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一样的常青藤(一个中国学生的高考与留学之旅)
内容
试读章节

打听到本科招生办公室在二校门西边,不知道是哪一座房子。此时,习B里的电话铃声大概已经平静,人去屋空了吧。当“高考状元”、“提档线”等每年万众瞩目的谜底被解开之后,校园的读书日历即将掀开新的一页,甜蜜晨曦里又将白衣飘飘。

学习的风景永远是美丽的。一座座现代风格的教学楼、宿舍楼、实验室、办公楼和实习工厂,被莘莘学子的足迹重重编织,结成“清华制造”四个立体大字,屹立蓝天之下;它们又化作巨大船坞,送一艘艘“清华”号航船下水,启动时空罗盘,冲破惊涛骇浪,开始万里远航;更有几座墙面斑驳的老楼,藤蔓攀缘的窗口,闪着先贤的目光,越过四季远眺,注视着一队队清华儿女出发归来、重又出发。

我们继续在校园里走着、拍着照片。其实,选择7月19日这一天到这里来,完全是随意的,只是因为这一天雨后晴朗吧。当时我并不知道:7月17日,这里举行了清华本科生毕业典礼,7月18日又举行了研究生毕业典礼。而我恰好选在19日来到这里,极可能无意中成为毕业年级走后,新旧衔接之际第一时间到校的“新生”。后来,这三天奇妙的连贯让我想到了一个词:薪火相传。

综合体育馆前,弥漫着2007届毕业典礼热烈场面散后的寂静,又一群清华学子告别母校,正走向四面八方。色彩鲜艳的“2007届毕业典礼”背景板尚未搬走,我这个2007级新生站在旁边,留下了一张特殊纪念照。此刻,我正为自己举行着一个人的出征仪式。如果来往的人群里,恰好也有别的新生,那么今后,这些和我擦肩而过的“同学’’们,自然不会认识我。但能在同一条路上相望几眼,心怀同样的愉悦,共享明丽的校园风景,那也是

缘分。也许不久后紫荆公寓的某问宿舍,有一张空荡荡的本属于自己的床位,它会想,别的床位主人都来了,为什么自己的主人总是盼不来?但这座宽宏的校园,会记住我今天深情的注目礼,记住一个少年朝圣者、一个同样怀有中国式清华梦的女孩。  又走到离外语系文南楼不远的地方,是我参加过托福考试的第三教室楼,那里确实可以称为我的福地,是一个所有努力开花结果的地方。正是从那个阳光透过晨雾照耀校园的早晨开始,我感到这座学校对我的关爱和庇佑,更记住了清华园湿润清新的花园般景象——从那一刻,我们的友谊开始了。

和许多国际名校一样,清华的外围是不设防的,作为城市拼图板上的一个独特街区,它宽容地让行人与车辆自由出入,并成为中国校园旅游首选的开放式景点。但也如同其他的国际名校,清华校内的楼宇门禁管理严格。(有些学校,包括一些与清华齐名的学校,在对待访客方面采取了“友好指数”不同的办法,如限制人数和汽车收费。)就是这个下午,在我当年进行托福考试的考场,第三教室楼那扇朝东开的楼门,不知为什么没有锁——难道它在等我?踏着楼梯,我走到三层2302阶梯教室门口,没想到门竟然也是开着的。推门进去的一刹那,我想到了另一扇门:我未来的留学之门不也是从此打开的吗?沿着斜坡台阶,走到标着“清华”字样的讲台前,让自己振作精神,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凝望着一年前的“战场”。回到我考试时坐过的椅子上,虽然不敢说是“凯旋”,但的确是“考生归来”,是来“还愿的”。悄然中,我有了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秩序井然的考场,又听到了刷刷的奋笔疾书声。我静静地伏在桌面,忘不了的是第一次参加留学考试的紧张不安,当然也忘不了看着周围那些参加考试的大学生而莫名生出的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信。虽然当年参加托福考试纯粹是为了自娱自乐,几乎还没有任何出国的念头,但回头看来,清华园里的这间教室,的确是我留学之路的第一站,在这里收获的那种激情与信念,一直陪伴我到如今。

在清华园里散步,总有可爱吉祥的喜鹊陪着,它们唱着歌吸引你仰望,正好看见高处:老屋、新楼一组组建筑群,还有树冠的轮廓,切出悠长的天际线,既刻画岁月,也描绘地理,更承载心情。沿着脚下林中道路,你可以随意朝哪个方向走,总有或大或小的一片风景在前面。年轮记录着光阴,方向延伸着故事。不知是谁,在路上画出连续的白色箭头,可能是为跑步的人指明目的地。其实这箭头更刻在人们的记忆里,引导着一个人的行进和几代人的跨越,从一天奔向百年。屏气凝神,听得见路为你边走边唱,像一位行吟歌手,一直唱到那“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大字下面。路从四方汇集成方阵,开始它们多声部大合唱:唱青春万岁,唱岁月无悔;唱同学少年,唱天地不老;唱“自强不息”,唱“厚德载物”;唱“水木清华”,唱“行胜于言”;唱紫荆芳菲,唱花季多情……余音缭绕天地问。

清华园里常感动。P8-10

后记

2011年8月的北京,哈佛开学的日子一天天迫近。从美国使馆取回护照,签证页上的学校名字已从“WILLIAMS COIOLEGE”改为“HAR.VARDuNIvERsITY”。这个夏天雨水又多又急,天气热得让人难熬。夜里,面对着电脑,我想对威廉姆斯说说话。

琢磨了很久,也不知道应该用“他”还是“她”称呼威廉姆斯。用“他”,是因为他的创始者威廉姆斯(Ephraim Williams)上校是一位男性;用“她”,则是因为她是我最刻骨铭心的母校。《福布斯》杂志的2011年全美大学排名恰好在8月3日发布:威廉姆斯连续第二年被选为美国最好的大学。普林斯顿、西点军校、斯坦福和哈佛都排在它的后面。

已经不记得我是从何年何月开始爱上威廉姆斯的,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片紫色的山谷充满眷恋。我并不是一个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初到威廉姆斯的日子也只能用“惊讶”与“奇幻”来形容。我曾经害怕我永远都无法爱上这个地方,我也害怕自己只能做一个匆匆的过客。和我的朋友们相比,我挺不幸的,因为我之前很遗憾地从未真正爱上过我的任何一所母校;和我的朋友们相比,我又是无比幸运的,在一个懵懂与成长的交界处,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第二故乡”的感觉,体会到了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播种在这片土地上的感觉。尽管这个故乡离家有些远,昼夜的交隔,一万九千公里。

这一年6月本科毕业以后,每次和在威廉姆斯的朋友打电话,每当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Lasell钟楼的钟声时,还是忍不住停下来感叹一句:好怀念啊!不久前,和一位朋友在网上聊天(威廉姆斯同届毕业生),他偶然提起刚刚接到了一个来自威廉姆斯同学的电话,他告诉我:你知道吗,我又听到那熟悉的钟声了。那时我才知道,原来那钟声不止是我一个人思念的源泉。或许,我们想念的并不只是那钟声,而是那美丽的山谷所给予我们的那份沉甸甸的礼物。

我常和家人朋友们讲,如果说我的“新家”哈佛是双漂亮又高贵的高跟鞋,那么威廉姆斯则是一双舒适又大方的休闲鞋。尽管高跟鞋华丽夺目,但漫漫长路,或许那双休闲鞋才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温暖与包容。我常常在问,到底是威廉姆斯的哪些特质让我如此眷恋?其实,“美国最佳大学”,“文理学院排名第一”,“师生比例1:7”之类冷冰冰的数字,只是给外人展示的浮华而已,而这座大学真正可爱的原因,或许只有在这座被人们戏称为“in the middle of nowhere”(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城堡里生活几年才能体会吧。我想出了威廉姆斯可爱的20条原因,有些很俏皮,有些很深刻,其实它们还远不能表达我对威廉姆斯的热爱。

1.威廉姆斯小镇上生活着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们,无论是德高望重的贵族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无论是素昧平生的老人还是天真烂漫的孩子。或许这座城堡并不完美,但这座城堡的人们都在努力让这座城堡变得更好。或许也有一些不那么善良的人偶尔光顾这座城堡,但城堡里的人总是用善良去感化那些冷漠与阴暗。

2.这是一座远离喧嚣的小城,在大城市生活了十八年,或许只有这样清新的地方才能让人踏实下来,读书,生活。十八岁以前,我并不喜欢森林,不喜欢“荒郊野外”,而这座小城,却彻底改变了我以前对都市以外世界的认识。

3.威廉姆斯是少数的那么几个“与世无争”的地方。虽然它也有个所谓的“劲敌”阿姆赫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但它终究能让人生活在一个没有那么多光环与荣耀的日子里。无论各种新闻媒体如何夸赞它,在中国,这所学校终究不像清华北大那样知名;在美国,也不像“HYP”(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所学校的首字母简称)三座名校那样令人无须任何理由地痴迷。或许光环与荣耀是很多人最终所艳羡的,但人生也需要踏踏实实地、无所顾忌地奋斗几年。威廉姆斯就像是一位隐居山林的艺术家,在平平淡淡之中足以能够绘制出令人神往的生活画卷。

4.在这里上课是紧张而又充实的。教授们,无论年纪,无论性格,无论种族,都像一位大朋友一样,几节课的工夫,他们就能准确地叫出班里每一位同学的姓名,对学生们的性格也略知一二了。课余时分,也常常能见到他们邀请学生们去喝咖啡、爬山,或是去他们家里坐坐。

5.在威廉姆斯,我认识了很多毫不忌讳地给我提反对意见的教授们,更神的是,我在他们面前也可以毫无忌讳地提反对意见,即使有时最终我并没有听取他们的建议,只要我讲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有自己的理由,他们也支持我的选择。在我以往的“被教育”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一个很消极却又很真实的印象:师长们难以承认,他们并不是永远都对的,他们也难以在自己和学生意见不同时考虑“学生有可能也有他们的道理”这一可能性。然而在这里,我的这个印象被彻底打破了。无论是学术观点上,还是个人的事业选择上,我可以和教授们畅所欲言,表达我自己的看法。即使是在我选择今后继续深造的学校时,与教授们“矛盾”最“激化”的那一次,我甚至觉得“教授一定会记恨我这个学生”的时候,最终得到的回答却是“无论你选择哪里,今后我都会去看望你”。另一位教授曾对我的父母说,“我最喜欢Nancy的地方,是她每次挑我错儿的时候”。

6.威廉姆斯的很多人,无论是教授还是职员,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在以能力做事,更是在用心做事。很多看似与他们毫不相干的事情,他们也愿意鼎力相助。无论是我快乐或是忧郁的时候,他们都愿意倾听,与我分享大学生活的苦与乐。他们不是简单地“施舍”建议,而是在用心了解一个年轻人。

7.威廉姆斯有一群优秀又团结的校友,他们不仅用各式各样的物质方式支持着母校,关心着母校,对于在校学生的各式“骚扰”,也是毫无怨言,乐此不疲。无论是在大公司、高等学府、艺术展馆,还是威廉姆斯小镇上,都遍布着威廉姆斯校友的影子。他们善良、博学,有校友在的地方,就有无比强烈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8.来到威廉姆斯的第一天,虽然还很陌生,但周围人的友爱及包容已经让我足够温暖。无论是当初举着威廉姆斯旗帜来机场接机的高年级同学,还是住在新生宿舍楼里的邻居们,虽然大家还不那么了解,虽然生活中也免不了磕磕碰碰,但那种包容的氛围,就足以奠定“家”的感觉了。  9.在威廉姆斯的日子里,我没有因为是一名外国人而感到孤独或是被排斥。当我主持或是参加很多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并不属于国际学生的活动时,我获得的是信任与肯定。当我在与教授、朋友、同学交流时,他们认真倾听我的提议;当我向他们寻求帮助时,他们耐心而又细致地为我出谋划策。或许,这一切,都与我的国籍、肤色、母语无关。

10.在威廉姆斯,我有不断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大一野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给四年后的自己写了一封信,我还依稀记得当时混沌又不安的情形。然而四年后,在我几乎都已忘记了那封信的时候,重读当年写给自己的文字,慢慢转身,才发现身后已经走过了一段多么不寻常的道路。

11.在威廉姆斯,我有了彻底“打乱”自己生活的机会。从大一刚刚入校,到大四毕业,常常有人会问起我当初选择威廉姆斯的原因。其实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当初选择威廉姆斯的理由很简单、很大众化甚至有点儿可笑。真真正正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半以后,我才悟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Williams totally‘messed up’my life at some point.” (威廉姆斯在某一阶段彻底地“打乱”了我生活的节奏)。这其中的意思很明白,以前的生活里,很多东西看似都被安排好了,上什么样的小学或中学,文理科的选择,大学入学前就选定好的专业,甚至今后的工作、生活。然而,这些最多只能说是“被安排好了”,我们真的想好了自己的未来吗?这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生活,其实需要有一个契机,让它彻底被打乱,让我们真的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到底喜欢什么,我们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在威廉姆斯的这四年,虽然不能说将人生彻底想清楚了,但它至少给了我一个机会,改变了很多以前固有的想法。在前进的同时,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的与方向。

12.威廉姆斯使我变得更加勇敢,我不再只是生活在自己固有的圈子里,做着自己那些看似“安排好”的事情。是这所学校让我有勇气去尝试那些新鲜又有意义的事物,放弃那些光鲜但我并不需要的东西。不怕失败,也不瞻前顾后、举棋不定,只要学会“fail successfully”(“虽败犹荣”,特指未成功却有所收获的尝试,在前文中有过具体解释),那么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13.在威廉姆斯,虽然每人都有一个或者多个专业,也有繁重的专业课、考试、论文需要准备,但这些课程却不像枷锁一样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牢牢地束缚,学生们也不需要有明确的文理分界。在学校里,同时修数学和历史学双学位的同学,绝对不是罕见;一位有多场大型音乐会表演经验的学生,同时又获得了某高级数学课班里第一名,这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就连那些很多国人都嗤之以鼻的“体育特长生”,也常常能拿到整届学生前5%的成绩,并且获得国家级的奖学金……很多时候,学科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兴趣,即使心血来潮选了一门超越自己“comfort zone”(舒适区间)的课程,常常也是满载而归,收获颇丰。

14.威廉姆斯给学生们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基础。作为一所历史上的贵族学校,作为一所曾经将黑人、女性、外国人都拒之门外的学府,正是这所学校今天的包容,给了更多人追求幸福的机会。虽然学生们(包括我)有时还在“贪婪”地要求更多,渴望更多,但是,想想每年充裕的奖学金,每年一度的免费往返国际机票,几乎免费的新课本,丰盛的餐食,周末的免费购物班车,校园内宿舍楼、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和运动场馆等先进的设施,几乎免费的打印服务……这些还不足以诠释威廉姆斯所提供的公平教育机会吗?

l5.或许任何机构或多或少都有些官僚作风,很多事情也都是公事公办。但是威廉姆斯则是我所接触的所有具有“官僚潜质”的机构里最不官僚、最有人情味的那一个。大一刚人校的时候,慌乱之中把宿舍钥匙丢在房间的某个角落找不到了(最终还是找到了),但是保卫处的大叔很通情达理的又给了我一把钥匙。其实我知道,他们是有绝对的理由按照规章制度罚我20美金的。虽然我不否认这所学校做的还有不够完美的地方,但它处处可见的通情达理,甚至有些时候“不讲道理”地“开绿灯”,已经是对一位身在他乡的学子最好的慰藉了。

16.在这座大城堡里,每个人都被给予充分的信任。小到图书馆里自觉投币的咖啡,大到每一次“带回家的考试”(take-home exam),威廉姆斯相信它的孩子们,真正理解什么是诚信。以往的生活中,我接触到的更多的是监督与管理,然而在这里,我被充分地给予信任,我也充分地去尊重这份信任。虽然不免会有个别人亵渎了这份神圣的礼物,但威廉姆斯也总能够用各种各样善意的提醒,告诉那些人们,这份信任与被信任的重量。

17.威廉姆斯有风景如画的校园,这里有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世外桃源。绿色的山坡,草坪,错落有致的建筑,总能够让人心情大好。父母参观威廉姆斯的时候,一下子就被它的美丽所迷住了。之后带他们参观我的“新家”哈佛校园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我所期待的神往,只听见他们悄悄说,“这儿好像没有威廉姆斯漂亮……”

18.威廉姆斯有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夏天。因为出生在夏天,便很固执地爱上了夏天。大一的时候,很多人都告诉我,这四年,你至少要体会一次威廉姆斯的夏天。这里的夏天,虽然有时也烈日炎炎,但很恬静而不浮躁;虽然有时也阴雨涟涟,但却爽朗而不忧郁。在这座被青山环抱的小镇里,偶尔坐在秋千上仰望天边的彩霞,那种感觉总是快乐而又单纯。

19.虽然刚刚上大一的时候,就在学校给国际学生们发的材料里读到,在美国,人与人的关系并不非常亲密。每个人当然会有一些真正的好朋友,但和大多数人,都只是一面之交罢了。家人也曾提醒过我,对外人要保持些警惕。然而,四年过去了,我发现,学校餐厅的阿姨们总能记起我为她们弹钢琴的故事,我和镇上小餐馆的伙计总能很轻松地聊上几句,和图书馆里勤奋好学的小镇居民也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就连冬天没人照料我的常青藤盆栽的时候,花店的经理也轻松地答应帮我保管。父母来参观时,虽然几乎不会讲任何英语,当他们参观学校的剧院的时候,剧院的工作人员特意将所有的灯光为我父母打亮,让他们目睹了这所学校的风采,外在的与内在的。

20.我常常想,一所学校就如同是一个躯壳,当我们穿上这个躯壳,做人处事的态度仿佛都按照这个躯壳变化了,直到融为一体。每当我想到,在我的生命里,威廉姆斯的那些日子给我留下的深深印记,就更加明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或许这,就是威廉姆斯给我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

目录

序/1

引文/1

一 永远是一名清华新生/5

二 从高考向留学出发/17

三 人生的急转弯/49

四 初到的日子/61

五 美丽新生活——学在威廉姆斯/81

六 校园风景线/1 93

七 哈佛博士生——又一次开始/21 1

八 笔下说留学/237

后记/249

序言

如今,美国的文理学院通识教育正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而王肇宁同学的这本书,正是为了向人们介绍这种美国独有的教育模式。

以威廉姆斯学院为代表的大学相信,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最好的教育模式,不是单一领域的技术培训,而是一种文理通识教育的全新经历。

文理教育的精髓就在于,它通过给予一个人在文学艺术、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上的多方位体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素质,锻炼细致的阅读能力、严谨的思维能力、清楚的表达能力以及富于创新的理论整合能力,并善于理解各种各样的事件、思想、人物乃至文化之中的密切联系。

1961年,威廉姆斯学院的第11任校长约翰·索亚先生曾在他的就职演讲中说过,“没有人能够真正预测,这个社会会最终要求我们的学生掌握何种技能、理解何种知识。”他强调说:“我们深知,面对变革,人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技能训练手段,或是某个僵化的公式,能够彻底解决那些尚未被我们充分了解的问题。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我们始终致力于的看似‘不实用’的文学艺术以及基础科学课程教育,我们所提供的这些最具生命活力、最持久、最基础实用的知识以及学术资源,正是文理学院教育的价值所在。”

在各种变革迅猛发展的21世纪,这段话更被事实证明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文理通识教育模式正在使整个国际社会受益,因为它使得各个领域未来的那些领导者们,能够拥有丰富的阅历,敢于接受挑战,并制订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许多美国的大学都把文理教育当作他们实践的一部分,不过目前在美国还只有不到150所学校全身心地致力于这种教育模式。这些文理学院通常采用小班授课,而且一般也没有研究生院以及职业化的教育项目,而这些恰恰使得我们的教授能够将全部精力放在他们的本科学生身上,继而开展那些传统教育中所缺失的教学活动。由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居住在校园里,朝夕相处,许多教室之外的场所也成为了学生了解自身、了解社会的窗口,包括学生们的日常活动和文化宗教活动,还有年轻人们在宿舍楼内以及餐厅里的有趣对话。

威廉姆斯学院的实践,确实为王肇宁同学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素材。自从1793年开始,威廉姆斯学院就致力于使本科学生充分感受文理教育。而如今,这所大学已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本科学府之一。

很多来自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学生,都期待着在像威廉姆斯学院这样的大学里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大学,都在努力学习威廉姆斯学院的经验,以提高他们在文理教育方面的教学水平。

我认为,文理教育的发展是双向的,互动是必要的。中国学生将他们巨大的潜能、学习习惯以及不同的生活经历,带到了诸如威廉姆斯这样的文理学院之中。他们用这种文化的贡献,使得我们所有学生受到的教育,又得到了讲一步的延伸。同样,换个角度来看,在威廉姆斯学院向中国同学以及中国优秀大学学习的同时,现在世界上正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包括中国的顶尖大学,开始学习威廉姆斯学院以及类似大学的成功经验,尝试着以最有效的方式予以借鉴,以适应他们各自的具体情况。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进一步加深国际社会对文理教育理念的理解,推动人们的交流对话。

内容推荐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相信能被上述任何一所学府录取都足以令人欣喜若狂,《不一样的常青藤(一个中国学生的高考与留学之旅)》作者王肇宁不仅获得国内顶尖大学——清华大学的录取,更是获得包括上述美国学校在内的众多常青藤名校的录取和全额奖学金。她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常说“人生如诗”,这卷长诗是一个从善如流、分享成长的历程。正是深深的体会“分享”的重要,几年前在沃顿商学院发起尚友公司时候,我和创业伙伴们把“ShareWithU”作为公司的英文名。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平台帮助同学们和广大家长更好地选择。《不一样的常青藤(一个中国学生的高考与留学之旅)》作者的故事正是我们分享的一站。

相信通过这本书以及尚友团队所有人的努力,会激励、影响、帮助更多人实现海外逐梦之旅!也希望通过本书分享王肇宁的传奇经历,能使你发现平凡而不凡的自己!

编辑推荐

《不一样的常青藤(一个中国学生的高考与留学之旅)》(作者:王肇宁)并不是讲一般意义的高考与出国留学,而是强调“精英”与“顶级”两个关键词。这一点使得本书在立意上超越了《哈佛女孩》、《高考状元》等教育励志图书。有着国际视野并希望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国际一流精英教育的家长,就是本书的读者群。如何在中国与美国两种不同的教育考试体制中取胜,是本书作者尝试寻找答案的命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一样的常青藤(一个中国学生的高考与留学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肇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10744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8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2012138995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