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哲学中,没有一种学问像阳明心学这样重视实践,重视经世致用;在中国哲人里,没有一个像阳明这样出身官僚,却常遇坎坷,需绝境求生。六次突围,沥血呕心,惊心动魄!由许葆云编著的这本《王阳明的六次突围》是我国首部参悟阳明心学精髓的进阶之书。该书复盘了阳明心学创立的豹变过程,还原了一代宗师的返本归真。

内容推荐

许葆云编著的这本《王阳明的六次突围》是一部视角独特的阳明心学入门读物,继《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后又一明史随笔佳作。

本书选取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六个时刻:身陷诏狱、龙场悟道、赣南剿匪、智擒宁王、狙击皇帝、天泉证道,通过对当时复杂局势的深入解读,以及王阳明心路历程的细腻剖析,阐述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和发展历程。

目录

引子 知行合一读阳明

第一次 直视黑暗,看破愚忠

第二次 龙场悟道,良知自救

第三次 知行合一,无解中求解

第四次 力行,打出一个心学

第五次 破心中贼,和皇权搏斗

第六次 天泉证道,圣人必可学而至

后记

试读章节

到后来,这帮太监大概也知道早先定下的暗语已经被人识破,加之自明朝中叶以后,朝局越来越黑暗,皇帝和大臣越来越对立,把臣子往死里打的情况越来越多,“打着问”那种假打几乎没有了,只剩了下狠手、下死手两种选择,太监们也就与时俱进,干脆把暗语改成了暗号:行刑人偷看太监的双脚,如果脚跟并拢,脚尖张开,则为“好生打着问”之意,掌刑之人就要从重用刑,撕肉溅血,伤筋断骨;而如果太监的脚尖并拢,就是下死手的意思,受刑的人往往就难活命了。

明朝的锦衣卫使用廷杖的技术是非常有讲究的,平时训练的时候也很注重实战意识。据说他们用牛皮做成一个假人,往里面塞上砖头,先练怎么打死人,一直要练到打完之后牛皮上一点痕迹不留,而揭开牛皮,里面的砖头却已粉碎的程度。

练好这一层,再练怎么打而不“死”,要求是在牛皮上裹一层薄薄的宣纸,然后挥汗如雨用力猛打,打完之后,牛皮上蒙的纸都不破。想来殴打王阳明的那些锦衣卫还没练成这么深的功夫。那些锦衣卫要真能连砖头都打碎了,这五十杖打下来,想必王阳明早已内脏破裂而死,绝不会留有性命。

廷杖虽是一种蛮不讲理的残酷刑罚,早先却也稍稍顾着大臣的性命和体面,比如不剥衣服,还允许受杖之人穿上棉套裤,甚至可以往棉裤里多垫几层棉花,打的时候也不下死手,只是为了罚他,“示辱而已”,打疼了就行。可这一次王阳明受的廷杖却与众不同,竟是裸身受杖,也就是被拖到午门之内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剥光了衣服打板子,这样做既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同时又等于加重了刑罚。再加上皇帝给太监下的令是“好生着实打着问”,也就是说,要当着百官的面把这个犯颜上谏的六品主事活活打死,用他的血来警告官员,杀鸡儆猴。按理王阳明应该命丧杖底才对,可意外的是五十廷杖打下来,王阳明刑伤极重,几次昏厥,却留有一口气,没有死。

可见,王阳明骨头特硬,打而不死。但毕竟这顿棍子是“好生着实打着问”的,五十杖打下来,王阳明也只剩最后一口气,又立刻被锦衣卫拖走,投入了诏狱。至于他为了皇家利益而上奏劝谏的一番忠心,皇帝根本就不在乎。

忠而见弃,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很多忠心耿耿的大臣往往因为“忠而见弃”,精神受到极大刺激而崩溃。现在躺在黑牢里的王阳明也快要崩溃了,而他正拼命打起精神,强迫自己寻找一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就像一只趁着夜色爬到树梢的蝉,已经不可能再退回泥地上的小洞里栖身,要想在这残酷的世界里生存下去,只有逼着自己的身体从坚硬的甲壳里挣脱出来,尽快学会飞翔。但能否活着挣脱出来,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王阳明的苦痛,在于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挨这顿打。

阳明先生这次冒死进谏,在他想来,既是为言官们求情,也是一心想维护皇家的面子,对正德皇帝是一片赤诚忠心,所以他在奏章里说的全是劝人的话:“但铣等职居谏司,以言为责,其言而善,自宜嘉纳施行;如其未善,亦宜包容隐覆,以开忠谠之路。乃今赫然下令,远事拘囚,在陛下之心,不过少示惩创,使其后日不敢轻率妄有论列,非果有意怒绝之也。下民无知,妄生疑惧,臣切惜之!”

“在陛下之心,不过少示惩创,非果有意怒绝之也……”

一厢情愿,硬把皇帝的心思往善良之处设想,这才是王阳明挨打的原因。

但王阳明并不知道自己过于天真,做了傻事,在挨打之前他也不可能面对现实,承认自己的傻,所以他还是一味地劝说在皇帝说,“大舜之所以圣,以能隐恶而扬善也”,又说正德皇帝迫害言官,“今在廷之臣,莫不以此举为非宜”,如果皇帝肯听劝,释放被捕的御史和给事中,则“扩大公无我之仁,明改过不吝之勇,圣德昭布远迩,人民胥悦,岂不休哉”,又说“君者,元首也;臣者,耳目手足也”,说来说去,始终在强调皇帝和大臣都是同伙,“同伙”之间不要互相下死手,皇帝得给大臣留点儿面子……

王阳明写这道奏章时,朝局正处在暴风眼上,情势非常危险,阳明先生自己也很紧张,所谓“敢昧死为陛下一言,不胜干冒战栗之至”。可另一方面,阳明先生显然又觉得自己说这些话是完全正确的,就故意引用皇帝圣旨里的话“政事行失,许诸人直言无隐”来和皇帝抬杠。这么看来,阳明先生心里虽然紧张,却并不害怕,反而信心十足。

P20-22

序言

知行合一读阳明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也可视为心学宗师王阳明恪守一生的座右铭。这四个字表面看来十分简明,内中却颇多奥妙。想要理解王阳明,看懂他的心学,只了解理论远远不够,还需要把阳明先生的一生经历和他的学术理论合为一体,视阳明心学理论为“知”,以阳明先生一生经历为“行”,知行合一,互为借鉴,相互渗透,才能读懂心学,读懂阳明先生。

阳明心学大讲良知,力图“简易”,但自古而今,阳明心学却也并不易懂。究其原因,是阳明心学有三奇。

第一奇,阳明先生是心学宗师,首创知行合一之说,大举致良知之教,他自己早年却是个心学门外汉,浑浑噩噩无知无觉,直到三十五岁那年上奏蒙冤,下狱受苦,困居龙场,一夜悟道,即成宗师,这一“悟”令后人斥其学说为“禅”,说三道四,乱了心学的章法。

第二奇,阳明心学自创立之后,赞誉者众而毁谤者亦众,赞者视其为救国救民之明灯;毁者谓其是破国倾家之祸水。誉至极,毁亦至极,令人咋舌。

第三奇,阳明心学创于中国,在本国逐渐湮灭,寂寂无声,反而在邻邦日本大放异彩,使这个小小岛国两度称雄于世。其后中国在大败之余,不得不以东邻为师,从日本将心学重新引入,现在心学回到中国前后已有数十年了,却依然寂寂无闻……

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可偏就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真是奇怪至极。

说起心学的起源,不能不提到南宋名儒陆九渊。

陆九渊,字子静,世称象山先生,今江西抚州金溪县人,早年举进士,做过些不大的官职,病死在任上。陆九渊一生讲学多,著述却少,以“心即理”和“自存本心”为学术主旨,提出“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认为成圣贤只在于讲明本心,不假外求。

陆九渊的学说是以孟子的性善论为基础,他认为:“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养而戕贼放失之耳。苟知其如此,而防闲其戕贼放失之端,日夕保养灌溉,使之畅茂条达,如手足之捍头面,则岂有艰难支离之事?”因其所教多称“心即理”,强调“存心养心”,故其学说被世人称为“心学”。

陆九渊在世时,他所创立的心学与朱熹所宣讲的理学并驾齐驱,然而朱、陆去世后,被朱熹整合起来的理学逐渐被统治者接受,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把理学定为当时科举考试的标准,到明朝仍沿用这一制度,专以朱熹所著的《四书集注》作为考试的命题,由此确立了理学的学术正统地位,而心学逐渐被边缘化了。

到明朝中叶,随着封建独裁越来越强化,哲学思想的空间越来越狭隘,随之引发的社会人心日趋败坏,正如王阳明所说,“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已是病人膏肓,不治不行了。而当此时,朱子理学已经固化为困人思想的樊笼,陆子心学则被边缘化,从者日稀。用什么办法救社会拯人心?王阳明于众说纷纭之中,聪明地选择了孟子之学作为突破口,以陆九渊“心即理”的心学思想为基础,建立一套有效的济世救人之学。在《别黄宗贤归天台序》中,王阳明说道:“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曾子唯‘一贯’之旨传之孟轲,终又二千余年而周、程续”,把孔子、孟子以及周敦颐、程灏、程颐诸大儒的学说巧妙地连接为一体,借此为自己的阳明心学正了名。

正名,这是孔夫子早年周游列国,流落卫国时“发明”出来的一项政治技巧。在中国社会中,不论做什么事,也无论其是正是邪,总要尽力为自己“正名”。阳明借孟子之言为自己的学说正名,是个聪明的举措,于是当他的学说被统治者质疑的时候,就有人站出来为他辩白,说:“‘致良知’实本先民之言,盖致知出于孔氏,而良知出于孟轲性善之论。”虽然最终辩护失败,阳明心学还是遭禁,但起码这个“辩护”还算有力。

其实阳明心学虽得于孟子之学,却并不因袭于此,而是借孟子“良知”二字大做文章,极力发挥,其内涵与成就皆高于孟子。

孟子虽谈良知,却不言“知行”,只是把良知与存心养性放在一处,而阳明先生谈良知,却尽是在“知行”二字下工夫,以至于后期理论达到了“致良知”的极点,最终肯定自我,明体达用,在明朝那个封闭压抑的社会环境中,尽其所能展现了哲理与人性的光辉,其光芒既照亮了孔孟思想,同时又超越了孔孟,达至更高境界。

阳明心学得孟子学说之“神”而另做发挥的同时,也得陆子心学之“形”以丰富自己。陆九渊说:“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而王阳明由此推出“去得人欲,便识天理”,由此推出自觉、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一系列理念,一步步将自己的学术思想转化为一个完善而丰富的学术体系,在明朝中叶形成了曾一改社会风气的“阳明心学”。阳明先生自己也被后人赞为“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在中国哲学中,没有一种学问像阳明心学这样重视实践,重视经世致用;在中国哲人里,没有一个像王阳明这样遭遇坎坷,绝境求生。从无知无觉到良知觉醒,从悟出“知行合一”到力行“知行合一”,从致良知之高远而达于圣人境界,六次突围,沥血呕心,惊心动魄。

在中国历史上,王阳明有幸与孔、孟两位夫子齐名,被后世并称为“圣人”,而他的悟道成圣之路,却是从一场几乎夺去他性命的灾难开始的。

后记

一阳明心学与禅

禅,在这里指的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即“禅宗”。据说禅宗之祖是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南北朝时,这位高僧来到中国,创立此宗。而禅宗兴起在唐朝,这时禅宗出了两位“六祖”:北派神秀,南派惠能,各以一首偈语闻名天下。

神秀之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之偈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两位高僧之偈孰高孰低?其实都极为高明,根本分不出高下。所以神秀、惠能一成北宗,主张渐修;一成南宗,主张顿悟,各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齐名于世。只是后来战祸兴起,北宗衰落,而南宗影响越来越大,以至后世多推崇南宗……这里面的公案就扯不清了。

禅,一个有趣的字眼儿,凡中国人一听“禅”字就显得又热衷又喜悦,似乎这是神秘又可喜的一件好事,但“禅”和阳明心学一挂钩就变了味儿。自明代以来,一直有人拼了命地把阳明学说往“禅”字上扯,而且越扯越近,越扯越乱。

前文已说过,王阳明虽是心学宗师,却并非得自师承,而是无师自通的。他在三十五岁以后经历了心灵磨难,被逼人心学之门。在三十五岁之前,王阳明是个倍沾雨露的官僚公子哥儿,仕途顺利,人生顺利,要官得官,要才有才,于是涉猎极广,博而不精,也没长性,有“五溺”之说: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这“五溺”是阳明先生年轻时的业余爱好,其中就有“溺于佛氏”一说。于是有一个故事,说王阳明在京城任主事的时候,曾经回乡养病,病好后游杭州虎跑寺,遇见一位闭关的高僧,已经三年不和外人说话。阳明一见他的面就斥道:“这和尚眼睁睁看什么,口巴巴说什么!”一句话喝得高僧起身相迎,可见王阳明于佛家思想极为精通。

确实,阳明精通佛经,在他与弟子、友人的谈话中常会提及《六祖坛经》以及《灯录经》、《法华经》、《楞严经》、《金刚经》、《涅槃经》、《圆觉经》……诸多经文中的内容字句,在《答陆元静》文中,他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这里引用的“不思善不思恶”是《六祖坛经》的句子,直接把佛教术语和“良知”概念拉在一起,甚而认为是一回事。而“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物而无情也。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一句,其中“无所住而生其心”又是引用《金刚经》的观点。

这样的语句在阳明先生的讲义、信件中有很多,王阳明自己也不隐晦对于佛教观点的诸多认同,于是就有人称王阳明为“阳儒阴禅”,认为他的心学驳杂不纯,不是“正统”,并加以贬斥。

那么王阳明为什么喜欢用佛教思想来印证他的学说,甚至把儒家、佛家内容互相印证呢?这里的原因倒有几个。

……

心学理念一闪光,整个日本就闪闪发光;心学理念一埋没,这个岛国就陷入一片昏暗。我们这个一衣带水的聪明邻居下一次“心学闪光”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不知道,也管不着,这是人家的事。但在之前的两千年里,中国是日本的老师,最近的一百年间,日本却是中国的老师,发生在老师身上的荣辱兴亡,我们这些做学生的,一定要认真借鉴。

当日本人分析儒学思想,透视心学理念,以之作为“富国理论”加以施行,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在做什么呢?

我们也在做事,没有闲着。比如我们从日本抄袭回来一个很可爱的词汇,叫做“达人”,今天这个词汇风行网络,到处有人用它,“时尚达人”、“潮流达人”……闪亮登场,此起彼落,各种“达人秀”层出不穷,魅力十足。可“达人”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在日本,“达人”两个字是专指“成功人士”,而它的出处是孔子的名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文说过,这段话正是孔夫子为后人总结的一条“成圣”之路,是儒学精髓“仁”字的核心意思。

日本人把儒学吃得很透,从中受益良多。而在人家提炼儒学精髓为己所用的时候,我们却只捡拾了人家的唾余,拿来在网络上“炒作”。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曾经写了一本《日本之阳明学》,在书中他说了一句听起来非常幸灾乐祸的话:“大凡阳明学含有二元素,一日事业的,一日枯禅的。得枯禅之元素者可以亡国,得事业之元素者可以兴国。中日两国各得其一。”这位日本学者说得太对了!

什么是事业的元素?就是仁义、良知、知行合一,诚字当头,大智大勇,奋勇而进,改革不辍,自强不息。

什么是枯禅的元素?就是训诂空谈,咬文嚼字,自己给自己下绊子,书房门关起来还要从里头插上再加一把锁,闷头在书堆里拼命抠字眼儿,想尽一切办法告诉别人:“经过我的研究,证明他这个理论是有缺陷的……”

阳明心学讲究“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可是到今天,我们对阳明心学的认识仍然局限在考证和训诂方面,却忘了“得枯禅之元素者可以亡国”的教训。

损失够大了,教训够深了,这种“枯禅”的糊涂事不可以再做下去了。

但愿下一个发出“心学闪光”的,是中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葆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52573
开本 32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2014057381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