也是大成学形成的动力之源。泰州学派开派宗师与巨子们大多以卑微之身,而作越位之思,基于乡村实践,探寻闾阎百姓的德性自觉方法,成就了儒学发展史的重要篇章。他们因证道、践行的态度之坚而被目为异端,对泰州学派应予以重新认识。泰州学派经历了变化的过程,思想亦具有历时的特点。王艮的担当意识以及其后的邓豁渠以体道为帜志、何心隐以笃行为务等等,无论是证道的坚定意志还是外王之业都可见泰州学派强烈的淑世情怀、豪杰精神。
目录
序(陈来)
导论 泰州学派概说
一、《泰州学案》的特点与内容
二、序文的矛盾及其成因
三、泰州学派的主要特征与社会意义
第一章 王艮:泰州学派的肇兴
一、家世及生平简介
二、以身为本的淮南格物说
三、大成学
四、百姓日用即道与现成良知
五、乐学说
第二章 王襞:“援龙溪以济心斋”的泰州干城
一、援“天命”“率性”证“良知见成”
二、乐即心
三、对泰州之学的传承与发展
第三章 王栋:心斋学术的疏证者及其主意说
一、“近炙安丰,远溯姚江”:援姚江以证安丰
二、阐扬心斋之学
三、诚意慎独论
四、作用与嗣响
第四章 徐樾:“百姓日用即道”的阐释与泰州学派的传承
一、现成自在与百姓日用即道
二、心性论
三、隐而不彰的内在原因
第五章 颜钧:“精神心造”的泰州别派开山
一、大中仁学
二、神莫论及其陌生化的论学方法
三、三教观及论学的宗教色彩
四、余论
第六章 何心隐:综汇个体、群体意识的思想家
一、师承论略
二、蒙难原因
三、思想特征
第七章 罗汝芳:泰州学派的集大成者
一、学拜山农与二溪并置
二、远承明道与万物一体论
三、借《易》以论生生之学
四、人性论与工夫论
五、孝弟观
六、影响:阳明到李贽的中介
第八章 赵贞吉:于经世出世中实现泰州学派的转向
一、学属泰州辨证
二、“跻阳明而为禅”的主要代表
三、在泰州学派演变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九章 邓豁渠:“跻阳明而为禅”的泰州传人
一、《南询录》与邓豁渠的为学经历
二、思想的历时变化及主要内涵
三、入列《泰州学案》的学理依据
四、从邓豁渠看泰州学派的历时特征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泰
州学案》的序中明确说“泰
州之后……遂复非名教之所
能羁络矣”,认为泰州学派
后来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名教
的束缚。由于泰州学派的学
者多出身下层农工商阶层,
他们的著作又多散失,故现
代学者往往由黄宗羲的断语
而认定泰州学派代表了下层
人民对当时的社会秩序、意
识形态和价值系统的反抗。
其实,黄宗羲所说“泰州之
后”是指王艮死后,并不包
括王艮;而他所谓“复非名
教之所能羁络”,也是特指
泰州后学中颜山农、何心隐
一派,而不是指泰州学派的
全体。即使是他对颜、何派
的批评,从近年发现的颜山
农等的著作来看,也应是指
颜、何世俗化的特点,即与
士大夫儒学不同的民间儒学
的特点。我们现在看泰州学
派大部分学者的著作,不仅
不是反儒家的,也不是反理
学的。
王艮有名的学说是他对“
格物”的新解释。而他的思
想所以受到广泛注意,是因
为他在以“正身”解释格物的
意义外,更提出格物的第二
个要点,即“安身”。安身又
被他表达为爱身、保身、尊
身,这是历来儒家思想中所
没有的。在王艮的思想中,
安身、保身的“身”都是指个
体血肉之躯的生命存在;爱
身说是把爱护人的感性生命
置于与珍重道德原则相等的
地位。这种思想不仅与朱熹
、阳明的格物说不同,与整
个理学传统的发展也显示出
重要的差异,这的确显示了
一种新的思想方向。但王艮
的这些思想,不应视为理学
的异端,而应看作是作为精
英文化的理学价值体系向民
间文化扩散过程中发展出来
的一种形态,带有“世俗儒
家伦理”的特色。
王阳明和许多理学家都
是学者兼官僚,即所谓士大
夫,他们觉得以天下为己任
是士大夫的当然之则;但他
们却反对一般民众(匹夫)
有担当天下的胸怀,要匹夫
们“思不出位”。而王艮的思
想及其实践,要求普通民众
具有“思出其位”的气魄,冲
破土大夫对其安分守己的要
求,要把理学变成不仅是士
大夫的学问,而且是普通百
姓的日用之道。总之,王艮
讲百姓日用即是道,讲爱护
人的感性牛命,主张匹夫可
以有尧舜君民之心,以及热
心于民间传道等,在这些问
题上,王艮都表现出平民思
想家的特色。
泰州学派的成员罗汝芳
晚年在《大学》本文释齐家
治国的传九章中说:“君子
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
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
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罗汝芳据此认为《大学》
的宗旨可归结为“孝”“弟”“
慈”三个标准。他提出,“天
下之大,未尝有一人而不孝
弟慈者”,认为人人都是“孝
弟慈”。罗汝芳对“孝弟慈”
的理解不限于儒家经典中冬
温夏清的方式、遵从长上的
要求等,而是容纳了从供养
父母、抚养子孙,到安生全
命、勤谨生涯、保护躯体,
以至光大门户、显亲扬名等
一系列生活价值,这些价值
可以说都体现了家族伦理的
原则和规范。正如王艮一样
,他在孝弟慈的家族伦理解
释下,肯定了为家庭而追求
富裕等价值,以及保护自我
、勤勉从业等伦理的规范。
泰州学派不再把儒家的
价值当作士大夫经过复杂修
养过程才能达到的境界,而
把它作为百姓日用中就已实
现着、表现着的东西;儒学
从此不再是高不可攀、远不
可及的,而是人人不虑而知
、不学而能的。泰州学派的
理想是,把人人都有的这种
现成的不虑之知即不自觉的
所能所知,更为提高一步,
变成自觉的所能所知。这样
一种思想的实质,是把儒学
平民化、世俗化了。在这一
过程中,一方面儒学普及化
了,而另一方面儒学也民间
化了,容纳了更多的生活价
值和家族伦理。王艮、颜山
农、罗汝芳所体现的正是明
代中后期“儒家伦理普及化”
的运动。
颜山农、何心隐的化俗
和族的道德实践,不仅不反
名教,而且是把当时正统的
道德要求落实于基层生活。
颜山农集中“箴言六章”,自
注“阐发圣谕六条”,完全是
把朱元璋的六条圣谕用通俗
诗歌的形式加以发挥,意在
使之深入民间,落实基层;
他还作有“劝忠歌”“劝孝歌”
“勉世诗”以及“歌修省”“歌
修齐”“歌安业”“歌乐学”等
,与明代蒙学和儒家的“基
层化”“生活化”的潮流完全
一致。又如韩贞,耿定向《
陶人传》称他“毅然以弘道
化俗为任,无问工、贾、佣
、隶,咸从之游,随机因质
诱诲之,化而善良者以千数
”。因他翊赞王化成效显著
,县令特嘉赏米、金,他致
书谢曰:“第凡与依居者,
幸无讼谍烦公府,此依所以
报明府也。”他的理想是“人
人知孝知悌”“政平讼息”。
此外颜山农的萃和会、何心
隐的聚和堂,其活动一方面
可以说是巩固乡村秩序,另
一方面都具有明确的“合族”
目的,突出“和”的价值,追
求宗族与乡村共同体的和谐
。可见,颜、何、韩的思想
主张,并未逾越名教的藩篱
。他们的活动与主流社会的
价值观和要求都是一致的。
当然,泰州学派的思想
家对阳明学的理论也做出了
自己的贡献,如本书所谓泰
州学派的正统派成员,但更
为突出的是,他们讲学的对
象或他们主导的教学活动的
参与者,多是普通民众。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泰州学派研究(精)/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208987
开本 16开
页数 31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22-05-01
首版时间 2022-05-01
印刷时间 202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44
CIP核字 2022043489
中图分类号 B248.35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69
2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