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的天使(走近193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精英)/走近诺贝尔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窥视医学的生命图谱;身临物理的自然秘境;感受化学的变化旋律;倾听经济的财富波澜;品尝文学的心灵故事。王子安编著的《生命的天使(走近193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精英)》以人物为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以有关每个人物的“生平事迹”“科学成果”等为板块,而对于每个入选诺贝尔奖的获奖者给予解剖。

内容推荐

王子安编著的《生命的天使(走近193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精英)》是走近诺贝尔奖丛书之一,《生命的天使(走近193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精英)》以人物为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以有关每个人物的“生平事迹”“科学成果”等为板块,而对于每个入选诺贝尔奖的获奖者给予解剖。当然这种解剖,既是对其人生历程、生平事迹的叙述,也是对其人生哲学、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一种铺陈。具体而言,在叙述每个人物时,我们尽量做到一一将人物那种坚定的信念、务实的精神、执着的工作态度,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他们个人的素质、修养、性格、经历等元素,均给予呈现,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他们那种背后的执着爱好、坚持理想、强烈求知、意志坚强、迎接挑战与勇于创新的人生品质。

目录

菲比格

瓦格纳·尧雷格

夏尔·尼科勒

高兰·霍普金斯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卡尔·兰德斯坦纳

海因里希·瓦尔堡

埃德加·艾德里安

查尔斯·谢灵顿

托马斯·摩尔根

乔治·迈诺特

威廉·墨菲

乔治·惠普尔

汉斯·施佩曼

奥托·洛韦

亨利·戴尔

森特·焦尔季

诺尔曼·霍沃恩

保罗·卡勒

科内尔·海曼斯

格哈德·多马克

爱德华·多伊西

亨利克·达姆

附录一 诺贝尔

附录二 1901-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

试读章节

1926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菲比格,于1867年4月23日出生于丹麦的西尔克堡。1883年,菲比格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七年后,他又获得了哥本哈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于1894.年与玛茜尔德结婚,一生没有子女。菲比格曾有这样一段名言:“我要提醒大家,一种绝症不再被视为绝症了,而另一种被视为绝症的病又出来了。医学就是这样不断地进步着。”现在我们再回顾一番他的研究生涯,看一看菲比格的成功历程吧!

菲比格曾留学柏林,在细菌学创始人柯赫博士和因发现白喉血清而出名的贝林博士的指导下学习细菌学。归国后,任哥本哈根大学教授。一天,他在观察老鼠的胃癌时,发现鼠胃中有寄生虫。他知道,这种寄生虫是通过蟑螂传播给老鼠的。吃蟑螂的鼠类,半数以上胃里有这种寄生虫,其中将近半数的老鼠患有胃癌,或有胃癌的前期症状。如果将蟑螂投喂实验用鼠,几乎全部实验用鼠都患有寄生虫,其中几只也会患癌症。而且这种胃癌是可以移植给其他老鼠的。

菲比格反复琢磨老师柯赫的教导:“致病原因是细菌,那么该细菌就是致病的原因。这是一条已确认的原理。”即先从病灶分离出该细菌,再在机体外部繁殖该细菌,然后将该细菌投给正常动物,就能导致该疾病的产生。菲比格想,如果把这条原理用于癌症,那么首先应从病灶分离出寄生虫,然后在外部的蟑螂身上繁殖寄生虫,最后投给正常的老鼠吃。结果,有的老鼠出现了癌症。

一般说来,细菌的感染力很强,所以容易致病。与之相比,寄生虫给予寄主的是慢性刺激,它导致了逐渐生癌因此,并不是所有老鼠都生癌。这样看来,可以确定老鼠胃里的癌是由寄生虫诱发的,这样一来,该新种螺旋虫引起肿瘤的假说就被一系列实验所证实。1926年,菲比格因发现寄生虫是癌症的病原体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主席在演讲中高度赞扬了菲比格,说他的发现开创了癌症研究史中的一个新时期。

菲比格为什么能断定寄生虫可以致癌并因此而获奖呢?菲比格使用的实验老鼠的确可能因偶然感染了寄生虫而患上癌症。如果他反复实验,就会发现这一结论并不具备普遍性。但是,在他的权威面前,没有人提到这一点。不管怎么说,现在已没有谁相信寄生虫是致癌的病因了。尽管对菲比格的“发现”持批评态度的人很多,却也由此而大大推动了对癌症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菲比格的“发现”对人类未必全都是坏事。也许有一天,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可以证实寄生虫的慢性刺激确实可以致癌时,菲比格的这一学说也将获得新的评价。

P2-3

序言

哲人云“知识就是力量”,更有人说,知识就是高度。在知识的内涵、外延里,科学技术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文明的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由于科技的历史性进步,由此而推动着人类历史由蒙昧走向文明、由刀耕火种走向科学现代。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即是人类的科学技术与人类的思想文明的结合。历史因科技的融入而变得可感,社会因科技的融入而变得丰富、多彩。

在人类科学历史的宏观体系中,依据文明的东西方形态也可以划分为东方科学技术体系、西方科学技术体系,其中东方科学技术体系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应以中国为代表。比较而言,东方科学技术体系富有深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传统,在诸如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古籍留存众多,内容博大精深。而西方科学技术体系则深富自然科学、实验科学的传统,因而造就出其最早的工业革命运动,形成实验手段与理论体系丰富的诸如物理学、化学、工程机械等成果。总之,东西方的科学技术传统各有所长。东方的人文与西方的自然,如能够完美结合,则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好模式。

在西方科学技术体系中,既有宏观的科学门类也有微观的分支科学。从自然科学的科学分类学角度而言,可以细分为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地学等属种。在复杂庞大的科学技术体系外,西方还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学科标准体系与科技奖惩制度、科技创新制度,由此而推动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诸如西方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二次工业革命、信息化社会、知识化社会等,皆是这种科学技术完美发展的结果。在丰富多彩的西方科学技术创新与奖惩制度体系中,诺贝尔科学奖金的设立即是推动西方百年来科学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点。诺贝尔奖金由瑞典化学家、自然科学家诺贝尔通过捐献毕生的私人财产设立,这种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的精神,值得东方社会认真思索、务实学习。整个诺贝尔奖初期划分为物理、化学、生理医学、文学与和平五个奖项,这充分反映了诺贝尔本人不仅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关注人类精神世界、人类人文素养的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诺贝尔奖项又多出经济学奖、环境奖两种,每一个奖金项目都紧密结合着人类社会的现实需要。

时至今日,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1 00多个春秋,即使是迟到的经济学奖也已经走过40年的岁月。作为人类科学技术领域的一种百年知识品牌,其中不仅有许多的科学成就值得我们学习,而且其中的每一个获奖者也值得我们研究。科学家的成果与科学家的精神及方法,相比较而言,最重要的是科学方法,而最核心的则是科学家的精神。所以为了便于中国读者,尤其是今日的中国青少年了解、掌握近现代西方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生理医学、文学艺术、经济理论的过程、成果,我们编辑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艰辛策划、编写,终于完成这部多达25册的《走近诺贝尔奖》大型丛书。

从本套《走近诺贝尔奖》丛书的编写体例上来说,我们以人物为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以有关每个人物的“生平事迹” “科学成果,,等为板块,而对于每个入选诺贝尔奖的获奖者给予解剖。当然这种解剖,既是对其人生历程、生平事迹的叙述,也是对其人生哲学、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一种铺陈。具体而言,在叙述每个人物时,我们尽量做到一一将人物那种坚定的信念、务实的精神、执着的工作态度,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他们个人的素质、修养、性格、经历等元素,均给予呈现,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他们那种背后的执着爱好、坚持理想、强烈求知、意志坚强、迎接挑战与勇于创新的人生品质。另外,我们在每一人物的最后部分附加上包含涉及与该学科领域相关的学科简史、学科流派等内容的“经典阅读”栏目,以帮助读者较系统地掌握相关学科的必备知识理论。

总之,我们期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本套《走近诺贝尔奖》丛书,深思、体味、参照、借鉴这些文学精英、科学精英的生平与精神,而规划出自己的成才之路,并能够在人生的路上“坚持理想、执着奋斗、锲而不舍、勇于创新、戒骄戒躁”,终获成果。有时,一句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成为个人的人生座右铭:相信一套科学、有益的图书,同样具备相似的功能。当然,水平与时间的有限、仓促,使得本套丛书难免会存在一些瑕疵,期待读者给予批评,以期再版时予以改正、更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的天使(走近193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精英)/走近诺贝尔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子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861042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6.1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2
出版地 天津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