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谍海狙击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即将讲述的这场谍海大战,发生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之间,距今已过去半个世纪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兵戎相见的两军对垒,倾巢出动的特工拼杀无不牵动着谍报强国的敏感神经,他们对这场“中国人内部的谍战”都不敢掉以轻心。

作者参与并见证了这场谍海的浴血拼搏,解放军情报系统取得的建国后最重大的谍海辉煌,让作者铭记在心。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作者的某些焦虑也随之增加。建国60年后的今天,能对这场谍战有记忆的人想已不多,改革开放后的年轻人,对这场谍战更是知之甚少。即使是上了年纪的人,虽然依稀记得当年大陆抓了不少台湾派来的特务,但是让他们讲清楚这场谍战的起因和经过,也可能是语焉不详,如果时间再往后推迟,作者担心,这场有意义的谍海激战当真会从中国人的记忆中消失。

内容推荐

台湾当局倾巢出动,欲反击大陆,兵戎相见的两军特工拼杀无不牵动着谍战英雄的爱国之心。我军情报界特工,以大无畏的气概杀向跌海战场,与蒋特展开了一场生死对决,直打得来犯的蒋特、间谍全部落网。当今的年轻人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肯定难有印象,生活在蜜水中的他们绝然想不到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有那么一些新中国的红色特工和台湾海峡那边的国民党特工进行过一场殊死的谍海大战;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随着已先后步入了“小康”,也对那些艰难岁月有些淡忘,他们也许只记得那几年里,大陆抓了不少台湾派来的特务和间谍。作者估计,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的中国人,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在那“三年困难时期”,台湾海峡那边的国民党情报局和大陆的解放军情报系统,曾经展开过的惊天地、泣鬼魂的间谍战。

目录

第一部 谍海追踪

 1.情报局局长紧急赴京/002

 2.少将特酋也疯狂/013

 3.登台拜将/029

 4.淡水发兵/047

 5.风云突变/064

 6.海狼屿大搜捕/079

 7.“钓鱼”行动/089

 8.立体攻势灰飞烟灭/101

 9.匿信举报/117

 10.“维纳斯”的姐弟恋/124

 11.入党风波/138

 12.“天罡星”犯境/145

 13.梅朵棋高一着/154

第二部 谍海争锋

 1.边寨烽火/164

 2.反攻令到了“金三角”/167

 3.奇遇“欢喜谷”/184

 4.窃密斗智/194

 5.侯仪之恋/212

 6.祸起萧墙/231

 7.K国“旋风”/247

 8.云飞灭豹/260

 9.速配的婚礼/269

 10.策反在鹿岛/282

 11.真鸳鸯打不散/298

第三部 谍海飞虹

 1.神秘的子爵号/308

 2.血淋淋的X4-3000/315

 3.“特嫌”成了坦克专家/328

 4.总部下了绑架令/341

 5.女人是祸水!/349

 6.岳王庙之劫/358

 7.石质的雕像/366

试读章节

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冬江陆军总医院领导通知某部情报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郭灿上校,该局局长高天亮少将已经病愈可以出院。郭灿刚接完医院电话,他桌上直通北京总部的红色保密电话就响起了铃声,他忙拿起了话筒,未曾开口,来电话的人就问:

“高天亮局长的病情目前是否有好转?”

郭灿迟疑了一会儿,小声问:“您是——”

“彭绍辉。”

郭灿下意识地站直了身体:“彭副总长,我是局副政委郭灿,刚才接到医院电话,高局长已经病愈,可以出院。”

“请你转告他,让他立即赶赴北京,参加总参即将召开的作战会议!”

“马上动身?”

“对!我已通知冬江空军,派一架直升飞机去接高天亮。”

“我这就去医院接局长。”

“让他直接去空军机场登机,不要回局长办公室,更不要回家!”

彭副总长严肃的口吻让郭灿感到了高局长上京的急迫性,他放下电话,没敢迟延,叫上车就直奔冬江陆军总医院,车刚在医院大门口台阶旁停稳,早已在此等候的高天亮少将便迎了上来,握着郭灿的手说:

“这几个月住院可把我憋死了!出院的感觉真是畅快。”

郭灿指指心口:“局长,这里全好了?”

高天亮甩甩手说:“老毛病了,治了几个月,它敢不好!”

“您可别把它不当一回事!它来得突然,防不胜防,以后还是不能马虎。”

郭灿把高天亮迎进车内,对司机说:“直开冬江空军机场!”

高天亮大惑不解:“去机场干啥?”

郭灿这才把彭副总长电话中的指示全都告诉了高天亮。

高天亮一听,两条又粗又黑的眉头拧成了结:“这么急?用飞机送?”

“副总长是这么交代的。”

“我当局长12年了,用飞机送去北京开会,这可是头一回,看来这次会议十分重要。”

“我也是这么分析的。彭副总长说话时的声调不高,我感到他的语气有些沉重。”

“这次作战会议肯定与我局的工作有关。不然不会叫我参加!”

“与我局有关的作战会议那是——”郭灿有意把后面的话留给了高天亮,他和高天亮共事已有三年之久,这期间,他从不随意猜测上级意图。作为一名副政委,他时刻要求自己说话办事要格外谨慎。

“事情来得突然,我一下也难以说准。你让局党委的成员,全都不要出差,随时等我从北京打回来的电话。我有个直觉,彭副总长亲自调飞机让我上京开会,就一定有天大的事!或者是即将发生天大的事。”

“我有同感。”

“那你刚才咋不说?”高天亮有点调侃的口气。

“我不是等您先说嘛。”

“你这个副政委呀,为什么非要等局长先开口?”

“我养成习惯了。”

“我多次说过,你这个习惯不好,要改改。咱们局一直缺政委,你这个副政委实际上就是抓政治工作的一把手,该讲则讲,该断则断。”

“也许我是依赖您搞惯了。”郭灿边说边笑。

“你这是在批评我喽!老郭,你说说,我在你面前是否有点盛气凌人?”

郭灿收起笑容:“我可没这看法。”

高天亮又问:“我是不是有些武断?”

“恰恰相反,您的果断正是我所缺少的。”

“可是我觉得,这些年你在我面前思想放不开,讲话放不开,做事也放不开。我总以为是我的毛病所致。”

“您别以为我是奉承您,您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太强,用不着我更多操心。”郭灿讲得毫不做作,完全出自内心。“所以有时候就在思想上偷点懒,这是真话。”

“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活思想。”高天亮的口气没有责备的意思,两眼望着窗外,没有再说话。

看见高天亮陷入了沉思,郭灿心里不觉涌上来一阵愧意,他为自己作为副政委而没能挑起更多的担子为局长减压而自责。依他本意,他到情报局任职后,是想多做工作并把工作干出色的。但他在实干中发现,领导情报局的这个高天亮工作能力实在是高人一头,你没想到的他都想到了;你想干的他已经开始干了,时时处处他比别人均能棋高一着。大概就因为高天亮有过人的领导能力,郭灿才估计上级领导机关长期不给情报局配政委,就是相信局长能军政一把手一肩挑。在德高望重的高天亮面前,郭灿总觉得自己资历浅,来情报局工作时间短,业务知识掌握得不深不全面,所以工作起来,多少都对高天亮有些依赖,时间一久,他倒真把这种依赖变成了一种习惯,他也明知道这种惰性不好,也想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多为局长分忧解愁排难,可三年干下来,他为局长分忧解愁排难的机会还真不多。自高天亮住院以后,他临时挑起了军政一把手的担子,以往他还真没体会到军政一把手的分量,当真干了三个月,他才感到什么叫力不从心,也更加认识到高天亮在情报局的重要性,于是对这位一直干情报工作的老领导更生敬意。

高天亮此刻想的事情却没有郭灿想的那么复杂,他只是琢磨一个问题:总部首长为什么紧急召他进京。虽然他没向郭灿挑明总部首长叫他上京的具体原因,但他却在心里已经把他估计的那个“天大的事”猜了个八九不离十。在他住院之前,他已从有关方面获悉了台湾情报局局长蓝天渝针对大陆制定的一系列破坏计划,这其中就有蓝天渝在淡水、基隆建立反共先遣军的较详细情报,他敏锐地预感到蓝的这个举措是台湾情报局对大陆进行大破坏行动的先兆,否则,蓝天渝一下召进300个特务干什么?他决不会无缘无故白养这些人,这可不是他姓蓝的作风。由此,高天亮更加觉得中央军委1959年关于加强全军情报工作,成立情报军官学院,尽快培训新中国情报人员决定的英明正确,他似乎觉得中央军委早就料到蓝天渝迟早会招兵买马,强化台湾的情报系统。自情报军官学院成立以来,他兼任了院长,还亲自为学员讲授政治课和光荣传统课。这就势必加重了他的工作担子,他往往忙得每天只有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时间一长,他原有的心脏病终于在超负荷的工作中复发,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在他住院期间,总部首长已经明确指示,全局工作临时由郭灿负责,但稍为重要一些的事情,郭灿还是不断地向高天亮报告,特别是蓝天渝这几个月的动向情报还是没有间断地放到了高天亮的病床前,所以高天亮就是身在医院,可脑子中对蓝天渝破坏活动保持高度警惕的这根弦始终没有松。当听到郭灿转告总参首长的电话内容以后,他的大脑条件反射地发出了警报:台湾的蓝天渝要动手了!作为一个情报首脑,他对时局看法的敏锐性和对台湾特情的警觉性是很高的,也是一般干部所难以具备的。在轿车快开进空军机场时,他对自己的猜测愈益肯定,所以,在临上机前,对郭灿作了如下交代:

“局作战值班室从今天起必须增加值班人员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变;在局长值班室,每天必须有一名党委成员值班,随时准备录音我从北京领受的任务。在我起飞以后,请你宣布全局进入二级战备。”

“进入二级战备是否应报总部批准?”郭灿听到高天亮的决定,有些惊诧。

“我上京就去总部备案。我有预感,咱们局不久将进入一级战备!”高天亮口气肯定,郭灿立即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原来决定的情报军官学院优秀学员提前授衔大会是否还如期召开?”

“按时开。”

郭灿目送高天亮乘坐的直升机飞进了云层,直到听不到飞机的马达声他才乘车返回驻地。一路上,高天亮临飞前讲的话,一直在他脑中盘旋,他坚信向来办事稳重的局长是不会轻易地对他讲那些话的,看起来,这“天大的事”当真是要发生了,副政委的心不由得变得沉重起来。他回到情报局驻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高天亮的指示,当天就加强了局作战值班室和局长值班室的值班力量,同时,他召开了局党委会,宣布了高天亮的决定:鉴于当前敌情严重,情报局党委命令全局各单位进入二级战备!

进入二级战备的命令一下达,情报局上上下下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这支训练有素的情报队伍,马上进入了备战状态。因为指战员们心里都清楚,自高天亮当情报局局长后,他从来就没有让部下无缘无故地执行过战备命令。

就在郭灿忙于执行高天亮的指示时,高天亮乘坐的直升飞机已抵达北京的南苑机场,一辆银灰色伏尔加小轿车和总部的一位上校已经在此等候他,高天亮坐进小轿车,上校便叫司机直开总参谋部大楼。一个小时以后,高天亮已坐在了副总参谋长彭绍辉上将面前。

“一路上还顺吧?”彭副总参谋长的寒暄就只有这句话。

“您派飞机送我,还能不顺。”高天亮急不可待地问:“彭副总长,这么急叫我进京,是……”

“随我来!”上将打断少将的话,把他领进了作战指挥室。

室内并无他人,只有一架电影放映机和墙上惹眼的白色幕布。上将手一抬,警卫员拉上窗帘,室内的灯全都熄灭,一个上尉过来打开了电影放映机。

“你先看两部内参片。看完咱们再谈。我已看过多次,就不陪你看了。”上将说完便离开了作战室。

高天亮自进总参大楼到现在彭副总长离开,就没有看见以前常常出现在上将脸上的笑容,通常言词较多的首长今天是少有的寡言,这些都让高天亮的心情有些压抑,他从副总长的神情中更加坚信了自己上机前的猜测,他希望早点从首长嘴里听到自己将要领受的“天大”的任务。

第一部参考片的片头字幕《台湾蒋军反攻大陆准备态势》紧紧抓住了高天亮的眼球,片中蒋三军日夜操练准备反攻大陆的画面,几乎让他屏住了呼吸,特别是蒋介石视察空军实战训练的镜头,更叫高天亮怒火中烧。看到画面中蒋三军面对蒋介石高呼反攻必胜的誓词时,他是恨得咬牙切齿。接着放映的《淡水反共先遣军反攻动向》的资料片,终于让高天亮锁定了这次自己上京的任务,那就是迎击蓝天渝这个死对头的先遣军即将开始的反攻大陆。否则,首长是不会叫他专门上京看这部参考片的。

对于蓝天渝这个老冤家,高天亮是从不掉以轻心,但也从没高估他的能力,自和他交手以来,高天亮是从无败绩。但现在的形势是蓝天渝欲孤注一掷,拼死一博。狗急跳墙,必会伤人,而且他还有台湾三军作后盾,更会有恃无恐,高天亮马上意识到,即将开始的谍海大战,定是空前残酷惨烈的。这样一想,高天亮的心弦不由得绷得紧紧的。

……  P2-6

序言

不该遗忘的谍海大战(代序)

作者即将讲述的这场谍海大战,发生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之间,距今已过去半个世纪了。

岁月无情,时光飞逝。那些刀光剑影的日日夜夜,非但没有被作者遗忘,反而在眼前更加鲜活,犹记得当年的那场谍战给世界情报强国带来的冲击却是那样的强烈,以致:

美国情报局终于打破了沉默,紧急调集情报高手全天候地监控台湾海峡,千方百计地收集大陆军方的特工情报;

苏联克格勃到底没能沉得住气,赶忙增加了中国方向的侦控力量,力图获知台湾地区对峙双方特工的真实动向;

英国苏格兰也不甘落后,及时派出了王牌特工,利用一切可行的侦查技术,认真过滤来自中国特工的讯息,任何细节也不放过;

以色列摩萨德则该出手时就出手,他们的高级间谍频繁出没于中国的周边地区,想方设法地获取海峡谍战的第一手资料。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兵戎相见的两军对垒,倾巢出动的特工拼杀无不牵动着谍报强国的敏感神经,他们对这场“中国人内部的谍战”都不敢掉以轻心。

作者参与并见证了这场谍海的浴血拼搏,解放军情报系统取得的建国后最重大的谍海辉煌,让作者铭记在心。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作者的某些焦虑也随之增加。建国60年后的今天,能对这场谍战有记忆的人想已不多,改革开放后的年轻人,对这场谍战更是知之甚少。即使是上了年纪的人,虽然依稀记得当年大陆抓了不少台湾派来的特务,但是让他们讲清楚这场谍战的起因和经过,也可能是语焉不详,如果时间再往后推迟,作者担心,这场有意义的谍海激战当真会从中国人的记忆中消失。

有人也许会说作者是杞人无事忧天倾。君不见,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中国红色特工的战斗经历或被写成小说,或被搬上银幕,它鼓舞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成想,当今又有多少人知道新中国解放军情报战线反特斗争的英雄事迹;又有多少人清楚蒋介石1960年发动的最疯狂、最毒辣、最有破坏性的间谍战以及我军最坚决、最有效、最彻底的全方位反击?单是这些就激起了作者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把这种欲望变成动笔杆子写作的冲动。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解放军情报人员都是最出类拔萃的勇士,但既有谍海战斗生活又有写作能力的红色特工却并不多见。作者虽不敢说自己的创作能力有多强,但已出版的作品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却是不争的事实。就在作者跃跃欲试,将要动笔的时候,我军谍报元勋高天亮少将激昂的演说,让我心潮澎湃,感激不已……

“你们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军委特批招收的情报员,是我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培养出来的红色特工,你们能有今天,党和人民花了多少真金白银?!全国老百姓和全军官兵节衣缩食省出钱、挤出军费,为你们更新设备,购买先进器材。战士们吃瓜菜双蒸饭,都让你们吃油条喝豆浆;老百姓烧菜团子,都让你们吃白面饺子。人民的恩情,你们一辈子都报不完!”

“你们从踏进情报部大门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只能是无名英雄,花环与你们绝缘,喝彩与你们无份。但这并不妨碍你们在谍海干得有声有色、惊天动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盼望你们个个成为谍海骄子,人人成为特工精英。面对着祖国的黄天厚土和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你们这辈子就只能横下一条心:战斗在情报部,胜利在情报部,死在情报部,在情报部开追悼会。不如此,不足以报效祖国,感恩人民;不足以袒露你们那一颗颗有我无敌,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

谍报元勋如火的激情,炽热的话语,充满着对那些难忘岁月的无限深情……

我们这代情报员,参军于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服役于中苏关系破裂之后,天公作乱,盟友反目,我军情报界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困难,我们这些年轻的特工,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无畏气概杀向谍海战场,与妄图反击大陆的台湾情报局特务展开了一场生死对决,直打得来犯的蒋特、间谍全部落网,台北特酋蓝天渝不得不发出像三国周瑜那样的哀鸣:“既生瑜,何生亮(当时我军情报局局长为高天亮少将)?”

重忆谍海,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如山,不把谍海骄子、特工精英们的谍海辉煌写成作品流芳百世,激励后人,就是我的失职和无能,也是对酋长和战友们的大不敬。

我决心为我军的无名英雄,创作《谍海狙击》谍战系列之三部曲:《谍海追踪》、《谍海争锋》、《谍海飞虹》。消息一出,外界的冷嘲(是否野心太大)和热讽(大概发了少年狂)又让我面对着白纸陷入了彷徨……

就在主意难定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位读者的来信,请大家允许我将此信摘抄如后:

作者先生:

我是你的“粉丝”!您从2004年出版和发表的长篇小说、报告文学,我都已购买。

我崇拜您和战友们的谍海生涯,向往您们的特工经历,我对您们这些神秘的人十分好奇!您作品中的故事引人入胜,文笔明快流畅,人物语言活泼有趣,连反面人物都不干巴且有个性,您若不是真有特工生活,是不可能写出这样让人信服的“坏蛋特务”的。

看过您的作品后,我忽然突发奇想,像您这样长期在谍海苦斗又有写作能力的“特务”,可否为中国的读者塑造一个中国的“007”?我每每看好莱坞大片中的那些特工神探,心中就不服气!中国自古就有《施公案》、《狄公案》、《包公案》,现今中国文学中也有不少特工英雄形象,可就是少见中国当代的“007”,看了麦家的《暗算》,解了一点渴,但最终没有解气(不服气)。莫老爷,您能满足我这个粉丝的请求么?为了您能写出中国的“007”,我在此祝您寿比南山,可千万别过早仙逝!至祝!至嘱!

海上明月

2007年×月×日

这个“海上明月”的话语无疑在我的心胸中燃起了一把火,激励我即使是拼尽全力,也要让中国解放军“007”的英雄形象早日呈现在读者面前。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刻不搏更待何时?我笔头班书,酋长和战友们在谍海矫健的身影在战火中闪动;谍海骄子、特工精英在硝烟中驰骋。我们要让这部即将问世的《谍海狙击》去追忆谍海前辈们的丰功伟绩,去告慰红色特工们的在天英魂。

开篇旁白:

开始写作长篇小说《谍海狙击》,让我奇怪的是,尽管已是满脑子的谍海故事,但真要动笔开头,却让我颇费了一番心思。较长时间我面对稿纸难落一字,纷繁的头绪,浩瀚的史料,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让我不知从何下笔。

开篇就如此踌躇,我不得不来个冷处理,暂时搁笔。我调动了我那记忆力极强的脑细胞的全部活力,在我大脑皱褶的库存仓里去寻找我的写作灵感,以触发我心灵深处的创作火花。

平日排列有序的脑细胞开始左右狂奔,谍海刀光剑影中闪动的敌我双方特工的身影在我的眼前活灵活现,手枪逼在面前,枪声在耳边呼啸,带血的钢刀在眸珠前翻飞,我仿佛置身于谍海的拼杀之中。按理说,写谍海生涯,这些壮阔激烈的谍海拼搏,总能使我铺捉到开篇的极好素材,但让我自己都费解的是,那一幕幕气壮山河的谍海苦斗在我的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不愿停留,而我大脑库存中原本并不注重的一幕闹剧,却在我的面前迟迟不肯离去,死死地抓住了我的双眸。

渐渐地,这一幕闹剧中的人物纷纷登场,在我的眼前表演得生龙活虎。我郁闷的心胸豁然开朗,这不就是我冥思苦索而不可得,现在却不期而至的绝妙的开卷之章么?

感谢我机敏的脑细胞,替我翻出了这个不起眼却又是“承上启下”的“库存”,把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画面定在了我的案头。

我欣喜若狂,笔端既动,如走龙蛇。

谍海无和平。在谍海虽然听不到两军对垒时的拼杀呐喊,看不到遮天蔽日的炮火硝烟,但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你死我活的较量,惊心动魄的搏斗!“于无声处听惊雷”,是谍海再恰当不过的写照。

谍海很险恶。在谍海常常是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明知敌人就在身边,但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虽然少见两人对决时剑拔弩张,但无处不是陷阱,时刻会遭遇阴谋,预料不到的危险随时都会发生。

谍海有爱情。谍海的爱情往往很浪漫,很传奇。谍报人员一般都训练有素,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审美情趣高雅,对爱情的品位追求较高,但特殊战线的保密性和斗争的严酷性又往往使他们的爱情悲欢离合,带有浓烈的悲剧色彩。

——摘自某情报局副局长梅朵大校在情报军官学院的报告

莫夫  

2008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谍海狙击》——一幅展现中国特工浴血拼搏的画卷。他们用专业的谍战技能。一次又一次智取敌方情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重拾当年谍海骄子们的英勇事迹,重温那惊心动魄的精彩画面,让我至今都心潮难平。这本书再现了中国特工们的往日辉煌,为的是是让人们了解那些隐秘战线上曾经的血雨腥风!

——某部老首长读后感

建国60年后的今天。能对这场谍战仍有记忆的人想已不多,改革开放后的年轻人,对这场谍战更是知之甚少。即使是上了年纪的人,虽然依稀记得当年大陆抓了不少台湾派来的特务,但是让他们讲清楚这场谍战的起因和经过。也可能是语焉不详,如果时间再往后推迟,这场有意义的谍海激战当真会从中国人的记忆中消失。

——一位资深中国特工如此评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谍海狙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师芳//欧阳东海//莫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02807
开本 16开
页数 3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4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50:45