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扶桑十旬记(外三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内容
编辑推荐

1907年(清光绪33年),杨芾受两江总督端方委派,以大清帝国记名军机章京陆军总部郎中的身份,携清政府官方咨文赴日本考察宪政、实业。当时,任总理衙门大臣、领班大军机(实即首相)的恭亲王奕訢力主开展洋务活动,作为清廷中主持洋务活动的首脑人物,他带领端方和杨芾等,形成改革的中坚力量。杨芾继端方之后又一次赴日本对长崎、神户、东户、西京、大阪等地作宪政、实业全方位考察。考察期间,杨芾竭尽翔实地用游记文体记录了这106天的见闻、心得,书名《扶桑十旬记》。《扶桑十旬记(外三种)》除了《扶桑十旬记》外,还收录了王景禧的《日游笔记》、许柄榛的《甲辰考察日本商务日记》和张维兰的《乙巳东游日记》另外三本书。

内容推荐

《扶桑十旬记(外三种)》为《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之一种。收录了1903—1907四位出使日本的清朝官员的见闻笔记:杨芾的《扶桑十旬记》、王景禧的《日游笔记》、许柄榛的《甲辰考察日本商务日记》、张维兰的《乙巳东游日记》四种。

《扶桑十旬记(外三种)》由杨早整理。

目录

“文明国”游记——1903—1907年中国官绅眼中的日本

扶桑十旬记

日游笔记

甲辰考察日本商务日记

乙巳东游日记

试读章节

十一日(1907年5月22日)辛未,晴。晨八时,再到帝国大学,仍持外部文,至大学本部,由书记梗本胜多着人送至理科,至化学各室一看,水瓶加苛性曹达,即变红,以盐酸投之,仍为白色,至秤室,所列皆天平等类。又着人送至地质学处,地质与动物,另一所也。入地质学陈列馆,矿质居多,有山石生成图画,或鱼鸟形,或山川形,有龙头骨、马头骨、鲸头骨,又鲸化石、象牙化石等类,又有地球外皮,或灰色土片,或红黄色土片。又入动物陈列品室,品类数千种,或装入药水瓶,或储架上,或在抽屉内,约略区分,如鱼、鸟、爬虫蛇类、两栖、甲壳、软体、贝虫等类。鸟之属,有支那喜鹊、野鸭、鹰、鹞等物。鱼与蛇种类,不下数百,螺蜗之属亦多。皮毛制以药水,永久不变,并有珍珠数粒,及珊瑚各件。另过一所,至人类学研究室,古代埴轮土偶之类。楼上下陈列室,或日本石器时代遗物,或琉球、高丽、台湾、马来诸岛土人、南洋诸种族、北美洲北方诸种族、及支那之风俗习惯诸标品,大概破碎衣履物件居多。有小泥人,作卧吸鸦片之状,陈他人之陋俗,(跨)[夸]彼国之改良,其宗旨也。又有人送往医科大学,至解剖标本室,大玻璃瓶,盛死人无数,须眉毕现,以药水浸之,或留人首,或系心肝肠胃,或系小儿全体,大约病在何处,即留下何处,以资考究。亦有制为模型者,又列各骷髅,标明某某郎字样,又有全体骨架,有标明系德人者,系印度人者,又一楼,所列各骷髅,不下数千,并有蛇鱼及各兽之骨,皆以供学生之考验也。又至医科附属病院,有铁板高床,多孔,外症多不洁,以自来水对病人冲洗,水从孔流下,其病易愈。又一室,各医生或用纸验病人血色,或用玻璃杯验病人溺色。又一室,中间列高榻,病人卧榻上,脊患外症,医为贴膏药,有看护妇在旁伺应,此室两旁,高搭坐具,层累而上,累八级,几至屋顶,据云每午后一时,医来治病,学生分坐两旁,从高视下,较为明晰。又一室,病人卧榻上,医用玻璃泡通电气绿色,与昨所见同,据云照见腹中病处。又过各病室,病人甚多,甚洁净,看护妇均着白衣。又至头等病室,被褥盥具皆备,每日病资三圆,此皆外科也。内科略同,不复看矣。午后二时,到本所区德右卫门町岩成玻璃制作所,投公使函,此处局面不大,至原料室,石灰为多,观大地炉,两旁封盖,内熬原料。又一室,将已成之玻璃杯瓶,或磨光,或印花纹,系机器发动皮条,各执持刀锉,分任其事。

十二日(1907年5月23日)壬申,阴。晨八时,重到帝国大学,持原文仍请梗本君送文科法科。至法科列品室,各国监狱有图,各国及支那刑法均有图,不下数百件,有车轮一副,系德国之车刑也,方木柜一座,钉板一具,系西国之极刑也。有伊从前刑场雏形,有囚人食器,又有伪造之纸币,及鸦片、烟灯、赌具等件,皆犯罪物也。烟具上粘一纸,谓明治三十八年,清国某某,在横滨吸烟被获,监禁一年,见之殊愧。后面列簿籍甚多,系旧案件也。有露国皇帝大影像一纸,又露国裁判官徽章,镀金铜索,方圈,下垂一坠子。又有伊台湾总督男爵儿玉明治三十八年八月二日告示一道,晓谕台民,有朱印,系“台湾总督之印”六字,裱而悬之,以鸣得意。我等见之,何以为情!至法科讲堂,地板如坡式,坐位愈后愈高,法科共五讲堂,大者可容三百人,文科讲堂十七处,因有功课,不便入视。拟至图书馆,因典守者他出,亦未得览,只得文科从略矣。该校规模阔大,学业精深,即拟粗窥形式,费三日之力,十不能得其二三,而校外之农科,仍须俟诸异日,吁,伟矣哉!午后二时,到芝区金杉新滨町芝浦制作所,系制机器场也,投公使函,至楼上应接室,与岩六平、神代延祥谈论,神代久在北京,能华语。计工场五处,分为组立、仕上、卷线、木型、铸物、制罐、锻冶七部,见有穿铁机,厚铁立时穿孔,有截铁机能截寸许厚之铁,有起重机,虽千斤之重,皆悬之而起,有卷铁机,系制风筒及烟突等之用。此外机器繁多,工人数百,各司其事,或穿孔、或制物,不可胜数。资本一百万圆,计二十万株,每株五十圆,明治八年创设也。

P26-27

序言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总序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人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人“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扶桑十旬记(外三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10057
开本 32开
页数 1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6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4
CIP核字 2014044757
中图分类号 I265.2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1
148
7
整理 杨早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