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找浙东(行走于人文与山水之间)
内容
内容推荐
王志毅先生初心于行走浙东山水,追寻浙东的“唐诗之路”,他数次出发,从水路和陆路,从萧山西陵为起点一路向东直至东海之滨,走访、考据、思考,形成了这本书稿。
整部书稿由两大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水路陆路行走,遍寻浙东山水间消失或遗落抑或重修的古迹,通过他考据研究,回溯穿越时间长河,鲜活地再现浙东地区古今行政、宗教、水利、农业、交通、商贸和社会生活状态的变迁历史,深入浅出,节奏明快。后半部分记录了历史上出生于浙东的杰出的人物群像,如著名思想家王阳明,作者以自己渊博的人文修养,梳理了王阳明学说的形成、变化和对后世的影响;作者还展示了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群像,像蔡元培、蒋梦麟和竺可桢,以详尽的资料还原了他们的生平、事业、成就,并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评价,娓娓道来,非常生动。作为离开浙江的浙东人,作者对故乡山水文化和历史饱含深情,使得这部作品温暖感人。
目录
第一章 初访天台山
第二章 浙东运河游
第三章 站在王阳明墓前
第四章 象山岛上看蔡元培
第五章 回望蒋梦麟
第六章 《竺可桢全集》中的竺可桢(上)
第七章 《竺可桢全集》中的竺可桢(下)
序言
书友 酒友 旅友
应奇
认识王志毅快有二十年了吧,已经忘记初见的时间
和场景,但要是回溯总结起来,既有历时也有共时维度
,或可用“书友”“酒友”“旅友”来概括我和志毅的
交往以及这种交往的历史。
我们当然是因为书而结缘的,所以“书友”是这种
关系最初的内涵。所谓“书友”,从字面上说,不外因
为志毅是做书人,而我是教书人,所以书是我们天然的
交集;又因为教书人还要写书和出书,而做书人也要有
书可做,这就使得我们之间的联系具体了起来。
就“书友”这一层而言,不能不说我们之间的合作
还是卓有成效的。这有我们携手推出的诸多出版物为证
,虽然我并没有料到,这种合作的一个最“严重”的后
果竟是我把自己作为一名“作者”的身份完全“搭”了
进去——反正自从与启真馆合作之后,我是再也没有在
别处出过书了:本来是《生活并不在别处》,最后却成
了“出书并不在别处”。
书友未必会成为文友,但大概率会成为酒友。幸运
的是,我和志毅既是酒友,也可算是文友,我们本就是
常人和俗人,所以应该是通过酒友而成为文友的。关于
“酒友”,我已经记录在《这酒很鲜》这篇小文中;关
于“文友”,我们亦曾以小文相往还:我为志毅的小集
《为己之读》写了一篇小评,而志毅为我的小集《听歌
放酒狂》加了一篇序言。虽然自问那篇小评亦作得颇为
用心,但是作为酒友,我也许要胜于志毅,而作为文友
,我衷心认为,志毅要胜于他这位酒友。
但这都并不打紧,我也不会“酸腐”到用“不友不
如己者”的古训来自我拔高或自我矮化;打紧的是,至
少眼下打紧的是,我和志毅,或者志毅和我,有一天从
书友、酒友、文友,成了旅友。
志毅本是驴友,而且是资深驴友。他不但有驴友的
实践,而且有驴友的理论。例如他写过一本《荒野无痕
:跑步与存在》,叙述他跑步的经历,叙述跑步的感悟
。应该是前年的一个秋日,我在自家背后的荒山上野行
,而且发了一条状态,志毅见到了,大概有一种发现同
好的小欣喜,竟私信我,说是刚完成了一部跑步笔记,
问我能否为他的大作写一篇序言。也许因为别的原因,
也许因为我之山行较之于志毅的山行,毕竟是小巫见大
巫,我终于没有能够写出那篇序言,最后是以这样一段
“背书”来酬答志毅那一番雅意的:
同为山行爱好者,我为短途,志毅为长程;我充其
量双目失神,物游神外,志毅则若有所思,形诸笔墨。
存在主义哲人海德格尔倡导的向死而生予人以杨森枯寂
之感,《荒野无痕》则例示了一种活泼泼的生活甚至生
命的哲学。
我之所以有这番感触和敝见,除了因为志毅书中有
一节是专谈跑步与存在的,也因为志毅原来拟定的书名
启发了我:志毅的跑步笔记原题为《死在山上挺好的》
,而我要说的是,其实这个书名挺好的!
鉴于那次撰序的失约、失败和失灵,志毅也许想到
要在山行方面对他这位书友、酒友和文友有所补救提升
,于是我们就开始进化到了旅友阶段:先是有慈溪栲栳
山和五磊寺之行,那次旅行和山行的起因是我有一次提
到五磊寺与天台宗谛闲法师的渊源;后来衍生出天台国
清寺之行,除了智者大师,那次山行又牵扯出了“浙东
唐诗之路”这个眼下颇有些热门的话题。
关于这两次山行,我都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做了
流水记录,在我,这不过就是“雁过留痕”“无病呻吟
”。这种感受尤其在读到志毅这一组有关浙东的山水游
记之后得到了印证和强化。
一者,如我以前所提过的,志毅毕竟是经济学背景
,他做事情断不若我般随性拉胯,而是有严密周到的规
划,也可以说是有“企图心”的。如果说这还只是所发
的“初心”,那么所贵者则在于执行的“愿力”。我所
有幸的是见证了他这趟探寻之旅的起点——虽然那里本
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终点。
二者,也与志毅的经济学训练和素养有关,同时与
我只是挂一漏万甚至一知半解的“抒发”有殊。志毅一
方面对于史料史志和史迹,具有一种据实考辨的功夫,
另一方面又有穷其源流、明其条贯的精神,而后者无疑
是一位作者的识见和旨趣的体现。
三者,从游记文字的体裁和品类而言,谭其骧曾经
认为徐霞客以自然地理胜,王士性以人文地理胜,而志
毅这一番人文与山水之间的行走显然是有将两者冶于一
炉之雄心和预期的;就其中连联所集的人物论而言,则
更有秉笔直书与知人论世相表里之史家风采——刘知几
有所谓史学三才之论,吾友志毅其近之乎!
如果重新从“友”的维度来衡量,一种旅行文字当
然是以“旅”为基底的,这更多关涉的是“自然”层面
,也就是所谓山水之旅;但是同时,志毅的“旅”又是
人文之旅,这当然既与书有关,也与文有关;再有,不
但旅行中得有酒,而且游记中也得有酒,前者是构成性
的,后者是范导性的。旅途中的酒最好有旅友一起喝,
而具有“酒香”的游记则最好有酒友来欣赏,如果这位
酒友碰巧又是书友、文友兼旅友,那就更好了——敢问
吾友志毅,不才其近之乎?!
2023年6月
导语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主理人王志毅创作的《寻找浙东》,以游引记,以游探文,寻找浙东人文古迹,发思古之幽思,探未来之坦途。全书分为两部分,一是纯人文地理,包括唐诗之路、古运河;二是对以蔡元培、蒋梦麟、竺可桢为代表的浙东地区教育家浓墨重彩,探讨浙东学术繁胜背后的历史地理成因。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游记,而是一部对浙东人文地理的再发现和再书写,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书评(媒体评论)
脚步作思考,游历为读书,是士人的传统品行
。从谢灵运到徐霞客,穿行于山水中,在过往与当
下、自然与人文、社会生境与人格典范之间追寻那
些幽微隐秘而又博大精深的印迹,便是先辈体验过
的人生最好的修行。王志毅先生的《寻找浙东》,
循着古人的足迹,带着今人的思路,通过发现家乡
而展现出无限丰富的世界。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 渠敬
精彩页
本书的形成,是我从2021年起几次寻访浙东“唐诗之路”和浙东运河的结果。
每年挤出一段时间,徒步行走于山水之间,是我最初的愿望和动力。只不过由于工作关系,每次所能拼凑出的时间,最长也不过十天。
这样的时间段,对于深度旅行来说,其实是不够的。纯以步行而言,如果不算夜行,一天大概只能走30—40公里。如果再算上驻足停留,欣赏一路上的人文与山水景色的时间,或许只能走20公里左右。那么十天左右,能完成的最长路程,也不过是200公里。更何况,由于疫情的原因,许多景点临时封闭,有些地方甚至去了就回不了京。
因此,所执行的实际方案是,以徒步为主完成一次“浙东之行”,同时跳过一些熟悉和无法前往的景点。此外,我又以自驾游的形式“补访”了第一次旅行时所漏掉和忽略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浙东余姚,家门口20米处,便是浙东运河流经之地。但这样的旅行方式仍然让我受益匪浅。我见到了我想到的和未曾想到的东西,而一路上颇有些枯燥的独行,倒给了我不少思考的时间。行路与阅读,对我来说基本是同一回事,只是探索未知、寻找未见的不同方式。
徒步行走虽然耗费的时间较长,却自有它的魅力。开车自驾可没办法沿着浙东运河边上新修的绿道,察看当年的古桥群和古纤道遗址;也没办法沿着剡溪一路饱览山水,遥想谢灵运当年“南山伐木开迳,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的壮举。
另一方面,徒步还可观摩一路上的风俗人情。走得渴了,在国道边上的商贸小店买瓶饮料,而店铺外貌似与20年前的记忆没有任何差别。到了小镇上,穿进小巷,不远处便能看到当地的小寺小庙,绕上一圈,也是难得的经历。
在进入正文之前,似乎有必要先定义一下本书的空间范围,也就是说,什么是“浙东”。
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浙江属于会稽郡。当时的会稽郡范围包括了春秋时期的吴越,郡治也设在吴县,即今天的苏州。东汉时,又将钱塘江以北部分分拆为吴郡,被分拆之后的会稽郡就相当于浙东的前身了。
唐初分天下为10道,开元年间又进一步分为15道,浙江与苏南共属于江南东道。安史之乱后则设方镇,分设浙西观察使与浙东观察使,浙西治所位于润州,即江苏镇江,浙东位于越州,即今天的绍兴。也因此,在唐代后期,已经正式有了“浙东”“浙西”之分,这分割线就是钱塘江(浙江)。从地形上看,当时的浙西除杭嘉湖之外,还包括了苏州与常州。
公元823年,元稹罢相改任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上任路上,拜访了时任杭州刺史的好友白居易,后者款待并作诗曰:“我住浙江西,君去浙江东。勿言一水隔,便与千里同。”两人从此“篇咏往来,不间旬浃”。 北宋削夺方郡,以“路”为准高层政区,设两浙路,取浙东浙西为“两浙”。明代有南京、北京两直隶,苏南地区归于南京,从此与浙江分离。清承明制,设18省,始有浙江省。
简单来说,浙东与浙西的地理区别在于,浙西是肥沃的冲积平原,浙东则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浙西为句吴人故地,浙东则是于越人旧居。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战争不断,但实际上,吴与越风俗语言相通,用谭其骧的话说,它们是语系相同的一族两国。
浙西与浙东的历史地理差异,也间接地影响了两地的学术取向与文化性格。章学诚云,“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习而习也,”(《文史通义·浙东学术》)这是就两地学术在“宗朱(熹)”还是“宗陆(九渊)”选择上的持平之论。不过在学术之外,似乎在一般百姓的习性上,也能发现学风之于民情的潜移默化之功效。
如果泛泛而言,钱塘江以南的几个浙江地级市,包括绍兴、宁波、台州、温州、金华、衢州、丽水,都可纳入浙东范围。不过此次旅行,我只走了绍兴、宁波、台州的若干地方,浙南部分并没有涉及。
全书正文包括了7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初访天台山》,是我和华东师范大学应奇教授在2022年7月共游天台山后完成的。其时应教授刚从上海脱身,而我们选择走访天台山,也与疫情脱不了干系,当时那里的情势还是相当平和的。第二篇文章《浙东运河游》,则是几次寻访的结果,时间上跨越了2022年和2023年。
书稿的主体部分留给了出生于浙东的几位历史人物,包括王阳明、蔡元培、蒋梦麟与竺可桢。写作的缘起是,我在行路的过程中不时碰到他们的故居和埋骨之地,一开始是偶遇,接着则变成了主动搜寻。走得多了,忍不住想去了解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中国的传记通常有两个糟糕的缺点,一是道德观念先行,或者为尊者讳,或者往“恶人”身上再踩一万脚,结果往往写成了一部歌颂或批判史。第二个缺点则是,呈现历史的细节不足,常常凭主观来推测,做不到无一处无来历。有时几十万字读下来,尽管也算掌握了一系列历史事件,但我对传主仍然没有什么认识。
我想了解的是,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做出了他们的选择。这些选择所导致的历史后果,是当事人不能完全控制的,不能全数“归功”或“归罪”之,也并非我最关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找浙东(行走于人文与山水之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志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740810
开本 32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2024-01-01
首版时间 2024-01-01
印刷时间 202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286
CIP核字 2023254648
中图分类号 K928.955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2: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