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真相
内容
编辑推荐

刺秦大计是谁制定的?那个被太傅骂为“计浅而怨深”的太子丹有这种能耐吗? 如果说荆轲是一个侠客,那么为什么司马迁不把荆轲放在《游侠列传》,而是在《刺客列传》中呢? 荆轲PK秦始皇,谁的剑术高?石毓智编写的《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真相》这本书一定能够拨开两千多年来扑朔迷离的历史迷雾,结束众说纷纭的局面,对荆轲其人其事有一个更贴近历史的解读。

内容推荐

石毓智编写的《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真相》这本书一定能够拨开两千多年来扑朔迷离的历史迷雾,结束众说纷纭的局面,对荆轲其人其事有一个更贴近历史的解读。英雄谁人知,成败岂无凭?凡是具有英雄情结的人,想成为英雄的,崇拜英雄的,期待英雄的,已经是英雄的,这本书可以帮助您打穿历史这堵厚厚的墙,让您全方位领略这个古今第一大英雄的风采。

目录

题记

绪论

壹 身世之谜

贰 既非刺客亦非侠客

叁 大计浮出

肆 智深而勇沉

伍 立意较然

陆 荆轲PK秦王

柒 败事有余的太子

捌 称太子命

玖 与高渐离有个约定

拾 音乐传恨

拾壹 别有用心

拾贰 千古余情

附录一 词语训释与历史文学解读

附录二 莫言《我们的荆轲》很肤浅很庸俗

附录三 历史文献中的荆轲

试读章节

也有人认为荆轲是“自由职业者”、“社会边缘人物”。请看易洪斌的《霜洚铮——回望游侠荆轲》中的一段话:

荆卿既非士又非民,好读书击剑,嗜酒。其行状颇类无业游民,又像自由职业者.总之是个社会边缘人物。今天我们猜想,荆轲之所以歌哭无常,很可能是感慨于当时各被暴秦肆意蹂躏却无招架之力,由此一腔悲愤无由发泄吧。

那时的社会分工有别于今天,职业的概念也不同于现在,因此不能拿今天的情况来衡量古人。司马迁说荆轲“好读书击剑”,这正是当时士人必修的两门功课,说明荆轲就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注意,荆轲游历诸侯各国,不是为了行侠仗义,而是因为国破家亡,沦为一个难民。

总之.关于荆轲的身世,虽然不同人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一致认为荆轲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物。有趣的是,历史上论及荆轲的诗文非常多,然而那时的诗人跟现在的学者的兴奋点不同,几乎无人感兴趣荆轲的出身问题。当代学人关于荆轲身世的各种推测,跟当代的学术思潮不无关系.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人们还或多或少受文革思潮的影响,那时人们有个普遍的观念:闹革命的往往都是穷苦阶级出身的人,而那些地主、资本家则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过着腐朽没落的生活,是旧制度的维护者,是革命的阻碍力量。按照这样的逻辑,人们自然会想:荆轲不是穷则思变.他哪里来的勇气去刺杀秦王。其次,可能是受当代武侠小说和影视的影响。武侠小说中的英雄,大都是出自社会底层,无业游民,因此他们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这些人平时不用种地,不做公务,要么躲在深山老林里练功夫.要么云游四方。然而那些做官的人,哪怕就是个七品芝麻官,抓一个坏人,为民做点好事,那是自己的分内事,顶多算个好父母官,不能归入侠客一类。

此外,司马迁并没有明确记录荆轲的身份,而描写荆轲来到燕国的各种行为:整天跟狗屠们混在一起,嗜酒,喜怒无常,在集市上旁若无人地唱歌。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由此推断,荆轲大概就是狗屠之流的人物。

其实,荆轲既不是刺客,也不是侠客。孤立地看,他拿匕首刺杀秦王,好像是个刺客。但是如果把荆轲事迹放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来看.他是以视死如归的精神抗击暴君秦王,并不是以金钱为目的的职业刺客。在那个时代.凡是不顾一切抗击秦王者,大都是来自各诸侯国的皇族或者世代为高官的贵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子丹,他是燕国的王储,在秦国受到秦王凌辱.一天到晚都想着要报这个私仇,所以他决定以国家的力量来帮助荆轲刺杀秦王。

另一个例子是项羽。“秦汉风云”中的盖世英雄项羽,原来是楚国大将的后裔。对项羽来说,秦王是国难家仇的债主。项家世世代代为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这个地方,他们家族与楚国连筋带血。秦灭掉了楚国,也就毁灭了项羽的仕途,国难致使他个人理想的破灭。项羽的祖父项燕,身为楚国大将,被秦将王翦逼杀,这是家仇。带着这种国仇和家仇,外加毁灭个人前途的私仇,项羽成了一个血腥的复仇者。也许项羽并不是天性残暴,只是他的复仇心理使其人性变得扭曲。项羽有的时候还被称为“妇人之仁”、“仁而爱人”,这是典型的贵族家风。复仇扭曲了项羽咱勺判断:凡是秦人,即关中之人,都是敌人,格杀勿论;凡是秦人之物,都是罪恶的象征.都必须予以毁灭.所以他烧掉了阿房宫。相比之下,荆轲反倒显得冷静得多,冤有头,债有主。他针对的就是这六国人民的大债主——秦王赢政。

第三个例子就是张良。他的出身与项羽有相似之处,都是六国贵族。据《史记》记载,张良的祖父和父亲在韩国连做了五代国相。到了张良,这位世家子弟还未来得及在政坛上展露身手,韩国就被秦的铁骑踏平了。年轻气盛又自负其才的张良一下子被葬送了大好前程。张良与项羽一样。在秦末都是一个复仇者。张良在历史上以处变不惊的“柔弱”著称,苏轼称这种气质为“大勇”。但在一开始,张良并不是如此。当韩国初亡,张良目睹秦军暴戾,他也是一个咬牙切齿的血性青年。如《史记》所载,“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是“孤注”,以百二十斤铁椎掷击秦皇帝,是“一掷”:张良对秦王是真真正正的“孤注一掷”。这与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不是如出一辙吗?从复仇上说,张良和项羽何等相似!

张良复仇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当韩国灭亡时,张良的好日子也到了头,就算他不为韩国报仇,他也要为自己讨回失去的一切。况且秦国对六国贵族是很严厉的,他的三百家僮及其他家产,迟早也会被秦国没收,而他自己就算不被杀死,也要聚之咸阳,严加看管。后来张良做了刘邦的谋士.但他只不过是躲在刘邦的幕后,利用刘邦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推翻暴秦.为韩报仇。甚至,他比刘邦还高一级,他是孟子之后又一位自称“王者师”的人物。当刘邦做了皇帝后,张良就淡然隐退,“学辟谷,学道引,欲轻举”了。何等地洒脱!P4-6

序言

一、荆轲既非刺客,亦非侠客;《史记.刺客列传》其实就是《史记·荆轲列传》。但是,司马迁不能单独为荆轲立传,因为荆轲的作为是历代帝王的大忌。

二、荆轲刺秦王的大计首席策划者不是燕太子丹而是他的师傅鞠武,太子丹没有制定这种计划的能力。

三、荆轲PK秦王,荆轲的剑术远远高于秦王;荆轲刺秦王未果不是荆轲的剑术不精而是其他无法预料的凶素造成的。

四、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的使命是为了报自己被秦王羞辱之恨;因此,荆轲刺秦王虽然未果但是却圆满地、超额地实现了太子丹的愿望,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荆轲刺秦的目的达到了,因为他从智力、心理、武功、语言、人格等方面严重羞辱了秦王;替太子丹报复了秦王赢政。

五、荆轲不是太子丹豢养的士,荆轲刺秦王也不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而是为了让秦国返回六国被秦兼并的土地,恢复自己卫国的家园。

六、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决非鲁莽之举,依荆轲的为人和准备,他是完全有把握完成刺秦的行动的。

七、高渐离的筑击秦王是他和荆轲有一个事先的约定。

上述诸多观点对于熟悉《史记·刺客列传》的读者来说是石破天惊之语,因为它和时下历史学家、文学家、电影、电视等各种解读荆轲的观点大相径庭,凸显了时下各种误解、曲解、歪解荆轲的荒谬。这些不同凡俗而颇具说服力的观点来自《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真相》一书,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本书的第二个特色是对于《史记·刺客列传》文字的确解。

比如说易水送别时送别荆轲的人都“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多数解读者都认为“白衣冠”是丧服,本书认为:“白衣冠”是老百姓的服装。因为太子丹率领一大批宾客穿着丧服从蓟城(今北京)走到易水,送别荆轲,这么长的路程,这么多人穿着丧服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会吸引多少人的眼球?太子丹明明知道派荆轲人秦是“国之大事”,万万不能泄露,怎么可能领着一大帮人穿着丧服送别荆轲,这岂不是未出手就将消息泄露出去了吗?一个派人到秦王宫廷搞劫持秦王的太子怎么会这么没有头脑呢?作者通过对“白衣冠”的阐释将多数人的误读解释得清楚明白,极有说服力。

再比如“太史公日: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一句,作者认为,司马迁的“称太子丹之命”说明当时社会上普遍认为荆轲刺秦完成了太子丹的使命。作者提出的根据是“称”一词的意思是“相称”、“符合”。

石毓智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文字专家,所以,他对《史记·刺客列传》的解读显得颇有特色。本书在《附录二:词语训释与历史文学解读》一章中专章论述,十分精审,颇值称道。

不仅在此专章中可以看到作者对语词精到的阐释,而且在本书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比如“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两句,作者认为,一个“爱”字显示了荆轲与狗屠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恰恰证明荆轲与燕国狗屠是大不一样的;因为他是一位士人,很可能是卫国的一位重臣或贵族。诸如此类的精辟训释比比皆是。

石毓智先生虽然是一位教授、语言学家,他在本书中使用了大量现代的时尚词语:

一、荆轲与高渐离有点像今天的东北二人转,也有点像歌舞厅里的卡拉OK好友,高渐离卡拉,荆轲OK。

二、高渐离是那个时代击筑手中的男一号。

三、荆轲和张良的真正差别在于有没有一个好老板,老板有没人丁兴旺的大公司。荆轲的老板是太子丹,张良的老板是刘邦,这两个老板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也就决定了两位股东的成败。

这些时尚的语词大大拉近了本书与当代青年的距离感。

总之,石毓智先生这部书体例新颖、观点独到,语言浪漫而富有时代气息,既有精到人微的剖析,又表现了宏观洞察的睿智;对历朝历代对荆轲的误读、误解进行了纠偏修正。

王立群序 于河南大学

2014年1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立意较然,不欺其志。

——司马迂

这本书体倒新颖、观点独到,语言浪漫而富有时代气息,既有精到入微的剖析,又表现了宏观洞察的睿智,对于历朝历代对荆轲的误读、误解进行了纠编修正。

——王立群

对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是提高洞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最好方法。

——石毓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真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毓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276519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4281153
中图分类号 K233.07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0
170
17
整理 王统尚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4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