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酒桌要革命
内容
试读章节

醉一次,脑细胞死一批

当年,李地(化名)乃本省高考文科状元,他绝顶聪明尤其是记忆力非同寻常,唐诗三百首能倒背如流,确有过目不忘之奇。重点大学的学生都够聪明的,而同学们谈到李地的聪明,便觉得自己的脑袋不是脑袋了。

李地大学毕业后就职某省报,当了主管政法宣传的编辑。这个差事与各地党政领导、党政部门打交道的机会极多,喝酒的机会也多。因为交往对象特殊,每每喝酒时不敢马虎,因此酒量不大的李地常为醉中人。李地常常醉得实在,也醉出了人缘,凡打过交道的各地党政领导说起他都有几分赞誉。此外李地与同事、朋友喝酒也以豪爽著称,从不惧醉。“把工作当成喝酒,越干越上劲;把喝酒当成工作,越喝越认真”是他的一句名言,叫响全省上下。

李地已有18年酒龄,目前在部门主任的位置干得有点压抑了,原因是社领导命名他为“本报第一迷糊”,这自然不是玩笑话,是批评。迷糊到什么地步?总编辑让他三天内赶写一篇评论员文章,他竞全忘了,害得总编辑不得不跟着他熬了一个通宵。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怎么会成了“本报第一迷糊”?李地自己也觉得奇怪:这脑袋怎么越来越木,记忆力直线下降,总是忘事?

李地带着苦恼进京问医,医学专家告诉他:都是喝酒惹的祸。

解放军301总医院的纪小龙博士是专门研究人体细胞的,对人体所有细胞了如指掌,在这方面可谓地地道道的权威专家。据纪博士讲,在人体所有细胞中,只有脑细胞没有再生功能。酒精对脑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一个人大醉一次,脑细胞就要死掉一部分,死掉多少就减少多少,再也找不回来。经常醉酒的人脑细胞经常受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记忆力逐渐减退。

纪博士的话不能不信,因为他讲的是科学。科学就是真理,谁不服谁倒霉。其实经常喝酒的人对记忆力减退都有体会,只是没想到是喝酒的原因,总以为年龄越来越大,记忆力还能不减?年龄大肯定没有年轻时的记忆力好,这是事实;但不喝酒的人记忆力减退的速度肯定没有喝酒人快,这也是事实。

酒龄比较长的人都记得,20年前我国生产的白酒基本属于高度酒,度数最高的大曲、白干酒有60多度,一点火就着。酒精度尽管高,但属于纯粮食酒,喝起来醉得快醒得也快,一般不缠头。后来出现一种理论,说高度酒对人体害处大,应该把白酒的酒精度降下来,于是一场“革命”出现了,大量低度酒应运而生,挤得高度酒几乎没了市场。低度酒的出现使酒民的酒量变大了,能喝半斤高度酒的人稍一用力就能干掉八两甚至一斤低度酒,大大满足了一些酒民的虚荣心。殊不知,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低度酒不是粮食酿造的,工序简单,其中的含铅量大大高于高度酒。含铅量严重超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酒民的脑袋受到成倍的伤害,对低度酒越感兴趣记忆力衰退得就越快。可以回想一下,许多人头天喝醉酒到了第二天头脑一片空白,怎么回的家,和谁喝的酒,说了什么话,闹了什么笑话,甚至骂了人、动了手,等等,好多情景愣是记不起来,为什么?就是因为低度酒含铅过高导致大脑铅中毒,使记忆皮层受损。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酒民已经意识到低度酒“良民的不是”,于是又找回了高度酒,也算悬崖勒马,不失聪明。而仍有一些酒民无视其害,还是抱着低度酒喝水一般往肚里猛灌,似乎自己的脑袋不是脑袋。

有时也觉得奇怪:低度酒明明不是好东西,为什么还要大量生产?难道生产厂家不知其害?道理很简单,因为它成本低,生产快、盈利大。国家为什么不控制局面?道理也很简单,酒税可观,失之可惜,就像一边告诉你“吸烟有害健康”而提倡戒烟又不愿停止烟草生产一样。这与中国人的命不值钱有关。

毫无疑问,低度酒喝多了,对人体的伤害远比高度酒大,酒民们完全可以对它敬而远之。而高度酒尽管好于低度酒,也不意味着对人脑没有伤害,喝多喝醉照样让人记忆力大减。

不管白酒还是果类酒,也不论酒精度高低,只要它是酒,你就切记不可纵饮无度。纵饮无度的结果必定伤脑,而伤脑绝不仅仅表现为记忆力衰退,还常常引起脑缺氧、脑血管硬化、脑溢血等。中国乃至世界著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医科大学教授胡大一曾讲,抗美援朝时期,医学界在解剖美国、中国俘虏兵尸体时,发现美国兵中血管壁增生者极多,而中国兵这种现象为零。血管壁增生是因为人体含有过多的脂肪和热量所致,这种病实为“富贵病”。这就是说,在50年代,中国人因为贫穷还患不起血管壁增生这种“富贵病”。而80年代后,中国人患血管壁增生者年年成倍增长,到今天心血管病已发展成为第一杀手,闹腾得心血管医院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原因何在?自然是因为中国人一天比一天富有,生活好了,喝酒多了,体内热量大增促进了脂肪增长。中年人患心血管病比例最大,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P23-25

后记

我的人生,似乎与酒缘厚情深。

出生在酒乡——河南宝丰县。据史书记载,北宋名将岳飞麾下牛皋醉破金兵,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部将郝摇旗醉战清军的故事皆出此地。自上世纪50年代起,“宝丰大曲”一路走红,多年保持着河南酒类产品三大名牌(张弓、林河、宝丰)的美誉。

孩童时期不饮酒,但早早学会了“划拳”,小学五年级就敢与大人对垒相搏,自号“五龙酒童”(住家村名五龙庙)。

中学时期,便成“酒桌小将”,“不敌酒力善行拳,以小搏大醉罗汉”,这是中学老师对我的评价。大家莫觉奇怪,这是酒乡的“酒俗一景”:划拳童子功,酒桌中学生。

70年代末,应征入伍,家乡美酒伴征程,那6瓶“宝丰大曲”是父亲找老领导“批条子”好不容易搞到的。父亲嘱咐说:喝不喝,先带着,这是家乡的水,闻一下就来神。这就是酒乡人对酒的情缘。

当“新兵蛋子”时,极想家,熄灯号吹过,揣着一瓶酒悄悄溜进菜地,猛灌几口,闭目思乡。营副教导员当值查哨,闻香而来,拍下我的肩膀,轻声问道:“还是新兵蛋子,咋敢偷喝酒?”我下意识地把酒瓶递给副教导员,他顺势便是深深地一口呷下去,叹道:的确是好酒。但一定要记住,战士不允许喝酒,这是纪律。自那晚,三年战士生活,再不曾沾酒。

我被提为排长那年,三年前的营副教导员已经提升团政治处副主任,成为“七号首长”。“七号首长”把我叫到家中,竟拿出一个“宝丰大曲”空瓶子,说道:酒喝了,瓶子还保存着,这是纪念。你已经成为军官,可以喝点酒了,允许你今晚就在我家喝个痛快。

不久我成为“七号首长”手下的宣传干事,他对我的几项要求中依然包括一项:尽量少喝酒,酒多影响个人进步。那是80年代初,部队的确还处在“艰苦奋斗”的浓烈氛围中,营区的餐桌上只有八一、春节略飘酒香,平时极少有之。因为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战士喝酒的现象几乎不见,喜欢喝酒的干部也不敢明目张胆,多数情况是在自己家中或者跑出营区躲进地方餐馆过把瘾。当然,也有少数不太在乎的人,其结果必然不妙。我的股长因为带着酒气进会场,团长当场宣布“记行政警告处分一次,下连当兵锻炼三个月”。但股长并未改掉爱喝酒的习惯,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一个位置干8年,直到转业。

那时期更不兴“公款喝酒”,团招待所的餐厅不放酒,即便团长、政委因特殊情况招待上级,也只能从家里拿酒。至今记得一件事,副师长来团检查工作,赶巧遇到生日,团领导“破例”设了酒宴祝福。两天后,师政委便专程来团,狠批团领导公款喝酒“影响风气”,命令参加副师长生日酒宴的所有人员“自掏腰包”。从不喝酒的团参谋长苦笑道:我就喝了杯茶,也掏7块钱,这茶真够贵的。

今天的人们对当年的此类“故事”定然感到不可思议,而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们不觉奇怪,就那种“风气”。今天的人们对当年的那种“风气”往往给予“极左”的评价,而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人们多认为“酒少风清”值得怀念。

80年代中期过后,说不清什么原因,军营“酒风”在不知不觉中渐起,无论军官还是战士,再无须“谈酒色变”了。越来越多的人陶醉在酒中,我自然也不例外,原本就是酒乡人嘛。

酒中人,酒中情,酒结文缘。80年代后期,将要军校毕业之时,我的中篇报告文学《酒歌》在南京《青春丛刊》发表了。于是有同学在毕业纪年册留言:唱着酒歌离校园,来日可称“张酒仙”?

《酒歌》只是真实记录了家乡的酒风酒俗而已,粗浅之作,并无厚度。因为当时的我尽管爱喝酒但对酒的认识并不深刻,更不具备以“酒文化”的眼光审视琼浆玉液的能力。

河南是产生中国第一滴酒的酒坛圣地,第一滴的创造者杜康被后人奉为“酒祖”,如此之地,酒盛之势不难想象。在河南驻军工作的数年间,身临其境,醉熏其中,倒是真真切切享受到了“酒文化”的几分味道。直到有一天,心血来潮,开始伏案笔耕,弄出一部《酒煮中国》(上),于2005年出版了,读者反映良好。但是,在赶写《酒煮中国》(下)的过程中,兴奋感渐渐消失,对整个作品视若“丑姑”。尽管驰骋酒坛数年,我觉得自己对酒的认识依然不够深刻,知其皮肉不知核,因此作品内涵缺少“酒文化”应有的厚度。故而,《酒煮中国》(下),至今仍在“磨炼”中。我的欣喜在于,“磨炼”数年,感悟增多,似乎终于发现它的另一价值:硕镜。的确,杯酒如镜,其中折射出酒与政治、酒与社会、酒与经济、酒与文化、酒与人生等诸多真实而又生动的影像,如此“功能”,孰能替之?另一方面,中国“酒文化”所谓丰富而厚重,且令国人骄傲,核心在于它散发着“生活美味”,而这种“生活美味”远古至今熏染着中华民族,烘托着热情、快乐与幸福的气氛,如此“尤物”,孰可代之?以上感悟,增强了提升《酒煮中国》作品质量的信心,自然也多了几分欣慰。

但是,在“回炉”《酒煮中国》的过程中,却嗅到“生活美味”的丝丝腐气,且感到日渐浓烈。酒桌上的奢侈之风、功利色彩、粗俗之相、腐朽气息,着实令人忐忑不安。浊混清洌,臭败醇香,如此这般,中国“酒文化”这条大河流淌的将是何样的浊流?如此浊流将会何等污染我们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我们将如何保护一河清流滚滚不息?于是,想到了“酒桌革命”。

酒桌本是轻松之处,而“酒桌革命”这个话题并不轻松,因为这个话题连接着敏感的政治生活、混乱的经济秩序、败落的社会风气,连接着近20年间中国社会抹不去的沉醉“影像”。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担心“沉重”而放弃责任,这种责任是呼唤中国“酒文化”的清流,更是呼唤健康的社会和美好的生活。于是,便有了《酒桌要革命》这部作品。

《酒桌要革命》的写作始于2011年冬季,那时“吃喝疯”正处于巅峰阶段,同样也是社会公众声讨“吃喝疯”的高潮期。那个冬季,我专程赶赴贵州省遵义市茅台酒产地,调查茅台酒疯狂涨价与公款消费的联系。此行得到了如下信息:

——在茅台酒厂宾馆的客房一年四季没有一间空闲,天天住满全国各地“讨酒客”,有的一住几个月,也未必能满载而归。与需求量相比,26000吨的年产量太低了。

——据酒厂知情者透露,把拿着“批条”等酒的客户全部“消化”掉,怎么也要等三五年。方方面面需要“照顾”的关系太多了,而库存的酒太少了。

——一个专设的酒库存放着数十座“封缸酒”,每缸容酒500公斤,部队上将军衔者几乎人人一缸,地方省部级以上领导也有多人享受“封缸酒”待遇。据称每缸酒廉价收取50万元左右,平均每斤500元,而茅台酒的时价高出“封缸酒”数倍。

——70年代形成的茅台酒地市级计划供给取消,公开的解释是,此举利于缓解市场供需矛盾。而实际情况是,无法满足级别更高的政府、机构对茅台酒的需求,只得“割下补上”。

——各方正在酝酿把茅台酒申请为“奢侈品”,高价格、高品质、高需求的产品属性已具备申请条件。

——谈及茅台酒的前景,当地一位官员预测:茅台酒价一飞冲天的历史没有结束,三年内,它的出厂价将轻松越过每斤3000元大关。

以上信息,使我不由得联想到社会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公款养大了茅台酒,茅台助推了“吃喝疯”。

综合各种社会信息、说法,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吃喝疯”的主力队伍是政府官员,公款是最大的后盾。我在想,如果茅台酒真的申请“奢侈品”成功,如果茅台酒的价格真的突破每斤3000元,那么,真的要形成“美酒配英雄”这一局面,而这一“英雄”队伍非官员莫属,因为没有哪种力量能与公款较量。我又想到2011年见诸报端的一个惊人数字:中国公款吃喝费用迈向4000亿。而依照茅台“申奢”“3000元”这般前景发展下去,中国的“吃喝疯”刮走的公款定将再次大上一个台阶了。那将是一个怎样巨大的数字?粗略计算,恐怕要吓人一身冷汗。

那个冬季,作者的心境与寒冷的天气同样糟糕,在写作《酒桌要革命》的初期,胸中填满了不安,脑海翻滚着骇浪,不时又感到自己如“杞人忧天”般愚蠢可笑。总之,仍在劲吹的“疯势”在不断削减着写作《酒桌要革命》的激情,我已告诫自己为“徒劳”做好心理准备。

2012年的金秋给国人带来划时代的期盼,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仅就“酒桌”而言,其变化足以令人感到振奋。中央“八项规定”的颁布、社会对“吃喝疯”的围剿,为《酒桌要革命》写作注入了强量“兴奋剂”,使这部作品伴随着几多期望加速完成了。

《酒桌要革命》旨在呼唤中国酒文化的清流,提倡健康的饮酒观念和习惯,建言依靠法律约束与“杖责”酒坛陋相……当然,作品也无法回避对腐败风气的抨击,因为中国“吃喝疯”的盛行的确与腐败风气息息相关。作品无论述说什么,这一切,皆缘于对人的美好生活、对社会的文明发展、对人间琼浆美味的久香之期盼。

诚然,一部作品,一己之见,绝无“济世”奇效,自然不求对酒坛有多大的改变作用。但作者并不怀疑拙作对人们的提醒与参考价值,少许“醒世”之用,也就不算徒劳。

2011年春起稿于北戴河,2013年秋完稿于北京。

目录

前言 把酒问青天

第一章 今夕是“喝”年——中国“酒疯”扫描

第二章 杯中几多愁——“酒疯”的代价

第三章 壶中万顷田——斩断公款吃喝

第四章 酒桌要革命——把酒还给文化

第五章 酒业要革命——向健康靠拢

第六章 酒民要革命——改变不良习惯

第七章 送你—个“科普镜”——鉴酒有招数

尾声 借酒三问

后记

序言

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先大禹品尝到一种特殊的饮品,其味芳香,荡神惑意,于是惊曰:国之祸也!

被大禹视为“国之祸”的饮品便是“酒”。据考证,那是果类腐烂后产生的浆液,发现者名仪狄,乃帝女。

大禹“遂绝旨酒,而疏仪狄”,即下旨颁布禁酒令,并疏远仪狄。大禹甘为后人做戒酒的榜样,而后人薄效,商纣王“造酒池,可行舟”,果然喝掉了江山,应验了大禹之言。

“酒亡商纣”是先人留给后人的警告,但这样的警告并未切断中国酒文化继续向前发展的历史。尤其杜康又发明酿造了含有粮食成分的酒类,当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烧酒”(白酒)在唐末宋初出现以后,中国便真真切切沉醉其中了。

此后,“酒禁”不断,然屡禁不止,星更月移至今,天依然,人依然,酒依然。为何彳

孟浩然有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李白有叹: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白居易有文:麦曲之项,米泉之精,作合为酒,孕和产灵。孕和者何?浊醪一樽,霜天雪夜,变寒为温。产灵者何?酒醑一酌,离人迁客,转忧为乐。

欧阳修有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酒中礼,酒中情,酒中乐,酒中灵,酒中之蕴历数不尽,实乃天地共厚之物,怎一个“祸”名而终?怎一个“禁”字了去?

酒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已经融入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相随;另一方面,它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所以有人比喻说,酒是文化的酵母,文化是酒的灵魂。

历数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酒与文化何时断缘?刘伶的《酒德颂》、白居易的《酒功赞》、王粲的《酒赋》、王绩的《醉乡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曹操的《短歌行》、李清照的《诉衷情》、关汉卿的《沉醉东风》……从这些数不清的文诗词曲中,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妙笔佳章,更有中华民族对酒的钟情,以及酒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尤其唐、宋时期,酒文为伍、酒香弥卷的局面使得酒与文化的融合空前鼎盛,“酒文化”对社会形成全方位的影响,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仍经久不衰。

酒事千年,酒香万代,显示了酒寓于文化、寓于生活的价值。酒是人间尤物,它与天地共存,与岁月共伴。

可是,到了今天,人们对酒竟发出了“祸及生命、祸及健康、祸及家庭、祸及社会、祸及文化、祸及文明”的评判,“酒桌革命”成了不能不提的话题。似乎,人间琼浆混浊了、串味了,人之过?酒之过?

把酒问青天。

一问天:杜康留美味,人间欢愉添;贪杯多祸殃,当否责酒仙?

二问天:官场几杯酒,百姓四季汗;豪宴无平民,酒奢谁汗颜?

三问天:酒疯遍地起,大漠鼓船帆;谁解此中忧,挥刀断绳缆?

四问天:有酒好待客,适饮为酒贤;醉卧不知晓,伤身谁人怜?

五问天:酒中有风雅,千古多美谈;而今粗俗旺,文化几多钱?

六问天:前有琼浆颂,后有双刃剑;孰知杯中物,福祸在己端?

七问天:壶中乾坤大,执壶连江山;可否问酒政,记否大禹言?

八问天:杯中岁月长,举杯饮悠闲;我等月宫游,嫦娥可翩跹?

内容推荐

张向持编著《酒桌要革命》是一本报告文学作品,也是一本比较系统地写酒文化的书。在当前酒文化混乱的局面下,这本书从酒文化、酒风俗、酒科学等角度告诉读者喝酒要变革,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喝酒了。要移风易俗,改变以前落后的喝酒习俗,提倡先进、科学、有益的新风俗、新风尚。本书写作上通俗易懂,是一本很不错的文化读本。让读者欣赏图书之余,又能学到有关酒文化、酒风俗等知识,同时又了解了解酒科学,改变落后的喝酒习俗。

编辑推荐

张向持的报告文学《酒桌要革命》旨在呼唤中国酒文化的清流,提倡健康的饮酒观念和习惯,建言依靠法律约束与“杖责”酒坛陋相……当然,作品也无法回避对腐败风气的抨击,因为中国“吃喝疯”的盛行的确与腐败风气息息相关。作品无论述说什么,这一切,皆缘于对人的美好生活、对社会的文明发展、对人间琼浆美味的久香之期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酒桌要革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向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4859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2014183049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