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堂熬客(新西兰移民监亲历200天)
内容
编辑推荐

《天堂熬客(新西兰移民监亲历200天)》——首次披露最真实的移民生活,不可不读的现实版移民参考书!

本书既不是新闻报道,也不是统计报告,更不是学术专著,而只是一个在新西兰待了20几个月的宅男的闲来随笔。

本书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新西兰移民生活的全景图,作者金桥以妙笔生花的笔触、嬉笑怒骂的风格,让您如身临其境般地品味移民生活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

内容推荐

《天堂熬客(新西兰移民监亲历200天)》——首次披露最真实的移民生活,不可不读的现实版移民参考书!

《天堂熬客(新西兰移民监亲历200天)》是一个在新西兰待了二十几个月的宅男的闲来随笔。作者金桥从最初因言语不通而倍感困惑与不便,因初来乍到而倍感不适与凄惘,因举目无亲而倍感孤独与无助,因期望过高而倍感失落与恼怒,到踏实下来开始每天的日常生活,却又惊异地发现,这里的基础生活成本居然离谱地高。再往后,当作者越来越深地接触当地社会,发现了更多值得思考和讨论的话题以及某些潜在的风险或危机……

目录

自序 冷眼看天堂

推荐序一 梦里尤觉不是梦

推荐序二 浪迹“天堂”的游子

写在前面 仙居海外,长知识看横峰侧岭;

 胸怀天地,理思路是指路明灯

第一章 话不投机——熬客须过语言关

 一声叹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回炉再造,奥克兰拒接受托福

第二章 冰山美人——奥克兰印象之一

 遭意外,白富美情人翻脸;

 查酒驾,高大上部长下台

第三章 错位的热情——奥克兰印象之二

 时空乱,《水浒》共土著闷骚;

 心胆寒,顾城与火锅同熬

第四章 寂寞沙洲冷——奥克兰印象之三

 战睡城,模特走秀出生入死;

 谢四川,创业移民阳奉阴违

第五章 人体外包装——价美物廉Out漫系列之一

 孩子任性,普世价值不好使;

 拍案惊奇,奥特莱斯有别名

第六章 摇摇欲坠的天——价美物廉Out漫系列之二

 秦琼气短,难消受绿色食品;

 匪夷所思,开餐馆只为赔钱

第七章 谁怜安居苦——价美物廉Out漫系列之三

 炒房团,笑傲高房价;

 购房者,谨慎记心间

第八章 行路难——价美物廉Out漫系列之四

 垄断有理,两桶油不敌西方客;

 生存不易,“猪坚强”死战潜规则

第九章 衣食住行之外——价美物廉Out漫系列之五

 闻所未闻,老妇人靠吃黄油取暖;

 公理何在,黑电商凭写天书捞钱

第十章 归零游戏——关于基础生活成本的思考

 零和博弈,弱势群体无奈CPI;

 雄风不再,中产阶级魂断滑铁卢?

第十一章 中介之殇——我们的租房遭遇

 压力山大,找房找到天天吐;

 中介黑心,指鹿为马下钓钩

第十二章 青春祭——我家有个高中生

 求学不易,赞助费明暗叠加;

 危机四伏,“黄赌毒”样样合法

第十三章 病得不轻——看病看出来的看法

 公费医疗,灵丹妙药岂怕拿多;

 紧逼盯人,医生护士马虎不得!

第十四章 该醒醒啦——福利国家之梦

 全民福利,任你羡慕嫉妒恨;

 世风日下,看“劣币驱逐良币”

第十五章 边缘化人群——一不小心成了非主流

 吾本宅男,无奈移民学孔孟;

 卿乃熟女,何苦效颦非主流

第十六章 Kiwi-Style——新西兰风格举要

 淳朴厚道,宰人者亦自宰为乐;

 小众国家,经济学须推倒重来

第十七章 变种行为——新西兰变态在行动

 数典忘祖,曹子建自惭形秽;

 见缝插针,无厘头暴起伤人

第十八章 心有千千结——新西兰值得移居吗

 沙临北京,多少人离家出走;

 慈悲为怀,新西兰笑脸迎宾

后记 独自莫凭栏——我妈喊我回家吃饭

试读章节

住的问题先说到这儿,下面说说“行”。奥克兰交通发达,汽车、火车、飞机、游船、自行车、手推车、Scooter(滑板车),婴儿车……一切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这里不存在的。重点说说陆上交通吧。从公路保有里程看,不算国家级公路,仅仅是奥克兰的自有公路(当然包括自有高速公路)就有7227公里长,够牛吗?从公共交通方面看……确实不够意思,公交车和火车的覆盖范围小、运营班次少,尤其到了周末更是如此,何况司机们还时不时地闹点情绪,搞搞罢工什么的。但你可以选择其他出行方式,比如买车或租车。

买车方面,如果你来自中国大陆,而且对豪华车不感冒,只醉心于经济车型,那你就惨了,因为这里普通车的价格一点儿不比中国便宜,哪怕是二手车(好些的二手车或许比中国还要贵)。据“后花园·新西兰房地产在线”网站(www.hougarden.com,房地产专业网站,偶尔“客串”二手车市场评论员)2013年9月2日报道,有调查结果显示,与10~15年前相比,新西兰二手车的价格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涨了一倍!比如,以前购买一辆具有不错车况的二手车只需要花费大约5000纽刀,但目前,这种成色较新且车况较稳定的二手车的价钱已经在10000纽刀左右了。尽管这些车的产地不是中国,尽管在材料的使用以及行车的安全性等方面可能略有优势,可作为中国人,在我们的印象里,西方国家的汽车应该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应该是便宜的。我们刚到这里时,脑子好久转不过弯来。

新车不便宜,但二手车确实有便宜的:一种是绝对价格低,比如几百块纽刀一辆的。但这种除了喇叭不响、别处哪儿都响的老爷车一旦买回家,还不够你三天两头儿修的。这里的人工很贵,店家随便一修就敢要你三五百块。今天三五百,明天又是三五百,回头一算,再加上修车的钱,都能买辆新车了。再者说,这哪儿是买车呀,纯粹就是“请来个祖宗”,你必须“尊敬长辈”、无条件付出(随时准备花钱修车),可它却能随时说不干了马上就趴下,也许把你撂在了门口儿,也许把你撂在了马路中间儿,也许把你撂在了长途旅行的半道儿上。万一真发生最后这种情况,以新西兰的地广人稀,你就哭去吧!

这种车你不敢买吧?那我们再给你提供另一种便宜的买车方式——拍卖行。拍卖行的车价绝对是低的,许多二手车行专门派出得力员工整天泡在拍卖行里,为的就是争取“捡漏儿”。有时候拍到的车,即便达不到“捡漏儿”的级别,但开回车行修修补补后,还是能卖个好价钱的。

拍卖行好是好,每天机会多多,大量旧车排着队等你拍,但所谓机会,就是你首先得“会”,才能逮着这个“机”。拍卖行对所拍卖车辆的车况和质量不提供任何承诺和保证,也不提供任何售后服务。至于有没有购车风险,完全靠你自己在拍卖之前凭本事确认,车一旦售出便盖不退货,无论你有什么理由。这样一来,你还敢买吗?

还有别的便宜方式,比如Trademe(一家自助性交易网站)上也有卖车的,也便宜,但条件和拍卖行类似,一般人不适合买。

如果下决心不买车,那就只能租车。我们考察过租车市场,得出的结论是:这基本是不能考虑的选项,除非是极短期的租用。比如一辆普通的五座丰田,租用1个月就要700纽刀加GST(消费税,大抵相当于交易额的15%)。假如租用一年,则需要8400纽刀加GST,将近10000纽刀,这确实太贵了,真不如买车,有钱也没必要当这个冤大头。

没车的时候,整天纠结于是买车还是租车;等决定买车了,又纠结于买新车还是二手车;等决定买二手车了,又开始纠结于是去车行买,还是到拍卖行买,或是到Trademe上碰碰运气。

终于,车买好了。先去加油吧。到了加油站,发现汽油要2.2纽刀一升,折合人民币要11元多!揉揉眼,没错,这还是普通91号汽油的价钱。要加95号的,得2.6纽刀,合人民币13元多!

由于留了心,过了一阵,我们又发现了这里的油价跟涨不跟跌。至于舆论和民怨,统统见鬼去吧!国际油价超过100美元/桶时,这里的价格是2.2纽刀,可国际油价都跌破90美元/桶了,这里的油价居然还是接近2.2纽刀!P70-73

序言

冷眼看天堂

热衷于看西方社会笑话,或者喜欢窥视西方社会阴暗面的读者朋友也许会失望。虽然本书角度独特,作者也力图向大家展示新西兰不讨人喜欢的方方面面,但客观地说,通过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人的眼睛去看新西兰,比较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用心领略异域的多彩风情,读者朋友还是能够感受到新西兰灿烂夺目的吸引力。

据说,善于阅读的人能够读出文字中暗含的许多东西,像清朝制造文字狱的那些人居然能够读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是在暗讽清朝,于是大开杀戒——这当然牵强附会得过于极端了。所以建议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请随时注意比较的基础和批评的起点。

自从25年前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此后又陆续参与了一些经济学专著的创作以外,我已经有20多年和大规模的码字事业无缘了(1997年除外,当时,因为工作需要,为所服务的报社写作并发表了几十篇短文)。本书是闲极无聊之作,其绝大部分章节完成于2012年9月30日到12月24日,那正是我到达奥克兰半年之后,也是蹲“移民监”的人通常所能忍耐的第一个极限时间点。所以,虽然本书后来修改了几十遍,但作者当时的痛苦、彷徨、失望甚至某种程度上的绝望在字里行间还是有所显现。这一方面是因为原书中的负面情绪浓郁,无论怎样努力也难以做到痕迹全无;另一方面则是我有意为之,既是为了给那些日子的自己一个交代——说得文学化一点,就是所谓“为了忘却的纪念”,更是为了给正在或将要遭受这种煎熬的朋友们一个警醒和鼓励。警醒指的是,相信不少人会有和我一样的心路历程,希望大家注意调节自己的心理预期,时刻记住用正能量充实自己;鼓励则是指像我这样心理脆弱、一事无成的宅男都能熬过来,大家一定也能熬过去!

下面,让我们回到本序的题目上来。之所以用了“冷眼看天堂”这样的题目,关键在于对“冷”字的理解。说到“冷”,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冷酷”、“冷漠”、“冷淡”、“冷静”等字眼。说“冷酷”有点儿夸张,因为我们对新西兰从没产生过这样的感情;而“冷漠”和“冷淡” 则确实是我们保持了很长时间的感觉——本书第四章的“寂寞沙洲冷”之“冷”,与其说是“寒冷”,不如说是“心冷”才更为贴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新西兰了解的逐渐深入,我们的心慢慢地静了下来,于是慢慢开始冷静地看待周边的一切,而冷静和理性往往是“孪生兄弟”。

向往和追寻天堂是自有人类以来一直存在着的一项全球性和全民性的“运动”。从世界范围看,自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古印度以来,到处都充满了这方面的不朽印记——以文字记载的比如《神谱》《圣经》《度亡经》《往事书》《古兰经》《大藏经》等,以口口相传的比如流传在各国的古老传说、故事、史诗,以实物存世的比如神庙、神殿以及呈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神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搜);而就中国来说,我们祖先中的优秀者也多精于此道,其孜孜以求、专心致志、舍生忘我的精神虽然没能感动上苍,但确实激励着一代代人前仆后继,不死不休。

虽然有浩如烟海的努力垫底,但天堂到底在哪儿?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在这样的追问面前既幸运又不幸。幸运的是,有那么多的中外前辈为我们探了路,还留下了同样浩如烟海的各类文字与非文字资料,且明确告诉我们所有前人走过的路都行不通,我们面对的重重大门已上锁,以至于在我们再次出发之前,就已经能够避开“天堂迷宫”里的太多“分岔”了,从而节省出了大量宝贵时间。但不幸的是,前人留下的各类资料太多。而人生有涯,即使穷尽我们毕生的时间,也难分析完这些资料的万分之一,还不提以我们的水平,能不能正确分析这些资料等问题。

面对这些人类共同的难题,作为升斗小民的我们又能怎么蒙着来?显然不够理智。随大流?显然有失身份……直到有一天,我幡然醒悟:我们有什么身份?随大流吧!

于是我们开始研究“大流”,发现“桃花源”根本找不到,而“上有天堂,下有××”也不过是说说而已。研究来研究去,最后发现新西兰比较可疑: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说新西兰好,说那里至少称得上是人间天堂、是“传说中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所以,本着“退而求其次”的心思,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一家人带着大批行李,向着传说中的天堂——新西兰出发了。

此后,我们在新西兰一待就是两年。我们从最初因言语不通而倍感困惑与不便(第一章)、因初来乍到而倍感不适与凄惘、因举目无亲而倍感孤独与无助、因期望过高而倍感失落与恼怒(第二到第四章),到踏实下来开始每天的日常生活,后来却又惊异地发现,这里的基础生活成本居然离谱地高。于是,我们开始静下心来分析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第五到第十章)。再往后,随着越来越深地接触当地社会,我们发现了更多值得思考和讨论的话题以及某些潜在的风险或危机。我们考察了这里的房地产中介市场、教育与医疗现状、国家福利制度的情况(第十一到第十四章)。因为新西兰是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所以我们还责无旁贷地探讨了移民的边缘化问题(第十五章),还试着总结了新西兰人的一些习惯和行事风格(第十六章),警示了移民可能会遭遇的危险(第十七章)。最后,则是我们对新西兰值不值得移居的评估(第十八章)。

新西兰是不是天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需要回到刚才关于人类向往和追寻天堂的讨论上来。有一件事情上文没有提及:人类在探索天堂的过程中,往往会从理性慢慢转变为狂热或一开始就无比狂热,这不仅导致了有不同信仰的人群的互不信任甚至互相残杀,也耽误了人类共同寻天堂的大业,实在令人痛心。

所以,“冷眼看天堂”就显得格外必要和迫切。前面说过,冷静和理性往往是“孪生兄弟”,用冷静加理性的态度,再配合适度的热情,应该是完成“寻天堂”大业的不二法门。

秉持上述态度,再面对新西兰是不是天堂这样的问题,回答起来似乎就有了个全新的视角:我们姑且认定新西兰就是天堂(或者宽松地说,是“人间天堂”),但我们也要考虑它有什么地方是我们不满意的?或者说,有什么地方是可以改进的?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才最终有了本书。

客观地说,我们欠新西兰和新西兰人民一个公道。对于新西兰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们或者没有展开描述,或者根本没来得及提到。因为我们太执著于认定新西兰是个天堂,所以,对它某些方面的哪怕一点小问题都觉得无法容忍,总觉得它应该做得更好。而我们集中精力对新西兰提出的种种批评,也正是这种心理的一个自然反映。

有位哲人曾说过:“心中有天堂,处处是天堂。”我们心中本有个天堂,并且在用心中的天堂来印证新西兰是否也是天堂。在印证的过程中,我们其实也一直在调整自己心中天堂的模样,希望有一天它们能够最大限度地重合——未必是降低我们的标准,更有可能的是我们心中原本的天堂过于理想化了。

俗话说,学坏比学好容易,破坏比建设容易。但这个真理在应用到批评和赞美的关系上,却未必总是适合——当有人说“欢迎提出宝贵意见”的时候,他也许更想让你闭嘴,越没话越好;当有人标榜“请来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时候,他也许已经暗中准备向你发难,你躲他越远越好!

当今年代,人们阅读超过100字的短信都觉得是个负担,所以,众所公认,码字是个前途不怎么光明的职业。而我似乎更加悲催,自愿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前途更加黯淡的工作——更多地从与常人的感情相左的方向来考察新西兰。唯寄望于天堂的居民们(就是新西兰人民啦)与地球上其他许多民众不同,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我们写作此书,除了希望新西兰天天向上、日日更好、更像我们心目中的天堂以外,绝无他意,更无任何恶意,所谓“从善如流”之“善”,应做此解。

当然,本书既不是新闻报道,也不是统计报告,更不是学术专著,而只是一个在新西兰待了20几个月的宅男的闲来随笔。书中可取之处未必很多,而谬误和不严谨之处也在所难免,真诚希望各界人士批评指正!

除了为自己圆天堂之梦外,正如本书最后的文字所说,我们是这样理解寻找和描写阴暗面的:所谓“褒贬的是买主,喝彩的是闲人!”对于这句话,我们的理解是,比如那些天天都在讴歌赞美新西兰的人,不是观察不足,就是有口无心;反过来,我们通篇都在挑新西兰的毛病,有时甚至苛刻得像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想和新西兰“好好谈谈买卖”;或者说,是因为我们想和新西兰发展进一步的亲密关系;或者说得再肉麻点儿——是因为我们爱新西兰爱得深沉!

是为序。

2013年12月29日于北京

后记

有依依不舍的:“大家相处得这么好,真舍不得你们……”

有动之以情的:“十几年了,我认识的朋友陆续都走了,好不容易把你们盼来了,就别走了吧!”

有循循善诱的:“虽然待了两年,时间还是不够长。再待待吧,慢慢习惯了,就不想走啦!”

有带着捧杀之心大肆游说的:“真心希望多一些老兄这样的人才留在新西兰,优秀的人多了,华人社会才能形成精英阶层,才能得到白人社会的尊重……”。

有话语之中暗含威胁的:“看着吧,别怪我乌鸦嘴,妹妹今年才4岁,回去肯定不适应,闹不好三天两头儿给你生病……”。

还有干脆的:“我们商量了,到时候谁都不去送你,看你大包小包的怎么去机场!实在不行,把妹妹扣下,看你们还回不回!”

朋友们的心情我们理解,也很感动。但是,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也是,身不由己。这不,我妈正喊我回家吃饭呢……

事实上,我妈早已作古,真正喊我回家的,是我那88岁高龄的老爹。每次通电话,老爷子不提别的,永远只说四个字:“赶紧回来!”吓得我好久不敢再往家打电话,只是想到再没几天就能回家,心里才稍稍感觉宽慰。

喊我回家的,还有各位姐妹兄弟。他们未必需要我帮着拿什么主意,也未必需要我的啥财力支持,但作为家中长子,能随时与大家并肩作战,似乎才说得过去。

喊我回家的,还有一帮狐朋狗友老瓷器。虽说远隔重洋也能聊天儿,可哪有凑在一起,泡个桑拿、喝杯小酒儿提神给力?

喊我回家的,还有几个合作伙伴。我们一起惨淡经营着一处不值一提的小生意。我两年没参与打理了,欠大家的有点儿多……

喊我回家的,还有自家闺女。她现在年龄刚好,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泡个澡”,好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根在哪里;至少得让她知道,什么叫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喊我回家的,还有我的一点儿私有财产——那被我始乱终弃了两年的小小蜗居。

最后,喊我回家的,还有我自己。作为炎黄儿女,家总是要回的,虽然奥克兰也让我如此难舍难离……

越写越别扭。上面的文字怎么读都感觉不太像是我嬉笑怒骂的行文风格,倒更像是出于一位多愁善感的文学女青年之手。通常情况下,稍微上点儿档次的文人抒情抒到这里,会有个或大或小的转折——文似看山不喜平嘛!所以,咱有样儿学样儿,也来吼上一句——“但是”!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姥姥曾经向我透露过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秘密”,她是这么说的:“褒贬的是买主,喝彩的是闲人!”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比如那些天天讴歌赞美奥克兰的主儿,不是脑容量不足,就是有口无心;反过来,我们前面通篇都在挑奥克兰的毛病,有时甚至苛刻得像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为什么?因为我们想和奥克兰好好谈谈买卖;或者说,因为我们想和奥克兰发展进一步的亲密关系;说得再肉麻点儿——因为我们爱奥克兰爱得深沉!

爱它却无法拥有,爱一片土地却无法相守,你们谁敢比我惨?

下面,抄袭并篡改李煜的几句词来作为全书的结尾:

熬客男,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不容易见更难。

流水落花俺去也。

珍重,再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堂熬客(新西兰移民监亲历200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462217
开本 32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9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2014055524
中图分类号 D761.238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