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繁花似锦(给女孩看的细读红楼梦)
内容
编辑推荐

所谓的幸福永远是短暂的,悲伤的结局必然会来临。

《繁花似锦:给女孩子看的戏说红楼梦》由郭甲子编著。主要内容包括:故事的开头总是有点难;她就这样款款洇现;跟随外孙女,回到姥姥家;传奇的故事终于真正开始等。

内容推荐

《繁花似锦:给女孩子看的戏说红楼梦》由郭甲子编著。

《繁花似锦:给女孩子看的戏说红楼梦》讲述了:

曾经的幸福如刀,只给她留下了满满的伤痕。同时这也让她深深地明白了,幸福的生活永远是短暂的,悲伤的结局必然会来临。这样洞彻自己身世的悲哀伴随了她的一生。只有宝玉的陪伴是她生命中短暂的亮色。

宝钗、黛玉、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风姐、巧姐、李纨、可卿。十二个女子微妙的排列顺序,展示出作者微妙的用心,宝钗是群芳之冠,黛玉居次,元春身份高贵又年长,接下来却不是按照序次的迎春,而直接跳到了探春,探春之后又是外戚湘云,和与贾府没有亲缘关系的妙玉,之后方才是迎春和惜春,地位重要的凤姐只能排到第九。

凤姐在贾府中最大的依傍就是贾母,所以任何能讨贾母喜欢的事情她都做得很是卖力。因此第一眼见到黛玉,她先是打量了好半天,然后狠狠地夸了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其实,夸黛玉美得天下无双就等于夸贾敏美得天下无双,也就间接等于夸贾母天下无双,这个马屁拍得可算是似水无痕,砰然作响。

目录

一、故事的开头总是有点难

二、她就这样款款洇现

三、跟随外孙女,回到姥姥家

四、传奇的故事终于真正开始

五、这葫芦案怎么能叫乱判

六、一切在开始之前便已结束

七、种子被一颗一颗埋下

八、日懒莫催,斜晖静扫苍苔淡

九、新鲜的酸也是一种甘甜

十、学堂是顽童们的斗兽场

十一、有些人好好活着却偏要求死

十二、结局从开始就注定无法避免

十三、大戏即将上演,主角仍未入戏

十四、繁花们盛开一季的田野

十五、蓬荜生辉的喜悦也只是另一种沉痛

十六、遇到这样的棒槌只能自叹倒霉

十七、又一次的省亲

十八、无端的谈判之夜

十九、太纯粹的事物无法久存

二十、梳头也要梳出一番风波

二十一、兄与弟也可以是天生的仇人

二十二、阳光终于来到了舞台上

二十三、秘密同盟开始建立

二十四、妒忌是被养大的胃口

二十五、心思还是能人们使得来

二十六、同时摆平几个姑娘不太可能

二十七、心病自然有药医

试读章节

二 她就这样款款洇现

曾经的幸福如刀,只给她留下了满满的伤痕。

同时这也让她深深地明白了,幸福的生活永远是短暂的,悲伤的结局必然会来临。这样洞彻自己身世的悲哀伴随了她的一生。只有宝玉的陪伴是她生命中短暂的亮色。

林黛玉是书中几位主角中最早出场的人,但一直到她被接到贾府之后方才借由王熙凤和贾宝玉的眼睛,告诉读者她究竟长个什么样子。所以在一开始,我们的这位五岁的女主角也不过只是一个看上去“聪明清秀”的富家女孩,远远比不上曹公时代盛行的言情小说中那些“天下无二”、“古今无双”的女主(这不是我说的,是脂砚斋先生说的)。至于比起现在网络YY小说里的那些“如梦似幻”、“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猪差的就更远了,基本上可以算是从地球到火星的距离。

这个清秀的女孩本来还有一个可爱的弟弟,但他却在三岁夭折了,疼爱她的父母干脆就把她当儿子来养。在古代,就算是官宦家族也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就连四大家族里王家的女孩子出阁前都不识字(比如凤姐),所以说,让女孩识字读书是只有少数非常讲究文化底蕴的书香家族(比如贾家)才会做的事情。而探花出身的林如海更加深谙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因为他的行为非常奢侈,给自己年幼的女儿请了前任知府贾雨村先生当家庭教师,放在今天就相当于请重点大学教授辅导学前班小朋友,堪称大手笔。

林黛玉从小就是在这么一个清雅富贵又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不难想象,在几年后林如海死后,林黛玉彻底不得不在贾府寄人篱下时,她的心理落差是多么的巨大。她不仅没有母爱,没有同胞兄弟姊妹血浓于水的亲情(这种感觉现代的独生子女大多都不能拥有,很遗憾),而且还失去了父亲,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人,也是唯一能为自己的终身大事做主的人。如果她的父亲还在世,那么她就还可以做林家的千金小姐,做父亲的掌上明珠。但是父亲的死让这一切都变得不可能了。除了极少数真心关心她的人,没有人真的把她放在心上,也没有人能替她遮挡风雨。她的悲哀还在于,她是那么清楚地记得她生命中的黄金时代,那时她父母俱全,有弟弟陪伴,是家里唯一的公主,理所应当享受全家所有的疼爱。倘若她是在不记事的婴儿时期就失去了这一切(比如另一个双亲俱亡的姑娘史湘云),那么她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失落感。但是可悲的是,她始终记得自己所失去的。那些回忆越美好,衬托她的现实就越悲凉。在她长大后,经常表达出自己不喜欢热闹的相聚,却喜欢相聚后的散去。这种心态不能不说是幼年的阴影造成的后果。她曾经享受过的父母的疼爱,弟弟的陪伴,都在她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就离弃了她。曾经的幸福如刀,只给她留下了满满的伤痕。她只能像任何具有趋利避害本能的生命一样,选择远离受伤的可能。同时这也让她深深地明白了,幸福的生活永远是短暂的,悲伤的结局必然会来临。这样洞彻自己身世的悲哀伴随了她的一生。只有宝玉的陪伴是她生命中短暂的亮色。

黛玉不过读了一年书,家中便发生了重大的变故——她的母亲、贾府小姐贾敏因病去世。这件事情彻底地改变了黛玉的一生。她的外婆,贾敏的母亲,也是贾府辈分最高的人——贾母在得知死讯后立刻行动起来,派出了仆人和专用船只来接外孙女黛玉去贾府长住。  书里对于贾母的这个行为只是轻描淡写地带了一句,但实际上,这件事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平常和随便。古代交通十分不便,车舟劳顿的辛苦和高昂费用只有重利轻情的商人和身不由己的官员才能承受,对于女性而言则更加困难。所以一般而言,在女儿出嫁后,除非两家还在一座城市里,否则可能直到死也不能够回一次娘家。贾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文中,贾母刚刚把林黛玉接到身边时,就曾亲口说:你母亲是我唯一疼爱的孩子(注意唯一这个词),可是她死了,我们俩却连一面也不能见。对于贾母、贾敏这样的贵族女性来说,简简单单的“回娘家”三个字都是一生可想却不可得,由此可见,将林黛玉从江南接到京城是一件多么大的事情。况且她的父亲仍在世,身边也没有其他子女可以陪伴自己。书里明写了黛玉“不忍弃父前往”,不得不去是因为“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这几乎就是生生将相依为命的父女分离,贾母这个独断的决定实在充满了不近人情的问号。

贾母的理由是什么?林如海是和贾雨村这样解释的:妻子去世后,岳母担心女儿没有人可以去依靠教导,所以要把她接走。而对想陪在父亲身边,不愿去外婆家的黛玉,他又是这样劝导的:父亲我已经快要年过半百了,不打算再续娶新夫人,你又多病,年纪又小,没有母亲教导,也没有兄弟姊妹的陪伴,你去依靠你的外婆,正好让我减少了顾虑。

对林如海来说,在送走独生女儿后,虽然还有几房妾室,但是这种膝下荒凉的境况,对于一个快要五十岁的老人来说(古代平均寿命短,五十就已是老人了),是极其凄凉的境地。而懂事的黛玉敏感地体会到父亲和自己一样孤苦的境地,所以方才不忍离开他,这同时也说明了林如海一个人是可以把黛玉抚养长大的。但林如海这样轻易就将本来可以不走的女儿送走,他的行为体现了两件事:一,贾母非常坚决地要接黛玉走,因为贾母充分相信自己能照顾好黛玉的生活;二,他对贾母接走黛玉后黛玉的生活保障是充分信任的——实际上理由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贾母能对黛玉今后的生活作非常充分的保障。

这个理由初看上去十分好笑——废话,如果贾母不能保障黛玉的生活,那么为什么要接她过去?但是再往下想想看,你就会发现这个理由并不像是它看上去那么简单。黛玉到贾府的时候是六岁,六岁的女孩子只要让她吃好、穿好、住好、玩好就可以,但黛玉在贾家一住好几年,一直到林如海病重将要去世才叫她回林家见父亲最后一面。那时黛玉的年纪究竟有多大?这个确实不好算,红楼梦书中的时间无法自圆其说是众所周之的bug。但主人公在曹公心里的大概年龄却是可以估算的。在黛玉父亲死后约一年,宝玉被巫蛊下咒魔魇,那时明写他有十三岁。可见,在林如海去世的时候,黛玉起码也该有十一二岁。十一二岁的姑娘是个什么概念?古代女子十五岁行成人礼,成人后基本上就该出嫁了(但书中有一个明显的反例——宝钗,她有她自己的理由),搁到现代这是难以想象的。现在的孩子读完中学十七八岁才被允许在谈恋爱时不被加上一个“早恋”的头衔,放到古代一个个都是大龄未婚青年。如果姑娘十五六岁出嫁,出嫁之前怎么也得订上一两年的亲事。所以在黛玉十一二岁的时候还没有回到父亲身边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她的婚事怎么办?

明清时代的婚姻守则无非两句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里父母的概念是非常狭窄的,就是你爸、你妈,其他的别管是你亲爷爷、亲奶奶亲外公、亲外婆,就是你亲祖宗十八代也不能干涉你爸妈负责决定你和谁这辈子一起过的正当权利。说到这里笔者不禁觉得有点好笑。古代社会专制确实是专制,但专制里也有某种程度的公平。比如只有父母一代人能决定子女的婚姻,就算祖父母在父母面前是绝对权威,但是也不能过多干涉制度下赋予父母的权力(相信现代某些自己的名字自己爹妈起,孩子的名字还是自己爹妈起,导致一辈子没享受过给人起名的乐趣,只能在养的宠物上寻找感觉的小夫妻对此一定特别有感触)。所以说,黛玉离开父母一直长到十一二岁这件事,本身就不太正常。就算哪天林如海突然一激动,立马给黛玉定了一门亲。可是这个媒妁之言呢?

古代媒和妁的职别分得很细致,媒单指上男方家里拜访的人,妁则单指上女方家里拜访的人。后来大家都变得很懒,而且基本上媒婆和妁婆都是一伙人在当,所以到了后来,就以媒婆统称了媒妁这个职业。

别看媒婆被归成下九流的行业,但是在婚姻大事的定夺上她们确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代,除非孩子生下来不久就定下娃娃亲,否则长到一定岁数是必须要有媒婆来穿针引线。若是普通人家,一般当媒婆的都是亲戚或者邻居。但若是给官宦人家做媒的媒婆,身分可是像万花筒一样乱七八糟。整本红楼梦中,只见道士做过媒婆,富贵少爷做过媒婆,宫里的太妃做过媒婆,乃至贾府里的夫人甚至贾母、凤姐都做过媒婆。这些媒婆做媒的成功率虽然不高,但还是间接说明了媒婆在官宦人家结亲时的重要作用。

而媒婆是干什么的呢?媒婆首先要看看双方的孩子都长什么样,气质谈吐好不好,然后再私下里和两边的家长密谈,倘若两边都忽悠满意了,那么这门亲事就算是定了下来。这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媒婆谈亲事肯定是和孩子的父母谈,但看人总得看本人。到了黛玉身上,就变成了媒婆先在江南和林如海谈,谈完了跑到京城看黛玉,看完了再跑回江南和林如海谈。这几趟跑下来,别说是林如海嫁女儿,就是唐太宗嫁文成公主都不用这么麻烦。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林如海直接和男方家长商量,商量成了就定下来,男方也不需要了解黛玉的现状——盐课林老爷家出落的千金能差到哪里去?但换位思考一下,这对林如海来说可能吗?最爱的独生女儿六岁离开身边,一走五六年,也不知道她出落成什么样儿,脾气爱好如何,直接武断地给她定一门亲事,就算自己看上的人没有大错,但她嫁过去能过得开心吗?公婆会疼她吗?复杂的家族内部关系她能处理好吗?对林如海来说这些问题都是不能够在女儿缺席的情况下得到满意的答案的,那么他怎么可能就这样草率地给她定下一门亲事呢?兜来绕去一大圈,我们得到的最终结论是:林如海一直没把到了订婚年龄的黛玉接回身边,而是任由她留在贾府,只有一个理由能令人信服,那就是:他把给黛玉订婚的权力全权托付给了自己还有自己的亡妻最信任的,并且的的确确能够保证女儿一生幸福的岳母大人——贾母。

看似这是一个不错的结果,贾母身为贾家的“最高统治者”(辈分最高,话语权最大,手里握的钱也多),不仅在家族内部有绝对权威的地位,而且在社交圈里也是一位有名头的贵夫人,自己身有诰命(诰命就是皇上给有爵位的男性的女性近亲颁发的荣誉称号,不光名头好听,还有钱拿,实惠),还认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王妃、夫人、太太、小姐,给黛玉物色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家应该不成问题。但是接下来,只要我们稍微再往深里这么一想,问题又来了……

P8-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繁花似锦(给女孩看的细读红楼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甲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35044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7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49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