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文化史(第2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是当代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专家,曾有《中华文化史》等多种文化著作问世。本书是作者为大中专院校教学而专门编著的教材,也是作者相关研究的精炼浓缩。本书在重点叙述学术思想文化演变历程的同时,对行为、制度和物质等其他文化层面都有关注。与已出版的多种文化史教材比较,本书对中国文化史整体脉络把握准确,断代分期明晰;材料新颖,吸纳了最新的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篇幅适中,宜于教学,语言典雅,通俗易懂。
目录
导论
一 释“中国”
二 释“中华民族”
三 释“文化”“文明”
四 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五 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六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七 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八 中国文化史的分期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发祥
一 中国人的起源
二 原始农业与畜牧业
三 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四 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
第二章 青铜时代
一 文明的初现
二 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
三 文字的早期形态
四 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
五 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
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
一 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二 士的崛起与私学出现
三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四 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
五 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
六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一 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
二 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
三 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四 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
五 帝国文化的固守与外拓
六 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
七 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
第五章 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
一 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
二 玄学与魏晋风度
三 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
四 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
五 佛教华化与三教共弘
六 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七 科举制度
八 文史自觉
第六章 近古文化的定型
一 唐中叶的文化转折
二 渗透禅机的新儒学——理学
三 文化的雅化
四 俗文化的展开
五 文官政治的确立
六 文化中心的南移
第七章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一 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
二 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三 元曲的兴盛
四 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第八章 晚期帝国文化
一 古典文化的集成
二 极端皇权与文化专制
三 理学的嬗变
四 启蒙新声
五 耶稣会士来华及东西方文化交流
六 郑和七下西洋与“迁海令”
七 市井口味与小说丰收
第九章 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一 经世实学
二 兴办“洋务”与“中体西用”模式
三 近代文教机构的兴办与知识分子形成
四 从“维新”到“革命”
五 五四狂飙
六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
七 文化论争
八 汉字改革
九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结语 中国文化的发展节奏与走向
插图资料来源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文化史(第2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冯天瑜//杨华//任放
绘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40528343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19-1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1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高职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590
CIP核字 2019214955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