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柏拉图的智慧园中埋藏着什么秘密?为什么笛卡尔的怀疑才是不可怀疑的?时空扭曲、穿梭今生来世来自于哲学思维?谁能破解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
孟云剑所著的《半知一解(世界经典趣味哲学)》融诡辩、鬼才、解谜、急智于一体,向思维极限发起挑战!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一旦你进入这个哲学的迷宫,相信你也会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对哲学充满着连连惊异。
图书 | 半知一解(世界经典趣味哲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人能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柏拉图的智慧园中埋藏着什么秘密?为什么笛卡尔的怀疑才是不可怀疑的?时空扭曲、穿梭今生来世来自于哲学思维?谁能破解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 孟云剑所著的《半知一解(世界经典趣味哲学)》融诡辩、鬼才、解谜、急智于一体,向思维极限发起挑战!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一旦你进入这个哲学的迷宫,相信你也会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对哲学充满着连连惊异。 内容推荐 哲学是最有意思的学问,也是众多学科的开端,蕴藏着人类智慧的全部奥秘。但是它从来都是以高深莫测的姿态出现,这样怎么能让人们“爱上智慧”呢?《苏菲的世界》系统讲述了哲学史,博得了各国读者的青睐,而如何将哲学的精华思想和方法讲得老少咸宜,却成为一个令人敬畏的高度。 孟云剑所著的《半知一解(世界经典趣味哲学)》融知识、思考、探险、解密于一体,将从古希腊到存在主义,从苏格拉底到康德,从马克思到弗洛伊德,从庄子到曹雪芹等各位哲人、智者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一一呈现,既不失哲学的原味,又能让你轻松将哲学思维化为强有力的分析思考能力。 哲学不是智者的专利,而是人人应该掌握的思维工具。 这本《半知一解(世界经典趣味哲学)》就像柏拉图的智慧园,会让每一个渴求知识的人,获得应有的快乐和智慧。 目录 序言 记住自己 前言 神秘之——人 第一章 故乡弗涅尔 一、弗涅尔河里的怪人 二、我是我,又不是我 第二章 古老的铁匠铺 一、铁匠铺里的数字之美 二、数字与艺术 第三章 少女谢洛丝 一、弗涅尔水果节 二、归来,落霞山 三、葡萄架下 四、海丽的微笑 第四章 真相?假象? 一、为何而战 二、“善”是未知 三、前世=今生 四、回到光之中 第五章 真象?假相? 一、何时能醒? 二、钓上来的是鱼吗? 三、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完美 四、不要高兴得太早 五、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 第六章 语言的栖息地 一、玫瑰岛上的女孩 二、语言,我的世界 三、栖息在外 第七章 漂浮的心灵 一、有缘——“看林人” 二、畅谈——林中地 三、归途——路尽头 四、欢乐——回故乡 第八章 “骗人”的科学之光 一、墙和挂着的,真的是艺术品? 二、找不到避风港,真的要离开? 三、“太虚幻境”的秘密,真的是欺骗? 尾声 就在身边 后记 方法及其他 人名索引 试读章节 一、弗涅尔河里的怪人 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 ——赫拉克利特 一个细微的光点“飘浮”在空气中,如果不细心几乎无法发现,即便是摁下按钮的老塔维特也要紧紧地盯着。 光点逐渐沿着垂直地面的平面展开了,很快就变得像是一帘美丽的“水幕”,“水幕”里影影绰绰的仿佛显出了人影来,然后是房舍、树木、山石、高大的城墙……一个世界正在孕育之中。渐渐地,“水幕”覆盖了整个视线,老塔维特面前的花园竞成了一座雄伟壮丽的城堡。 可爱的小狗——多多冲着城门边的一只小花狗叫着跑过去了,老塔维特看着多多跑进“水幕”之中,竞真的走到小花狗边上嬉戏起来,心满意足的笑容爬上了嘴角。 谢洛德·麦卡纳利轻手轻脚地走到河边,生怕惊动了欢快游弋着的鱼儿们,轻轻地将鱼钩放人河水中。 河水清澈得可以看见里面游泳的鱼,一条形状怪异的鱼游到了鱼钩边,谢洛德激动地抓着鱼竿,上钩了,谢洛德的手却一软,哗的一声,鱼儿翻身激起的水花溅了谢洛德一身,谢洛德急忙站起身,一不小心脚底踩滑了…… “哎哟……”谢洛德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擦了擦满头的汗水,“多美的梦,偏偏要掉进水里。” 电话铃响了,是谢洛德的爷爷想让孙子去他那里过暑假。可是谢洛德还有很多书要看,他有点若有所失。 早饭后,谢洛德去附近的公园学梵语,这已经是他学的第八门语言了。 “嗨,你能不能少学几门语言,难道你想成为第二个上帝吗?”谢洛德看见卡宾·塞林杰边向他走来边说。 两人走到树下,靠着树并肩坐在地上。 卡宾的身子向下一滑,躺在草地上,眯着眼说:“真想出去玩,整天闷在一个地方烦死了。哎,对了,你还记得几年前咱们一起去你爷爷家吗?玩得真开心,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子了!” 谢洛德又看看他,“不会吧,今天早上我爷爷刚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去他那儿玩呢!你现在就提起这事,我怎么觉得好像是你们串通好的。” 卡宾一下坐了起来,“真的,这么巧!记得吗?我们爬到树上,轻风从脚底掠过,松鼠就在树枝上吃果子,还能听见不远处的流水声,河对面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的炊烟,啊……” 谢洛德静静地听着,忽然想起自己梦见的那条河,一股强烈的冲动似乎已经将他带到了弗涅尔的山山水水之中。 两天后,谢洛德和卡宾乘上了前往弗涅尔的磁悬浮列车,其实三千多公里的路也只是几个小时的行程而已。谢洛德和卡宾居然要等待六年才能故地重游,他们的生活之忙碌由此可见一斑了,可是就连他们自己一时也说不明白都在忙些什么。 谢洛德的爷爷老塔维特·麦卡纳利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令慈爱的他又略显古怪。 第二天一早,谢洛德刚刚下楼就看见奶奶在忙着做早餐。“奶奶,你这么早就起来了。” “噢,谢洛德,快下来吃饭。卡宾起来了没有?” “他懒得很,不管他。” 奶奶说:“那可由不得他,我去叫他,你先吃吧。” “爷爷呢?” “出去了。” 吃完早饭,谢洛德和卡宾沿着六年前就走过的一条小路向村子南边走去。 他们又听见哗哗的河水声了,这个村子的名字就是由这条河而来——弗涅尔。他们走近河边,谢洛德又想起了来这儿之前的那个梦,他静静地看着清澈的河水。鱼儿们在欢快地游弋着。 “卡宾,我们该拿着钓鱼竿来。” “明天吧,如果还想来的话。” 两人正说着话,隐约地听到从河的上游传来一个声音,卡宾听了一会儿,问谢洛德:“他说的好像是希腊语?”谢洛德说:“而且还是古希腊语。” “能听懂吗?” “他好像在说:什么、什么……两次……我……一次也……” 他们互望了一眼,就沿着河边向上游走去。 一个人正站在水中,河水都到了他的腰部,可这人站得还挺稳的,嘴里念念叨叨地说着什么。谢洛德翻译道:“‘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就不信,难道现在的以弗所河不是昨天的以弗所河了吗?” 卡宾惊讶地看了一眼谢洛德,“这是怎么回事?” 谢洛德说:“这不是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吗?这个人又是谁?想用实践来反驳老赫吗?” 卡宾咧嘴一笑说:“该不会是克拉底鲁吧!” 谢洛德差点没笑呛了,“那他大概有两千六百岁了。” 卡宾嘻嘻地笑着边喊道:“喂,你是克拉底鲁吗?” 谢洛德拽了拽卡宾,“别闹了。” 那个人转头说了句什么,谢洛德翻译道:“他问你说什么?” 卡宾急忙催促道:“那你就翻译给他听。” “真的翻?” “当然。” 谢洛德对那人喊道:“他问你是不是克拉底鲁?” 那个怪人大声喊道:“克拉底鲁?那小子比他的老师还气人,你们认识他吗?” 卡宾只能听懂大概,谢洛德奇怪地说:“这个人像是真的认识他们。” P7-10 序言 记住自己 能嘲笑哲学,这才真是哲学思维。 ——帕斯卡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自己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时,他就开始了哲学思考。 哲学并不属于哲学家,你我也能思考玄而又玄的问题,有时甚至比他们更“离谱”。这个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能唱歌,即便是聋哑人也能通过动作体验旋律与节奏,虽然可能音调不全,但其实与歌唱家相比只有水平的高低之分,却无本质的区别。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只要唱就都能自然地成为歌唱家,不要轻易地以为每一个思考都自然地是哲学的、玄妙的,其实大多数的时候,包括哲学家,人们的思考都不是哲学的。 匆匆几十年的人生,当回首时往往令自己感到惊奇,因为很难记起曾经活过,庄子就说了,“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想让别人记住你就更难了,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在颁奖致词里说道:“人注定是孤独的,因为人终将孤独地死去。”不过,这样说未免悲观了一点,别人在此刻固然会离自己远去,但是还有一个人会与你相伴,这就是——你自己。孤独其实是件很玄妙的事,往往是一个人离别人而去时,自己感觉不到,而当别人离去时,感觉会很强烈。其实状态是一样的,只是感受的角度不同而已,换句话说,当所有的人都离你而去时,你仍然可以不孤独。 记住曾经存在的自己,他是永远不会背弃你的,无论在何时何地。 并不是你经历的每时每刻都值得记忆,就像人不会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哲学思考一样。有人就会感觉奇怪得很,人生都已经如白驹过隙了,还进行什么哲学思考? 回答是:有限的记忆怎么知道该记住些什么才能记住自己的一生,才能让“自己”永不离弃自己,这种方法就是哲学。 哲学其实有一个大秘密:那些深奥的、玄妙的、不可思议的、令人头疼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哲学的真面目,也不是哲学的全部,而这些就是把我们拒之于“哲学”门外的门槛。当我们终于从门缝中看见里面的秘密时,我们发现这个“门槛”不过是一个假相,因为哲学不是“问题”,或者说不仅仅是,而是一种思考方式。 你不妨从现在开始,回忆一下你记忆最深的“你”,看看你能否知道自己是谁! 后记 方法及其他 思考的目的,不在于客观的知识。而在于客观知识领域中的一种自信。 ——康德 看待哲学的眼光可以很多,其中哲学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哲学思想的源流以及发展变化。但是通过哲学史我们看到的是哲学的整体轮廓,获得更多的是关于哲学的知识,而不是哲学的思考,所以哲学史可能比哲学本身更丰富多彩。这就好比在远处用“哲学史”这个望远镜看“哲学”一样,这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看到的“哲学”是全貌但不细致,二是指我们的眼睛首先看到的是望远镜——哲学史,而不是观察的对象——哲学。可见优点正隐含着缺点。 另一种看待哲学的方式,就是直接去看看哲学里面是什么。哲学史关注的问题并不完全是哲学的问题,甚至也不可能是哲学本身关注的问题,这就给本书用来讨论哲学问题的角度留下了空间。这种看待哲学的方式与“哲学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史”描述的是哲学的整体历史,但还不是“哲学”本身,而我们还想知道哲学都有哪些内容、关注哪些问题、运用哪些方法、使用哪些概念、得出哪些结论、获得哪些成就、贡献哪些思想、创造哪些价值等等,这些东西是属于“哲学”本身的。不过这种方式也同样隐含着不足之处,如果正如上面提到的“哲学史”是“望远镜”的话,所谓的“问题分析”就变成了近距离的“放大镜”,这两种方法一个是大中有小,一个是小中见大;而本书正是采取了“放大”与“望远”相结合的办法。不过我们还需记住,要时不时地放下“望远镜”和“放大镜”,回到隐含着一切思想源泉的生活本身,以避免长时间使用“望远镜”和“放大镜”的同时,却错乱地把它们当成了要观察的对象(其实它们也能成为观察对象,不过那是另外一个主题了)。 由此试图做到的是:获得一些哲学思考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哲学思考方式,并以此作为在知识领域中获得自信的理由。 当仰望天际时,我们不得不重整行囊,继续上路,毕竟我们离“他人”还很远,离自己也还很远。 最后,我还要感谢本书有这个再版的机会,让我有可能修订一些文中不够严谨和准确,以及对整个故事没有太大帮助的字句。另外还要感谢看过第一版的一些读者的喜爱,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放下焦急的心态看看哲学的书籍,并喜欢上哲学的思考。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半知一解(世界经典趣味哲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孟云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93442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6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1-05-01 |
首版时间 | 2011-05-01 |
印刷时间 | 2011-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49 |
丛书名 | |
印张 | 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