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京物语/作家与城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东京,一言难尽的都市。新宿声色犬马,明治神宫静谧深邃,竹下通潮流文化火星四溅,神保町古书墨香扑面……可正是这摩登与古老光影交错中投下的,才是东京的真实面貌。东京也是一个千面伊人,淡妆浓抹总相宜。《东京物语/作家与城系列》中芥川龙之介的《生于东京》和太宰治的《东京八景》,有幸透过两位大家的文字,触碰到了过去的东京,了解东京无法为我们所知的一面。虽然那个时代无法企及,在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芥川先生对躁动巨变的东京的不安,还有太宰治对东京的那份复杂心情。

内容推荐

《东京物语/作家与城系列》包括芥川龙之介的两篇关于东京的小品文、太宰治的《东京八景》以及幸田露伴的《水之东京》,一共四部作品。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角度,用各具特色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不同时期的东京百态。

目录

缘起·代序

芥川龙之介小传

东京小品

生于东京

秋(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短文)

太宰治小传

东京八景(赠予苦难的人们)

幸田露伴小传

水之东京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东京小品

芥川龙之介

我蹲在一片黑暗的书斋里,周围堆满了书,以此消磨寂寥的春日挂松之时[1]。开卷阅读,兴起走笔,厌了倦了做俳句二三——便是如此的太平安逸、百无聊赖地打发着日子,家中也无人造访。有一日,邻居家太太带着小孩来拜年,从前就听说这位太太驻容有术,那日一见,果真如此。她带着的女孩儿都五岁大了,本人看起来依旧美艳如昨,仍保留着少女时代的容貌。

那日我正好在书斋里插了梅花,于是我们就闲聊起梅花来。我们聊天的时候,那个叫千枝的小女孩就抬眼打量着书斋墙上的匾额和挂着的装饰,无聊地坐在一旁。

聊了一会儿,我看着千枝怪可怜的,就对邻居太太说:“我们换个地方坐吧,我母亲也想跟您聊聊呢!”趁着母亲跟邻居太太说话的时候,我提出想找些玩意儿给孩子解解闷儿。于是邻居太太从怀里拿出了一面小镜子,把它递给了千枝:“这孩子啊,只要有了这个就不会觉得无聊了呢。”

我问其中缘故,原来从前她丈夫在逗子[2]的别院里养病的时候,一周两三次,她要带着千枝往返于东京和逗子之间,千枝在车上常常觉得无聊。因为无聊,所以总想着捣乱,时常搞点恶作剧,拿她简直没有办法。有时候还会抓着旁边的老头儿问人家,“你会不会法语啊?”这种莫名其妙的问题。她也给过她图画书和手绢,想方设法给她解闷儿,直到有一次掏出了小镜子给她,发现她居然乖乖坐了一路。千枝对着镜子仔细瞧,时而整理脸上的香粉,时而搔首弄姿,时而又故意蹙起眉头,跟镜子里的自己玩得忘记了时间。

邻家太太说明了给她镜子的缘由,又加了一句:“果然还是个孩子呢。只是看到了面镜子,就把什么都给忘了。”

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刹那,我突然对这位太太生出了些许恶意。我不假思索地边笑边冷冷评价道:

“你自己还不是照了镜子就把什么都忘了。你跟千枝的区别不过是一个是在无聊的汽车里,一个是在繁杂的尘世中。”

寄鞋牌l

这件事也发生在挂松之时。那日有个叫H的年轻的美国人来我家玩,突然从口袋里掉出来一枚寄鞋牌。他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个寄鞋牌还散发着木头的味道,崭新的表面上用恶俗的粗体字写着“雪之十七番”。我看着那字体,不知为何想起了两国桥边的甜酒屋里红色的行李。不过话说回来,我确也猜不着这“雪之十七番”的来头。于是对于这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我只能一头雾水地看着他,“不知道啊。”简单回答道。这么一来,H从夹鼻眼镜后边儿送出一个微妙的眼神,突然嘻嘻笑了起来:

“这个啊,是个艺伎给我的纪念品呢。”

“嘿嘿,这要是个纪念品,你还真是得了个不同寻常的玩意儿呢!”

我们两个人中间摆着正月的餐点。H把脸微微一倾,就着屠苏酒mI的酒杯喝了一口,又举起了汤碗,将这寄鞋牌的来由娓娓道来——原来,H就任教师的学校昨天在赤坂的一间茶屋里举办了新年晚会。H才来日本不久,还不懂得如何应付笑脸相迎的艺伎,只顾着埋头消灭一道道佳肴,饮干一杯杯美酒。在陪酒的十来个艺伎里,有一个一直在对他暗送秋波。对于H而言,日本女子除去脚脖子以下,尽是美的,因此这位艺伎在他的眼中毫无疑问是一位美女。于是乎他一面豪饮饕餮,一面不时瞥一眼那个女子。

H的舌头虽然还不能流利地说日本话,倒是不妨碍将日本酒一杯杯吞进肚里。不过一个小时,已是烂醉如泥。未了在位子上根本坐不住,他踩着东倒西歪的步子到门外去了。庭院中石头做的灯笼里点上了火,照着幽暗的竹林。醉眼蒙咙间H望着这样的景致,整颗心都为此刻的和式氛围而迷醉。不过沉浸在这日本情调之中只是一瞬间的事,突然间跟着他出来的艺伎搂住了他的脖颈。接着,朝着他那散发着酒气的嘴唇上,吻了下去。正是刚才那个对他暗送秋波的美人儿。H大喜,双手将其揽人怀中。

至此万事皆顺意,只是H这一抱,猛地胸口袭来一阵恶心,在走廊里失态地呕吐起来。大吐特吐间,耳中的鼓膜上捕捉到一个声音:“我叫X。下次你一个人来的话,要找我哦。”娇声婉转,入耳之际,如同圣徒听到了天使的欢声,他昏昏然丧失了意识。

翌日上午10点左右,H总算有了点儿精神。回想在茶屋里裹着厚厚的绸缎做的铺盖倒头大睡,似乎已是一个世纪以前的事了。然而闭上眼,那献上香吻的艺伎的样子仍会浮现在眼前。“今晚也要来哦。”她要是这么说的话,我肯定会不顾一切去找她的。想到这里,H从床上一跃而起。可现在脑袋被酒洗得一干二净,无论如何都记不起那艺伎的名字来。连名字都不知道,怎么去找人家呢?H来日本虽然时间不长,这个道理还是明白的。他呆坐在床上,连换衣服的心情也没了,怅然若失地看着自己细长的手脚——“说起来,昨天带回来一个寄鞋牌呢!这肯定是那个姑娘给我的纪念品”。

H这样说道,放下了手中的汤碗——那脸上的寂寞,与挂松之时实在是不配——仔细地将夹鼻眼镜重新戴上。

P19-24

序言

缘起·代序

“作家与城”系列是一套奇妙的作品。

之所以说是“奇妙”,一是缘于成书的方式——图书的引进、实现者就是它的读者,这些古老的经典,借由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在当下呈现。

书的选题全部来源于中国最大的译者社区——“译言网”用户自主地发现与推荐,是想把它们引进中文世界的读者们认定了选题。而这些书曾影响了那个时代,这些书的作者成就了作品,也成了大师。

每本书的译者,在图书协作翻译平台上,从世界各地聚栊在以书为单位的项目组中。这些天涯海角、素昧平生,拥有着各种专业背景和外语能力的合作伙伴在网络世界中囚共同的兴趣、共有的语言能力和相互认同的语言风格而交集。

书中的插图是每本书的项目负责人和自己的组员们,依据对內容的理解、领悟寻找发掘而来。

每位参与者的感悟与思索除了在译文内容中展现,还写进了序言之中,将最本初的想法、愿望、心路历程直接分享给读者。因此,序也是图书不可分割的內容,是阅读的延伸……

所以,这套书是由你们——读者创造出来的。

二是缘于时间与空间的奇妙结合——古与今、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形成了穿越时空的遇见。

百多年前的大师们,用自己的笔和语言,英语、法语、德语、日语……来描摹那时的城市,在贴近与游离申抒发着他们与一座城的情怀。而今天的译者们,他们或是行走在繁华的曼哈顿街头,在MET和MOMA的展馆里消磨掉大部分时间;或是驻足在桃花纷飞的爱丁堡,写下“生命厚重的根基不该因流动而弱化”这样的译者序言;又或者流连在东京的街头,找寻着作为插图的老东京明信片……他们与大师们可能走在同一座城的同一条路上,感觉着时空的变幻,文明的演化,用现代的语言演绎着过去,用当代的目光考量着曾经的过往。  然后,这些成果汇集在了“译言。古登堡项目”中,将被一个聚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团队来呈现。这里有——电脑前运行着一个拥有着400多位图书项目负责人、1500多名稳定译者,平台上同时并行着300多个图书项目的译言图书社区小伙伴们;有对图书质量精益求精的中青社图书编辑;有一位坚持必须把整本的书稿看完才构思下笔的设计师……一张又一张的时间表,一个又一个的构思设想,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会……

就这样,那些蜚声文坛的大师们、那些他们笔下耳熱能详的城市带着历史的气息,借由互联网的方式进入了中文世界,得以与今天翻开这本书的你遇见……

好的书籍是对人类文化的礼赞,是对创作者的致敬。15世纪中叶,一个名叫约翰內斯。古登堡的德国银匠发明了一种金属活字印刷方法。从此,书籍走出了象牙塔,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迅速、廉价传播的时代,知识得以传播,民智得以开启,现代工业文明由此萌发。  今天,互联网的伟大在于它打破了之前封闭的传承模式,摒弃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人类文明的积淀浩如烟海,穷其一生的寻寻觅觅都不可能窥探其一二。而互联网给人们、给各个领域以直面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到。人类文明的积淀得以被唤醒、被发现,得以用更快、更高效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內传播。

“让经典在中文世界重生”——“译言。古登堡项目”的灵感是对打开文明传播之门的约翰內斯。古登堡的致敬。这个项目的创造力,来自于杜区,来自于协作,来自于那些秉承参与和分享理念的用户,来自于新兴的互联网思维与历史源远流长的出版社结合在一起的优秀团队。

从策划到出版是“发现之旅”——发现中文世界之外的经典,发现我们自身;是“再现之旅”——让经典在中文世界重生。这套作品的出版是对所有为之付出智慧、才华、心血的人们的礼赞。

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多么有意思的事业。

我的朋友,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开启了一段缘。我们遇见了最好的彼此。也许,你就是我们下一本书的发现者、组织者或是翻译者……

所以,这就让这段“缘起”代序吧。

后记

译后记

东京,一言难尽的都市。新宿声色犬马,明治神宫静谧深邃,竹下通潮流文化火星四溅,神保町古书墨香扑面……可正是这摩登与古老光影交错中投下的,才是东京的真实面貌。

我和东京有过一面之缘,匆匆一瞥罢了。一年寒假,我坐上夜行巴士,颠簸8个钟头从大阪到东京。抵达时才是清晨6点,天色尚暗,我走出新宿站,迎面而来的就是冬日里略带萧瑟的清冷空气。接我的友人还没来,我一个人在街头游荡。除了些24小时营业的,店铺大都大门紧闭。没有霓虹闪烁,没有觥筹交错,只有早起匆忙赶路、一脸疲惫的上班族;路边等待丟弃的垃圾;还有乌鸦不时飞过,空气中可以嗅出凄凉,甚至还有丝腐朽破败的气息。后来,当我经过夜晚的歌舞伎町,那是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大小店铺灯火通明,门口的店员极尽揽客之能事,人声鼎沸,尽是纸醉金迷,清晨的沉寂如虚似幻。新宿用白天来沉淀,以求得夜幕深沉下的华丽绽放,将所有的能量燃烧殆尽。

和好友结伴去了东京迪士尼,那里说得上是一片逃离现实的乐土。踏进大门的一瞬间,我清晰地听到脑子里的开关切换成了童话模式,现实中的各种烦恼琐碎都被拒之门外。其实迪士尼乐园更像是成年人治愈内心的圣地,在这里的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少,所绽放出的笑容都是烂漫无邪、发自内心的。虽然这座童话城堡赋予我们无忧无虑,可事实上,这城堡的原型本身却有着沉重的过往,不禁令人晞嘘。

浅草,算得上东京的胜地。五重塔、观音堂,本该是静谧寡淡的清净之地,如今早已今非昔比。雷门下喧嚣不断,游客们人声鼎沸,纪念品商店的店员也是卖力吆喝,背后佛堂依旧。翻看那时摄下的风景,有一张正是在浅草所拍一一五重塔在前,天空树在后,两个时代在这里交叠,有些突兀,却又和谐,正是这个城市的主旋律。

写了一堆自己的闲言碎语,其实我想说的是东京也是一个千面伊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次翻译了《东京物语》里芥川龙之介的《生于东京》和太宰治的《东京八景》,有幸透过两位大家的文字,触碰到了过去的东京,了解东京无法为我所知的一面。虽然那个时代无法企及。在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芥川先生对躁动巨变的东京的不安,还有太宰治对东京的那份复杂心情。

《东京物语》不是一部鸿篇巨制,但也是我们的呕心之作。感谢合作译者涂三月、翻译了芥川龙之介短篇《秋》的潘晨婷,还有通读、精评和各位编辑们的一路帮助,我希望看到这本书的每个人都能够在墨香中体味到东京的多变之美。

薛子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京物语/作家与城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幸田露伴
译者 涂三月//薛子猫//潘晨婷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30938
开本 32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8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68
CIP核字 2015005723
中图分类号 I313.65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5
132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