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楼六家谈/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红楼梦》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写得最好,成就最高,它是一部世界级的文学经典,是我们中国的骄傲,是对世界文学、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但《红楼梦》又是最难读的一部古典小说,因为它精深而隐曲。本书是解读《红楼梦》的辅助书。

本书深入浅出的析释,浅显易懂,不作理论性、学术性的发挥,没有空洞说教,也不是高头讲章;同时又很深入,涉及很广,缕析很细。尽管它的“人物评析”、“章节赏析”部分,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囊括所有人物和全书章回,但它所优选的重点、难点、精彩点,往往能以“一斑”窥见“全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启示性、可读性。总之它紧扣《红楼梦》文本,对于读懂小说、理解文本,很有益助。

内容推荐

蔡义江、丁维忠等六位朋友写了《红楼六家谈》,作为对《红楼梦》的助读,要我写几句话。他们六位,都是当前红学研究的专家,都是蜚声红坛,卓有建树的。他们对《红楼梦》的认识,当然会大有助于阅读《红楼梦》。

但是,《红楼梦》是一个永恒的认识过程,《六家谈》可以把人们引向认识的正途,但不是引向认识的终点。所以要不断地认识《红楼梦》,要使自己对《红楼梦》的认识不断深化,还要靠自己不断地去阅读它、认识它。要正确地认识到,认识《红楼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犹如攀登珠穆朗玛峰,《六家谈》将把人们一下送到5000多公尺的营地,以此作为认识的起点。

目录

《红楼梦》——永恒的认识对象  冯其庸

几点说明

导论

一 时代背景

二 家世、成长与创作酝酿

三 成书过程

四 文字的前后落差

五 贾宝玉非曹雪芹自我写照

六 艺术成就的主要表现

人物评析

一 贾宝玉

二 林黛玉

三 薛宝钗

四 王熙凤

五 金陵十二钗中的几位少女——秦可卿 史湘云 探春 元春 妙玉 李纨

六 贾母与王夫人

七 几位大丫头——鸳鸯 平儿 袭人 睛雯 紫娟 司棋

八 《红楼梦》中的小人物——刘姥姥 焦大 小红 小蝉 茗烟

九 贾府的老少爷们——贾敬 贾赦 贾政 贾珍 贾琏 贾蓉

十 四个“泥水匠”和一个“泥痞子”——秦钟 蒋玉菡 柳湘莲 水溶和贾雨村

章节赏析

一 石头撰书

二 游园题额

三 听曲参禅

四 宝玉挨打

五 白雪红梅

六 香菱学诗

七 抄检风波

八 芙容新诔

附:《芙蓉女儿诔》的白话译文

《红楼梦》版本概述杜春耕

一 十一种早期手抄本

二 《红楼梦》的各种印本

附录

一、《红楼梦》四大家族关系表

二、《红楼梦》宁荣二府奴仆表

试读章节

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除《红楼梦》外,尚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为什么《红楼梦》又独独高居于其它名著之上而被推崇为最伟大、艺术成就最高的巨著呢?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开始用现实题材创作

我国传统小说,尤其是长篇,总是在述说前人的故事,或取材于史书,或据传说演绎,即便有取自当代社会的,也多为奇闻轶事之类,仍属不相干者在说他人的故事。所以小说是小说,作者是作者,读者、评论者也只看小说写得如何,却没有人去关心小说的作者,因为谁都知道那些作者,不论是罗贯中、施耐庵或吴承恩,都与诸葛亮、宋江、孙悟空等拉不上任何关系。所以,当时人索隐《红楼梦》写的是谁的故事时,总从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纳兰明珠与纳兰性德、张侯家事或康熙间的一批名人名臣的事去比附,再也想不到作者在取材和表现上会有全然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思路。

《红楼梦》一反从前只取古人或他人故事来编写小说的旧方法,它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这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这一点上说,它已经跨入了近代小说的门坎。

但《红楼梦》写的不是一家一事一人,它不是自传体小说,也不是小说化了的曹氏一门的兴衰史,虽则在小说中毫无疑问地融入了大量作者自身见闻、经历和自己家庭荣枯变化的种种可供其创作构思的素材。只是作者搜罗并加以提炼的素材的来源和范围都要更广泛得多,其目光和思想,更是从几个家庭扩展到整个现实社会和人生。《红楼梦》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最大胆、最巧妙、最富有创造性和想像力的艺术虚构。所以它反映的现实,其涵盖面和社会意义是极其深广的。

(二)重现生活的广阔画面

《红楼梦》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谊,种种喜、怒、哀、乐,以至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等琐事细节,无不一一毕现。这也是以前小说从未有过的。

我国小说历来受史传体文学的很深影响,总着眼于事体本身而忽略表现生活和生活环境。比如《三国演义》中写关云长,虽有个儿子叫关平,却从不提及其家庭、妻室和私生活。其他人物也如此。刘备是写到了他的几位夫人,甘、糜二夫人曾被围于曹营;不写她们,怎能写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和古城会呢?糜夫人还在长坂坡把儿子阿斗托付给赵子龙,自己投井而死;不写就没有后来继位的刘禅。再有一位孙夫人,有她才有“吴国太佛寺看新郎”,新房后埋伏刀斧手,终至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一无例外地是在写事件而非生活。所以,我们终究无法知道三国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红楼梦》却令人一新眼目地将当时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多角度地生动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曹雪芹在表现真实人物形象及其所处的真实生活环境时,特别注意人物的行为、遭遇和事态的发展变化,须符合现实生活的客观规律和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是他始终坚持的崇高的美学理想和严格的创作原则。所谓“穿凿”,就是作者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只求故事编得曲折离奇,而不管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可能。“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相比之下,续书中的“调包计”以及钗、黛在同一时辰内一个拜堂,一个咽气等非现实的戏剧性情节的安排,就难免失之于“穿凿”了。

总之,史书、笔记可以记下某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事件的始末,却无法像《红楼梦》那样再现两个半世纪前的生活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领略和感受到早已逝去年代里所发生的一切。《红楼梦》的这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绝不应该低估的。

(三)突破旧的方法写人

《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了。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一个十足理想化的甚至神化了的人物,成了智慧的化身,你很难从他身上找出什么缺点来;高俅先是流氓无赖,后成奸邪权臣,你也找不到他还有哪一点可以肯定的,除了踢得一脚好毬;倒是神话人物孙悟空、猪八戒还复杂一点。这当然不是说那些小说中的形象塑造得不成功,不是的,而是说在不同美学理想和创作思想支配下写成的小说,其人物形象的创作方法不同,其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自然也不一样。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史湘云、晴雯,都非十全十美;贾琏、薛蟠、贾雨村,也并未写成十足的坏蛋。至于像王熙凤那样的人物,更不能简单化地将她归之于好人或坏人之列。所以,用“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文艺理论去套《红楼梦》,是完全行不通的。

香港中文大学已故教授、著名红学家、翻译家宋淇说,曹雪芹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与莎士比亚所写的人物总数差不多。但莎士比亚的人物是分散在三十几个剧本中的,而曹雪芹则将他们严密地组织在一部作品中;其中个性鲜明生动的形象也不下几十个。这话是不错的。书中主要人物或用较多篇幅写到的人,固形象生动,有时即便是只有几句话的龙套式人物,也能惟妙惟肖地将其身份、个性勾勒出来。如写秦氏之丧,贾珍为使丧榜上能写得风光些,想花钱给贾蓉捐个官衔,恰值宫中太监总管戴权来上祭,贾珍便顺便说要给儿子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不但会意得极快,且开口就称贾蓉为“咱们家的孩子”。脂砚斋评曰:“奇谈!画尽阉官口吻。”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P15-P18

序言

大家知道,《红楼梦》是一部著名的难读的书,它平易而深奥,易知而难解。我想这部书,除了曹雪芹自己以及和他一起写作评批的人,或许还有其他少数人之外,能够完全懂得这部书的深意的人,可能在当时就是极少极少的。即使是参加评批的人,如脂砚斋、畸笏叟等,能否像曹雪芹一样深知此书的内涵,也还很难说。从现今留下的脂批、畸批来看,有些批是极珍贵极有见解或极富背景价值的,但有一些批,看来也未能尽知曹雪芹的心意。至于曹雪芹以后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曹雪芹写在《红楼梦》开头的那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都云作者痴”一句话,就已说明不少人不理解他,所以才会有“谁解其中味”的叹息。这还是曹雪芹当时的亲身感受,那末,之后就更可想而知了。

有清一代的评点派,对《红楼梦》的评批是有贡献的,有许多好的见解,应该看作是有清一代的红学成果。但就其对《红楼梦》深刻内涵的认识来说,恐怕没有人能进入这个领域。相反,倒是有很大的曲解。其中尤其是张新之的批,硬把《红楼梦》拉到《四书》《五经》的范围里去,真叫人哭笑不得;然而他在某些问题上,在某些文字上,又时有好语。尤其是他的书在当时竟能风行一时,这也反映了时代的认识水平。

那末,《红楼梦》是否就是无法认识,就是不可知了呢?当然不是。西晋陆机的《文赋》就说:“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这就是说,只要沿波讨源,由浅(易)入深(难),终究是可以被认识的。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篇更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陆机和刘勰先后提出的是一条唯物论的认识路线,他们认为只要“沿波讨源”,就“虽幽必显”,不是作品的不可认识,而是你自己的认识水平要不断提高。在《红楼梦》的认识问题上,我认为也是如此。不是这部书不可认识,而是我们自己的“识照”还有点“浅”,还需要下功夫去提高它,然后才能认识它。

在《红楼梦》的认识历程中,胡适是“沿波讨源”,进入正确认识领域的第一人,他确证《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①,并提出了《红楼梦》与曹家的家世有关。之后,胡适又得到了甲戌本,又读到了庚辰本,对这两个接近曹雪芹原稿的乾隆时期的过录本,胡适作了认真的研究,指出了这些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早期过录本的重要性,这样又为我们开辟了一个从原始抄本去认识《红楼梦》的新的途径。从作者的经历,作者的家世和作者的手稿过录本来认识《红楼梦》,这就把人们引进了正确认识《红楼梦》的坦荡正路。

①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清代早有多人提出,但胡适不仅提出并且进行了考实。

但认识客观事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胡适开辟了正确认识《红楼梦》的途径,但他自己也仍免不了认识上的失误,所以他的前者是可贵的而他的后者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在这条认识路线上的后来者,在认识的过程中时有所获,亦时有所误,这就更不足为怪了,可怪的倒是迷途而不知返,这就不仅自误,而又将误人了。我对《红楼梦》也有过一个认识过程,现在也仍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我体会到要认识《红楼梦》,第一是要了解作者自身的经历和作者的家世,包括他的至亲的家世;第二是要了解《红楼梦》的文本,包括早期的抄本、抄本上的评语和后来的印本;第三是要了解《红楼梦》的时代:这一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社会思潮,特别是思想思潮。尤其应该注意的是《红楼梦》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缓慢转型的时代,西方已经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西学已经东渐,中国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因素正在滋长,新的思想意识随着时代的推进也在滋生、蔓延。对这一切的认识,我认为都有利于我们认识《红楼梦》。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是我认识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感到《红楼梦》是一部感悟人生的书,咏叹人生的书,铭刻情感书,也是批判旧时代、旧思想、旧制度的书。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波澜,幸福和辛酸、灾难,他都饱尝了。人情,尤其是爱情的忠贞不渝和世情的变异,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等,他都参透了。他整整走过了一个复杂多变、风浪起伏的人生,如梦如幻,似醉似醒。他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的憎恨,不仅仅是对家庭的现实,而且是对广阔的社会现实、政治现实和思想现实。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他自己的人生理想、爱情理想和社会理想。这一切都是他从现实的苦难中产生的,是他对现实人生的感悟。他把这一切感悟,包括如梦如幻的理想,统统写进了他的书里。他对人生怀着美好而深刻的爱和希望,他希望人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他认为人的意志和爱情、感情是最高贵、最纯洁的,不应该受到扭曲、摧残和玷污。他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发出了愤怒的呼喊和深沉的叹息,他对苦难中的人们满怀着深厚的爱心。……

以上这些,就是我现在对《红楼梦》的一点点肤浅的认识。蔡义江、丁维忠等六位朋友写了《红楼六家谈》,作为对《红楼梦》的助读,要我写几句话。他们六位,都是当前红学研究的专家,都是蜚声红坛,卓有建树的。他们对《红楼梦》的认识,当然会大有助于阅读《红楼梦》。

但是,《红楼梦》是一个永恒的认识过程,《六家谈》可以把人们引向认识的正途,但不是引向认识的终点。所以要不断地认识《红楼梦》,要使自己对《红楼梦》的认识不断深化,还要靠自己不断地去阅读它、认识它。要正确地认识到,认识《红楼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犹如攀登珠穆朗玛峰,《六家谈》将把人们一下送到5000多公尺的营地,以此作为认识的起点。

然而,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有尽的,而《红楼梦》的认识是永恒的!

2003年5月16日于京东且住草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楼六家谈/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义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641254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29
15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