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籁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本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三读、反复读、随时读、随处读、终生读的书!

释净宗在《心籁》中以短文及短语形式,抒发感悟。精湛灵妙,直指人心,直彻根源,既有冷静俯视这个世间的距离感,也有彻底融入人心、体认苦乐的悲悯情怀。篇篇皆是心香一瓣,读之如饮甘露,清凉解渴;文辞简洁隽永,灵悟动人,读之唇齿留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于生活用心、待人接物等,皆有无穷裨益。

内容推荐

《心籁》由释净宗的数百条短语集结而成,分为人生小悟、唯爱能补心、凡事正面四维等八部分。虽短小精悍,但内容丰富、简洁明快。全书文句清新隽永,灵妙非常,且文字中逐步深入的析理论事更是恰到好处,读罢引人深思,开阔视界,修身,养性,润养人心。

目录

一、人生小悟

二、有佛一切皆美

三、唯爱能补心

四、凡事正面思维

五、念佛真好

六、僧事僧说

七、佛教靠我

八、短语集

试读章节

有一次在火车上有人问:“你们出家人是不是逃避?”

我回答:“是呀!”

可能是我如此坦然地回应令他料想不及,以致他说不出话,只是愣愣地看着我。

我见他手里夹着一支点燃的香烟,便问他:“如果烟头碰到你的手会怎么样?”

“那我会立即拿开。”他边说边做出动作。

“这叫不叫逃避,逃避火烫?”

他没说话,略有沉思地点点头。

我接着说:“逃避并没有什么不好,要看逃避什么,又是逃向哪里。逃避危险,走向安全;逃避贫穷,走向富裕;逃避愚昧,走向文明;逃避奴役,走向自由。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逃避史,就是我们坐火车,也可以说是逃避出发地,走向目的地,每个人每天不都在逃避吗?说‘逃避’有人便觉得负面,换一个词——‘进取’,便认为是好的。其实,‘逃避’与‘进取’不过一体两面,逃避他不想要的,进取他想要的,如此而已。”

他听我这一番言论,却也信服了凡分。

“嗯,你说得有些道理。可是出家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吗?这样总是不好的。”

“那是你不了解出家。真正的出家人正是为了更大的社会责任才发心出家,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众生。在家人再怎么发心为众,也还是为个人,为自己的小家庭,自己的公司、企业考虑得多,谋利得多。这是他的立场,环境造成的,不得不如此。既然打破个人小家庭的局限,发心为大众出家了,一切自私的心理与行为便都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不被接受、不被认可的。比如车上许多人喝啤酒、吃肉,如果是在家人大家都认为合理正常,如果出家人也这样,你会有什么感想?心理上能接受、能赞同吗?”

“那当然不好!”

“所以,出家确实是逃避——逃避自私,走向无私;逃避为自,走向利他;逃避染污,走向纯净;逃避黑暗,走向光明;逃避痛苦,走向安乐;逃避谬误,走向真理。我不认为这样的逃避有什么不好,而是逃得合理,逃得应该,逃得光荣,逃得伟大。  “不仅我自己要逃避,还要拉着你一起逃避,怎么样?就是这一火车的人,如果愿意,我都想拉着一起胜利大逃亡。”

“呵呵,你该不是让我也出家吧,我还没有那个觉悟,不过谢谢你的好意。还想问一下,你们出家对父母总是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吧?”

“嗯,表面看是有些亏欠。不过出家总是要把父母安顿好的。现在交通通讯发达,也可以经常联系、关心,父母需要也可随时请假回去探望。就是在家也不能天天守着父母,在外打工、上学、出国,多日、整年不回家的有的是。依我的观察,父母病重,恰恰是出家子女守护照顾的多;即使有在家儿女,多因工作、家庭所累,不能照顾父母。更何况我们懂得了佛法,第一个要感恩,第一个想拉着一起逃避生死轮回,回到极乐净土的,正是我们的亲生父母。”

说着说着,火车到站了,我这位有缘的朋友匆匆起身道别,但愿他理解逃避的真义。

生活在这样一个浊染、痛苦不安的世界,居然不知道要逃避,佛称为“堪忍众生”。如同烟头烫手,却不知将手拿开,说明神经故障,健康出了严重的问题。

一个健康而敏感的心灵,一定会追求佛法解脱,逃避无穷生死,证悟完美涅槃。P12-15

序言

师父的这部文集总算问世了!

说“总算”,是因为这本书在我心中至少期盼、等待了七八年之久。

数年前,彼时尚未出家的我,即不止一次地向师父提议:可否把过去写的文章结集成书,以方便弟子们和广大莲友随时翻阅。因为这些文章虽然网上都有,但毕竟杂散、零落于不同网页之间,找起来殊不方便,且有很大一部分莲友不懂电脑或不方便上网,如果能印成书就方便多了。当时师父或许忙于其他更重要的弘法事务,或许是心中谦卑,觉得成书尚早,总之屡屡婉言推辞,一直没有应允。

师父不印,我便只好偷偷地自己“私印”了,当然不是很大量地印,只是自己下载所有文章,稍加编辑、整理,名为《净宗法师文集》,在校园复印店一次印上几十本,如此反复印了几次,在学校里“广”为流通。其实当时的初衷主要也不过是为了方便自己能够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利他”则纯属是顺便而为之的事情罢了。

然而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就这样一本外表粗陋不堪的印刷品,竟然收到了极强的弘法效果。这本书在我们学校受到异常热烈的欢迎,成为了我在学校里劝人信佛念佛的有力武器。

很多年轻的学子们读到这本书,先是被清新隽永、灵妙非常的文句所吸引:进而由文字中鞭辟入里的析理论事,荡开心中的迷雾:终而在心中深处,一盏弥陀救度的灯烛被永久地点燃。总之,有缘读此书者,有人由不信佛而信佛,有人由浅信转而深信,有人由不念佛转而念佛,有的由不安心而安心。甚至,除我之外,还有其他几位同学在其后的因缘推动下,也同样在师父座下剃度,走上了出家之路。

直至今天,彼时的场景还时时历历在目——夜幕降临,幽静的植物园里,有人手捧一本《文集》,迈着虔诚却不失自在的脚步,边走边吟诵着书中的文句……

在我毕业离开学校很久之后,据说还有好多老师、同学像寻宝一样数度欲寻此书,但终而不能得,后辗转找到我当初编辑好的文档,再继续复印成书,辗转流通。

2012年秋季的一天(此时我已出家),师父突然找到我,说可以把以前他的文章结集成书,我不禁心中大喜,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大概是当时弘法的形势需要,抑或是弟子们、莲友们的一再请求,总之师父终于答应出书了!

当时也许是初出家,发心勇猛。从接到任务起,我便像拉满弓的箭,一刹那间离弦而出,开始不分日夜地搜索、遴选、分类、校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希望这本书早日面世——早一天,再早一天……

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也随之而来:师父的文章长短有异,长的特别长,短的只几句话;内容不等,有的教理性极强,有的俗谛内容强一些;风格也不一致,有的清新隽永,有的激奋昂扬。分类起来非常让人头痛,有时照顾内容便照顾不了篇幅、风格,有的篇幅、风格一致,内容又不一定恰当。尽管与师父和其他几个师兄弟间讨论了许久,终还是没能达成统一意见,故而书也一直迟迟难定稿。

转眼间到了冬天,有一天我突然建议师父也开一个微博,没想到师父欣然同意了。于是几天过后,师父开始在电脑前认真经营起自己的微博来,一有所悟,即笔之于寥寥数句,有时师父自己发,有时我来代发。我作为微博的第一读者,常感慨这些精言佳语实在太好了,句句微妙,字字精湛,每条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文。同时我也感慨时下开微博的法师固然很多,但能明显看出大多乃是从其现成的著作中摘抄句子放上去,像师父这样一丝不苟地坚持每日原创,且能长期保持如此高质量的微博,不能说绝无仅有,恐怕也是为数不多。  大概也由此因缘,要照顾微博的篇幅,师父写的文章也就越来越短,自然的,我手上的短文也随之越来越多,如此一来,文集中短文的比重便越来越大。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何不把现有短文单独整理,独立成书呢?于是我便抽出短文,分类、打出样稿给师父看,师父看了也觉得不错,叹说现今时代大家生活得都很忙碌,耐心地看一篇长文下来,确属不易,短文看起来就轻松多了。但当时我总感觉各方面编的都还不成熟,于是只印了500册,先请内部人看一看效果,临时取书名为《僧籁》。

书一印出来,立即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了学院学僧们案头必置的一本书,上课时老师们亦经常引用《僧籁》中有一篇什么文,学僧们谈话中也常提对《僧籁》中哪篇文章特别有感触,各地的莲友们也不知从哪知道有这本书,常常打电话来索请,由于不能及时满足他们,他们索性找来样本在地方开始印刷流通。

时隔一年后的今天,师父的短文越写越多,终于集腋成裘,足可成为一本不薄的书了。我再将文稿凑齐整理编校,就成为了今天这个书稿。

从最初提议师父结集成书,到“违背师父”私下偷印,到编成《僧籁》一书,再到当下这个书稿的最终确定,我心中始终存有一种急迫的愿望,就是希望更广大的有缘众生早一天从师父的文字中获益。

……

在分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文章并不容易归类。有的放在哪一类似乎都不太适合,有的则放此一类中可以、放另一类亦无不可,故而目前的分类也只是粗略的、模糊的。读者阅读过程中如果看见一些文章归类的不周到之处,还请海涵。

由于大部分文章都是师父在四处奔波途中手写于日记本上,后由弟子们输入电脑,打字的过程中不免有认不清字或漏打、错打之处,虽然能够发现的都一一请师父修改厘正,但可以料想的是肯定还有一些没有被发现的错误,还望读者们见谅,如果发现错误也可及时指出并通知我们。

本书曾用名为《僧籁》,今更为《心籁》。考“籁”之本意为一种古乐器,管状,三孔,后引申为从孔窍中发出声音。《庄子》中言:天地问有三籁,天籁,地籁,人籁,也即天、地、人皆自然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切乐器,无孔则不成音,“孔”者,“空”也,佛乃空王,万法入于佛心,皆成最极微妙之音,故佛亦为威音之王,古有赞佛云“更喜威音环宇宙,群生福聚海无边”,此可名为佛籁:僧宝,佛之嫡亲,位列三宝之一,实属三界之尊,自当有其迥异于世间常俗独特之声音,今师父这部文集,诚然无韵之曲,脱尘之音,清净庄严,灵妙婉转,清畅哀亮,微妙和雅,篇篇皆是菩提心光的自然发露,亦是游行娑婆世间一僧人独特的悲音之籁。

然而无论天籁、地籁、人籁、佛籁、僧籁,万法唯心,总是一心之籁,心生天地万象,心能作僧作佛,心可系连一切,当然亦能系连起本书的作者、编者和广大的读者。希望有缘有心者能静静倾听这独特之心发出的独特之籁,与之共振,与之融合,终能此生赖佛而生,来世赖佛成佛!

释宗道

2014年7月于弘愿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释净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76203
开本 32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2014168225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6: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