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理论卷)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卷文集的编选,以概念与历史、非遗保护中的横向问题、非遗语境下的学科思考、中国实践与反思四个板块,呈现了2007-2020年中国学界有关非遗理论思考的阶段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这28篇文章的结集呈现了非遗与中国民俗学界碰撞出的学理生产过程,从中可以管窥这一陌生语汇给予中国学界的触动,乃至越到晚近越深刻、激烈的学科反思。 目录 概念与历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 巴莫曲布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件史考述——基于《建议案》和《“代表作”计划》的双线回溯 朱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横向问题 一 社区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含义、多样性及其与政府力量的关系 安德明 反对社区主义——也从语词层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吕微 以社区为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政策中社区的地位及其界定 杨利慧 二 商业利用中的经济导向与社区导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文化经济学阐释 黄永林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叶舒宪 三 性别平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性别平等——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相关文书的讨论 康丽 四 可持续发展 非遗保护的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 宋俊华 五 名录标准 代表性、政治化与商业开发导向:关于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机制的若干思考 马千里 六 伦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绎读与评骘 朝戈金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到消费中的伦理问题 张举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后现代伦理意识 周福岩 非遗语境下的学科思考 非遗时代民俗学的实践回归 户晓辉 遗产学与遗产运动:表述与制造 彭兆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性:时间与民俗传统的遗产化 彭牧 文化本真性:从本质论到建构论——“遗产主义”时代的观念启蒙 刘晓春 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 乌丙安 “遗产化”与后现代生活世界——基于民俗学立场的批判与反思 王杰文 论新文化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 萧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 周星 中国实践与反思 政府非遗与民间非遗新论 董晓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构成与中国实践 高丙中 分形全球化与非遗保护的中国标准 高小康 地方与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当代问题 耿波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刘魁立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体系的建立 王霄冰胡玉福 非遗话语知识生产的中国语境 宣炳善 后记 康丽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理论卷)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康丽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877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1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39 |
出版时间 | 2022-02-01 |
首版时间 | 2022-02-01 |
印刷时间 | 2022-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888 |
CIP核字 | 2021150243 |
中图分类号 | G122 |
丛书名 | |
印张 | 3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29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