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我注
内容
内容推荐
《论语》成书于中国春秋时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本书每篇由导读、原文、注、释、论构成,着眼于备采众说,折衷求是,同时又尽量以现时代的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论语》原典。期望本着‘诚、慎、敬、恕’的态度和读者一起去探寻一条通向两千五百年前那座思想殿堂的道路。同时,也更想让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朋友知道,中国人的思想智慧,中国人的“内圣之学”“外王之道”,在经历了“良知的坎陷”般心灵洗礼之后,同样可以展现出不同于西方文化精神的东方美丽。
序言
俯瞰无秦汉,仰止唯孔丘(序)【节选】
首先要向读者坦白,这篇“序”完全可以跳过去不
读,直接读原典更爽利。也可以将序当跋,放到最后再
读。
如此并非是说此文可有可无。而是认为作为《论语
》读本的构成,唯恐“着粪佛头”干扰读者直面正文时
的干净。这篇序的初衷,是期望能和会心的读者朋友作
更深入的交流。当然,此一长序亦乃“刘注”特色。
十年前出版的《论语注我》是作者的读书笔记,今
天的《论语我注》是前书的修订本。虽然将“注我”改
成“我注”效仿了宋儒陆九渊的“六经注我”和“我注
六经”学术意义上的分述,但也不拘泥于旧解。《论语
注我》问世以来,其中的浅疏一直令我惴惴不安,总想
找机会补订。熊十力有“经为常道不可不读”语,而且
常读常新。故读之愈勤愈久,思之越深越广,则更战战
兢兢,不敢贸然下笔修订。如此一拖再拖直至拖无可拖
,十年才将“我注”完成。
自汉以降,诸家注《论语》的版本不胜枚举。如果
依旧学道统,则未知何日可以理清古注。《论语我注》
选择以康南海之“政治注”、钱宾四之“文学注”、南
怀瑾之“江湖注”、杨伯峻之“通俗注”、李泽厚之“
西学注”等时间概念上的新注为着力点(书中分别以康
注、钱注、南注、杨注、李注称之)。考虑当下读者容
易理解沟通,书中增加了一些《论语》涉及的人物和历
史事件的资料(尤其是前三篇),期望能助读者回到《
论语》的历史文化语境和了解夫子论道对象的情况,庶
几更容易理解“子曰”皆因人因时因事而发,绝无虚言
,这对理解原文的要言不繁颇为重要。所谓语境,无外
时代、环境、人物。
《中庸》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
以为道。”大哉斯言!
读通《论语》的前提是“回到孔子”,“回到孔子
”其实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中国古代经典当下性之悖论

我曾经说过:“《论语》不能论,‘孔子’不能评
。”当时是针对那些读经热中“标题党”起哄而言。除
了对装模作样实用主义读经的不屑,就是希望今人能多
一些“历史感”。孔子辞世已经2500余年,在时序
流转、王朝更迭的漫长岁月中,他又一天也未离开过中
国人的生活。故可以套用一句小说家言:孔子是一个死
透了的大活人。
“回到孔子”是一个善良的愿望。要想真正了解一
个古人,必须首先了解和认识他所生活的时代。可惜,
历史无法重现,今人殊难穿越。所以,哲学家和历史学
家一无例外地都被笼罩在悲观主义的氛雾中。现在说“
回到孔子”无疑是在做一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笨
事,然而这正是我们通向古典精神庙堂的“不二法门”
,也是任何一类原典阅读前必要的思想准备。
汉字形态的古今差异,首先是横亘阅读古代经典前
的巨大障碍。中国汉字历来就有书写和言说(即文言和
白话)两大体系,晚清民国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争、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简繁之变更使今天的典籍阅读
无注不明,无释不通,难上加难。何况当下文化语境的
娱乐化、低龄化、碎片化,甚至妖魔化,使“戏说历史
”成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往深了说,这一切至少可
以上溯至一个世纪前的中国现代教育的结胎期。这不仅
使解读经典中望文生义、增字解经的种种轻薄文风大行
其道,也令种种分学科研究沦陷在文化消费的泥淖中,
更无法理解“儒学”的“全体大用”。这种“全体大用
”的中国式智慧文化生态现象便是“文、史、哲”不分
家和“儒、释、道”的辩证互生。纠正学风弊端首要便
是从“无用之心”出发的纯文化原典阅读开始,方能避
免误入政治阅读和宗教阅读以及种种碎片化浅薄。在“
回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努力中,庶几可能穿透迷
雾和愚昧,从体悟孔子生命的复活中获得打通古今的智
慧。
诚为学、实为教、经为师、人为本,是知也。
导语
★刘传铭先生时隔十年再度审视《论语》文本,在《论语注我》基础之上修订推出《论语我注》,时有新见深思,值得推荐给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大读者。★王石、王守常、杨天石、朱汉民、马勇等名家共同推荐。
精彩页
【精彩书摘】:
中西哲人之思想在对“终极真理”的认知上,一个以模糊求清晰,另一个则是以精确求清晰。求虽同而“道不同”。故孔子是不是哲学家已成伪命题。孔子是不是哲学家其实不重要,孔子之思想既注重人之心理方面,故后世儒家皆注重心理学。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对性虽未有明确说明,但从其重建国家秩序出发的修正思想、整理文化、教化人心的道路上一直高举的是心性关注的大旗来看,其对思想终极问题的关注应不输于任何人。《论语》中表述的旨趣尤为朴素和亲切,这也是其中国式思想智慧的重要特征。
关于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问题历来有两种极端对立的看法:一是以子贡为代表的“天纵之将圣”的“圣人说”;二是正反两义的“丧家狗”说,而且李零还将之目为孔子本人的看法。
李零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
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李零的这些观点传铭认为只是“另类子贡今说”,问题是在现代语境围笼的“成功说”的今天会认为孔子的人生是失败的,这不仅阻碍一般人对儒学的认知,也是儒学传播的一个障碍。一方面,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的人生坚守和自信。这一点被历代儒学在一个个明知不可为而为的个案中弘扬与传播。而最终形成巍巍大观的历史现象:“俯瞰无秦汉,仰止唯孔丘”的万丈光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我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56899
开本 16开
页数 3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2
出版时间 2020-12-01
首版时间 2020-12-01
印刷时间 202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传统文化爱好者,文史爱好者,一般读者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738
CIP核字 2020223596
中图分类号 B222.2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