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叶剑英元帅/元帅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青年时代,他也曾拔剑角群雄,他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曾执教黄埔军校;从瑞金到延安,他经得艰难考验时,踏上长征路,他是草地开路先锋;抗日战争,他在敌后敌前费运筹;解放战争,旋转还凭革命功;建设事业,他为花欣作落泥红;动乱年代,严关过尽艰难在;晚年岁月,满目青山夕照明……

本书与您一同探索叶剑英元帅的精彩人生!

内容推荐

叶剑英,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少年时在丙村三堡学堂和梅县东山中学读书,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立志报效国家。1916年赴南洋。翌年回国,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即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孙中。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1924年夏,受廖仲恺先生邀请,参加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青年时代:也曾拔剑角群雄

 家世

 学生时光

 投笔从戎

 追随孙中山先生

 执教黄埔军校

 东征

 梅县县长

 香洲平叛

 随师北伐

 入党

 策应南昌起义

 参加广州起义

第二章 从瑞金到延安:经得艰难考验时

 红军总参谋长

 东南前线总指挥

 踏上长征路

 草地开路先锋

 与张国焘的斗争

 初到陕北

 渡河东征

第三章 抗日战争:敌后敌前费运筹

 密赴西安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平息“二二”事件

 留守七贤庄

 八路军驻南京代表

 解救难友

 辗转奔波为抗战

 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

 战斗在重庆

 皖南事变前后

 中央军委参谋长

 智退第三次反共高潮

 接待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旋转还凭革命功

 北平军调部的中共代表

 《解放》报事件

 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

 华北军大校长

 新北平市市长

 解放广东

 接管广州

 解放海南岛

第五章 建设事业:为花欣作落泥红

 建设新华南

 为新中国的橡胶事业奠基

 辽东半岛演习总导演

 军事科学研究的开拓者

 推广“郭兴福教学法”

 友邦行

第六章 动乱年代:严关过尽艰难在

 在天下大乱中稳定军队

 在逆境之中

 参与制定国际新战略

 “流放”湖南

 参加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九一三”事件之后

 解放老干部

 指挥西沙之战

 支持邓小平全面整顿

 粉碎“四人帮”

第七章 晚年岁月:满目青山夕照明

 坚请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加速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关注经济建设

 力主法制建设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外事活动

 晚年故乡行

 以己之退,促党的事业之进

 丰碑永存

试读章节

三堡学堂,是由金盘堡、锦州堡、雁洋堡联合创办的一所公立高等小学,学堂的校长和教员大都是不满清朝封建统治、主张·“教育救国”的爱国青年。当时,学堂是四年制,设置甲、乙、丙、丁四个班次,叶剑英在甲班。据他当年的同学温日新、温瑶生、廖光史回忆,叶剑英那时的学习成绩是几个班里最拔尖的,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他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门课程外,还多方借阅许多课外书籍,尤其爱好写诗作文。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拿去“贴堂”展览。

三堡学堂的校长谢鲁倩是一位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邦加岛的华侨富商之子。他受到孙中山思想的影响,参加了同盟会,并回国创办新学,利用各种场合,向学生宣讲孙中山的学说。还有一位老师林修明,也是同盟会会员,毕业于日本的体育学校,先后在松口体育学堂和三堡学堂任教。他常常把体育课当成政治课,借题发挥,给同学们讲了许多历史上官逼民反的故事,从太平天国讲到义和团,从义和团讲到孙中山。

叶剑英从这两位师长处得到许多有益的教诲。孙中山先生这位革命先驱的高大形象,在他心灵上逐渐打下了清晰的烙印。

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爆发了,武昌新军在同盟会的宣传鼓动下,首先起义。随即,各省纷纷响应,相继独立。梅县地区也沸腾起来了,起义军于12月攻占了县城,民心大快。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从此,中华民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叶剑英和三堡学堂的师生们,欢欣鼓舞,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贺革命政权的诞生。

_一天,老师要求学生们写·篇以“论兵”为题的作文。叶剑英想到老师平素讲的中国历史上无数次战争和武昌首义的壮烈情景,开宗明义地写道:“兵之物,大矣哉!”接着,他在文中引经据典,纵横捭阖,论述军队的重要作用。这一篇作文,又被老师当做范文。拿去“贴堂”。

1912年1月,叶剑英以“最优等”的成绩从三堡学堂毕业,考入梅县务本中学。这是一所由外国传教士与梅县地方人士合办的私立中学。叶剑英人校后,很快成为学校中的一名活跃分子,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这年冬天,梅县临时议会根据广东省府的指令,决定将务本中学和其他三所中学合并,改为官办,并派来了官方校长。官方校长是一个守旧人物,他一上任,就改变学校许多规矩,禁止学生的进步活动,歧视、排挤贫家子弟。这引起了进步师生的强烈不满。

这时,原来的校长叶则愚,教师叶菊年、邓小楼等人,正在筹办梅县私立中学。叶剑英代表学生会表示支持,并联合百余名学生,闹起了反对官派校长的学潮。不久,在教育界进步人士和学生家长、乡绅以及海外爱国华侨的支持下,加上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县城的东山脚下建起了新校——东山中学。

叶剑英和东山中学的第一批学生,深知学校创建不易,因而更加珍惜时间,刻苦学习。除了学好学校规定的课程外,叶剑英还如饥似渴地借阅大量课外书籍,主要是文史方面的,如《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文心雕龙》、《古文辞类纂》、 《聊斋志异》等。叶剑英酷爱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诗歌,对许多大家的名篇爱不释手,背诵如流。他对梅县地区的名人诗文更是偏爱,如清人宋湘的《红杏山房诗钞》、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丘逢甲的《岭云海日楼诗钞》,还有吴兰修的《桐花阁诗钞》、女诗人叶碧华的《古香阁诗文集》等等,他都潜心习诵过。他还如醉如痴地钻研旧体诗词写作规律,搜集、学唱山歌。这为他日后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功底。P5-7

序言

叶剑英,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少年时在丙村三堡学堂和梅县东山中学读书,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立志报效国家。1916年赴南洋。翌年回国,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即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孙中。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1924年夏,受廖仲恺先生邀请,参加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1925年,叶剑英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英勇善战,指挥果断,显露了出众的军事才能。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叶剑英毅然通电反蒋。随即奔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7月,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南昌起义前,叶剑英得知汪精卫阴谋加害叶挺、贺龙,立即冒着风险找他们商量对策,决定叶挺和贺龙指挥的部队迅速向南昌开进,使敌人阴谋没有得逞,南昌起义得以实现。12月11日,与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了广州起义。

1928年冬,叶剑英赴苏联学习,1930年下半年回国。1931年初到达中央苏区,历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即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闽赣军区、福建军区司令员等职务,参与指挥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战役。在此期间,还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长征。叶剑英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1935年3月,调任红三军团参谋长。7月,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8月,党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开会,决定部队分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甘南。其后率领左路军的张国焘,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拒绝执行党中央的北上方针,并企图危害党中央。叶剑英识破了张国焘的阴谋,立即报告毛泽东。党中央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终于脱离险境。叶剑英在这个危急关头保护了党中央。毛泽东后来屡次称赞这是叶剑英在关键时刻为党为革命建立的一个大功。9月中旬,叶剑英任由红一、红三军团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参谋长。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和军委参谋长。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西安事变。叶剑英协助周恩来坚决执行党中央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促成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即“八路军”),叶剑英任参谋长。10月,任我军驻南京代表,从此,在国民党统治区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1941年2月,叶剑英返回延安,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他审时度势,精心运筹,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我军对日作战。他重视我军参谋工作建设,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参谋工作的制度和措施。11月,兼任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军事学院副院长。1945年夏,叶剑英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抗战胜利后,叶剑英多次参加同国民党的谈判斗争。1945年12月,他参加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到重庆进行停战谈判,出席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叶剑英赴北平任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与国民党代表、美国代表一起,调处国共军事冲突和监督双方执行停战协议。1947年2月,返回延安。4月,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后委”)书记。在“后委”工作期间,他正确贯彻中央的土改政策,积极协助中央领导全国范围的解放战争,为保证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同志转战陕北、指挥全国作战作出了贡献。1948年5月,叶剑英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他主持制定正确的教育方针,培养和建立教员队伍,发扬教学民主,按照实战需要训练干部,为部队和地方输送了大批军政人才。  1949年初,任北平(今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市长的叶剑英和聂荣臻、彭真一起,促成了北平和平解放,领导了对旧军队的改编和对旧北平市政府、学校、厂矿等各方面的接管工作,致力于北平的市政建设,维护社会安定,恢复发展生产,改善文化教育,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8月,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11月,广东省军区成立,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初,叶剑英和陈赓指挥广东战役,14日解放广州。他先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等职务。1949年底至1953年,他领导了华南地区的剿匪斗争、经济建设、民主改革以及广州的市政建设等各项重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950年2月,叶剑英主持制定解放海南岛战役的作战方针和战役计划。

1954年,叶剑英回到北京。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1955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代部长,主持全军的军事训练工作。他强调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现代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优良的正规化、现代化的革命军队。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

1956年12月,叶剑英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缅甸。之后,他还率军事代表团访问了苏联、印度、波兰等国家,发展了我军同这些国家军队和人民之间的友谊。

1958年3月,叶剑英建议并受命创办军事科学院,任院长兼政治委员,主持制定了军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方针、原则和方法,建设了一支科研干部队伍,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同年,兼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他是我军杰出的战略家、军事教育家和现代军事科学研究的开拓者。1959年9月,叶剑英任中央军委常委。1961年,任中央军委军事训练和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他坚决贯彻党中央、毛泽东制定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参与领导研究国家防御作战问题:主张军事训练和军事科学研究相结合,以总结我军的经验为主,探讨在现代条件下的战争指导规律:主持制定人民解放军一系列条令条例;参与领导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作,为把我军建设成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多方面建树。1965年,任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5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8月,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叶剑英同林彪集团、“四人帮”进行了坚韧不拔的多种形式的斗争。“文化大革命”初期,为坚持党的领导,稳定军队,保护老干部,他在职权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1967年1月的军委扩大会及2月的中央碰头会上,他多次发言,坚决反对搞乱军队。林彪、江青等人把叶剑英和其他老同志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诬陷为“二月逆流”。叶剑英遭受打击迫害,实际上被解除了在党中央和军队中的领导职务。1969年4月,在党的九届一中全会上,经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提议,叶剑英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3月至10月,‘叶剑英与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全面深入地分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为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提出了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同年10月,他奉命紧急“战备疏散”到长沙,后辗转于湘潭、岳阳等地。1970年八九月间,叶剑英参加在庐山召开的党的九届二中全会,针对林彪、陈伯达等人抢班夺权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后,他按照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带领调查组到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调查陈伯达的反动历史,揭穿其政治骗子的面目。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叶剑英重新以军委副主席身份生持军委日常工作,对稳定当时全国和军队局势起了重要作用。

1971年7月,叶剑英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主持接待秘密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1972年参加接待先后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日本国总理大臣田中角荣。1973年,又协助周恩来接待第二次来访的基辛格。他为建立中美、中日外交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1973年8月,在党的十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党中央副主席。1974年1月,叶剑英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同邓小平一起指挥西沙自卫还击作战,收回了被侵占的岛屿。

1975年1月,在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同年六七月间,叶剑英和邓小平一起,主持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军委扩犬会议。他在会上就国际形势、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安排超编干部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在他主持下,对全军二十几个大单位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配备。这些为后来粉碎“四人帮”,稳定军队与全国形势,创造了重要条件。1976年,在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叶剑英再次被中止了领导工作。同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四人帮”加紧进行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当年10月,在党和国家面临危险的紧急时刻,叶剑英和党中央政治局其他同志一道,根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意见,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四人帮”,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在这场关系着党和国家命运的斗争中,叶剑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粉碎“四人帮”之后,叶剑英高瞻远瞩,排除阻力,力主请邓小平、陈云等久经考验的老一辈革命家立即出来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主张明确肯定“天安门事件”为革命运动,尽快平反一切冤假错案。1977年3月,叶剑英再次主持军委日常工作。8月,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副主席。1978年3月5日,在五届人大第_次会议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一起,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拔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1978年12月,叶剑英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简称《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告台湾同胞书》于次年1月1日正式发表。

1980年9月,叶剑英担任宪法修改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制定了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还领导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22个法律,为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制做了大量工作。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进一步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项具体政策,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这一重要谈话对祖国统一大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83年2月25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将满的时候,叶剑英写信给全国人大常委会,请求不再提名选他当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不再将他列为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候选人。1985年9月,叶剑英同其他63位老同志一起致函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请求不再担任中央委员,以便让一批比较年轻的德才兼备的同志进入中央委员会,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的新老交替。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同意他的请求,并给他写了致敬信,高度评价了他的光辉业绩。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因病在北京逝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叶剑英元帅/元帅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硕//金立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77968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2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