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云集当代传播学领域一流学者,甄选13篇媒介研究领域的“经典文本”加以评述,不但清晰勾勒出媒介研究的历史脉络,更对哥伦比亚、法兰克福、芝加哥、多伦多和英国文化研究五大学派的传播思想做出精妙的总结。
从拉扎斯菲尔德到阿多诺,从麦克卢汉到霍尔,传播学,这一年轻的学科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渐渐羽翼丰满,而本书就是国际学人将传播学建构为令人尊敬的独立学科的重要努力。
著名学者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盛赞本书“必将在传播研究与传播理论发展史中掀起浪潮”。
图书 | 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翻译版)/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云集当代传播学领域一流学者,甄选13篇媒介研究领域的“经典文本”加以评述,不但清晰勾勒出媒介研究的历史脉络,更对哥伦比亚、法兰克福、芝加哥、多伦多和英国文化研究五大学派的传播思想做出精妙的总结。 从拉扎斯菲尔德到阿多诺,从麦克卢汉到霍尔,传播学,这一年轻的学科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渐渐羽翼丰满,而本书就是国际学人将传播学建构为令人尊敬的独立学科的重要努力。 著名学者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盛赞本书“必将在传播研究与传播理论发展史中掀起浪潮”。 作者简介 伊莱休·卡茨(1926-),美籍以色列社会学家。作为一名社会学家,他一生却致力于传播学的研究,并为传播的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卡茨先后任职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和耶路撒冷大学,并与不同学科——包括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和传播学——的众多学者合作。自1992年起,他受聘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董讲座教授,同时兼任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学社会学和传播学教授及应用社会研究所所长(现已从该大学退休),目前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那堡传播学院。与人合著或合编超过20本著作。 目录 前言 他山之石 第一部分 哥伦比亚学派 概述 第1章 哥伦比亚的批判研究: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 《大众传播、流行品位与组织化社会行为》 历史的谬误:既有的常识 20世纪40年代的传播研究 默顿与拉扎斯菲尔德在哥伦比亚 论文的主题 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后续影响力 结论 第2章 赫佐格《论借来的体验》在“主动受众”争鸣中的地位 赫佐格被误解了? 缘何《论借来的体验》可被归入法兰克福学派 程式化文本——控制抑或解放? 替代性快感:表达攻击性抑或遁入“感情真实”幻想? 解读受众动机的策略:精神分析、功利主义与文学 哭泣:我们需要付出代价吗? 肥皂剧迷:赫佐格的第二个研究项目 第二部分 法兰克福学派 概述 第3章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奥义:读《文化工业》有感 理解的障碍 关于本书的讨论 《文化工业》的思想渊源 一种补偿式解读 评价:《文化工业》的利与弊 第4章 情境化的本雅明: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导言 20世纪30年代的艺术与政治 艺术、复制与灵韵的消失 音乐拜物教 自主艺术 后续影响 第5章 拯救消费:论洛文塔尔的《大众偶像的胜利> 《大众偶像的胜利》 一种批判文化视角 第三部分 芝加哥学派 概述 第6章 沃斯<共识与大众传播》中的共同体与多元主义 以传播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学 文化与日常生活 大众 舆论与媒介控制 共识 种族与文化多元主义 第7章 受众即人群,人群即公众:对朗格夫妇《芝加哥的麦克阿瑟日》的再思考 作为集体行为的麦克阿瑟日 朗格夫妇看见了什么 朗格夫妇没看见什么 “准经典”的命运 大众癫狂症? “受众即人群,人群即公众”假说 第8章 通往虚拟偶遇之路:霍顿与沃尔的《大众传播与类社交互动》 另一方面的情况 类社交互动:详述霍顿与沃尔的观点 冷媒介、触觉凝视与自我的内在社交性 心灵的社交:看电视的虚拟偶遇之路 第四部分 多伦多学派 概述 第9章 哈罗德·英尼斯与传播的偏向 相关性:《传播的偏向》及其读者 崇高性:被经典化的英尼斯 革命性:《传播的偏向》与传播决定论 革命性:“偏向”的起源 拓展性:“偏向”、现在与未来 第10章 经典反文本: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对文本分析的拒斥 麦克卢汉式的历史 主要原理 麦克卢汉的声望沉浮 复兴 结论:不可或缺的反文本 第五部分 英国文化研究 概述 第11章 昔日之丰裕: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 作为社会理论的思想史 20世纪50年代的大众传播理论化 批判性与经验性之间 国家的复杂性 第12章 赢得经典?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释码》 为一篇文章立传 一个关于“立场”的模型 转变中的文本 1980年版 《<举国上下>的观众》:对理论的经验性应用 经典化的开端 经典化如何实现? 质疑与结语 第13章 在文化研究时代回顾墨维的“视觉快感” 译名对照表 导语 “经典文本等于权威,”有人说,“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对现有文本作出取舍,选择一些,忽视其他。”“应当由谁来选择?”又有人问。“像通常那样,由那些资深和优秀的人来选。”答案出来了。“开列书单有碍创新,”有人告诉我们。“给我们创新成果,而不是纪念性作品。”“这只是个研究领域,不是个学科;我们应该天马行空地漫游,就算偶尔迷路,也强过拾人牙慧。”有人说。另一个人说:“这甚至连一个研究领域都算不上。媒介研究仅有五十年历史,现在确定鼻祖为时过早。”他补充说,“另外,我们的任务是与变迁中的现实打交道,而不是挖掘陈年旧账”。简而言之,同僚对这本书的反对意见集中于诸多限制可能带来的危险,以及对摆脱权威、准则、方法与传统,实现回归自由的渴望。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翻译版)/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译者:常江 |
编者 | (美)伊莱休·卡茨//约翰·杜伦·彼得斯//泰玛·利比斯//艾薇儿·奥尔洛夫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8085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6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首版时间 | 2011-01-01 |
印刷时间 | 202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84 |
CIP核字 | 2010225342 |
中图分类号 | G206.2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6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57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