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1937(法新社记者眼中的淞沪会战)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次骇人惊心的旅程,走过血迹斑斑的弄堂,来到1937年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最大的国际都会——上海。

这是一场不能被忘却的战役,一个外国记者带我们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既纠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中心”说,也填补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空白。

由何铭生所著的《上海1937(法新社记者眼中的淞沪会战)》供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在西方人眼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39年9月1日,当天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英法等国随后对德国宣战。然而,如果从1937年芦沟桥事变算起,此时中日开战两年多,战火已经燃遍了半个中国。近年来有一些历史学家开始纠正这一欧洲中心的观点,但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英文作品依然非常稀少,这也是本书作者何铭生的感叹。

多达100万中日士兵卷入淞沪会战,近300万中国平民被迫亲身经历了这一战役,其中大多数都成为此次战役的受害者。淞沪会战在塑造现代世界格局上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它最终导致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并且使得亚洲局势动荡达70年之久。

两栖作战、坦克袭击、空中作战,最重要的是城市作战等战争形式都在1937年的上海上演。这是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彩排,更准确地说,作为第一次世界性战役,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幕式。

由何铭生所著的《上海1937(法新社记者眼中的淞沪会战)》在内容与表达上皆属佳作。书内战争照片珍贵罕见,资料背景研究也极其详尽。作者从学术层面的军事立场披露了此战役许多不为人知之处,并由此获得了各界好评。

目录

致 谢

序 言

第一章 三具尸体

第二章 黑色星期六

第三章 血肉之躯对抗钢筋铁骨

第四章 “万岁!万岁!万岁!”

第五章 血流成河

第六章 东方凡尔登

第七章 “孤军营”

第八章 溃不成军

第九章 后果

附录

战斗序列

试读章节

一辆弹痕累累的轿车戛然停在机场入口处,不远处,两名原本在轿车内的男子横卧在地上。从血迹斑斑的军服上能辨认出他们是日本海军精锐部队——海军陆战队的士兵。脑浆溅满仪表盘表明其中一名士兵死于轿车内。然后又被拖出车外,接着被又砍又踢,直至被捣成了肉酱。他的半边脸已不见踪影,胃部被切开,令人作呕的肠子在夜色中隐隐泛着白光。另一名男子逃出汽车,但没跑几步便被击毙。几步之遥的地方躺着第三具尸体,身着中国军服。

1937年8月10日星期二黎明前的几小时,黑夜仍笼罩在上海市区以西约13千米的虹桥机场,调查人员必须借助汽车前灯及手电筒的灯光展开调查。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中国的,当然也有日本的、英国的、法国的以及美国的侦探——他们是外国势力的代表,近一个世纪以来他们在中国最大也是最繁华的城市里如同在家一样作威作福。在场的还有来自残酷无情的新闻界——上海英文和中文报社的记者们。虽然时值令人讨厌的深夜,但他们不得不赶至现场。这可能案情重大,非常重大。

调查人员很快确认血肉模糊的死者是现年27岁的中尉大山勇夫,第二具尸体属于大山勇夫的司机、一等兵斋藤要藏,而中国死者具体身份尚不得而知。案发现场像是一次寻常枪战。但是仍有太多谜题需要解答:日本人来距离他们的营地数千米的军用机场做什么?谁先开的第一枪以及为什么他决定开火?中国调查人员与他们的日本同行在这些问题的答案上无法取得一致。他们在案发现场走来走去,四处搜寻地上的证据,并且时不时地爆发激烈的争论。在日出前他们结束了调查工作,但仍未对到底发生了什么达成共识,随后他们各自驱车返回市区。

中国的和日本的调查人员之间的针锋相对丝毫不令人奇怪,在此前的5周内,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其他地方,两国之间的紧张态势已经急剧上升。这种紧张局势是由于北方数百千米外的一场不宣而战的爆发引起的。事件发生在7月初一个燥热的夜晚,一系列的误会导致日本兵和中国士兵在北京附近爆发混乱的冲突。很快,事件似乎呈现继续激化的态势,因为这座古老皇城周围越来越多的地区莫名地卷入这场冲突。迄今为止,处于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成功避免了任何敌对状态,但是众所周知,和平也许不会持续太久了。

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未知。南京的中国政府作何打算?过去十年间他们在这座长江流域的城市统治着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东京的军事及政治决策者在制订怎样的计划?北京的动荡会演变成一场波及整个中国的全面战争吗?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将影响到数以万计居住在上海及长江流域其他大城市的日本人——士兵、外交家及商人。他们知道,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将深处敌人的领土之上,数以百万怀有敌意的中国人环伺周围,他们将会危机四伏。在目前情况下。需要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火花。机场事件极有可能恰恰就是那个火花。

调查人员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他们不能通过必要的手段解决这个棘手的任务,后果将是什么。即使他们期望和平,但很显然上海这座城市已经进入备战状态。当他们驱车穿过依然黑暗的郊区从虹桥机场返回市中心办公室时,车灯扫过涂成白色的树木,间或可见一些沙袋阵地及孤独的中国哨兵的轮廓。按官方的说法,这些哨兵属于保安总团,这是一个准军事化组织,根据几年前签订的一份国际协议,保安总团是唯一可以驻扎在上海地区的中国部队。然而,有谣言流传,称他们事实上是第88师士兵伪装的,该师是国民党军队中最训练有素的部队之一。

进入市区后,车辆首先经过法租界,然后是公共租界。远离中国国民居住区的喧哗和脏乱,外围人在上海的这两片区域过着舒适逍遥的生活。有些租界区无异于伦敦、巴黎或者波士顿:枫树林立的街道两旁是“大使电影院”“维也纳舞厅”“幸福时光咖啡厅”等极具异域风情的商家。诸如此类的环境设计似乎能给人一种安全的假象。这里不是欧洲或美国,而是亚洲。正如最近发生的一样,看似平静的表面随时可能破碎,并且暴露出底层更加丑陋和更加暴力的现实。

P1-3

序言

《上海1937》是一部引进版的历史作品。作者何铭生是丹麦人,作为一名法新社记者,他在东亚地区从事新闻报道20多年,包括在中国大陆的11年。他对东亚的历史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讲中文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并深切感受到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的巨大创伤至今没有真正地愈合,所以这段历史成为了他研究的重点。

他有感于“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成因的英文专著多如牛毛,但几乎没有一本提及(淞沪会战)这次至关重要的对决”,于是广泛搜集资料,历时数年完成了这部资料丰富、视角独特、可读性强的历史著作。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第一次大规模的正面作战,这场战役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当时亚洲最大的国际都会上海,是现代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城市作战。虽然战争只有三个月,但是战况之惨烈、伤亡之巨大、破环之严重令世人震惊。

作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淞沪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从而对西方普遍存在的所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中心观”予以了一定程度的纠正,也填补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当然,作者对淞沪会战中的某些事件的看法仅为其个人观点,未必全面或有历史资料佐证,如关于淞沪会战爆发的原因、日本政府对战争的意愿等,不代表出版者赞同其观点,读者有必要站在中国历史的角度,公正、辩证地加以阅读和研究。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的特点是它的全面,采用中方、日方和上海租界三个视点交错的方式,叙述了淞沪会战的起因、蒋介石的决策、中国军队的主动出击、战事胶着、上海沦陷的过程。连书中选用的照片,也同时反映了交战双方的作战历程和上海居民的生活状态,分别选自美国的国家地理图书馆等地方的馆藏、日本《读卖新闻》资料库和作者自己的收藏等。书中除了采用中日参战者的叙述、事发时的新闻外,还有许多外籍人士的回忆,这一点上比许多中文研究作品丰富。

——《深圳特区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1937(法新社记者眼中的淞沪会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丹麦)何铭生
译者 田颖慧//冯向晖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104386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2014242633
中图分类号 K265.50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